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jié)是迄今為止,流傳歷史最久,流傳地域最廣,過節(jié)人數(shù)最多的中國節(jié)日,春節(jié)是名副其實的中華民族第一大節(jié),也是具有世界影響重大節(jié)日。春節(jié)處在年度周期與四季循環(huán)的新舊交替時間關(guān)口,春節(jié)節(jié)俗豐富、生動、充滿了人性倫理之美、情感之美、藝術(shù)與智慧之美。為了給讀者全面呈現(xiàn)傳統(tǒng)春節(jié)的面貌,我們伴隨著中國人過年的腳步,依照年節(jié)順序,漸次展開年俗長卷。 春節(jié),俗稱大年,大年是人民隆重的節(jié)日,為了過一個好年,人們一年都在準備。當然,臘月才是進入忙年的階段。臘月在古代是舉行臘祭的月份,它是具有宗教意義的神性之月,系列的祭祀活動都在臘月展開。近代社會雖然神靈信仰淡化,但其年俗祭祀傳統(tǒng)依然傳承。當然人們更注意現(xiàn)實的年節(jié)物質(zhì)生活與精神生活需要的準備,忙年,更主要是忙年節(jié)室內(nèi)環(huán)境衛(wèi)生與裝飾,忙辦年節(jié)食品、忙購回家禮品等,年節(jié)因為人們忙年的忙碌而顯得生機勃勃。 二十三,祭灶王 臘八過了是小年,小年在北方是臘月二十三,南方是臘月二十四。如果說臘八是大年的開場鑼鼓,那么小年就是大年的序幕。從小年開始,就進入了過大年的倒計時。各地有不少年節(jié)民謠,都是從臘月二十三開始說起。河北邯鄲民謠: 糖瓜祭灶二十三,離過年整八天;二十四,掃房子;二十五,做豆腐;二十六,蒸饅頭;二十七,趕集上店買東西;二十八,把豬殺;二十九,做黃酒;三十,家家捏餃子。 “二十三,糖瓜粘”,“二十三,祭灶王”等民謠里都說到祭灶,祭灶是傳統(tǒng)小年的重要節(jié)俗。灶神俗稱灶王爺、灶公、司命,是中國民間在年節(jié)中特別崇奉的神靈。為了理解臘月祭灶習俗的由來,我們不妨從歷史文化發(fā)生的角度說起。 一、火神到灶神,伏祀與臘祭 灶神在先秦時代地位并不顯赫,但由于其神職的特殊,在小家庭所有制的時代,它在民間歲末祭儀中,逐漸成為主要祭祀對象。后代以 “祀灶”活動替代了臘祭諸神的儀禮,在世俗的年節(jié)中似乎只要打發(fā)了灶神,就可心安理得。本為國家禮制的祀灶儀禮,在其作民俗擴張的同時,灶神神格也發(fā)生了變化,神秘嚴肅的灶神演變?yōu)樯咸炫赏耖g的耳目。人們祭祀他,又調(diào)侃他。民間祀灶態(tài)度的變化,映射著民眾精神的變化,民間信仰經(jīng)歷了由上古復雜、神圣到中古近代簡約、實用的重大變遷。 神是人的精神創(chuàng)造,人們對關(guān)系民生日用的事物,往往有特殊的情感,在神靈信仰濃郁的上古時代,人們自然將它們奉為神明。民以食為天,灶是烹飪食物的專門場所,如《釋名》所說:灶,造也,創(chuàng)食物也。生冷的食料要變成成香濃的食品,離不開灶火的煎煮熏烤。中國人很早就發(fā)明了炊事灶具,古史有“黃帝作釜甑”的傳說,這一傳說在考古上得到了印證,據(jù)寶雞福臨堡仰韶遺址發(fā)掘報告,仰韶文化時期中國就有了構(gòu)思精巧的釜灶,雙釜與灶連體,且共一個火門,灶頂設(shè)有八個排煙孔。