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經(jīng)隨筆250記》(94) 易律夫輯 元胡炳文撰《周易本義通釋》 (一)作者介紹 胡炳文(1250-1333),字仲虎,號云峰,元代教育家、文學(xué)家。婺源考川人。一生致力于研究、弘揚(yáng)朱子理學(xué),在易學(xué)研究上也頗有造詣。在家鄉(xiāng)創(chuàng)建明經(jīng)書院。代表著作有《云峰集》、《四書通》、《周易本義通釋》和為兒童編寫的《純正蒙求》等??即〞?/span>:婺源考川,今稱考水,是明經(jīng)胡氏的發(fā)祥地。宋代曾有一位豪杰客游路過考川,回家之后對鄉(xiāng)人說:“考川是一個富麗繁華的地方,但是讓我留下深刻印象、羨慕不已的,卻是其他地方所少有的比屋書聲。”考川書屋造就了眾多俊杰之士,而在書屋中為教育畢其終身、名聲最為卓著的教授,便是“明經(jīng)胡七賢”之一的元代教育家、文學(xué)家胡炳文。易學(xué)世家:胡炳文的祖父胡師夔,曾求學(xué)于朱熹門下,精通五經(jīng),尤其對《易經(jīng)》頗有造詣,撰有《易傳史纂》等專著。父親胡斗元,14歲拜朱熹從孫朱洪范為師,學(xué)習(xí)《易》學(xué)。他日玩一爻,七日通玩一卦,周而復(fù)始,反復(fù)練習(xí),持之以恒。他曾外出周游,傳播易學(xué),四方學(xué)子紛紛向他求教。后回到家鄉(xiāng),又有不少仰慕他的求學(xué)者,遠(yuǎn)道前來登門拜師。他孜孜不倦,任教鄉(xiāng)里達(dá)50年,72歲逝世時,州、縣學(xué)士大夫聞訊無不悲痛,他的弟子俞洪等百余人追憶先生的德行,以“古隱君子”私謚,尊稱為“孝善先生”。胡炳文秉承家傳,精研《易》學(xué),并傾注數(shù)年的努力對周易進(jìn)行了全面考訂,完成專著《周易本義通釋》,以糾偏辨錯,闡發(fā)先圣本義。胡師夔、胡斗元、胡炳文,一家三代都相繼成為易學(xué)名家,名列“明經(jīng)胡七賢”,在東南學(xué)者中很有名氣。祖孫之中,胡炳文的名聲更響。 (二)清紀(jì)昀《四庫全書總目提要》載: 【臣】等謹(jǐn)案:周易本義通釋十二卷,元胡炳文撰。炳文字仲虎,婺源人,新安文獻(xiàn)志以為篤志朱子之學(xué)者也。羲、文先後天之易,邵子於先天明其畫,程子於後天演其辭。然邵、程同時並地,其說絶不相謀,自朱子比而合之,理數(shù)始備。炳文復(fù)取朱子之書,折衷是正,參以諸家易解,以互相發(fā)明。初名精義,後病其繁冗,刪而約之,改名通釋。說者謂非《本義》無以見易,非通釋亦無以盡《本義》之旨。主一先生之言,以盡廢諸家,雖未免於太狹,然宋儒說易,其途至襍,言數(shù)者或失之巧,言理者或失之鑿,求其平正通達(dá),顯有門徑可循者,終以朱子為得中,則炳文羽翼之功,亦未可沒矣。 乾隆四十六年九月恭校上。 總纂官:【臣】紀(jì)昀,【臣】陸錫熊,【臣】孫士毅 總校官:【臣】陸費(fèi)墀。 (三)《周易本義通釋》卷一 元胡炳文撰 周易上經(jīng) 周,代名也。易,書名也。其卦本伏羲所畫,有交易、變易之義,故謂之易。