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男孩‘自慰网亚洲一区二区,亚洲一级在线播放毛片,亚洲中文字幕av每天更新,黄aⅴ永久免费无码,91成人午夜在线精品,色网站免费在线观看,亚洲欧洲wwwww在线观看

分享

曹彬教授:怎樣叫做Omicron感染重癥?疾病不同階段用藥不同,抗病毒和免疫調(diào)節(jié)治療有何建議?丨解密...

 余元子 2022-12-30 發(fā)布于湖北

圖片

我今天的題目是「新冠感染藥物治療進展」,最近一個月,我們和新冠病毒「短兵相接」,現(xiàn)在的新冠病毒已經(jīng)不是最初的樣子了,現(xiàn)在它叫Omicron。Omicron變異株由于強大的免疫逃逸能力,在2021年末出現(xiàn)后迅速成為主要流行毒株。其新亞型(BA.2,BA.4/BA.5,BQ.1)引起全球多輪確診病例數(shù)激增,確診病例遠超之前的變異株。我們曾經(jīng)覺得Omicron離我們比較遠,當和它「密切接觸」時,發(fā)現(xiàn)它完全超出我們的想象。

先看看Omicron毒株的生物學特征:

下圖是奧密克戎毒株變異的圖譜,測序顯示其有30余個可能影響S蛋白結(jié)構(gòu)的突變位點;Omicron具有顯著的免疫逃逸特點,可以逃逸疫苗和單克隆抗體帶來的免疫。多種臨床使用的單克隆抗體對Omicron毒株無效。

圖片
圖片

Omicron毒株突變譜系:

圖片
圖片

最近北京主要流行的是BF.7,另外也分離出了BQ,大家由此可以體會出Omicron一直在變化,自O(shè)micron BA.1出現(xiàn)以來,產(chǎn)生了多個具有競爭優(yōu)勢的亞種,流行地區(qū)多經(jīng)歷了這些亞種的交替流行,如BA.2,BA.2.75,BA.4/BA.5,BF.7,XBB,BQ.1等。美國近期BQ.1和BQ.1.1快速增長,已超過之前流行的BA.5和BA.5.2成為主要流行株。

在談藥物治療之前,我們先看看Omicron毒株的臨床表型,它的病毒感染重嗎?

美國一項研究調(diào)查了COVID-19患者臨床不良結(jié)局發(fā)生率,發(fā)現(xiàn)和Delta變異感染相比,Omicron感染者的入院率、重癥監(jiān)護室入住率、機械通氣和死亡率都下降了,從統(tǒng)計學上看起來,Omicron感染者出現(xiàn)嚴重臨床不良結(jié)局風險似乎較Delta輕,但Omicron的傳播力遠遠大于Delta,隨著感染人群基數(shù)的增加,它引起的超額死亡不能僅僅用「相對Delta的病情輕」來看待。

JAMA的一篇報道報告了美國馬薩諸塞州在Delta和Omicron流行期間的超額死亡情況:Omicron流行前8周的超額死亡[2294 (95%CI 1795-2763)]高于Delta流行的23周[95%CI 1975 (671-3297)]。提示雖然Omicron病死率下降,但是感染人數(shù)大幅上升帶來的人群死亡率增加不能忽視。

圖片

這也是最近一個月北京有大量患者感染,幾乎每家醫(yī)院都有患者死亡的原因。

中日醫(yī)院PCCM科任曉霞大夫統(tǒng)計了一下奧密克戎輕癥醫(yī)務(wù)人員39例臨床癥狀和核酸轉(zhuǎn)陰規(guī)律,輕癥感染的主要癥狀有哪些?前7位的、發(fā)生率在50%以上的包括發(fā)熱、乏力、干咳、鼻塞、肌痛、咽痛、流鼻涕,發(fā)生癥狀5天時核酸轉(zhuǎn)陰的比例最高。

怎樣叫做奧密克戎重癥?

基礎(chǔ)病加重:包括腫瘤、腦梗和腦出血、肝硬化、尿毒癥

奧密克戎病毒性肺炎:

>多發(fā)生于脆弱人群(65歲以上老人,肥胖,合并基礎(chǔ)疾病,腫瘤,免疫缺陷等),但可怕的是,一些沒有明顯基礎(chǔ)病的患者也可以發(fā)生肺炎。
>肺炎發(fā)生時間多在感染后一周
>影像學比較有特征性,肺部CT顯示雙肺彌漫性毛玻璃影
>危重癥可發(fā)生休克、需要有創(chuàng)機械通氣
圖片

幾個實際病例

case1:一位48歲男性,有高血壓病史10年,肥胖(BMI 31kg/㎡),這是發(fā)病第10天的胸部CT,顯示雙肺彌漫性浸潤影和磨玻璃影?;颊叩暮粑щy進行性加重,鼻導(dǎo)管吸氧5L/min,指測氧飽和度只有93%,稍一活動即呼吸困難,接種過3劑的疫苗。

圖片

case2:一位49歲女性,有類風濕關(guān)節(jié)炎14年,卵巢癌術(shù)后10年,長期服用潑尼松、雷公藤、甲氨蝶呤。這是發(fā)病第13天肺部CT顯示雙肺彌漫性斑片影和磨玻璃影。呼吸困難進行性加重,咳嗽咳黃痰,呼吸頻率24-25次/分,鼻導(dǎo)管吸氧2L/min,SpO2 96%。

圖片

case3:87歲男性,糖尿病、冠心病,2022年12月11日,雙肺彌漫性的毛玻璃影,如果照一張胸片,大家就會看到白肺。(河北邢臺總醫(yī)院張翠云大夫、中日醫(yī)院PCCM科王一民大夫提供)