我們鄉(xiāng)村沿用的炊灶形制在漢代已廣泛流行。從原始石烤到 “瓦鬲煮食”,再到釜鼎烹調(diào),灶火之功煌煌。因此出現(xiàn)灶神,以及將灶神視作居家火神,就非常合乎當時人的心理實際,“炎帝作火死而為灶神”(《藝文類聚》卷80引《淮南子》,今本《淮南子·氾論訓》略有不同)。灶神在先秦列為五祀(或七祀)之一,關(guān)于五祀的起源與具體名目歷史上存在著歧見,根據(jù)禮學權(quán)威東漢經(jīng)學大師鄭玄的看法,五祀,殷商時已出現(xiàn), “五祀,戶、灶、中霤、門、行也,”(《曲禮》注)荊門包山戰(zhàn)國楚墓中出土有五祀的神牌,在五塊小木牌上,分別寫有室、門、戶、行、灶五字,顯然這是墓主生前的信仰。五祀在古代是時空結(jié)合的祭禮,它依照星象天時,以族群聚居的居室為神靈分布的空間范圍,根據(jù)五行原則,將其與五方四時結(jié)合,春祭戶,夏祭灶,秋祭門,冬祭行(一為“井”),季夏祭中霤。 在五行生克圖式中,夏季旺相屬火,火神是夏之主神。由于灶與火的密切關(guān)系,因此在先秦的歲時祭儀中,夏季主祀灶神。夏季祀灶偏重在火的自然屬性,從后世的民族志資料中,我們很容易明白它們之間的關(guān)系。由此可見,先秦灶神祭祀以夏日為主。但并不是說只在夏季,年終臘祭中很早就包含了祭灶的內(nèi)容,所謂“臘祭先祖五祀。”年終祭祀五神,固然有歲末總祭季節(jié)神的意味,但對于與火祭有關(guān)的灶神祭祀來說,它還有著與夏日祀灶相關(guān)的特定意義。在觀象授時的先秦時代,人們根據(jù)星象測定時氣,大火(心宿二)曾是寒暑時節(jié)變化的重要標志, “火中,寒暑乃退”(《左傳·昭公三年王正月》)。人們以大火旦中,即清晨心宿二出現(xiàn)于南方中天確定為季冬,寒冬將逝;以大火昏中,即黃昏時心宿二出現(xiàn)于南方中天確定季夏,炎夏趨涼。在陰陽二氣盛極而衰的關(guān)鍵時段,人們舉行歲時祭祀星神的儀式,以實現(xiàn)天人的溝通,求得人事的順遂。這就是夏冬兩季祀灶的原義。 從后世祭灶習俗的時間與內(nèi)容中我們也不難發(fā)現(xiàn)原始星神祭祀的遺痕。夏季祀灶的時間在六月初至二十四日,冬季在十二月初至二十四。夏冬祭儀在時間上有著對應(yīng)關(guān)系;它明顯地體現(xiàn)了與星象的關(guān)聯(lián)。彝族保存了一套古老的歷法,一年有兩個新年,一在六月,一在十二月。它以斗柄(北斗七星杓柄狀的三星)直指上或直指下為準,上指十二月節(jié),下指六月節(jié)。六月為星回節(jié),俗稱火把節(jié)。云南彝族六月二十四日火把節(jié)前舉行祭灶禮,詠頌祭火詞,說:火是衣食火,火是人魂窩。 “今天來祭火,火光永不滅,大火明朗朗,火光象日月;火神藏家中,人畜得安寧?!保▌⑤x豪《祭火》刊于《云南民俗集刊》第3輯)十二月二十四日仍然祀灶,但不如夏祀熱鬧;部分漢族地區(qū)也有夏冬兩祀,清代蘇州一帶,夏季祀灶的時間在六月四日及二十四日,冬祀灶在十二月二十四日。不過東漢以后,由于歷法的調(diào)整及人們信仰態(tài)度的變化,夏季祀灶習俗逐漸淡化,其中部分祀灶習俗轉(zhuǎn)移到臘日,臘日祭灶成為年終祭儀的重頭戲。 