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夏白術(shù)天麻湯 ,出自《醫(yī)學心悟》化痰熄風,健脾祛濕 主治風痰上擾證。眩暈,頭痛,胸膈痞悶,惡心嘔吐,舌苔白膩,脈弦滑。 治療耳源性眩暈、高血壓病、神經(jīng)性眩暈、腦血栓、偏頭痛、冠心病、癲癇、面神經(jīng)癱瘓等屬風痰上擾者。 《內(nèi)經(jīng)》,稱“冒?!??!端貑枴分T風掉眩,皆屬于肝”。見到眩暈,都可從肝論治。《靈樞》“上虛則?!?。認為眩暈屬于虛證。 半夏白術(shù)天麻湯,陳皮苓草大棗姜,風痰眩暈并頭痛,息風化痰效果良。 組成 半夏一錢五分(4.5g),天麻、茯苓、橘紅各一錢(3g),白術(shù)三錢(9g),甘草五分(1.5g)。 主治風痰上擾之眩暈證。其病多因脾氣虛弱,運化失司,水濕內(nèi) 停,聚而成痰,痰阻清陽而致?!端貑?。五運行大論》曰:“其不及,則己所不勝,侮而乘之?!蓖撂撃緳M,肝木乘脾土,遂成肝風內(nèi)動,挾痰上擾清空之證?!端貑枺琳嬉笳摗吩疲骸爸T風掉眩,皆屬于肝”。 風性善行而數(shù)變,主動搖,肝風內(nèi)動,則頭眩物搖;又痰濁上逆,濁陰不降,阻遏清陽,眩暈之甚,自覺天旋地轉(zhuǎn),遂作惡心嘔吐。 痰濕中阻,則胸悶。舌苔白膩,脈弦滑,皆為風痰上擾之象。 脾濕生痰,為病之本;肝風內(nèi)動,風痰上擾,為病之標。 本方證重點:痰與風, 化痰息風治標為主,健脾祛濕治本為輔。 方中以半夏、天麻為君。半夏性溫味辛,燥濕化痰,降逆止嘔之力頗強,意在治痰。 本草綱目.半夏能主痰飲……為其體滑而味辛性溫也?!碧炻槲陡市云剑胴赎幗?jīng),善平肝熄風而止眩,旨在治風。天麻乃肝經(jīng)氣分之藥,入厥陰之經(jīng)而治諸病。 脾胃論:痰厥頭痛。非半夏不能療;眼黑頭眩,風虛內(nèi)作,非天麻不能除。白術(shù)為臣,性溫,味苦甘,具健脾燥濕 《本經(jīng)疏證》白術(shù)治眩,非治眩也,治痰飲與水耳?!迸c半夏、天麻相伍,祛濕化痰, 佐以茯苓、橘紅。 茯苓味甘淡性平,健脾滲濕,與白術(shù)共成健脾祛濕之功,以治生痰之本;橘紅味辛苦,性溫,善理氣化痰,氣順則痰消 張仲景認為痰飲是眩暈的重要致病因素《金匱要略》:“心下有支飲,其人苦冒眩,澤瀉湯主之”。 本方系二陳湯加味而成 主治風痰上擾證。眩暈,頭痛,胸膈痞悶,惡心嘔吐,舌苔白膩,脈滑。 痰濕一除,諸病皆愈。 眩暈大致有以下幾種類型: 痰濕中阻證 眩暈,頭重昏蒙,看東西旋轉(zhuǎn),胸悶惡心,嘔吐痰涎,食少多寐,舌苔白膩,脈濡滑。 痰濁中阻,上蒙清竅,清陽不升。 化痰祛濕,健脾和胃。 用方:半夏白術(shù)天麻湯。合參苓白術(shù)丸 肝陽上亢證:眩暈,耳鳴,頭目脹痛,口苦,失眠多夢,遇煩勞郁怒、潮紅,急躁易怒,肢麻震顫,舌紅苔黃,脈弦或數(shù)。 肝陽風火,上擾清竅。 平肝潛陽,清火息風。 用方:天麻鉤藤飲 具有平肝熄風,清熱安神 主治肝陽上亢所引起的頭痛、眩暈、耳鳴、眼花、震顫、失眠;高血壓. 半夏白術(shù)天麻湯 加減 若眩暈較甚者,可加僵蠶、膽南星等以加強化痰熄風之力; 頭痛甚者,加蔓荊子、白蒺藜等以祛風止痛;嘔吐甚者,可加代赭石、旋覆花以鎮(zhèn)逆止嘔; 兼氣虛者,可加黨參、生黃芪以益氣; 濕痰偏盛,舌苔白滑者,可加澤瀉、桂枝以滲濕化飲; 耳鳴重聽,加郁金、蔥白、菖蒲; 脘悶不食,加砂仁、白蔻仁等。 陰虛陽亢,氣血不足所致之眩暈,不宜使用。 氣血虧虛證 眩暈動則加劇,勞累即發(fā),面色蒼白,神疲乏力,心悸少寐,納少腹脹,舌淡苔薄白,脈細弱。 氣血虧虛,清陽不展,腦失所養(yǎng)。 補益氣血,調(diào)養(yǎng)心脾。 用方:歸脾丸或補中益氣湯或丸 歸脾丸:主治心脾兩虛和脾不統(tǒng)血所致心悸怔仲,失眠頭昏頭暈,肢倦乏力,食欲不振,崩漏便血。 補中益氣湯:益氣升陽,甘溫除熱、主治脾胃虛弱、中氣下陷。食少腹脹、乏力、氣喘、身熱有汗、頭痛惡寒、久瀉、脫肛、子宮脫垂、 腎精不足證 眩暈、腰酸膝軟,少寐多夢,兩目干澀、遺精滑泄,耳鳴齒搖;咽干,五心煩熱,舌紅少苔,脈細數(shù);肢冷,舌淡嫩,苔白,尺脈弱。 腎精不足,髓??仗?,腦失所養(yǎng)。 滋養(yǎng)肝腎,益精填髓。 用方:左歸丸或桂附地黃丸。 左歸丸 主治真陰腎水不足,不能滋養(yǎng)營衛(wèi),漸至衰弱,或虛熱往來,自汗盜汗、神不守舍,血不歸原;遺淋不禁;眼花耳聾 瘀血阻竅證。 眩暈,頭痛,失眠,心悸,耳鳴耳聾,面唇紫暗,舌暗有瘀斑,脈澀或細澀。 瘀血阻絡(luò),氣血不暢,腦失所養(yǎng)。 祛瘀生新,活血通竅。 用方:通竅活血湯。 活血通竅。主治瘀阻頭暈頭痛,或耳聾或脫發(fā)、面色青紫,酒渣鼻,白癜風。舌暗紫瘀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