圖片

case4:這個病例來自北京朝陽醫(yī)院發(fā)熱門診,谷麗主任提供。男,50歲,無明顯基礎(chǔ)疾病。我們可以看到他雙肺彌漫性的毛玻璃影,也是典型的病毒性肺炎。

圖片

最近一段時間,各個醫(yī)院的呼吸科醫(yī)生、感染科醫(yī)生都非常清楚,奧密克戎引起的病毒性肺炎非常多,有些患者的病情非常嚴重。

小結(jié)一下,Omicron是Milder,but not mild。Omicron毒株無癥狀/輕癥感染者比例高,咽痛等上呼吸道癥狀增加,嗅覺、味覺喪失患者比例顯著降低;臨床毒力弱于Delta,但是與原始毒株/早期突變株相比可能無明顯降低或僅小幅降低,Omicron毒株流行地區(qū)病死率的降低可能主要由于疫苗和既往感染;傳播能力顯著增強,雖然病死率低,但高傳播/高感染帶來的人群死亡率升高不能忽視;Omicron BA.4/BA.5, BQ.1新亞型的免疫逃逸能力更顯著;其顯著的免疫逃逸為部分臨床藥物(特別是單克隆抗體類藥物)的使用帶來挑戰(zhàn)。

病毒感染后,造成損傷和致死的原因是什么?

這是在2020年最早接觸新冠病毒時,病理學家、免疫學家的研究成果,認為主要有兩個機制,一個是直接機制,SARS-CoV-2感染(SARS-CoV-2感染、復(fù)制;病毒感染細胞死亡和組織損傷;直接器官損傷);另外一個是間接機制,宿主反應(yīng),Host Response(免疫反應(yīng)失調(diào);細胞因子風暴;繼發(fā)器官損傷)。疾病嚴重程度由病毒感染和宿主反應(yīng)共同決定。

圖片

COVID-19疾病不同階段用藥不同:

感染后是病毒的快速復(fù)制期,這時組織器官損傷、異常免疫激活都不是最主要的,所以早期使用抗病毒藥物,盡快抑制病毒復(fù)制,將能夠顯著減少由于病毒復(fù)制造成的細胞、組織損傷,是治療的一個關(guān)鍵點。但到后期,在病毒復(fù)制幾乎已經(jīng)測不到的情況下,繼發(fā)的免疫損傷就是主要的了,需要使用免疫調(diào)節(jié)藥物。

圖片

輕/中癥患者(輕型/普通型):病毒直接損傷為主,早期抗病毒治療,主要針對重癥高危人群(小分子抗病毒藥物、單克隆抗體類藥物);識別重癥高危人群。

重癥患者:繼發(fā)免疫損傷為主,免疫調(diào)節(jié)治療為主(糖皮質(zhì)激素;IL-6R 抑制劑;JAK 抑制劑)。

無論是輕癥還是重癥的患者,「一般治療」基本相似:

>對癥治療,如高熱時用退熱藥物、咳嗽劇烈時用止咳藥物;

>對于高危人群,需要密切監(jiān)測生命體征;

>如果是住院患者,需要根據(jù)病情監(jiān)測血常規(guī)、尿常規(guī)、CRP、生化指標(肝 酶、心肌酶、腎功能等)、凝血功能、動脈血氣分析、胸部影像學等。有條件者可行炎癥因子檢測;

>根據(jù)患者氧合情況給予氧療,如果患者有低氧血癥,指側(cè)氧飽和度94%以下需要給予氧療,如果患者低氧程度非常嚴重,要有針對性使用經(jīng)鼻高流量無創(chuàng)機械通氣,甚至是有創(chuàng)機械通氣治療。值得注意的是,對于嚴重低氧的患者采用俯臥位(甚至是在清醒狀態(tài)下、不插管情況下的俯臥位)有助于改善低氧血癥。

>沒有明確細菌感染證據(jù)時,不建議使用抗菌藥物。有人會問,患者有黃痰,是不是就必須使用抗菌藥物呢?這是錯誤的,因為痰出現(xiàn)顏色變化,只是代表氣道分泌物中有大量脫落的炎癥細胞,黃痰不直接和細菌感染畫等號,所以,不能根據(jù)痰液是不是變黃而決定是否使用抗菌藥物。

臨床中需要重點監(jiān)測具有重癥高危因素的輕/中癥患者:

-未完成新冠疫苗全程免疫
-老年人(年齡 ≥ 60)
-基礎(chǔ)疾?。盒哪X血管疾病、糖尿病、慢性肝臟疾病、慢性腎臟疾病、慢性呼吸系統(tǒng)疾?。–OPD、支擴等)、腫瘤等
-肥胖
-吸煙
-妊娠和圍產(chǎn)期女性
-免疫功能缺陷(如艾滋病患者、長期使用糖皮質(zhì)激素或其他免疫抑制藥物、化療后免疫缺陷等)

對于奧密克戎感染,不止要關(guān)注需氣管插管的患者,也應(yīng)該對發(fā)病初期、但具備一些高危風險的患者進行非常主動的觀察和及時處置,需要每天對其癥狀、體征、氧合情況進行密切監(jiān)測,而不能等到患者已經(jīng)發(fā)展到不可逆的低氧血癥、呼吸衰竭的情況下才開始治療。

