中國是傳統(tǒng)農(nóng)耕大國,中國勞動人民根據(jù)一日間太陽出沒的自然規(guī)律、天色的變化以及自己日常的生產(chǎn)活動、生活習(xí)慣而歸納總結(jié)、創(chuàng)造出了中國獨有的計時文化,即時辰。 西周:西周時期就已開始使用十二時辰制。 漢:漢代之前,十二時辰的稱謂多有不同,直到漢代太初年間,中國實行了太初歷,“其以一日分十二時,而以干支為紀(jì)?!保?/span>趙翼《陔余叢考》卷34,十二時辰才基本定名。 唐:《新唐書·歷表》中明確指出:“古歷分日,起于子半”,以子時的中點,即現(xiàn)今的零時(24時),為一日之始。 【辰】 將一日分為12個時辰,用地支記辰,一個時辰等于現(xiàn)在的兩個小時。上一日23時至次日1時為子時,以此類推。 【刻】 一小時的四分之一。古代用漏壺計時,一晝夜共一百刻?,F(xiàn)在用鐘表計時, 一刻即為十五分鐘。 【更】 夜間計時的單位,一夜分為五更。每更約兩小時,大致分為:晚上7點到9點為一更,9點到11點為二更,午夜11點到1點為三更,凌晨1點到3點為四更,凌晨3點到5點為五更. 【點】 古時夜間的計時單位。一夜分五更,一更又分五點,一點合現(xiàn)在約24分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