祀灶祭儀由夏祀轉(zhuǎn)為冬祀,它不只是時間的變化,灶神的性質(zhì)也發(fā)生了重大的改變,除少數(shù)地區(qū)仍將灶神視作火神外,大多數(shù)民眾已不清楚灶神的本來面目。漢代后期,臘日祀灶風習漸濃。由于人們?nèi)狈Χ眷朐钆c天文星象間聯(lián)系的了解,于是產(chǎn)生了對臘日祀灶的新解釋?!肚G楚歲時記》引述了一則漢人祀灶的傳說:漢宣帝時,南陽人陰子方性情仁孝,臘日晨炊,見到灶神,他趕忙禮拜,將家里的一只黃狗當作黃羊獻祭。從此陰家 “世蒙其福”。陰家祭灶致福,引得俗人的紛紛仿效。由這則傳說看,漢末臘日祀灶已為民俗所尚;此時的祀灶祭品已由過去夏季祀灶的犬祭變化為黃羊之祭。陰氏倉促間以犬代羊,實則是合了祭灶的古意。祭灶犧牲的變化與歲時伏臘的時祭有著密切地聯(lián)系,伏日磔犬,臘日祭羊,是秦漢舊俗,祀灶由夏轉(zhuǎn)向冬臘,自然要與時令祭品相合。 灶君的名稱在戰(zhàn)國時已出現(xiàn),當時有人說晚上 “夢見灶君”(《戰(zhàn)國策·趙策》)。據(jù)《夢書》解夢說,夢見灶神,擔心娶婦嫁女??梢姶藭r灶君信仰與人間婚嫁有關(guān)系。 灶王的敬稱大約出現(xiàn)在道教發(fā)展的唐朝,李廓《鏡聽詞》 “匣中取鏡祠灶王,羅衣掩盡明月光” (《唐詩紀事》60),描述了夜晚取鏡祭祀灶神的情景。灶神由君而王,它不僅僅是稱呼的變化,表明灶神職司的擴大與地位的上升。民間至今仍有 “二十四夜敬灶王,供上糯米打白糖”的俗諺。 以司命稱灶神,是灶神神格的新變化。司命本來是文昌宮星神,主司人壽。古禮有槱燎之祭,積薪燔柴祀司中、司命。司命星神在漢代屬于郊祀的對象,由“荊巫”祠祀。東漢時期民間“獨祀司命”,這時的司命已偶像化,人們將一尺二寸長的木頭刻成司命神像,無論行居都要奉祀(《風俗通義·祀典》)。由于司命祭祀方式是積薪燔柴,煙熏火燎的祭祀使人們易于將它與灶神發(fā)生勾連。魏晉時期,灶神中開始接納古代司命信仰。葛洪在《抱樸子·內(nèi)篇》中說:灶神在每月的最末一天,都要上天報送一次人間過錯,罪過大的人減壽三百天,罪過小的減一日。人壽原本由司命執(zhí)掌,這時灶神卻接過司命的職責。正是司命與灶神職責權(quán)限的混淆,后世民間才將灶神徑直稱為司命。司命在民間地位顯赫,在南方鄉(xiāng)村農(nóng)家中堂上仍能見到 “本門宗祖”與 “東廚司命”并列的神位。 二、灶神形象與傳說 陰子方見到了灶神,灶神是何形象,沒有交待。從古代文獻記錄看,灶神形象有男有女,灶神在歷史上有多種名號,除一般通稱灶神外,民間還習稱灶君、灶王、司命,老婦等。先秦祭灶有祭火神,也有祭老婦。一般來說,炊事由婦女操持,由炊事而起的信仰應(yīng)該有女性的成分,先秦的先炊之神,就是一女性神。所以在灶神的形象上很早就有了老婦之說,將灶神與先炊之神聯(lián)系起來,人們用盆、瓶等炊器盛裝食物,作 “老婦之祭”(見《禮記·禮器》鄭玄注)。漢代,灶神有了新的形象。在方士的鼓動下,漢家皇帝“始親祀灶”,當然那是煉丹的“仙灶”。儒家文化人對灶神為老婦之說,予以否認,認為灶神是王者所祭,祭祀的是神圣有功德之人。在他們的心目中,女性當不起這樣的祭祀,他們不僅在社會上將婦女驅(qū)回閨閣,在神靈世界里也盡量以男性取代女性。東漢時的灶神已經(jīng)以男性為主,出現(xiàn)了灶神夫婦,男名蘇吉利,女叫王摶頰。