病毒在快速復(fù)制階段時使用抗病毒藥物具有無可比擬的優(yōu)勢,小分子藥物的優(yōu)勢更加明顯

剛才給大家介紹了新冠發(fā)病的兩個病理生理過程,首先在感染早期,病毒在快速復(fù)制階段時使用抗病毒藥物具有無可比擬的優(yōu)勢,而在所有抗病毒藥物中,小分子藥物的優(yōu)勢更加明顯:(1)大部分的小分子藥物給藥方便,方便輕癥患者治療(感染后,暴露前,暴露后等治療);(2)可作用于細胞內(nèi)(包括細胞核內(nèi)靶點)與細胞外的靶點;(3)小分子藥物對儲存環(huán)境的敏感性相對較低,儲存運輸方便;(4)幾乎沒有免疫原性;(5)具有相對保守的靶點。

圖片

針對新冠病毒,目前已有藥物獲得EUA或上市的靶點是:MPro(3CLPro)和RdRp。

1、奈瑪特韋/利托那韋:

最早被美國FDA和我國批準上市的一個小分子藥物是奈瑪特韋(Nirmatrelvir),它是一種口服的MPro(main protein,主蛋白酶,又稱3CLPro)抑制劑,SARS-CoV-2入侵細胞后,會立即利用細胞內(nèi)的物質(zhì)合成自身復(fù)制必需的兩條超長復(fù)制酶多肽(pp1a和pp1ab);MPro在復(fù)制酶多肽上存在至少11個切割位點,只有當這些位點被正常切割后,這些病毒復(fù)制相關(guān)的「零件」才能順利組裝成復(fù)制轉(zhuǎn)錄機器,啟動病毒的復(fù)制。如果阻斷了主蛋白酶、不能完成切割,那病毒就不可能進行組裝。

在這個過程中,起到抗病毒作用的是奈瑪特韋,但我們常用的是奈瑪特韋和利托那韋兩個成分,加入利托那韋主要是為了減少奈瑪特韋快速代謝,維持比較有效的血藥濃度,所以在使用這種抗病毒藥時,就可以看到一板藥中會有兩片奈瑪特韋、一片利托那韋,需要同服、每次吃三片。帕羅維德(Paxlovid)是由奈瑪特韋和利托那韋的口服復(fù)合制劑。

圖片

支持奈瑪特韋/利托那韋上市的一個關(guān)鍵性臨床研究稱之為EPIC-HR試驗,它是在德爾塔流行期間完成的,是一項針對發(fā)病5天以內(nèi)門診高危人群的雙盲、安慰劑對照RCT(高危人群定義:至少1個COVID-19重癥高危因素;試驗排除已接種疫苗的人群),這些人群有進展為重癥和死亡的高風險,主要結(jié)局:COVID-19相關(guān)住院或死亡(隨訪時長28天)。最終分析:共入組2246例患者,約6%的患者因接受單克隆抗體治療在最終分析時被排除。

圖片

結(jié)果中,和對照組相比,無論是在發(fā)病3天內(nèi)用藥,還是發(fā)病5天內(nèi)用藥,患者重癥和死亡的比例都要顯著低于對照組,所以這種藥物以比較強的循證醫(yī)學證據(jù)支持高危人群感染了新冠病毒之后,應(yīng)在發(fā)病5天之內(nèi)啟動抗病毒治療。

還有另外一項EPIC-SR(standard risk)試驗,是一項針對發(fā)病5天以內(nèi)門診標準風險人群的雙盲、安慰劑對照RCT,納入人群:(1)未接種疫苗且無高危因素的患者;(2)已接種疫苗且有1個以上高危因素的患者;主要結(jié)局:COVID-19癥狀/體征緩解時間(Time to Sustained Alleviation of All Targeted COVID-19 Signs/Symptoms),這項研究的中期分析和最終分析均未達到主要結(jié)局,次要結(jié)局中,住院或死亡也未獲得顯著差異,相對而言是失敗的。

這就給我們留下了一個猜測,早期使用抗病毒藥物到底能不能縮短輕癥患者的病程?能不能縮短排毒時間?到目前為止還沒有準確的答案。

對奈瑪特韋/利托那韋做個小結(jié):奈瑪特韋是一種口服的主蛋白酶抑制劑,奈瑪特韋口服生物利用度低,易被肝藥酶代謝;利托那韋是CYP3A4的抑制劑,維持奈瑪特韋的血藥濃度;適用于發(fā)病5天以內(nèi)的「高?!钩扇嘶颊撸皇撬腥硕歼m合使用;300mg奈瑪特韋與100mg利托那韋同時服用,每 12 小時一次;還有很重要的一點,利托那韋是一個很強的肝酶誘導(dǎo)劑,和很多藥物會有比較明顯的相互作用,需要密切注意有基礎(chǔ)病患者的用藥情況,識別可能的藥物相互作用,必要時調(diào)整用藥;注意腎功能不全患者的劑量調(diào)整。

2、Ensitrelvir:

另外一個主蛋白酶抑制劑是Ensitrelvir(S-217622),是非肽類、非共價結(jié)合的Mpro抑制劑,與奈瑪特韋機制相同;藥物篩選后通過2步結(jié)構(gòu)優(yōu)化后得到。它的口服生物利用度高,可以單獨使用,不需要利托那韋等藥物輔助,藥物相互作用可能性相對奈瑪特韋/利托那韋顯著降低。

