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刊載于《北京晚報》2019年6月17日第27版《五色土·知味》副刊 恭親王奕訢在一座花園中留影 恭王府園位于北京什剎海前海地區(qū)的柳蔭街,是清末恭親王奕訢的府邸花園,其前身是乾隆年間大學士和珅的宅園,而更早的主人是武英殿大學士李侍堯。 和珅(1750-1799)字致齋,鈕祜祿氏,滿洲正紅旗人,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任文華殿大學士,其子豐紳殷德娶和孝公主為妻,門第顯赫,榮寵無比,貪污納賄,富可敵國。這個時期花園的景致情況不太清楚,和珅本人有詩提及“此際家園差爛漫,池邊亭畔最相思”,說明園中有水池和亭子。 嘉慶四年(1799年)正月乾隆帝去世后,和珅被嘉慶帝賜死,宅園沒收,改賜乾隆帝第十七子慶郡王永璘(后晉慶親王),成為慶王府。宮廷檔案記載公主夫婦奉旨搬出,而姚元之《竹葉亭雜記》則稱全府一分為二,半為慶王府,另一半仍留給公主和額駙居住。 咸豐二年(1852年),此府被改賜與恭親王奕訢,當時府邸部分尚保持完整,但府后花園已經(jīng)完全廢棄,只剩下一座西洋式的園門以及一些土山、青石和水井。 奕訢(1832-1898)為道光帝第六子,咸豐末年起負責總理各國事務衙門,同治年間加封議政王,一度執(zhí)掌朝政大權,是晚清重要的政治人物。同治三年(1864年)清廷攻克江寧,消滅太平天國,國勢略有振興,身為議政王的奕訢亦受兩宮太后嘉獎,但次年(1865年)又與兩太后發(fā)生矛盾,權力被削減。 奕訢因廟堂失意而故作優(yōu)游山林之舉,于同治五年(1866年)前后對花園進行重建,形成了今天所見的格局。國家圖書館藏有多張樣式雷圖樣,展現(xiàn)了重建時的各種設計方案。此園最初與恭親王的西郊賜園同名,都叫“朗潤園”,后來因為奕訢本人有詩集《萃錦吟》而改稱“萃錦園”。 奕訢去世后,府園由其孫溥偉繼承,溥偉的弟弟大畫家溥儒曾經(jīng)在園中居住多年。民國時期府邸和花園先后出售給了天主教會,用作輔仁大學校舍。20世紀80年代恭王府花園整修開放,成為北京最著名的古典園林游覽勝地之一。 西式園門 花園位于府邸之北,占地面積接近50畝,中央設有一座磚砌園門,造型和裝飾都帶有明顯的西洋風格,外側刻有匾額“靜含太古”,里側刻的是“秀挹恒春”。西南則設有一座城關,名叫“榆關”,形狀好像一段城墻,據(jù)說有隱喻山海關的意思,墻下開有拱門。園門與府邸后罩樓之間設有一個夾道,其中還建了一座小小的龍王廟,廟前挖有水井。 清代同治年間恭王府園復原平面圖 全園分成東、中、西三路格局,四周均有假山圍合,脈絡相連,形成內斂的氣氛。從中央的園門進入,道路兩側均為青石假山,東為垂青樾,西為翠云嶺,兩山之間凌空搭了一塊橫石,成為第二道門洞。洞北設有一座花臺,四周用小塊石頭圍成一圈,中間豎立了一塊高約5米的太湖石,峰頂刻“獨樂峰”三字。 沁秋亭內的流杯渠 垂青樾以東另有一座小型假山怡春塢,山北建了一座六角形的沁秋亭,亭內的臺基上鑿出曲折的石渠,可用來舉行“曲水流觴”的儀式。獨樂峰之北是一片蝙蝠形的水池,西側有小溪與西路的大水池相通,溪上用石塊壘了一座渡鶴橋,當年園中所養(yǎng)的鶴經(jīng)常站在橋頭。蝠池的北邊建有正廳安善堂,這是一座五開間周圍廊歇山頂建筑,前面伸出三間抱廈,后面連接一個石臺基,兩側用長廊串連東廂房明道齋和西廂棣華軒。 