灶神的女性形象在民間信仰中一直若隱若現(xiàn),《莊子·達生》篇稱“灶有髻”,晉人司馬彪采錄民間傳說釋“髻”: “髻,灶神,著赤衣,狀如美女”。唐朝這一傳說仍有流傳,并且添加了新成分,灶神姓張名單,字子郭,夫人字卿忌,他還有六個女兒。灶神姓張,與天上的玉皇攀上了親戚,這與道教系統(tǒng)整理神仙譜系有關(guān)。灶神家庭的出現(xiàn),反映世俗社會倫理意識的增強。無論灶神如何變化,他始終離不了女性的陪伴。由于臘日祀灶與季冬行儺有關(guān),后世人們又稱灶神夫婦為儺公儺婆,也叫灶王爺和灶王奶奶。 在民間年畫中,有的灶王爺有兩位夫人,邯鄲人稱為大奶奶、二奶奶。山東人對這幅灶神年畫有自己的解釋: 傳說灶王爺本姓張,是一個普通的村民。這位張郎娶了位賢淑的妻子叫丁香,小夫妻二人勤勞持家,家里很快就殷實起來。可是過了不久張郎就漸漸厭棄了丁香。張郎隔三差五的出去風流快活,卻對妻子的賢惠體貼拋擲腦后。終于有一天,他找了個借口把丁香休掉了。憑著家里還算豐厚的底子,他又續(xù)娶了一個漂亮的夫人叫海棠。這位海棠夫人可不同于丁香,她愛慕虛榮而且貪圖安逸。沒有多久,這個富足的家便敗落了,海棠一甩手拋棄了張郎,另謀出路去了。被拋棄的張郎最后只淪落到沿街乞討,在與乞丐爭搶的過程中,兩只眼睛也瞎了。又一個寒冬臘月,他實在受不了寒冷,就敲開了一大戶人家的門。門開后,他被請到了室內(nèi),屋里暖意融融,還有人給送上了一碗雞湯面。許久不曾吃過這樣的飯菜了,張郎狼吞虎咽的把面吃了個底朝天。最后吃到碗底的時候,吃到一根硬硬的細細長長的東西,張郎想:“肯定是個雞骨頭吧!”于是隨手就把那東西扔掉了。這時候旁邊傳來一個熟悉而怨憤的聲音:“死張郎啊死張郎!你瞎著兩眼不認我丁香!”原來這正是丁香的家,那“骨頭”正是丁香與張郎當年的定情簪子。不曾想,這丁香也原是一位神仙,她拿起那簪子來朝張郎雙眼輕輕的劃了一下,張郎頓覺眼前一亮,重見光明了!他看著曾經(jīng)被自己背棄的賢惠妻子,想起自己的所作所為,再看看眼前的情形,羞愧難當。他一低頭看到了門口的灶臺,于是蒙著頭就鉆了進去。丁香沒想到張郎會這樣羞愧,也趕緊拖住他的一條腿向外拖。不料張郎再也沒有出來,丁香卻把他的一條腿給扯斷了。天上的玉帝看到張郎雖有錯事,卻仍有羞恥和悔過心,于是就封他作了“九天東廚司命灶王府君”,也就是俗稱的“灶王爺”。讓他負責管理各家的灶火,被作為一家的保護神而受到崇拜。那條被丁香扯斷的腿就是如今用來掏燒火草灰的“掏灰耙子”。(管謹嚴《回家過年》) 所以后代灶祃上有一男二女的三人畫像。這與唐代灶神傳說有一定的前后承繼關(guān)系。女性形象的不易抹去,既有信仰傳統(tǒng)的原因,也與女性在居家生活中的家務(wù)分工有關(guān)。由于男權(quán)的擴張,中古之后,在灶神家庭中女性成為配角,在祭儀中,女性被剝奪了祀灶的資格,俗有“女不祭灶”之說,如宋人所詠 “男兒酌獻女兒避”(范成大《祭灶詞》)。 三、灶神祭祀 魏晉以后的灶神成為天神監(jiān)察下界的耳目,他常駐人家,與百姓朝夕相處,監(jiān)視著民間的一舉一動,民間日常生活中免不了磕磕碰碰,人們擔心灶神打小報告,于是跟灶神套近乎,俗稱 “媚灶”。向神靈獻媚是民間信仰中的常見方式,不過在灶神祭祀上,表現(xiàn)得更為生動有趣。由于灶神與人關(guān)系緊密,人們對他既敬重又親昵,常常在奉獻祭品的同時,對灶神進行著善意地調(diào)侃,甚至戲弄。