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壇是按照古人的思想觀念,認為天地是的結構是'天圓地方’ 天壇壇域近方形,南側(cè)兩角為直角,北側(cè)呈圓弧狀,體現(xiàn)中國古代對天地的認識“天圓地方”。天壇是圜丘、祈谷兩壇的總稱,有壇墻兩重,形成內(nèi)外壇,壇墻南方北圓。震丘壇在南部,是天神的地方。祈谷壇在北部,是祈求豐收的地方。 和璽彩畫 “年”字的意義 祈年殿的格扇、檻窗 古建筑中凡是可以開啟或者拆卸者稱為隔扇或格扇;與格扇形式大同小異,設置在檻墻上的叫檻窗。 祈年殿是圓形平面,其正南居中三間采用了五抹格柵大框12扇;其余九間,用了三抹檻窗大框36扇。 古建筑的斗拱 斗拱是中國建筑特有的一種結構。在立柱頂額枋和檐檁間或構架間,從枋上加的一層層探出成弓形的承重結構叫拱,拱與拱之間墊的方形木塊叫斗,合稱斗拱。 古建筑最具特色的部位就是斗拱,斗位于柱與梁之間起到承上啟下的連接作用,將屋頂?shù)闹亓總鬟f給柱子。再由柱子傳到臺基 斗向外“挑”出,每挑出一層為一跳,斗拱跳數(shù)越多,說明等級越高:清朝稱之為“踩”。 祈年殿下檐為五踩斗,中檐為七踩斗,上檐為九踩斗拱,另外,龍井天花處還安置有三踩斗拱。 古建筑的房屋造型分類 古建筑房屋的構架分類 抬粱式構架,又稱“疊粱式構架”,是中國古代建筑中最為普遍的木構架形式,它是在柱子子上放粱、粱上放短柱、短柱上放短粱,層層疊落直至屋脊,各個粱頭上再架檁條以承托屋椽的形式。抬粱式結構復雜,要求加工細致,但結實牢固,經(jīng)久耐用,且內(nèi)部有較大的使用空間,同時,還能產(chǎn)生宏偉的氣勢,又可做出美觀的造型。穿斗式構架以柱承檁,沒有梁,原作穿兜架。后簡化為“穿逗架”。這種做法可能和早期的縱架有一定淵源關系,已有悠久的歷史。在漢代畫像石中就可以看到漢代穿斗式構架房屋的形象。 井干式結構是一種不用立柱和大梁的房屋結構以圓木或矩形、六角形木料平行向上層層疊置在轉(zhuǎn)角處木料端部交叉咬合,形成房屋四壁,形如古代井上的木圍欄,再在兩側(cè)壁上立矮柱承脊檁構成房屋。 混合式結構是將抬梁式與穿斗式兩種結構相結合使用,即兩頭靠山墻處用穿斗式木構架,而中間使用抬梁式木構架,這樣既增加了室內(nèi)使用空間,又不必全部使用大型木料。 古建筑上的榫卯結構 榫卯是古代中國建筑、家具及其它器械的主要結構方式;作為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一部分,其最早可追溯到7000年前的新石器時代。 在技術層面上,建筑上側(cè)重結構穩(wěn)定,因為榫卯結構在幾個方向都可以開卯口,可以兼顧結合在同一點上不同方向的受力,合攏時成為一個高強度的完美的整體。榫卯結構不僅外形精致唯美,而且遵循力學原理,實用性極強,不易銹蝕又方便拆卸。榫卯工藝可以說充滿了中國古人的大智慧,一陰一陽,一盈一虧,互補共生,缺一不可。而且榫卯工藝也體現(xiàn)了“不把事做絕,不把路堵死”的做人哲學, 起承轉(zhuǎn)折都是活扣,拆卸組 裝不傷器物。 來源:國師期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