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民國國民革命軍戰(zhàn)史,有兩個問題是最讓人撓頭的:一個,是國民革命軍的沿革演變;另一個,則是國民革命軍的軍銜制度。 國軍從成立那天起,就存在山頭林立、派系眾多的問題。各位軍中大佬所統(tǒng)轄軍隊的番號序列,并不一致。同一番號在不同山頭系統(tǒng)內(nèi)同時存在的現(xiàn)象并不鮮見。直到抗戰(zhàn)前夕,才算是在這方面實現(xiàn)了形式上的統(tǒng)一,全軍使用統(tǒng)一的番號序列。 這種情況,使得要想梳理清楚國軍各支部隊的沿革演變,殊非易事。這是個大課題,以后有時間再慢慢梳理。這里,且先談談國軍的軍銜制度。 國軍的軍銜,同樣容易把人搞得頭暈腦亂。造成混亂的原因,還是在于山頭林立、政出多門,軍官軍銜的授予權(quán)限根本不是完全集中于中央政府。不單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可以授銜,總司令部、甚至部隊的長官都可以授銜。而且授任標準也五花八門,各行其是,最終造成國軍將官泛濫成災。不光普通百姓搞不懂國軍到底有多少將官,連國民政府自己,也都是一筆糊涂賬。 隨著在黨內(nèi)、軍中地位的日趨穩(wěn)固,蔣介石開始把整頓軍隊軍銜混亂狀況、完善和統(tǒng)一國軍官兵軍銜制度這一工作提上日程。用腳趾頭都可以想得到,這一過程不可能順利。幾番周折下來,1934年4月26日,在國軍組建成立近9年之后,國民政府終于批準設立軍事委員會銓敘廳,決定重新評定軍銜。 但面對業(yè)已形成的“將官多如狗”的混亂局面,國民政府又不可能一切推倒重來。作為對現(xiàn)實的一種妥協(xié),國軍最終實行了比較特殊的軍銜制度。 簡單地說,就是實行兩套軍銜。一套,與職務相關聯(lián),可稱之為“職務軍銜”。比如常見的“少將旅長”、“中將師長”、“上將軍長”以及“軍統(tǒng)天津站少將站長”等等這些。這些是隨職務的變化而變化的,并不固定,也并非軍官的正式軍銜。另一套,則是經(jīng)軍委會正式銓敘確認的,稱之為“銓敘軍銜”。而這個,才是一名軍官的正式軍銜。 實際上,從1934年4月1日起,國軍各級軍官的軍銜只有經(jīng)過軍委會銓敘廳敘任授予的,才算正式軍銜。而且,所有的銓敘軍銜,一律都要由《國民政府公報》予以公告(退守臺灣前,有一段時間由《總統(tǒng)府公報》公告)。換言之,沒有經(jīng)過《國民政府公報》公告的,都只是“職務軍銜”而已,雖然也可以佩戴相應的軍銜標識,但統(tǒng)統(tǒng)是算不得正式軍銜的。 長期以來,由于對這些軍銜制度不了解,不知道有“職務軍銜”和“銓敘軍銜”的區(qū)別,大陸的軍史研究者常把二者混淆起來。各種以訛傳訛的錯誤說法廣為傳播,流布甚廣。即便權(quán)威如《民國高級將領傳》(王成斌)、《中國國民黨九千將領》(劉國銘)等著作,在提到具體的軍銜時,也出現(xiàn)不少的錯訛。其他等而次之的各類著作文章,更是錯漏百出,對臨時性的職務軍銜和正式的銓敘軍銜完全不加區(qū)分。這給普通軍史愛好者在閱讀國軍戰(zhàn)史資料時,帶來很大困擾。 不為無聊之事,何以遣有涯之生!根據(jù)《國民政府公報》(含退守臺灣前短期的《總統(tǒng)府公報》),以時間為序,整理國軍將官名錄及其變化過程,以期能對1935年至1949年之間國軍高級將領的軍銜情況進行基本的梳理,應該也算得上一個消遣時光的不錯選擇吧。 1、1935年4月1日,敘任陸軍特級上將1人國民政府于1935年4月1日頒布的第一份將官令 國民政府公布的唯一一位特級上將。 常公凱申,字介石,浙江奉化人。 生年:1887年10月31日 卒年:1975年4月5日 享年:87歲 畢業(yè)院校:通國陸軍速成學堂第一期炮兵科、日本陸軍振武學校第十期 作為民國史上舉足輕重的人物,常公凱申是不需要多做介紹的。唯一需要澄清一下的,是關于他的畢業(yè)學校。坊間多傳言常公畢業(yè)于保定陸軍軍官學校,各種網(wǎng)絡文章、出版書籍都采信這一說法。而實際上他畢業(yè)于通國陸軍速成學堂。