祭品,各地各時期不盡相同,但葷類不外雞犬羊豬等,素類有麥芽糖、糯米團、瓜果棗豆等。漢唐時就已用豬頭祀灶,據(jù)說豬頭祭灶, “令人治生萬倍”。宋代民間依然傳承著這一祀灶習俗,即使貧寒之家也不能免俗。傳說窮愁潦倒的呂蒙正鄉(xiāng)居時,逢臘月二十三日祭灶,蒙正不得已向屠戶賒肉數(shù)兩,當時肉店老板不在,老板娘可憐他,賒給他了。屠夫回來知道此事后,很生氣地找蒙正要肉,這時肉已在鍋,屠夫竟撈起而去,蒙正嘆息,因焚詩代胙,詩云: “一炷清香一縷煙,灶君今日上朝天;玉皇若問人間事,為道文章不值錢?!保ㄍ硖屏_隱有類似的《送灶詩》) 唐宋以來一般人家在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都認真地上演著這類祀灶的短劇,范成大《祭灶詞》對當時祭灶習俗有細致的描繪: 古傳臘月二十四,灶君朝天欲言事。 云車風馬小留連,家有杯盤豐典祀。 豬頭爛熟雙魚鮮,豆沙甘松粉餌圓。 男兒酌獻女兒避,酹酒燒錢灶君喜。 婢子斗爭君莫聞,貓犬觸穢君莫嗔。 送君醉飽登天門,杓長杓短勿復云, 乞取利市歸來分。 范氏以詼諧筆調(diào)為我們勾畫了一副饒有趣味的江南祭灶圖,宋人以這種請吃請喝、“送紅包”的形式賄賂灶神,讓他醉飽上天,不要議論人間長短,最好還帶些年禮回來。 宋東京(今開封)人祭灶更簡捷,在灶上貼灶馬,用酒糟涂抹灶門,稱為 “醉司命”(《東京夢華錄》)。讓灶神醉醺醺地上天,糊糊涂涂地交差了事。但老讓灶神這副醉漢模樣,似乎也不太合適,于是人們又采用了另外的方式,用膠牙餳即麥芽糖祀灶。給灶王爺進灶糖,最初的意義是封住它的口,使它不能開口說話;后來是送上封口費,祈禱拜祝:“辛甘臭辣,灶君莫言”;最后是吃了咱的糖,給我甜言蜜語, “盤中有飴凝作脂,愿神口舌甘如飴”(明陳薦夫《祭灶行》),這種粘度極高的糖,不僅粘住了灶神的嘴,也甜了灶神的心。這樣灶神就應(yīng)人們所請:“好事傳上天,壞事丟一邊”。清代北京人用南糖、關(guān)東糖、糖餅祭灶神,用清水草豆祀灶神所乘的神馬。 北京俗曲云: “臘月二十三,呀呀喲,家家祭灶,送神上天,祭的人間善惡言。一張方桌擱在灶前,阡張元寶掛在兩邊。滾茶涼水,草料俱全,糖果子糖餅子,正素兩盤。當家人跪倒,手舉香煙,一不求富貴,二不求吃穿;好事兒替我多說,惡事替我隱瞞。”(《霓裳續(xù)譜》) 北京大鼓詞也唱: “年年有個家家忙,二十三日祭灶王。當中擺上一桌供,兩邊配上兩碟糖。黑豆干草一碗水,爐內(nèi)焚上一股香。當家的過來忙祝贊,祝贊那灶王老爺降了吉祥?!?/p> 祭灶的糖瓜,是用麥芽糖作的,大麥發(fā)芽后,上鍋熬成漿,冷卻之后,就成了飴糖。近人鄧云鄉(xiāng)在《增補燕京鄉(xiāng)土記》中對糖瓜加工過程有一段細致的描述:“麥芽糖剛剛熬成時,是咖啡色的濃漿,從鍋中盛出,倒在灑滿面粉的石板上,冷卻,變成一大塊,好像瀝青一樣的東西,不過是褐色的。做糖瓜時,把這大塊的麥芽糖敲下一大塊,放在灑了干粉的案板上加熱揉搓,使之變軟,慢慢軟得像嚼過的口香糖一樣了。然后把它弄成一個圈,套在一個抹了油的木樁上,再用一個小木棍套上來拉,拉長了再折一轉(zhuǎn),絞成麻花狀再拉,反復多次,說亦奇怪,褐色變成白色了。拉到這種程度時,取下把粗長的糖條,用手一段段勒細,成葫蘆腰狀,稍冷,把細腰處快刀切斷,變成倭瓜楊的糖瓜了,多好玩呢?” 