其辭則文王、周公所繋,故繫之周。以其簡袠重大,故分為上下兩篇。經(jīng)則伏羲之畫,文王、周公之辭也,并孔子所作之傳十篇,凡十二篇。中閒頗為諸儒所亂,近世晁氏始正其失,而未能盡合古文。呂氏又更定,著為經(jīng)二卷、傳十卷,乃復(fù)孔氏之舊云。 《通》曰:解易者,或以周字為普徧之義,或以卦為文王所重,必子朱子《本義》出,然後其說始定。蓋周禮三易,夏曰連山,商曰歸藏。文王之易命之曰周,以別夏、商也,故《本義》斷然以周為代名。三易經(jīng)卦皆八,其別皆六十四,況禹謨已曰龜筮,而箕子洪範(fàn)曰貞曰悔,則卦有內(nèi)外久矣。故《本義》以六十四卦為伏羲所重,而其辭則文王、周公所繋。又上下經(jīng)之分,以文王、周公之辭,則簡袠重大,不容不分為兩篇;以伏羲所畫,則易有交易、變易之義。交者,隂陽之對待;變者,隂陽之流行。經(jīng)之分為兩也,皆自然而然。合三百八十四爻觀之,上下經(jīng)多少不齊,在上經(jīng)者宜陽多於陰,今陽爻八十六,隂爻九十四,而隂之多於陽者八;在下經(jīng)者宜隂多於陽,今隂爻九十八,陽爻百有六,而陽之多於陰者亦八。以反對推之,上下經(jīng)各十八卦,各一百八爻,可謂齊矣。在上經(jīng)者陽爻五十二,陰爻五十六,而陰之多於陽者四;在下經(jīng)者陰爻五十二,陽爻五十六,而陽之多於陰者亦四?;蛩幕虬?,互為多少,自然有陰陽相交之象焉。上經(jīng)首乾坤,氣化之始也。乾坤而後十卦隂陽各三十畫,然後為泰為否,而天地之交不交者可見矣。下經(jīng)首咸恒,形化之始也。咸恒而後十卦隂陽亦各三十畫,然後為損為益,而少男少女、長男長女之交不交可見矣。至若上經(jīng)終坎離,乾坤中爻之交;下經(jīng)終濟(jì)未濟(jì),又坎離中男中女之交不交也。《程傳》曰:易,變易也。《本義》曰:易有交易變易之義,先交而後變,《本義》之旨深矣?。 (四)【周易上經(jīng)】第1卦-乾卦?乾卦為天(乾下乾上)-(元)胡炳文撰《周易本義通釋·卷一》選抄乾 六畫者,伏羲所畫之卦也。一者,奇也,陽之?dāng)?shù)也。乾者,健也,陽之性也。本註乾字,三畫卦之名也。下者,內(nèi)卦也。上者,外卦也。經(jīng)文乾字,六畫卦之名也。伏羲仰觀俯察,見隂陽有奇耦之?dāng)?shù),故畫一奇以象陽,畫一耦以象隂。見一隂一陽有各生一隂一陽之象,故自下而上,再倍而三,以成八卦。見陽之性健,而其成形之大者為天,故三奇之卦名之曰乾,而擬之於天也。三畫已具,八卦已成,則又三倍其畫,以成六畫,而於八卦之上,各加八卦,以成六十四卦。此卦六畫皆奇,上下皆乾,則陽之純而健之至也。故乾之名,天之象,皆不易焉。 《通》曰:此伏羲畫卦,而文王以列之卦序之首者也。夏連山首艮,商歸藏首坤,文王之易首乾,易為明大分而作也。觀先天橫圖乾居一,圓圖乾居前,羲易固已如此矣。《本義》曰:一,奇也,陽之?dāng)?shù)也,從象上說。乾,健也,陽之性也,從理上說。程子云:至微者理,至著者象。朱子又即數(shù)與性發(fā)明之。當(dāng)伏羲時,有乾卦畫,未有元亨利貞卦辭。想占得乾卦者,即乾六畫之象,已自知有元亨利貞之理矣。 元亨利貞。 文王所繫之辭,以斷一卦之吉兇,所謂彖辭者也。