圖片

在多個細胞系中,Ensitrelvir的抗病毒效果類似于或高于其他小分子抗病毒藥物。

圖片

III期臨床實驗的結(jié)果已經(jīng)披露了,它納入年齡12-70歲的確診120小時(5日)以內(nèi)的輕/中癥COVID-19患者(不限制危險因素,疫苗接種狀態(tài),既往感染狀態(tài)),納入患者需要有14種COVID-19癥狀中至少一種中度癥狀,主要結(jié)局是臨床癥狀緩解,值得注意的是,最終分析方案根據(jù)2b期試驗結(jié)果修正為5種臨床癥狀緩解,這5個主要癥狀包括鼻塞/流涕、咽痛、咳嗽、發(fā)熱、疲勞。

分組:125mg 組, 250mg組,安慰劑組;療程:5日(第一日3倍劑量負荷給藥),每日一次給藥。主分析集:出現(xiàn)癥狀72小時之內(nèi)的患者,125mg組與安慰劑組比較。這個試驗研究期間,主要流行毒株為Omicron。

圖片
圖片

結(jié)果可以看到,兩個治療組和安慰劑治療組相比,Ensitrelvir顯著縮短5種核心臨床癥狀的緩解時間20 小時(上圖左)。對于病毒載量是否下降方面,在用藥第四天,病毒載量降低得最明顯,顯著低于安慰劑對照組(上圖右)。

對Ensitrelvir做個小結(jié):在3期試驗中,非高危輕/中癥人群的癥狀患者結(jié)局和病毒載量結(jié)局均體現(xiàn)獲益;目前該藥物已在日本獲得緊急使用授權(quán),用于輕/中癥COVID-19患者(125mg劑量);與Paxlovid相比, Ensitrelvir適用人群更廣,且每日只用服藥1次。

3、瑞德西韋(remdesivir):

瑞德西韋大家可能聽得比較多,2020年,我和王辰院士牽頭做了全球第一項瑞德西韋臨床實驗,它的作用機制和剛才所提的主蛋白酶抑制劑不一樣,它是一種具有廣譜抗RNA病毒效果的核苷類似物前體,其進入細胞經(jīng)磷酸化后生成的活性代謝物(remdesivir triphosphate)可通過與病毒RNA依賴性RNA聚合酶(RNA-dependent RNA polymerase,RdRp)結(jié)合而抑制病毒復(fù)制。

圖片

在武漢疫情時,對于住院的重癥的新冠病毒感染,瑞德西韋和對照組相比沒有顯著差異,主要原因是納入的病例都是住院的重癥,而且在當時的研究中,患者從發(fā)病到入組的時間是12天,抗病毒治療的時間比較晚。

后來,瑞德西韋完成了一項門診(輕/中癥)人群的臨床研究,這項PINETREE試驗是針對發(fā)病7天以內(nèi)門診高危人群的雙盲、安慰劑對照RCT項研究。高危人群定義:至少1個COVID-19重癥高危因素;試驗排除已接種疫苗的人群。樣本量:562;用法:3日(首日200mg,后續(xù)2日各100mg);主要結(jié)局:COVID-19相關(guān)住院或死亡(隨訪時長28天)試驗組 2/279 (0.7%) vs 對照組15/283(5.3%) p=0.008, HR 0.13, 95%CI [0.03-0.59](兩組均未觀察到死亡),提示了抗病毒藥物早期用藥的重要性。基于上述結(jié)果,NIH指南委員會2021年12月23日推薦在門診高危人群中可考慮使用瑞德西韋。

圖片

還有一項瑞德西韋對住院人群SOLIDARITY研究,這是WHO發(fā)起的一項全球最大樣本的瑞德西韋住院人群RCT(N=8320),瑞德西韋(10天) VS 標準治療???cè)巳海ㄋ凶≡夯颊撸┲形从^察到病死率獲益(remdesivir 14.5% vs control 15.6%; RR 0.91 [95% CI 0.82–1.02], p=0.12);入院時需要氧療(未接受機械通氣)的亞組患者觀察到顯著病死率獲益(remdesivir 14.6% vs control 16.3%; RR 0.87 [95% CI 0.76–0.99], p=0.03)。

圖片

針對住院人群的meta分析發(fā)現(xiàn),總?cè)巳簾o病死率獲益,RR 0.91 (0.82-1.01);入院時需氧但未接受機械通氣的亞組人群觀察到病死率獲益,RR 0.85 (0.75-0.96)。

圖片

為什么瑞德西韋對門診的患者有很好的臨床結(jié)局,但對于住院患者的臨床獲益不明顯呢?主要就是因為治療的時間窗不一樣。剛才已經(jīng)反復(fù)強調(diào),抗病毒治療一定要在感染的早期,也就是發(fā)病的5~7天以內(nèi)使用才有效,如果超出了這樣的時間窗,疾病已經(jīng)進展到重癥,再啟動抗病毒治療,可能患者的獲益就不是很明顯。

對瑞德西韋做個小結(jié):高危輕/中癥人群和接受普通氧療的重癥人群中有臨床獲益;WHO指南推薦在高危輕/中癥人群和重癥(非危重癥;未接受機械通氣)的住院人群中使用瑞德西韋(弱推薦)。

4、莫努匹那韋(Molnupiravir):

這是和瑞德西韋類似的抗病毒藥物,莫努匹那韋(MK4482 /EIDD-2801)是一種口服核苷類似物的前體藥物,抑制病毒的復(fù)制;莫努匹那韋在體內(nèi)可以被轉(zhuǎn)化成核苷酸類似物β-d-N4-hydroxycytidine(NHC),NHC的三磷酸形式MTP與CTP和UTP的結(jié)構(gòu)類似,可以代替它們與RdRp結(jié)合,且NHC與堿基G和A均能形成穩(wěn)定的堿基對。當RdRp使用正鏈基因組RNA作為模板合成負鏈基因組RNA時,大量的C和U被M替代。當使用含有M的負鏈RNA作為模板合成正鏈基因組RNA時,由于G和A均可以與M配對,會隨機產(chǎn)生大量的G→A突變和A→G突變。正鏈RNA產(chǎn)物發(fā)生突變,無法形成完整的子代病毒。

