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有部超級大片被罵慘了。 總成本高達1.1億美元(約7.3億人民幣)。 而截至目前,全球票房才剛過4200萬(約2.8億人民幣)。 票房撲慘,足以載入影史。 口碑更是兩極分化。 豆瓣評分8.1,IMDb7.5分,尚可。 喜歡的人愛到無以復加。 而到了爛番茄,新鮮度只有56%,觀眾評分52%。 討厭的人恨不得罵娘。 意為:《巴比倫》是一場圣經規(guī)模的災難。 最近,這部大制作終于上線了,魚叔也在第一時間看完。 到底值不值得一刷? 今天,就和大家說說它—— 《巴比倫》 Babylon 從各方面來看,本片都稱得上是好萊塢頂級。 先看主創(chuàng)班底。 導演是達米恩·查澤雷,年紀輕輕的85后新銳。 之前拍攝的《爆裂鼓手》《愛樂之城》等電影,都是口碑票房雙豐收,還靠后者拿下奧斯卡最佳導演獎。 他的作品,總能將畫面和音樂完美匹配。 卡司相當豪華。 只有男主角迭戈·卡爾瓦籍籍無名,還是一位新人演員。 除了男主,個個都是大腕。 女主角則是「小丑女」瑪格特·羅比,好萊塢第一性感瘋批。 另一位男主布拉德·皮特,不老男神。 配角陣容包括初代「蜘蛛俠」托比·馬奎爾; 《絕望寫手》的珍·斯瑪特; 《致命女人》里的李麗君; 演而優(yōu)則導的奧利維亞·王爾德…… 基本都是熟臉。 再看劇情。 《巴比倫》的故事聚焦于1920年代的早期好萊塢。 電影工業(yè)正逐漸從默片,過渡到有聲電影。 在這股歷史變革的潮流下,諸多好萊塢明星大起大落。 片中的角色,雖是虛構,但都可以找到真實存在過的歷史原型。 比如布拉德·皮特飾演的杰克,還原的就是早期頂流,約翰·吉爾伯特。 他在默片時代,是全世界片酬最高的演員。 就像電影中的角色一樣,他本人也同樣風流倜儻,曾有過多次婚姻。 去世的時候很年輕,還不到39歲。 再比如瑪格特·羅比飾演的內莉,原型是克拉拉·鮑。 她出身貧苦,靠姣好的面容身材在好萊塢成名,成為好萊塢最早的性感偶像。 有一個著名的卡通形象Betty Boop,其原型之一就是她。 電影中的內莉,與現(xiàn)實中的克拉拉·鮑很相似。 以性感之姿,在銀幕上走紅。 同時也因為過于大膽和諸多緋聞,而受到爭議。 還有托比·馬奎爾飾演的麥凱,以卓別林為原型。 片中有意將他塑造成一位隱藏的黑幫大佬。 最值得一提的是,李麗君飾演的朱菲,原型是好萊塢第一位華裔女星黃柳霜。 后者在真實的好萊塢出演過60多部電影,是當時好萊塢最知名的華裔影星。 好萊塢的變革,讓她遭受了日益加重的種族歧視。 最終她離開好萊塢,前往歐洲工作。 最后再看風格。 在展現(xiàn)當時的好萊塢面貌上,導演達米恩·查澤雷沒有讓人失望。 紙醉金迷、奢華迷亂,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 徹夜狂歡的派對上,男男女女衣不蔽體,尺度之大令人咋舌。 黑幫割據(jù)、搶劫槍殺,更是家常便飯。 若是得罪了某位權勢,等來的就是死路一條。 幕后大佬有著奇怪癖好。 走過昏暗漫長的地下隧道,去看渾身肌肉的怪人生食老鼠。 頂流明星則粗鄙滑稽。 