元,大也。亨,通也。利,宜也。貞,正而固也。文王以為乾道大通而至正,故於筮得此卦,而六爻皆不變者,言其占當(dāng)?shù)么笸ǎ乩谡?,然後可以保其終也。此聖人所以作易教人卜筮,而可以開物成務(wù)之精意。餘卦倣此。 《通》曰:元亨利貞,諸家便分作四德解。惟《本義》謂:乾道大通而至正,故筮得此卦,而六爻皆不變者,其占當(dāng)?shù)么笸?,而必利在正固,而後可以保其終。愚案:啓蒙非特六爻不變者,占此乾三爻變,或他卦三爻變之乾者,亦兼以此占。大通而至正,天理之本然;大通而必利在於正固,人事之當(dāng)然也。乾為易第一卦,占得之者,事雖大通,而非正固,尚不能保其終,況他卦乎?故易六十四卦彖辭,三十四卦言貞。然則不貞者,固不可以占也。此聖人教人卜筮,而可以開物成務(wù)之精意。至夫子彖傳,始以此四字分而二之,如周子所謂元亨誠之通,利貞誠之復(fù),夫子彖傳意也。文言始分而四之,程子所謂元者萬物之始,亨者萬物之通,利者萬物之遂,貞者萬物之成,夫子文言意也。 初九,濳龍勿用。 初九者,卦下陽爻之名。凡畫卦者,自下而上,故以下爻為初。陽數(shù)九為老,七為少,老變而少不變,故謂陽爻為九。濳龍勿用,周公所繫之辭,以斷一爻之吉兇,所謂爻辭者也。濳,藏也。龍,陽物也。初陽在下,未可施用,故其象為濳龍,其占曰勿用。凡遇乾而此爻變者,當(dāng)觀此象而玩其占也。餘爻倣此。 《通》曰:初、二、三、四、五,上位之隂陽。九,六爻之陰陽。未有六畫為爻,先有六虛為位,位虛而爻實之也。初、上先位而後爻,自二至五先爻而後位,互文也。時言初則有終,位言上則有下,數(shù)言二、三、四、五則有一、六,互見也。濳初象龍,陽物而靈變不測。乾九象初,陽在下,未可施用,於物則為濳龍之象,於人則為勿用之占。易之為道,辭變象占,四者而已。就此爻觀之,九為變,濳龍為象,勿用為占。初九潛龍勿用,為象占之辭。餘倣此。乾初象濳龍,護(hù)微陽也。坤初象履霜,防微陰也。於陽之微,則恐其或用。勿也者,禁之之辭也。於陰之微,則慮其必盛。至也者,危之之辭也。 九二,見龍在田,利見大人。 二謂自下而上第二爻也,後倣此。九二剛健中正,出潛離隱,澤及於物,物所利見,故其象為見龍在田,其占為利見大人。九二雖未得位,而大人之德已著,常人不足以當(dāng)之,故值此爻之變者,但為利見此人而已,蓋亦謂在下之大人也。此以爻與占者相為主賓,自為一例。若有見龍之德,則為利見九五在上之大人矣, 《通》曰:龍。九象見而在田,二象以六畫言,則初、二地位,二地位,故象田。以三畫言,則二與五本人位,故九二、九五象大人。九二方出潛而猶未大顯,是有大人之德,未有大人之位者也。 《本義》謂:常人不足以當(dāng)之,蓋如初九潛龍之象,凡占者皆可當(dāng)之象,占之正例也。如九二見龍是象,利見大人是占,則以象為主,占為客,變例也。 九三,君子終日乾乾,夕惕若,厲無咎。 九陽爻,三陽位,重剛不中,居下之上,乃危地也。然性體剛健,有能乾乾惕厲之象,故其占如此。君子指占者而言,言能憂懼如是,則雖處危地而無咎也。 《通》曰:初、二地位,故二曰在田。五、上天位,故五曰在天。三、四人位,故三不稱龍而稱君子。下乾終而上乾繼之,故曰乾乾。《本義》釋乾曰:乾,健也,陽之性也。此釋乾乾,亦曰性體剛健。