莫努匹那韋最初是在研發(fā)治療委內(nèi)瑞拉馬腦炎病毒(VEEV)的治療藥物時被發(fā)現(xiàn),后被證明有抗流感病毒、冠狀病毒等多種RNA病毒活性。

圖片

MOVe-OUT試驗是一項針對發(fā)病5天以內(nèi)門診高危人群的雙盲、安慰劑對照RCT,是全球完成的第一項關(guān)于門診治療抗病毒藥物的臨床研究,高危人群定義:至少1個COVID-19重癥高危因素;試驗排除已接種疫苗的人群;樣本量:1433(中期分析775);用法:800mg bid 5日;主要結(jié)局:COVID-19相關(guān)住院或死亡(隨訪時長28天)。

圖片

結(jié)果發(fā)現(xiàn),和安慰劑治療組相比,莫努匹那韋能夠顯著的降低新冠相關(guān)的重癥和死亡,英國MHRA和美國FDA已通過Molnupiravir用于高危門診人群的緊急使用授權(quán)。住院III期臨床試驗(MOVe-IN試驗)入組了發(fā)病10天以內(nèi)的住院患者,根據(jù)第一階段結(jié)果,住院患者獲益可能性較小,相關(guān)試驗已終止。

5、阿茲夫定:

阿茲夫定作用機制不是特別清晰,臨床研究結(jié)果目前還沒有發(fā)表。普通型患者III期臨床試驗納入314例患者,5mg/日,用藥不超過14日;主要結(jié)局是臨床癥狀緩解;PPS集(n=279) 7天臨床癥狀緩解率 40.43% vs 10.87% (P<0.001)。目前,阿茲夫定已在國內(nèi)附條件批準用于治療普通型新型冠狀病毒肺炎成年患者:每次5mg,每日1次,療程至多不超過14天;不建議在妊娠期和哺乳期使用,中重度肝、腎功能損傷患者慎用。

阿茲夫定和上述幾種抗病毒藥物比較,臨床證據(jù)鏈還不是特別充足。

小分子抗病毒藥物證據(jù)小結(jié):

>高危輕/中癥患者:奈瑪特韋/利托那韋,瑞德西韋,莫努匹那韋;

>輕/中癥患者:Ensitrelvir;
>普通型(中等嚴重程度)患者:阿茲夫定;
>重癥但不需機械通氣:瑞德西韋。

另外有抗病毒活性的一大類是「單克隆中和抗體類藥物」

這是最早研發(fā)的針對新冠病毒的藥物,它是大分子的蛋白類藥物,通過與SARS-CoV-2直接結(jié)合,阻止病毒進入細胞。單克隆中和抗體類藥物研發(fā)速度快,從2020年末開始,有多種單克隆抗體類藥物在世界范圍內(nèi)被緊急授權(quán)使用,包括:Bamlanivimab、Etesevimab、REGEN-COV (Casirivimab and Imdevimab) 、Sotrovimab、Bebtelovimab、Amubarvimab / Romlusevimab(BRII-196/BRII-198 我國自主研發(fā))。

上市前臨床試驗對象一般為具有重癥高危因素的門診(輕癥)人群,因此緊急授權(quán)使用的適應(yīng)癥均為高危門診人群,與小分子抗病毒藥物類似。

但是,由于SARS-CoV-2突變迅速,多個單克隆抗體喪失對新突變株的中和能力,緊急使用授權(quán)被撤回,以美國FDA為例:Bamlanivimab的EUA(2020年11月授予)于2021年4月被撤回;Omicron (BA.1)流行后,F(xiàn)DA 撤回了REGEN-COV和Bamlanivimab/Etesevimab組合療法的EUA;Omicron (BA.2)流行后,F(xiàn)DA 撤回了Sotrovimab的EUA。

圖片

從上表可以看到,Omicron新亞型對中和抗體類藥物療效影響很大,大量單克隆中和抗體類藥物失效。假病毒中和實驗中,BQ.1.1能夠逃逸全球目前所有獲批單克隆中和抗體。使用單克隆抗體類藥物需結(jié)合流行毒株的中和實驗數(shù)據(jù)。紅色部分代表沒有臨床使用的意義。

已經(jīng)發(fā)展為重癥的、主要通過免疫病理損傷造成影響時,如何治療?

首先需要對「細胞因子風暴在重癥COVID-19發(fā)病機制」進行些了解。

圖片

1、「損傷」的本質(zhì)就是細胞死亡,感染造成受累細胞(包括免疫細胞)死亡。在這個過程中,治療的目的是減少死亡的細胞數(shù)量、減少損傷;

2、致病微生物感染可以直接刺激骨髓,主要進行髓系造血;
3、在這個過程中,G-CSF自然增多,所以看到患者白細胞低時,補充G-CSF可能無益,甚至有害;
4、單核/巨噬細胞增多,產(chǎn)生一定程度的嗜血,造成貧血和血小板的減低;
5、如果存在血管損傷(例如:COVID-19內(nèi)皮炎),可能出現(xiàn)DIC和免疫激活;
6、凝血障礙激活補體系統(tǒng),進一步造成細胞損傷;
7、特別當存在內(nèi)皮細胞損傷的時候,外周血淋巴細胞附壁,是臨床觀察到的「淋巴細胞減少」假象的重要原因;外周血淋巴細胞的數(shù)量是很重要的參照標準,能夠提示我們患者感染的嚴重程度,另外可以在選擇糖皮質(zhì)激素和其他免疫抑制劑時做一個粗略的參考。
8、貧血、微循環(huán)障礙和細胞死亡共同作用下,產(chǎn)生多器官功能障礙(衰竭)。