小角色迫于壓力在宴會上變身小丑,戳破所有權貴的虛偽和丑陋。 之后更是來了一出現(xiàn)場嘔吐。 《巴比倫》用夸張且絢麗的方式,讓大家看到早期好萊塢的模樣。 迷人且宏大,同時暗流涌動。 尤其在新的技術革命下,沒有人能置身事外。 既是致敬,也是諷刺,更是一次悲涼的唏噓。 一部講述電影的電影,對片場的還原必不可少。 作為一個影迷,魚叔也對這部分非常感興趣。 電影中呈現(xiàn)的早期片場,十分原始、生猛。 彼時,在同一個片場,同一時間,會有多部電影一起拍攝。 稍微轉個頭,就能看到數(shù)個不同風格的置景。 很多都像是農場改造,景里還有新鮮翠綠的綠植(拍出來都是黑白),活蹦亂跳的家禽。 每一個片場,都有專門的樂隊現(xiàn)場演奏。 燈光就位,導演一聲開拍——起樂,演員登場。 默片中常見的插卡字幕,全是實拍。 手工的木板,手寫的字幕,手搖的攝影機,純天然無特效。 最震撼的當屬那些戰(zhàn)爭場景。 全是真刀真槍真干。 負責拍攝的攝影師是個危險活兒。 既要保全攝影機,還要保全自己,更要拍下足夠的鏡頭。 參演的演員,都要面臨著危險。 會受傷,更會斷手斷腳。 最嚴重的,是死在片場。 等到了有聲片時代,拍攝環(huán)境迎來一次大革新。 為了收音,片場變成了一間全封閉的倉房。 對習慣了自由發(fā)揮的演員來說,新的表演方式堪稱災難。 演員的位置必須跟著固定的話筒而固定,不容許任何自由發(fā)揮。 最慘的還是攝影師。 為了去除攝影機的噪音,攝影師必須單獨在封閉隔間拍攝。 內部燥熱難耐,隨時都有可能窒息在里面。 而受到電影變革影響最大的,就是那些演員。 拿杰克(布拉德·皮特飾)來說,他的經歷就是當時很多明星的真實縮影。 在默片時代,他是頂級巨星。 有著全球最高片酬,拍的每部電影都大賣。 演技也無可指摘。 上一秒還醉醺醺得不省人事,聽到「開拍」口令,立馬入戲。 從頹靡的酒鬼到深情的戰(zhàn)士,無縫銜接。 所有圍觀拍攝的人,都為他的演技和魅力所折服。 但,有聲片時代的到來,扯下了他的遮羞布。 臺詞的差勁,在銀幕上被無限放大。 他曾悄悄躲進電影院偷看觀眾的反應,沒想到結果出乎意料。 電影本該是情人間潸然淚下的告白,但觀眾的反應卻大笑不止。 銀幕上他每說一句臺詞,觀眾的笑聲就大一些。 杰克的雙眼在銀幕和充滿笑聲的觀眾席間不斷轉動。 起初,他似乎不理解大家為什么發(fā)笑。 明明電影很感人,為什么還能笑得出來。 但很快,那份困惑和不解消失了。 取而代之的是震驚和失落。 那一瞬間,他意識到自己遇到了從業(yè)以來最大的難題—— 他過氣了。 毫無疑問,默片必將被有聲片取代。 盡管杰克意識到了這一點,但他還是沒能跟上這股浪潮。 從過去的頂級明星,逐漸變成了只能靠人情為爛片救急。 時代的前進從來都是不等人的,跟不上的只會被無情拋棄。 就算是曾經多么萬丈光芒的大人物,也不例外。 最終,杰克成了這場變革下的犧牲品,也成了被時代拋在身后的眾多明星的一個縮影。 不可否認,《巴比倫》是一部野心十足的作品。 豪華陣容、龐大劇情、限制級畫面不勝枚舉…… 它將早期好萊塢的瘋狂與殘酷、激情與欲望展現(xiàn)得淋漓盡致。 同時還充滿了對電影本身的浪漫渲染,使之成為一封獻給默片時代的真誠情書。 