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認為高血壓病的病機在肝失疏泄、腎陰虧虛,肝陽上亢,水火不劑、痰濁血瘀等因素有關(guān),常與“氣”、“痰”、“火”密切相關(guān),治療原則在于疏肝降逆、鎮(zhèn)肝豁痰、清肝瀉火、平肝潛陽、引火歸元、活血化瘀、滋補腎精等。 近日,筆者搜集有關(guān)資料整理了一些全國各地名中醫(yī)治療高血壓的方子,供各位中醫(yī)愛好者研學使用,治療需要在專業(yè)中醫(yī)師指導下進行。 1.山東名醫(yī)治高血壓方,創(chuàng)方者:張啟瑞。 【處方】石決明(先煎)、生牡蠣(先煎)各30克,白芍、牛膝、鉤藤各15克,蓮子心6克,生地、元參各10克。 【用法】水煎分3次服,每日1劑 【功效】本方有平肝潛陽作用,可用于治療肝陽上亢型高血壓病,癥見頭痛眩暈,耳鳴,口干,舌質(zhì)紅。 【化裁】苔黃、脈數(shù)有力者加黃芩;兼陽明實熱便秘者,加大黃;苔厚膩,加茯苓、澤瀉;頭痛甚屬熱者,加菊花或龍膽草;頭暈甚者,加天麻;失眠者,加夜交藤或酸棗仁。 2.山西名醫(yī)治高血壓方,創(chuàng)方者:周磊。 【處方】熟地、山藥、生石決明、桑寄生各15克,山萸肉、茯苓、丹皮、澤瀉、枸杞子、鉤藤各10克。 【用法】生石決明先煎,余藥后下。水煎分3次服,每日1劑。 【功效】滋陰平肝,主治腎陰虛、肝陽上亢型高血壓,癥見頭暈目眩,耳鳴,心悸,手足乏力,腰酸,舌紅少津,脈弦細。 【方解】腦為髓之海,髓海有余則輕勁有力,髓海不足則腦轉(zhuǎn)耳鳴,脛酸眩冒,腎精虧虛,水不涵木,木少滋榮,陰不維陽,肝風內(nèi)動而發(fā)為眩暈。本方以六味地黃湯加鉤藤、石決明補腎滋肝,育陰潛陽。 3.北京名醫(yī)治高血壓眩暈嘔吐方處方 創(chuàng)方者:劉渡舟。 【方組】制半夏、生姜各15克,茯苓30克。 【用法】水煎分3次服,每日一劑。 【功效】降逆止嘔,行水散飲,降濁升清。主治高血壓眩暈嘔吐,癥見頭目眩暈,嘔吐時發(fā),心悸,脘部作痞,脈弦滑,舌苔白滑,中醫(yī)辨證屬膈間水飲者。 4.上海名醫(yī)治高血壓方,創(chuàng)方者:秦伯未。 【處方】白芍、杭菊花各6克,鉤藤、白蒺藜、酸棗仁各9克,牡蠣15克。 【用法】水煎分3次服,每日1劑。 【功效】平肝潛陽,養(yǎng)心安神。適用于原發(fā)性高血壓初期,癥見頭痛,頭暈,失眠,耳鳴,心悸,疲乏等神經(jīng)功效障礙癥狀者。 5.重慶名醫(yī)治高血壓方,創(chuàng)方者:張重慶。 【方組】槐花、山楂、地龍、黃芩、玄參、山萸肉、棗仁(沖)、大薊、獨活、鉤藤(后下)各15克,菊花12克,丹參20克。 【用法】1日1劑。水煎3次,共取汁500毫升,每次服150毫升左右,日服3次,忌食辛辣煙酒。 【功效】平肝熄風、化瘀通絡(luò)。主治高血壓病,癥見頭昏、頭痛、健忘、失眠、煩躁、易怒、四肢麻木,甚至口眼歪斜、中風昏厥,或心悸胸痹,舌紅苔黃,脈弦數(shù)。 【方解】高血壓屬中醫(yī)學“眩暈”、“頭痛”等范疇,多由肝郁化火、肝腎虧虛、痰滯血瘀、肝陽上亢所致,治療宜平肝熄風、滋陰潛陽、祛痰化瘀。方中菊花、地龍、鉤藤平肝熄風為君藥;黃芩清肝瀉火;山萸肉、玄參滋水涵木、潤燥共為臣藥;丹參、山楂、槐花、大薊化瘀通絡(luò)為佐藥;獨活祛風除濕止頭痛,入腎經(jīng)為使藥。諸藥共奏平肝熄風、滋陰潛陽、化瘀通絡(luò)之功效。臨床運用降壓明顯,作用持久,未發(fā)現(xiàn)明顯毒副作用。 6.河南名醫(yī)治肝火型高血壓方,創(chuàng)方者:周梅君。 【方組】生地、生白芍、草決明各20克,黃芩、元參各10克,菊花、牛膝、鉤藤各12克,生石決明、珍珠母各30克,丹參、夏枯草各15克,甘草5克。 【用法】水煎分3次服,每日一劑。 【功效】清肝瀉火,潛鎮(zhèn)降壓??捎糜谥委煂嵭缘母哐獕海Y見頭暈頭痛,口干口苦,憋悶甚而下肢多不軟弱,舌質(zhì)紅,脈搏弦勁有力。 【加減】頭痛者加玳瑁10克,另煎服;鼻衄者加茅根、小薊各24克,藕節(jié)12克,大黃炭9克;痰火壅閉者加瓜蔞15克,郁金、石菖蒲各10克,遠志9克。 