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玄宗開元十五年(727年),一條緊急軍情震驚了大唐帝國:吐蕃攻陷瓜州,刺史田元獻被俘。屋漏偏逢連夜雨,河西節(jié)度使王君?(chuò)又被回紇人殺害了。 大唐與吐蕃之間打打停停,一百年來還沒有出現過這么高級別將領犧牲的狀況。瓜州又是扼守河西走廊的橋頭堡,這座城池的被毀意味著河隴地區(qū)門洞打開。 河隴地區(qū)一旦丟失,關中就成了吐蕃人的“旅游勝地”,到時候皇帝連睡安穩(wěn)覺都不可能了。 熟悉歷史的朋友們都知道,三十多年后,由于“安史之亂”導致河隴丟失,吐蕃人從這里長驅直入,輕松攻克了長安,唐代宗被迫逃亡陜州,成了“失國皇帝”。如果不是郭子儀挺身而出,大唐就提前畫上句號了。 開元盛世,大唐的國力正處于鼎盛期,唐玄宗開疆拓土,風頭無兩,怎么會發(fā)生河隴危機呢? 問題就出在唐玄宗身上。 吐蕃人一直有個夢想:占領河西,打通西域,如此一來他們的疆域將貫通南北,東達隴山,北至大漠,徹底扭轉對大唐的戰(zhàn)略被動。 河西像一把鋒利的刀,刺進青藏高原與西域之間的縫隙,斬斷了吐蕃人的夢想。 限于自身實力,吐蕃的基本策略就是以騷擾不斷試探,一旦大唐帝國打盹就下手,如果吃虧就趕緊求和。 自武則天當政以來,唐軍由攻轉守,在河西走廊遍修長城堡壘。這種看似保守的策略避免了孤軍深入,又節(jié)省了大量的軍費開支,反而保持了對吐蕃人的絕對勝率。 可是自從王君?擔任河西節(jié)度使之后,這種狀況發(fā)生了改變。 王君?在史書中沒有傳記,生平不詳,從零星的史料中大致可以勾勒出他的形象:此人好戰(zhàn)貪功,擅自改變了防守策略,總是尋找機會襲擊吐蕃人的營地,甚至殺良冒功。 王君?的挑釁激怒了吐蕃人,于是他們說話也變得不再客氣,在國書中言辭傲慢無禮,忘記了自己是“大唐外甥”的身份。 唐玄宗被激怒了,發(fā)誓要討伐吐蕃。 宰相張說趕緊勸阻:“吐蕃傲慢無禮確實該罰,但這十幾年一直戰(zhàn)事不斷,河隴地區(qū)再也承受不起戰(zhàn)爭的禍害了,即便打贏了也得不償失。我聽說吐蕃其實一直想求和,莫不如滿足他們的請求,以解邊民之苦。” 唐玄宗顯然不滿意張說的建議,也不好一口回絕,于是說了一句囫圇話:“我跟王君?商量一下再說吧。” 張說暗自長嘆一聲,退朝后對另一位宰相源乾曜說:“王君?就是眼下唐蕃矛盾的禍首,此人有勇無謀,總是想著靠僥幸撈取戰(zhàn)功。一旦簽訂和平協(xié)議,他靠什么晉升呢?我的話一定不會被皇帝接受了?!?/p> 張說言中了,唐玄宗之所以任用王君?,從根子上講,他就是希望王君?主動攻出去。 不難看出,唐玄宗至少犯了兩個錯: 其一,好大喜功,不顧現實條件試圖徹底征服吐蕃。 唐蕃之戰(zhàn)為何打了一百多年一直處于僵持狀態(tài)?原因就兩個,吐蕃實力不夠,很難突破唐軍的防線。而地理條件又制約了唐軍的遠征,沒辦法徹底征服吐蕃。 因此,最現實的做法就是,守住河西地區(qū),掐住吐蕃人的咽喉,戰(zhàn)略上立于不敗之地。同時在政治上挑動吐蕃上層貴族之間的矛盾,讓他們不得不依附于大唐。 大唐最不缺的就是縱橫捭闔的辯士,也有百年來積累的“天可汗”資本,唐玄宗卻放棄了自己的長處,妄圖用軍事解決問題,這其實是內心膨脹的表現。一怒而興師,也犯了兵家大忌。 其二,用人不慎,王君?根本不配承擔唐玄宗的戰(zhàn)略重任。 作為節(jié)度使,既是地方的最高軍事長官,也是最高行政長官,應該著眼于地方安寧這個大局。