但是,票房滑鐵盧也著實潑了一大盆涼水。 《巴比倫》的失敗看似費解,但看完電影就會發(fā)現(xiàn)其中的問題非常醒目—— 電影實在太「滿」了。 《巴比倫》時長188分鐘,直逼193分鐘的《阿凡達:水之道》。 巨幅時長對電影來說,是個巨大的拖累。 主要角色一共有六位,導演試圖把所有人的故事講足講圓。 但,刻畫得卻都很潦草。 就拿瑪格特·羅比飾演的內莉來說。 她的角色從頭瘋到尾。 開篇表現(xiàn)出一個野心十足想沖進好萊塢的無名女子。 中期在鏡頭前上演各種「發(fā)瘋式演技」。 再到后期沉溺于毒品和酒精。 內莉身上的那股瘋勁,很容易讓人串戲到羅比之前的「小丑女」身上。 這次如法炮制,再加上三小時的片長,看到后期只讓人覺得聒噪。 我能理解導演有意讓我們從一個追夢好萊塢的女孩身上,看到娛樂圈的浮華與殘酷。 但影片的表現(xiàn)方式除了瘋,還是瘋。 最終的結果,卻讓角色本身的悲劇性大大流失。 對觀眾而言,更多的是疲憊。 開場熱鬧的派對足夠吸睛,仿若為一出大戲拉開序幕。 但趨同的風格,和直白的表述,讓我們一直處在被動接受的狀態(tài)中。 比如片中展現(xiàn)了許多次死亡,有拍戲死的群演,也有攝影師,還有自殺的主演。 但導演的處理手法千篇一律,都是用高調的音樂遮蓋。 電影妄圖用喧囂與華麗,不讓觀眾在那些殘酷和痛苦中停留片刻。 殊不知,故事本該有的回味余地,也消失了。 電影取名《巴比倫》,意指古巴比倫王國野心勃勃、富麗堂皇,但荒淫無度、窮奢極欲。 在復刻當時那份宏大與浮華上,電影做到了。 但最終的效果,也像是復刻了古巴比倫王國的覆滅。 再回頭看影片開場那段戲,就像是整部電影的縮影。 聲勢浩大的開場,長鏡頭運鏡下盡顯派對的豪華盛大。 有人舞蹈有人奏樂,男男女女醉生夢死,毫不遮掩地進行肉體碰撞。 等到中段,大象信步游哉地走入人群。 人群就像驚弓之鳥,四散而走,整個派對陷入混亂。 到了最后,大象累了,趴在地上休息。 人群散去,留下滿地狼藉,潦草收場。 實際上,以有聲片變革為背景的電影,歷史上拍過不少。 最經典的當屬歌舞片《雨中曲》,也就是本片結尾男主最后去看得淚流滿面的那部電影。 同樣是載歌載舞,同樣是深懷對電影的深情、娛樂圈的嘲諷以及時代的致敬。 相比之下,《巴比倫》雖然在視覺效果更為奢華絢爛,但在故事和表現(xiàn)手法上卻顯得力不從心。 粗暴直白,用力過猛。 精心打造的華麗史詩,最終變得空洞無趣。 魚叔不否認這封「情書」是用心的。 作為影迷來看,電影也有許多亮眼之處。 85后導演達米恩·查澤雷,自出道以來,每一部新片都可以說頗受好評。 即便是這第四部票房撲街之作《巴比倫》,我們也能從中看出其天才之處——年紀輕輕就已有如此雄心壯志,并能夠流暢地操控著盛大的場面和復雜的調度。 但,也正是出于對他的過高期待,導致了許多人(包括魚叔)對影片有所失望。 史上最年輕的奧斯卡最佳導演獲得者 浮夸太滿,深刻不足;情懷過剩,新意不夠。 或許是之前的路走得太順,這次徹底放飛自我了。 希望導演歷經這次滑鐵盧之后,可以重振旗鼓。 相信只要回歸初心,憑借他的才華,還會為我們帶來真正的好作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