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是一個人擁有的知識體系,可以解決自己遇到的所有問題,那他一定是一個厲害的人。”仔細觀察,不難發(fā)現(xiàn),那些真正厲害的人,都有一套屬于自己的完整知識體系,那也是他們快速進階的制勝法寶。其實,只要掌握了正確的方法,會簡單到難以置信。
每個人的人生階段,受教育、知識以及經(jīng)歷的不同,針對同一件事情,會有不同的理解和認知。記得上學時,我們對于知識的理解,主要是書本上的概念、公式、原理以及案例等。第一、學術上的知識體系都是確定的,具有權威性,可供所有的人學習和參照;第二、那些名師或者學霸,都有一套自己的學習方法和知識體系,只要參照他們的,就是在走捷徑。因此,大多數(shù)人形成了思維慣性,只要照搬他們的知識體系,自己也一定會成為一個厲害的人。殊不知,人與人的認知和學識是存在差異的,適合別人的,并不一定適合你,因為個人的成長目的已經(jīng)不是僅存在于“知道和理解”的層面,而是“判斷與選擇?!?/span>即只有當知識能夠幫助你做實際決策的時候,它才是你的知識。俗話說:“在個人成長領域,沒有最優(yōu)、最確定、最權威的知識體系,只有適合我們當前狀態(tài)的認知體系?!?/strong>不貪多,不外慕,適合自己的,才算真正屬于自己的知識體系。
不少人在讀完一本書時,都會系統(tǒng)地梳理作者的知識框架,然后輸出讀書筆記,畫思維導圖以及摘錄金句等。他們認為這樣做,自己就能完整清晰地掌握一本書的內容,其實,把全部的知識點梳理出來,并不見得是好的方法。因為書中的不少知識點,可能當時你看明白了,覺得感觸深,但隨著時間的推移,書中的內容,你也許會全部忘記。關鍵在于這些知識點只是存在于表面,并沒有促使你做出任何改變,最佳的做法就是:尋找觸動點。在觸動自己的一句話、一個理論或者一個案例上,寫出能聯(lián)想到的思考,通過新舊知識的關聯(lián),進一步加深印象。因此,我們不需要全盤掌握別人的所有知識,只需要弄清楚那些能觸動自己、離自己需求最近的知識。一點點積累,把能觸動自己的知識點,放進屬于自己的知識體系中,然后拼接成自己的知識網(wǎng)絡。打破思維慣性,不要被大量的無用知識所迷惑,可以觸動自己且能解決實際問題的東西,才是最貼近自己的成長方式。
找到觸動自己的知識點,固然重要,但若只停留在表面,沒有實踐,只會形成偽觸動,一切都是徒勞。只有想辦法與觸動點發(fā)生關聯(lián),才能形成自己的新知識。只有當你用自己的語言,把學到的新知識,講給別人聽,它才可能真正屬于你。教就是最好的學,反復講給別人聽,不僅有利于理解,還會加深印象。明明學了不少知識,但真正用時,卻腦袋空空,什么都想不起來,這只能說明這些知識根本不屬于你。但若你在寫作或者與人交談時,腦中無意識地冒出一個模糊的知識點,一定要加倍重視,它們才是與你產生觸動的知識。這時,你就要想辦法,加深對這些知識的印象,以便在需要的時候,能夠順利提取。第三、經(jīng)常練習和使用,在實踐中加深印象想要快速掌握一個知識點,除了與舊知識產生關聯(lián)外,還有一個關鍵的方法:但若經(jīng)常在文中使用金句,長此以往,就會記憶深刻。
俗話說:“學習不是為了知道,而是為了發(fā)生真實的改變?!?/strong>在舒適區(qū)邊緣,一點點向外擴展,建立屬于自己的知識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