7.陜西名醫(yī)治高血壓頭痛方處方,創(chuàng)方者:趙利政。 【方組】生地、白蒺藜、鉤藤(后下)12克,冬桑葉、杭菊花、白芍、姜黃各9克,生石決明(先煎)30克,夏枯草15克,丹參6克。 【用法】水煎分3次服,每日1劑。 【功效】平肝熄風,化痰和絡(luò)。主治陰虛陽亢型高血壓頭痛,記憶力差,手足掌心發(fā)談,眩暈耳鳴,每因煩勞或惱怒而頭暈,頭痛增劇,急躁易怒,少寐多夢,口苦,舌質(zhì)紅,苔黃,脈弦。 【方解】“頭為諸陽之會”,又為“清陽之府”,髓海所在。五臟六腑之氣血精華,皆上會于頭部。外感時邪,內(nèi)傷七情,均可發(fā)生頭痛。此脈癥由肝腎兩虧,肝陽偏旺,上擾頭目所致。方用羚羊角鉤藤湯加減,以石決明、桑葉、菊花、夏枯草、鉤藤平肝熄風。 8.廣州名醫(yī)治高血壓方,創(chuàng)方者:趙立誠。 【方組】杜仲、桑寄生、女貞子、白芍、鉤藤、熟棗仁、丹參各12克,牛膝9克,石決明、龜版各20克,橘紅6克。 【用法】水煎分3次服,每日一劑。 【功效】平肝潛陽,滋補肝腎。用于高血壓病之肝陰不足、肝陽上亢型。癥見眩暈頭痛,急躁易怒,失眠多夢,舌質(zhì)紅,脈弦有力或脈弦細數(shù)。 【化裁】氣虛倦怠加太子參15克;肝陽偏盛致頭痛者加杭菊花10克;血脂偏高加山楂12克。 9.湖南名中醫(yī)治高血壓病方,創(chuàng)方者:郭振球。 【方組】珍珠母、天麻、桑椹各12克,鉤藤15克,菊花10克。 【用法】每日煎服1劑,珍珠母敲碎先煮1小時,再入其它四藥,煎沸后用文火煮1小時,每劑煎2次,分早、晚服完。以20天為一療程。服藥過程停服其它藥物,忌辛辣刺激性食物。 【功效】育陰潛陽,平肝熄風。治療高血壓病肝陽上亢,陰虛陽亢證。表現(xiàn)為眩暈、耳鳴、心煩、心悸、易怒、面紅、肢體麻木、脈弦細數(shù)、舌紅者。 【化裁】心煩面赤,加黃芩、山梔清肝火以熄風;兼腑熱便秘,加大黃、芒硝通腑以瀉熱;若肝陽亢偏陰虛甚者,加滋養(yǎng)肝腎之藥,如旱蓮草、女貞子、生地黃之屬;失眠甚者,加夜交藤、茯神、酸棗仁之屬,以養(yǎng)心安神。 10.湖南名醫(yī)治高血壓眩暈方,創(chuàng)方者:周伯剛。 【方組】黃精20克,夏枯草、益母草、豨薟草各15克,白芍12克,赤芍10克,甘草3克。 【用法】水煎分3次服,每日一劑。 【功效】平肝補脾,通絡(luò)降壓。治療高血壓引起的眩暈,手麻,腫脹等癥。 11.遼寧名醫(yī)治高血壓眩暈方,創(chuàng)方者:許建民。 【方組】枸杞子、杭菊花、夏枯草、刺蒺藜、何首烏、元參、懷牛膝、赤芍、白芍各12克,桑寄生、生地各15克,鉤藤、廣地龍9克,珍珠母24克。 【用法】珍珠母一味,煎藥時用紗布包好,先煎15分鐘。鉤藤一味,煎藥時要后下,即頭煎不下,二煎再下,兩煎藥兌一起,約350毫升左右,分兩次,早、晚飯后一小時溫服。 【功效】柔肝熄風,清熱降壓解痙。治療肝腎陰虛,肝陽偏亢所致之眩暈(高血壓、中風先兆),口干舌燥,腰膝無力,頭重腳輕之癥。 12.【案例】 李女士,60歲,高血壓病史好幾年了,自述有頭暈頭脹,睡眠不實,腹脹有時候還有惡心的感覺,查血壓180/90 毫米汞柱,舌紅,苔薄黃脈弦。 該患者患高血壓病數(shù)年,期間偶爾用藥控制,但是血壓控制一般。 考慮為高血壓病日久,肝腎陰虛,最后導致肝陽上亢而引起血壓升高無法控制,且伴失眠等,治以補益肝腎,平肝潛陽。 由此,開出一張?zhí)幏剑?strong style="border-width: 0px;border-style: initial;border-color: initial;;;;-webkit-text-stroke-width: 0.5px !important;">天麻 ,鉤藤,石決明 ,代赭石,黃苓,夏枯草 ,菊花,旋復花,厚樸,白術(shù),雞內(nèi)金,夜交藤,薏苡仁,姜半夏 ,甘草,共14劑,日一劑,半月后血壓平穩(wěn)下降,二診守方根據(jù)病癥略微改動。追蹤一年,血壓控制穩(wěn)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