整個病理生理過程可以用病毒性感染中毒癥(viral sepsis)來代表。

1、糖皮質(zhì)激素:

對于重癥的免疫病理損傷,首選的藥物是糖皮質(zhì)激素,我們對糖皮質(zhì)激素非常熟悉,它是一類強效的小分子抗炎藥物,從2003年的SARS、2009年H1N1以及2013年的H7N9,臨床醫(yī)生都使用過糖皮質(zhì)激素進行治療,但是一直沒有高水平的循證醫(yī)學證據(jù)。

自COVID-19疫情暴發(fā),糖皮質(zhì)激素能否治療COVID-19這一臨床問題受到了廣泛的討論,最強證據(jù)來自RECOVERY試驗,地塞米松臂提供了決定性證據(jù),地塞米松成為首個被確認能夠降低住院COVID-19患者病死率的藥物,試驗中,地塞米松6毫克,使用7天劑量(如果一定要「換算」,地塞米松6毫克相當于強的松40毫克、甲強龍32毫克。如果需要用其他藥物時,就要做下等劑量的變化),結(jié)果發(fā)現(xiàn),需要氧療但不需要有創(chuàng)通氣的患者:28天病死率降低18%(RR 0.82 95%CI [0.72, 0.94]);機械通氣患者:28天病死率降低36%(RR 0.64 95%CI [0.51, 0.81])。

WHO工作組主導(dǎo)的meta分析進一步證實,糖皮質(zhì)激素能夠顯著降低重癥COVID-19患者的28天病死率(OR 0.66,95%CI [0.53,0.82]);目前,小劑量、短療程糖皮質(zhì)激素已成為COVID-19重癥患者的標準治療手段之一。

圖片

有時候,一些臨床醫(yī)生會嘗試增大激素使用量,比如用到80毫克、120毫克的甲強龍,其實,大劑量激素不但無益,反而有害。還需要注意治療所面臨的人群,我們?nèi)绻屑氉x一下這項RECOVERY研究證據(jù),會發(fā)現(xiàn)在老年人群中,糖皮質(zhì)激素的獲益不如在年輕一些的人群。這像是一個悖論,我們現(xiàn)在看到的重癥患者大多都是八九十歲的老年人,對高齡老人,是否真正有顯著的臨床獲益?還是個未知數(shù)。

2、IL-6R抑制劑(IL-6Ri):

在2020年年初,國內(nèi)、海外很多國家的臨床醫(yī)生都在使用。

WHO工作組開展的meta分析提示,tocilizumab顯著降低住院COVID-19患者的病死率(OR 0.83 95%CI [0.74-0.92]);亞組分析提示,合并使用糖皮質(zhì)激素的患者有顯著獲益(OR 0.77 95%CI [0.68-0.87]),而未合并使用糖皮質(zhì)激素的患者無顯著獲益(OR 1.06 95%CI [0.85-1.33])。

WHO COVID-19藥物指南推薦IL-6R抑制劑用于重癥和危重癥COVID-19患者(強推薦)。糖皮質(zhì)激素之前已經(jīng)是重癥和危重癥COVID-19患者的標準治療手段之一,目前WHO推薦對這類患者同時使用糖皮質(zhì)激素和IL-6R抑制劑;盡管meta分析中Sarilumab在病死率結(jié)局無顯著獲益,WHO指南專家組考慮了REMAP-CAP試驗的最新證據(jù)(提示tocilizumab和sarilumab療效相同),對tocilizumab和sarilumab給予了同等推薦。

圖片

3、JAK抑制劑(JAKi):

JAK是炎癥通路中非常重要的一個部分。一項研究發(fā)現(xiàn),納入所有JAK抑制劑的RCT(以巴瑞替尼為主)提示,JAK抑制劑可以顯著降低重癥COVID-19患者的病死率(RR 0.80 [95%CI 0.71-0.89]),僅納入巴瑞替尼的RCT,病死率變化為RR 0.81 [95%CI 0.73-0.91],而其他JAK抑制劑(托法替尼,魯索替尼)的臨床研究樣本量較小,結(jié)果不確切。亞組分析提示,獲益最大的人群可能是需要HFNC/無創(chuàng)通氣的重癥患者;WHO推薦在重癥COVID-19患者中優(yōu)先使用巴瑞替尼,僅在巴瑞替尼及其他免疫抑制劑不可及時再考慮使用其他JAK抑制劑。

圖片

對「重癥患者免疫調(diào)節(jié)藥物的選擇」做個總結(jié):

1、糖皮質(zhì)激素(小劑量、短療程)是首選

療效確切:RCT/meta分析證據(jù)提示糖皮質(zhì)激素的臨床獲益最確切且對普通氧療、HFNC/無創(chuàng)通氣、有創(chuàng)通氣的患者均有療效;成本低、可及性好;臨床需注意激素使用的禁忌癥和副作用。

2、何時聯(lián)用IL-6R抑制劑和JAK抑制劑?

目前無RCT研究直接提示使用時機,可以考慮的因素包括:1)患者接受治療后的反應(yīng)(癥狀/氧合等);2)患者的炎癥因子變化;3)患者基礎(chǔ)疾病和繼發(fā)感染風險(聯(lián)合用藥前需仔細評估);4)對于激素治療反應(yīng)不佳/病情急速進展的重癥患者應(yīng)優(yōu)先選擇聯(lián)合用藥、而不是加大激素劑量。

3、確需聯(lián)合用藥的情況下,IL-6R抑制劑和JAK抑制劑如何選擇?