蓋健者乾之性,龍不過乾之象。九三不言象而言性,蓋性體剛健,自有能乾乾夕惕之象也。六爻惟三、四言無咎,以人位故也。為人而頃刻不知憂懼,動輒有過,乾乾夕惕,庶乎可以免過云爾。 九四,或躍在淵,無咎。 或者,疑而未定之辭。躍者,旡所緣而絶於地,特未飛耳。淵者,上空下洞,深昧不測之所,龍之在是。若下於田,或躍而起,則向乎天矣。九陽四陰,居上之下,改革之際,進(jìn)退未定之時也,故其象如此。其占能隨時進(jìn)退,則無咎也。 《通》曰:躍,九陽動象。淵,四隂虛象。見而在田,猶未離乎地。躍則旡所緣而絶於地。五,天位。四位柔而與之相接,如淵上空下洞,深昩不測而與天接?;蜍S而起,則向乎天矣。其位上下之交,其時進(jìn)退未定之際。躍以或言,審於進(jìn)也。淵以在言,安於退也。 九五,飛龍在天,利見大人。 剛健中正以居尊位,如以聖人之德居聖人之位,故其象如此。而占法與九二同,特所利見者在上之大人耳。若有其位,則為利見九二在下之大人也。 《通》曰:龍,九象飛而在天,五象《本義》於二、五皆曰剛健中正。九五以天德居天位,剛健而純,中正而粹者也。文言曰剛健中正,純粹精也,其九五之謂歟?雲(yún)行雨施,天下平也,則飛龍在天之事矣。在田已雲(yún)行,在天乃雨施。 上九,亢龍有悔。 上者,最上一爻之名;亢者,過於上而不能下之意也。陽極於上,動必有悔,故其象占如此, 《通》曰:亢上象,龍九象。 《本義》謂:亢者,過於上而不能下。蓋至於亢,雖欲下而不能矣,安得旡悔?惟聖人知進(jìn)退存亡而不失正,故不至於悔。凡卦爻有占旡象,象在占中;有象旡占,占在象中。如乾初、二、五、上,分象與占。九三終日乾乾,夕惕若,疑皆占辭也,而曰終日,曰夕,象在其中。九四或躍在淵,似若專言象也,而曰或,曰在,占在其內(nèi)。若其辭則有不同者,勿用,禁之之辭;利見,幸之之辭;無咎,謂如此而後無咎,勉之之辭;有悔,憂之之辭。觀乾一卦,大槩可見矣。且卦以內(nèi)為貞,外為悔。乾上九外卦之終曰有悔,坤六三內(nèi)卦之終曰可貞。貞悔二字,豈非發(fā)諸卦之凡例歟? 用九,見羣龍旡首,吉。 用九,言凡筮得陽爻者,皆用九而不用七,蓋諸卦百九十二陽爻之通例也。以此卦純陽而居首,故於此發(fā)之,而聖人因繫之辭,使遇此卦而六爻皆變者,即此占之。蓋六陽皆變,剛而能柔,吉之道也,故為羣龍旡首之象,而其占為如是則吉也。春秋傳曰:乾之坤曰:見羣龍旡首,吉。蓋即純坤卦辭牝馬之貞,先迷後得,東北喪朋之意。 《通》曰:卦主乎用,故先乾而不先坤,艮動者為主也;爻主乎用,故用九六而不用七,八變者為主也。義例有三:易用九六,不用七八,一也;凡用九不可為首,凡用六必永貞,二也;占得乾六爻俱變,則用旡首之占,坤六爻俱變,則用永貞之占,三也。前二說一爻變也,後一說六爻皆變也。凡陽爻變而為隂,皆以剛而能柔為吉之道也。羣龍謂之見,以知言;利永貞,以行言。乾主知而坤主行也。要之,占固不用七八,然有六爻俱不變者,有六爻中一爻二爻不變者,亦未嘗不用七八,但遇七八常多,九六常少,多則以少為主,故常用九六。易,變易也,以變?yōu)橹?,故三百八十四爻皆用九六?/span>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