邊境的節(jié)度使,更要著眼于大唐帝國的政治需求。 王君?的素質充其量就是一名武將,不具備任何政治素養(yǎng)。這種人想的就是謀求戰(zhàn)功,唐玄宗的態(tài)度,事實上給他四處挑釁創(chuàng)造了條件。 于是,唐蕃之戰(zhàn)的戰(zhàn)火越燒越旺。 開元十四年冬,吐蕃大將悉諾邏展開了一次軍事報復,他們攻入甘州(今張掖)一頓燒殺劫掠后滿載而歸。 王君?得知消息后,派人在吐蕃人歸途必經的積石軍縱火,將野草大面積燒毀。 吐蕃人長途奔襲,野草就是戰(zhàn)馬的飼料,結果被王君?一把火燒得斷了馬料,導致戰(zhàn)馬死了一半。 趕上老天也站在了唐軍這一邊,當時天降大雪,吐蕃人連凍帶餓,死傷慘重。 就在此時,王君?從背后發(fā)動了襲擊。吐蕃先頭部隊雖然從青海湖跑了,但后軍幾乎全軍覆沒。 這場戰(zhàn)斗讓唐玄宗大喜,立刻擢升王君?為左羽林大將軍,額外賞賜王君?的父親王壽為少府監(jiān)。 王君?升官發(fā)財了,悉諾邏則丟大發(fā)了。 吐蕃跟大唐一樣,也是派系林立,各大貴族爭權奪利。悉諾邏出身韋氏家族,藏語名韋·達扎恭略,是自“赤都松贊”以來的九政務大臣之一、大貢論(宰相)。 偷雞不成反蝕一把米,悉諾邏面臨著其他家族的嚴峻挑戰(zhàn)。 為了鞏固個人的地位,他決定再度入侵河西,這就發(fā)生了開頭的那一幕,吐蕃攻破瓜州,并將城池徹底焚毀。 與田元獻一同被俘的還有王君?的父親王壽,悉諾邏押著王壽抵達王君?所在的涼州。隔著城墻,悉諾邏對王君?高喊:“你不是號稱忠勇報國嗎,怎么不下來一戰(zhàn)?” 王君?此刻慫了,他根本不敢出城,而是呆立墻頭,看著父親的背影掩面而泣。 悉諾邏見涼州一時無法攻克,轉而進攻附近的常樂等地,同時向突厥諸部派出使者,試圖策反突厥人一起反唐。 突厥九姓部落林立,從來就不是一條心,如果他們得知瓜州被攻陷,肯定會有個別部落反水。 巧得很,就在悉諾邏的使者經過肅州時,正好遇上王君?,成了俘虜。 不幸得很,就在王君?押著俘虜往回走的時候,又遇上了一伙回紇人,領頭的正是他的仇人“承宗”的侄子“護輸”。 承宗是回紇部落酋長,當初他與契、思結、渾四個部落與突厥為敵,由于實力相差懸殊,打不過人家,只好投靠大唐。后來他們被安置在肅州生活,承宗被授予瀚海大都督。 王君?早年就在肅州一帶混日子,承宗非常看不起他。誰知道這個看起來很不成器的小混混居然升了,成了他們的頂頭上司。 王君?也是小人得志,自從當了河西節(jié)度使后總是變著法子給承宗等人小鞋穿。 承宗四人一商量,決定給唐玄宗寫信告狀。卻不料,他們的信件半路上就被王君?攔截了,而唐玄宗收到的則是王君?狀告承宗四部落企圖謀反的舉報信。 于是承宗等四部落酋長全都被唐玄宗流放于嶺南,承宗還死在了廣西瀼州。 夜路走多難免遇上鬼,王君?因此被四部落盯上了。 當護輸領著伏兵出現的時候,王君?毫無防備,他隨身只帶了幾十人。雙方鏖戰(zhàn)了幾個時辰,等涼州的增援趕到時,王君?已經遇害了。 一個唐唐的節(jié)度使大人,居然死于一場私仇,實在讓人無語。 瓜州毀了,如今河西軍政一把手王君?也死了,吐蕃人正在四處攻略,突厥人也暗流涌動,大唐帝國的西大門岌岌可危。 這段歷史不算出名,原因就是新任的河西節(jié)度使力挽狂瀾,否則的話,這將是大唐帝國的一次巨大災難。 那么,這個人是誰呢?他又是如何改變了歷史的呢?我將在下一篇文章介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