目前無兩者頭對頭的RCT研究,可以考慮的因素包括:1)藥物特點:IL-6R抑制劑一般是靜脈給藥,一般只用輸一次(最多2次);JAK是口服藥,一般需要口服14日;2)患者既往用藥及藥物相互作用因素;3)患者基礎(chǔ)疾?。?)WHO推薦優(yōu)先使用IL-6R抑制劑或巴瑞替尼,其他JAK抑制劑證據(jù)不足。

4、是否可以三聯(lián)用藥,即糖皮質(zhì)激素 IL-6Ri JAKi?

目前無直接證據(jù)支持三聯(lián)用藥,RECOVERY試驗的亞組分析提示三聯(lián)可能有額外病死率獲益,但是這一證據(jù)的解讀尚有爭議,WHO指南認為可考慮三藥聯(lián)用、NIH指南認為該證據(jù)尚不足以支持三藥聯(lián)用,如果確需聯(lián)用,需充分考慮感染、藥物相互作用風險。

表:重癥患者氧療情況與免疫調(diào)節(jié)藥物使用

氧療情況

免疫調(diào)節(jié)藥物

普通氧療

糖皮質(zhì)激素

普通氧療(使用糖皮質(zhì)激素后疾病仍快速進展,炎癥指標快速上升)

仔細評估合并用藥風險后可考慮糖皮質(zhì)激素 IL-6Ri 或 巴瑞替尼

HFNC 或 無創(chuàng)機械通氣

仔細評估合并用藥風險后可考慮糖皮質(zhì)激素 IL-6Ri 或 巴瑞替尼

有創(chuàng)機械通氣 或 ECMO

仔細評估合并用藥風險后可考慮糖皮質(zhì)激素 IL-6Ri 或 巴瑞替尼

還有一個問題是,重癥患者是否需要使用抗病毒藥物?

如剛才所說,抗病毒治療的最佳時間窗是發(fā)病5天以內(nèi),如果能更早,在發(fā)病3天以內(nèi)進行抗病毒的治療效果是最佳的。當新冠病毒引起重癥時,往往患者已經(jīng)發(fā)病一周了、已經(jīng)超出了抗病毒治療的最佳時間窗,這時用不用抗病毒藥物?還沒有臨床研究去正面回答這個問題。

對此,有些反方、正方的觀點/證據(jù)可以使大家參考:

-反方觀點/證據(jù):抗病毒藥物早期使用更有效,重癥(住院)患者免疫損傷為主要表現(xiàn),多個在住院患者中進行的抗病毒藥物臨床試驗失敗,例如:莫努匹那韋治療住院COVID-19的MOVe-IN試驗中期分析未達預(yù)期提前終止。

-正方觀點/證據(jù):在真實臨床場景中,病毒復(fù)制活躍期和免疫損傷期很難截然區(qū)分;RECOVERY試驗中,對于入組時抗體檢測陰性的患者,使用REGEN-COV可以降低病死率(試驗在Omicron流行前進行,該抗體藥物對Omicron毒株無效);ACTT-1和WHO SOLIDARITY研究提示瑞德西韋在部分住院亞組人群中可能有顯著獲益。

圖片

圖:香港大學回顧性隊列研究納入了住院、不需氧療的患者提示,奈瑪特韋和莫努匹那韋均有顯著療效(頭對頭比較,奈瑪特韋可能優(yōu)于莫努匹那韋)

在住院/重癥患者中,可能有部分患者能從抗病毒藥物中獲益,但是也不要寄予太大的希望,沒有什么抗病毒「神藥」,目前已有藥物的療效普遍一般,大家一定要理性考慮。

目前,不同藥物在不同人群/不同研究設(shè)計下療效評價結(jié)果不同,重癥早期階段有獲益的可能性更大(未發(fā)展到需要機械通氣時),患者分層需進一步細化(考慮基礎(chǔ)病、氧合、炎癥指標等)。

最后,和大家分享WHO在不同的臨床場景下的推薦意見:

圖片
圖:WHO藥物分級推薦

參考文獻 (可上下滑動瀏覽)

[1] Cui Z, et al. Cell 2022; 185(5): 860-71 e13

[2] Hoffmann M, et al. Cell 2022; 185(3): 447-56 e11

[3] https://www./A4936-.html

[4] https://github.com/gerstung-lab/SARS-CoV-2-International

[5] Data as of 2022-11-25

[6] Menni C, et al. Lancet. 2022;399(10335):1618-1624

[7] Vihta KD, et al. Clin Infect Dis. 2022:ciac613. doi: 10.1093/cid/ciac613

[8] Lauring AS, et al. BMJ. 2022;376:e069761

[9] Nyberg, et al. Lancet 399(10332): 1303-1312

[10] Faust JS, et al. JAMA. 2022;10.1001/jama.2022.8045

[11] Cao Y, et al. Nature. 2022;10.1038/s41586-022-04980-y. doi:10.1038/s41586-022-04980-y

[12] Hansen CH, et al. Lancet Infect Dis. doi: 10.1016/S1473-3099(22)00595-3

[13] Nealon, J, et al. Lancet 399(10323): 412-413

[14] Akbarshakh Akhmerov et al. Circ Res. 2020;126:1443–1455

[15] Matthew Zirui Tay et al. Nat Rev Immunol. 2020;20:363‐374

[16] Kanta Subbarao et al. Immunity. DOI:10.1016/j.immuni.2020.05.004

[17] https://www./coronavirus/2019-ncov/hcp/clinical-care/underlyingconditions.html