山東人祭灶,供品除糖瓜一類外,還有供水餃的,民間說法“起身餃子落身面”,送行時,一般吃餃子。在送灶王爺上天的儀式上,全家跪叩,一邊燒掉灶王爺?shù)呐f像和一匹紙馬,一邊由老年人念念有詞:“灶王灶王,你上天堂,多說好,少說歹,五谷雜糧全帶來?!蹦切┫胩碜铀玫模瑒t念:“臘月二十三,灶王上西天,多說好來少說歹,馬尾巴上帶個胖小子來。”(山曼等著《山東民俗》) 小鏡頭:傍晚時分,當炊煙裊裊升起、餃子的香氣溢滿小院的時候,“辭灶”的儀式也就正式開始了。就在平日里做飯的堂屋里灶臺下,剛出鍋的餃子盛三碗,擺在供奉專用的小桌子(叫做“傳盤”)上;燃上三柱高香;已經(jīng)吃飽喝足的灶王爺小神馬背著六個口袋等在旁邊。家里很安靜,小孩子被命令不許“胡亂”講話,爸爸把紙和馬點著,等它燒完的時候,灶王爺也就被送上天了。他這一走通常要到過年那一天才回來。(管謹嚴《回家過年》) 對于不吃請的灶神,人們也有預(yù)防的辦法。據(jù)說灶神平時要記人間過錯,屋塵是他的記事本,為了去掉灶神的備忘錄,人們在祀灶這天同時“家皆掃屋塵”。掃塵本來是為了干干凈凈過大年,民間卻將它與祀灶活動串連起來,賦予它以民俗意義,民間信仰就是這樣服務(wù)著民眾生活。 后世灶神信仰不僅復合了星神崇拜的內(nèi)容,還將古代歲末行儺驅(qū)疫的時季儀式歸并到了灶儀中?!班l(xiāng)儺禮失求諸野,小鬼應(yīng)猶畏灶君?!保ㄔ交卦姡┰饕院?,人們稱臘月的驅(qū)儺為“跳(音條)灶王”或“調(diào)灶王”。每到歲末貧者和乞丐三五成群,扮成鐘馗、灶神到人家乞討,這種假面驅(qū)儺,登門“逐疫”的儀式是古代臘日的主要活動。清代江蘇地方的“跳灶王”,從臘月朔日起,至二十四日止(顧雪亭:《土風錄》)。通過祀灶的一系列活動,達到“正神送上天,惡鬼驅(qū)出門”的目的,實現(xiàn)日常時空的凈化。 年前的去舊是為了迎新,在舊已去、新未到的休廢日期間,即灶神等上天換崗的那段日子,是民眾為自己設(shè)計的調(diào)節(jié)社會生活的特定時段,民間有“亂歲”之說,在“亂歲”的日子里,人間無神管轄,人們辦事可以自由選擇時日,尤其是婚嫁大事,吳地將這段時間操辦婚事的,稱為“趁亂歲”。歲末年終,人們有了閑暇與積蓄,對于平時難得有精力操辦大事的人來說,這是一個好時機。因此,人們根據(jù)現(xiàn)實生活需要,發(fā)明了這一特殊的時間民俗??梢姡趥鹘y(tǒng)社會里民眾生活秩序是依賴著民俗進行調(diào)節(jié)的。由灶神信仰的種種情形,我們不難明了傳統(tǒng)中國民眾處理問題的一般方式,他們對待管制者并不是簡單的服從,而是抓住他們的弱點,采取種種手法對其作適宜的控制與利用。民眾信仰既功利實用,又符合生活邏輯,雖然有時顯得滑稽,但不免令人警醒。
圖源:網(wǎng)絡(luò) 作者簡介 蕭放 北京師范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 公眾號總指導:蕭放 內(nèi)容顧問:朱霞 鞠熙 指導教師:賀少雅 公眾號主編:林 加 【歲時節(jié)日】欄目責編:彭 心 圖文編輯:高 潔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