這所學堂創(chuàng)立的背景,是1906年清廷下令全國停辦武備學堂后,陸軍部考慮到軍事人才的培養(yǎng)不能出現(xiàn)斷層,于是利用在保定的原來北洋陸軍速成學堂的校舍,辦了一間直屬陸軍部,學制兩年,面向全國招收各省武備學堂未畢業(yè)學生及“文理精通”的良家子弟入學的過渡性學堂。 通國陸軍速成學堂才辦了兩年多時間,1909年就停辦了,而保定軍校兩年后的民國元年才成立。這兩所學校除校址相同之外,人事、學制等等均無沿革關系,說蔣公是保定軍校的學生,是并不確切的。 蔣公的軍銜也比較特別,1935年4月1日,國民政府制定“特級上將授任條例”,規(guī)定中華民國陸、海、空軍最高軍事長官為特級上將,由國民政府特任之。同日,國民政府主席林森任命蔣中正為特級上將,是國軍將領中唯一獲此軍銜之人。 2、1935年4月2日,敘任陸軍一級上將8名 國民政府1935年4月2日令 1935年4月2日,國府軍委會銓敘廳敘任第一批陸軍一級上將,一共八名:閻錫山、馮玉祥、張學良、何應欽、李宗仁、朱培德、唐生智、陳濟棠。 國軍陸軍一級上將,從1935年正式銓敘授銜,到1949年退守臺島,一共只敘任了11名。其中,1935年第一次敘任的就占了8名。而且,這個名額是固定的,沒有缺額不得增補。 由于有這么一個規(guī)矩,所以,往后的14年間,雖一直戰(zhàn)事不斷,也僅僅只晉升了3名陸軍一級上將(程潛、白崇禧、陳誠),且全都是出現(xiàn)缺額之后增補的。全國現(xiàn)役陸軍一級上將的總數(shù),始終保持在8名,名額控制還是非常嚴格的。 “山西王”閻錫山(百川) 閻錫山,字百川,山西五臺人。 生年:1883年10月8日 卒年:1960年5月23日 享年:76歲 教育履歷:山西武備學堂第一期、日本陸軍振武學校、日本陸軍士官學校第六期步兵科 馮玉祥(煥章) 馮玉祥,字煥章,安徽巢縣人。 生年:1882年11月6日 卒年:1948年9月1日 享年:65歲 教育履歷:陸軍大學特別班第三期旁聽生(時任軍委會副委員長,是陸大創(chuàng)始以來級別最高之學員) 張學良(漢卿) 張學良,字漢卿,遼寧盤錦人。 生年:1901年6月3日 卒年:2001年10月15日 享年:100歲 教育履歷:東北陸軍講武堂第一期炮兵科 何應欽,字敬之,貴州興義人。 生年:1890年4月2日 卒年:1989年10月21日 享年:99歲 教育履歷:貴州陸軍小學堂第一期、武昌陸軍第三中學、日本陸軍振武學校第十一期、日本陸軍士官學校第十一期步兵科。 李宗仁(德鄰) 李宗仁,字德鄰,廣西臨桂人。 生年:1891年8月13日 卒年:1969年1月30日 享年:77歲 教育履歷:廣西陸軍小學第三期、廣西陸軍速成學堂 朱培德(益之) 朱培德,字益之,云南祿豐人。 生年:1888年10月29日 卒年:1937年2月17日 享年:48歲 教育履歷:云南陸軍講武堂第一期 唐生智,字孟瀟,湖南永州人。 生年:1890年10月12日 卒年:1970年4月6日 享年:79歲 教育履歷:湖南陸軍小學堂、武昌陸軍第三中學、保定陸軍軍官學校第一期步兵科 李濟深,字任潮,廣西梧州人。 生年:1885年11月6日 卒年:1959年10月9日 享年:74歲 畢業(yè)院校:北京陸軍大學第一期 無論中外,排座次最講資歷與實力。1935年敘任的這八位一級上將,除了張學良,絕大部分都是國民政府正式發(fā)起北伐前的“原始股東”。閻錫山代表晉綏軍、馮玉祥代表國民軍,北伐時是絕對的“大股東”。其余幾位,全部都是國民革命軍北伐前組建的八個軍的軍長。其中,何應欽是第一軍軍長,代表“黃埔”嫡系;李宗仁是第七軍軍長,代表桂軍;朱培德是第三軍軍長,代表滇軍;唐生智是第八軍軍長,代表湘軍;李濟深是第四軍軍長,代表粵軍。至于唯一的例外張學良,雖然是北伐后才參與“合股”,但他代表奉系,實力雄厚,同樣有資格獲得一席之地。 八位一級上將中,49年之前辭世者2人:朱培德、馮玉祥; 49年之后留居大陸者2人:唐生智、李濟深; 49年后去臺者3人:閻錫山、何應欽、張學良。 壽緣最短的是朱培德,48歲;最長的是何應欽(99歲)、張學良(100歲) 獲得青天白日勛章者5人:張學良(中蘇同江戰(zhàn)役)、何應欽(抗戰(zhàn)有功)、閻錫山(抗戰(zhàn)有功)、李宗仁(抗戰(zhàn)有功)、馮玉祥(抗戰(zhàn)有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