[18] 新型冠狀病毒肺炎診療方案 (試行第九版)

[19] Zhong L, et al. Precis Clin Med. 2022;5(4):pbac024

[20] Mengist HM, et al. Front Pharmacol. 2021;11:630500

[21] https://www./news/press-release/press-release-detail/pfizers-novel-covid-19-oral-antiviral-treatment-candidate

[22] https://www./media/155050/download. Hammond J, et al. N Engl J Med. 2022; doi:10.1056/NEJMoa2118542

[23] https://www./news/press-release/press-release-detail/pfizer-announces-additional-phase-23-study-results

[24] https://www./news/home/20220613005755/en/

[25] https://www./news/press-release/press-release-detail/pfizer-shares-top-line-results-phase-23-epic-pep-study

[26] Unoh Y, et al. J Med Chem. 2022;65(9):6499-6512.

[27] Sasaki M, et al. Sci Transl Med. 2022:eabq4064

[28] https://dia/xocova-powerful-new-japanese-drug-for-coronavirus-treatment-3494/#ftoc-phase-3-results

[29] https://jrct.niph./en-latest-detail/jRCT2031210350; Hiroshi Yotsuyanagi, medRxiv 2022.07.15.22277670

[30] https://www./us/en/news/2022/11/xocova-ensitrelvir-fumaric-acid-tablets-125mg-approved-in-japan-for-the-treatment-of-sars-cov-2-infection,-under-the-emergency-regulatory-approval-system.html

[31] Malin JJ, et al. Clin Microbiol Rev. 2020;34(1):e00162-20

[32] Gottlieb RL, et al. N Engl J Med. 2021; doi:10.1056/NEJMoa2116846

[33] https://files.covid19treatmentguidelines./guidelines/archive/statement-on-anti-sars-cov-2--12-23-2021.pdf

[34] WHO Solidarity Trial Consortium. Lancet. 2022;399(10339):1941-1953

[35] BMJ. 2020;370:m3379. BMJ. 2022;377:o2224

[36] Kabinger F, et al. Nat Struct Mol Biol. 2021; doi:10.1038/s41594-021-00651-0

[37]https://www./news/merck-and-ridgeback-biotherapeutics-provide-update-on-progress-of-clinical-development-program-for-molnupiravir-an-investigational-oral-therapeutic-for-the-treatment-of-mild-to-moderate-covid-19/

[38] https://www1./app/sehk/2022/104646/documents/sehk22080402058_c.pdf

[39] https://www.dxy.cn/bbs/newweb/pc/post/46962833 Yu B, Chang J. Innovation (Camb). 2022;3(6):100321

[40] https://www./emergency-preparedness-and-response/mcm-legal-regulatory-and-policy-framework/emergency-use-authorization#coviddrugs

[41] Arora P, et al. Lancet Infect Dis. doi: 10.1016/S1473-3099(22)00733-2

[42] Nilam Mangalmuti and Christopher A. Hunter. Immunity. 2020;53(1):19-25

[43] The RECOVERY Collaborative Group. N Engl J Med 2020; DOI: 10.1056/NEJMoa2021436

[44] WHO REACT Working Group. JAMA. 2020;324(13):1330-1341

[45] WHO Rapid Evidence Appraisal for COVID-19 Therapies (REACT) Working Group. JAMA. 2021;e2111330

[46] BMJ. 2020;370:m3379. BMJ. 2021;374:n1703

[47] Zhang X, et al. Front Med (Lausanne). 2022;8:800492

[48] RECOVERY Collaborative Group. medRxiv 2022.03.02.22271623

[49] BMJ. 2020;370:m3379. BMJ. 2022;377:o1045

[50] NIH COVID-19 Treatment Guidelines Panel. https://www.covid19treatmentguidelines./

[51] RECOVERY Collaborative Group. Lancet. 2022;399(10325):665-676

[52] N Engl J Med 2020 DOI: 10.1056/NEJMoa2007764

[53] Lancet. 2022;399(10339):1941-1953

[54] Wong CKH, et al. Lancet Infect Dis. doi: 10.1016/S1473-3099(22)00507-2

本期直播嘉賓

圖片

曹彬

中日醫(yī)院呼吸與危重癥醫(yī)學科(PCCM)主任;國家呼吸醫(yī)學中心副主任;中國醫(yī)學科學院呼吸病學研究院副院長;學術(shù)任職:中國醫(yī)學科學院學術(shù)咨詢委員會學部委員;中華醫(yī)學會呼吸病學分會候任主任委員;中國抗癌協(xié)會第一屆腫瘤呼吸病學專業(yè)委員會主任委員;國際流感和呼吸道病毒感染學會(ISIRV) 委員;Clinical Respiratory Journal副主編;《中華結(jié)核和呼吸雜志》副主編。

本文由《呼吸界》編輯 Jerry 整理、排版,感謝曹彬教授的審閱修改!

圖片

* 感謝東陽光對本次直播的大力支持

本文完

責編:Jerry

    本站是提供個人知識管理的網(wǎng)絡(luò)存儲空間,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不代表本站觀點。請注意甄別內(nèi)容中的聯(lián)系方式、誘導(dǎo)購買等信息,謹防詐騙。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quán)內(nèi)容,請點擊一鍵舉報。
    轉(zhuǎn)藏 分享 獻花(0

    0條評論

    發(fā)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類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