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熱藥和瀉下藥——周仲瑛 清熱藥對(八對) 1.黃芩——黃連 兩者苦寒清熱之性味、功效相同,皆善于清熱燥濕,瀉火解毒。黃芩尤以清泄肺、心、肝、膽之火為主,黃連尤長于清泄心、胃、肝經(jīng)之熱。二藥合用,以清泄上焦、中焦邪熱見長,清熱燥濕,瀉火解毒效果更加顯著。在臨床常配伍用于口臭、口苦、口舌生瘡、口腔潰瘍、胃炎急性發(fā)作期、濕熱泄瀉、急性膽囊炎、黃疽型肝炎等病癥。兩者苦寒較甚,黃連用量以2~5克,黃芩以5~ 10克為宜,用量過大或久服,易致"敗胃",出現(xiàn)食欲減退、惡心嘔吐等不良反應(yīng),故不可過量,應(yīng)中病即止;脾胃虛寒者忌用。本品苦燥,能耗損津液,陰虛者慎用。 2.黃連——吳茱萸 黃連配吳茱萸見于《丹溪心法》左金丸,黃連長于清胃火,且能瀉火解表,清心除煩。吳茱英辛溫,擅長溫胃散寒止痛,降逆止吐,與黃連配伍后可反佐牽制黃連之大苦、大寒,二藥配用,一主一輔,一寒一溫,肝胃兼顧,清胃火、瀉肝火、降逆和胃功效倍增。在臨床常用于肝火犯胃引起的胸肋脹滿、嘔吐、口苦及胃熱型慢性胃炎。 3.黃連——木香 黃連性味苦寒,長于清熱瀉火,燥濕解毒,為胃腸濕熱之泄瀉及痢疾的要藥,與擅長行氣止痛的木香配伍,一寒一溫,苦辛通降,既可清熱燥濕,又能行氣導(dǎo)滯。兩者配合即《太平惠民和劑局方》香連丸。在臨床湯劑處方中,常配伍用于急性腸炎、細(xì)菌性痢疾及急性胃炎。 4.蒲公英——紫花地丁 蒲公英又叫黃花地丁,與紫花地丁性味同為苦寒,均長于清熱解毒,消腫散結(jié)。前者兼可清化濕熱,后者另可涼血,治毒蛇咬傷,二者配伍后功效倍增。在臨床常用于一切陽證的皮膚化膿性感染和非化膿性炎癥及急性泌尿系感染。 5. 射干——桔梗 射干清肺熱,利咽喉,消痰涎,為治療咽喉腫痛之要藥;桔梗宣肺化痰,利咽排膿。二藥一升一降,肺得宣肅,咽利痰去。二藥配伍,祛痰利咽作用倍增。在臨床凡遇因熱毒內(nèi)盛所致咽喉腫痛者必用射干配枯梗,奏效甚捷。 6.石膏——知母 石膏大寒,入肺經(jīng),能清肺胃實火,主要用于溫?zé)岵⌒霸跉夥殖霈F(xiàn)的大熱、大汗、大渴、脈洪大及胃火上炎而致的頭痛、牙痛、咽痛;知母清熱瀉火,且能滋陰降火,清肺潤燥,與石膏配伍,相使為用,清氣分實熱,胃經(jīng)實火之力得以增強(qiáng)。在臨床對肺炎等溫?zé)岵夥指邿?、胃火牙痛咽痛、糖尿病胃熱甚者常以石?0克配知母10克治之。 7.生地黃——玄參 二藥性味均為苦寒,同屬清熱涼血藥物,但生地黃涼血滋陰作用較好,并能養(yǎng)血;玄參瀉火解毒見長,并能利咽喉。二者配伍后,功效大增。在臨床常配伍用于鼻咽癌放療所致口腔潰瘍和咽喉腫痛、陰虛便秘、潮熱盜汗及陰虛火旺引起的鼻出血等病癥。 8.生地黃——熟地黃 生地黃為地黃的新鮮或干燥地下塊莖,熟地黃為生地黃加工炮制而成。生地黃性寒長于涼血滋陰,熟地黃則性由涼轉(zhuǎn)溫,質(zhì)更黏膩,長于補(bǔ)血滋陰。兩藥一寒一溫,配伍同用后,習(xí)稱"生熟地",性趨于平,二藥相須,滋陰養(yǎng)血、止血功效更強(qiáng),尤其對于既需要涼血止血,又需滋陰養(yǎng)血的病癥則更為合拍。 在臨床常配伍運(yùn)用于陰血不足之更年期綜合征、腎虛相火旺盛之遺精及陰虛火旺之老年人習(xí)慣性便秘。 瀉下藥對(三對) 9.大黃——芒硝 大黃為苦寒瀉下要藥,有“將軍”之稱,能蕩滌腸道積滯,且有清熱瀉火、止血、解毒、活血祛瘀、利膽退黃等多種功效。芒硝性味咸苦寒,性寒清熱,咸以潤燥軟堅,本品瀉下通便泄熱之力甚捷,與大黃配伍,相須為用,軟堅攻下,瀉火清熱,"釜底抽薪"之力倍增。在臨床凡遇溫?zé)岵』螂s病出現(xiàn)熱積便秘、脘腹脹痛、腹痛拒按者,均以大黃配芒硝來通腑泄熱。遇頭痛、目赤、咽痛、齒齦腫痛、口舌生瘡等病伴大便秘結(jié),辨證屬內(nèi)火所致者,也用大黃配芒硝來"釜底抽薪"。大黃應(yīng)泡服或后下,后下是煎煮1~2分鐘,久煎則所含蒽醌衍生物多被破壞,瀉下泄熱之力大減。芒硝宜用藥汁或開水沖服,不入湯劑。 10.大黃——枳實 大黃蕩滌腸道積滯,苦寒瀉火,攻積通便,以瀉下為主。積實下氣除痞,且有升提作用,以破氣為主。二藥一瀉下一破氣,行瀉相和,瀉熱除積、破氣消痞效力大增。在臨床常用大黃配枳實治療熱積引起的便秘、腹?jié)M脹痛及大腸濕熱導(dǎo)致的瀉痢腹痛、里急后重。 11.火麻仁——郁李仁 兩者均為植物的成熟種子,入大腸經(jīng),質(zhì)潤多脂,擅長潤腸通便,為潤下類最常用的藥物,郁李仁的潤下作用強(qiáng)于火麻仁,且能利水消腫,兩者配伍后,潤腸通便作用更佳。在臨床常用于老年人、產(chǎn)婦及體弱津血不足之出口梗阻的患者,可收到"增水行舟"之效。 申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