滴翠巖大假山 安善堂北面是大型假山滴翠巖,全部用泛黃的北太湖石疊成,山下洞穴中保存著一座康熙帝御筆所題的“?!弊质I缴显?jīng)設有大水缸蓄水,水滴通過缸底的小洞沿著山壁潺潺而下,流入山前的方形水池。山上建有三間歇山敞廳綠天小隱,廳前用漢白玉欄桿圍著一方月臺,名叫“邀月臺”,夜間可在此靜坐望月。敞廳兩側為很長的爬山游廊,從山腳一直升到山頂。滴翠巖東西各有一座平頂廂房,分別叫“退一步齋”和“韻花簃”。 蝠廳 中路最北的大廳名叫“正誼書屋”,平面很復雜,形狀類似一只蝙蝠,因此俗稱“蝠廳”。此廳柱子原本不刷油漆,保持木料本色,后來被加上一層竹子彩繪圖案。 東路垂青樾假山以北辟有一座小菜圃,名叫“藝蔬圃”。從菜圃北側可入一個垂花門,里面是兩進的香雪塢院落,前院種了不少竹子,掩映著隔墻上的月洞門;后院東側為三間廂房,西側建十間長廊,并不對稱,北面一座五開間硬山建筑前面搭了一個藤架。 怡神所大戲樓 香雪塢的東面是“吟香醉月”小院,形狀狹長。東路最北為大戲樓,名為“樓”,實際上由一組單層建筑組成,體量很大,北部為前廳,中部為觀戲廳,南部設戲臺組成,內部彼此相通,裝修得富麗堂皇,門上懸掛康熙帝所題的“怡神所”匾額。當年恭王府中專門養(yǎng)了一個戲班子,這里正是主人觀看表演和舉行宴會的場所。 般若庵與妙香亭 西路榆關之北有一座秋水山房,其西為養(yǎng)云精舍,分別與水池、假山相依。秋水山房的東側建有一座造型獨特的兩層小樓,底層平面為十字形,稱“般若庵”,是一處祭祀場所;上層平面呈海棠形,懸“妙香亭”匾額;榆關南側假山上另有一座小小的山神廟,純用磚砌成,與妙香亭相對。 詩畫舫 西路的中央位置是一片長方形的大水池,中央建三間水榭詩畫舫,俗稱“釣魚臺”。大池北側的花廳是一座兩卷五間建筑,名“澄懷擷秀”,東耳房為寶樸齋,西耳房為韜華館,現(xiàn)西耳房已經(jīng)不存。西路的最北端原為4座花房和一座花神廟,民國年間被拆除,其舊址上另建了一座仿古風格的司鐸書院大樓,現(xiàn)用作天主教愛國會辦公樓。 恭王府花園格局嚴謹,氣魄宏大,其東、中、西三路各有特點,東路以大體量的戲樓為主,西路以水池、假山和水榭為主景,中路則以廳堂建筑與假山、水池交錯布置。雖然院落比較規(guī)整,但游覽路徑迂回穿插于山石之間,因此空間并不顯得呆板。 恭王府園青石假山 園中建筑造型豐富,尺度偏大,以雕梁畫棟為主,大顯豪門貴氣。假山分青石、湖石、土山三類,或險峻,或秀麗,或平緩,其間掩藏山洞,鋪鑿磴道,形態(tài)萬千;園西墻外原有河流與前海相通,20世紀50年代填為柳蔭街,園中另設五口大水井,均可提供活水水源。 園中植物根據(jù)不同景區(qū)的主題作了精心的配植,例如垂青樾假山上主要種老槐和各種花草,以形成宜于夏季納涼的大片綠蔭。南側假山附近種丁香和桃花,大水池周邊種垂柳,北岸主要種海棠,互相映襯,美不勝收。 恭王府園作為目前保存最完整的王府花園,每天游人如織。導游竭力將其中每一處景致都與和珅的榮華富貴聯(lián)系在一起,完全將恭親王忽略,令人啼笑皆非。 另外,民間一度傳說恭王府花園為《紅樓夢》中大觀園的原型,著名紅學家周汝昌先生為此寫過專著加以考證。事實上,一座同治年間重建的園林不可能被寫入乾隆年間的小說,但此園確實與大觀園有某些相似之處,值得今人細細品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