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軍銜制度的變化(清朝新軍制、北洋軍閥、國民政府)
民國軍銜制度是從大清繼承來的。
清朝實行軍銜制度時,行三級九等制。為正、副、協都統(tǒng),正、副、協參領,正、副、協軍校。 都統(tǒng)是將軍,參領相當于校官,軍校相當于尉官。 清朝新軍制,鎮(zhèn)統(tǒng)制(師長)為副都統(tǒng),協統(tǒng)領(旅長)為協都統(tǒng),標統(tǒng)帶(團長)為正軍校。 入民國后,相應的師長為中將,旅長為少將,團長為上校。當時軍職和軍銜大體上是對應的,北洋政府承認的軍官,都有相應的軍職和軍銜。 但是北洋政府不承認的那些部隊,由自行套用北洋體制,故師長則稱中將師長,旅長則稱少將旅長,實際只有軍職,沒有軍銜。 國民政府最初是不被承認的,故使用的是這種套用軍銜,特征是,軍銜跟職務走,不跟具體的人,人是沒有軍銜的,只有擔任某職務的時候才有名義上的軍銜,這時軍銜只是用來表示大體上的職務級別。 從1935年起,國民政府恢復銓敘軍銜制,開始為個人授予永久軍銜。此后,一直沿用到國民黨政府離開大陸。 抗戰(zhàn)時期,每師編制中設中將師長1,少將副師長1,少將參謀長或上校參謀長1這是編制。 編制軍銜中,集團軍總司令是上將,或中將。 紅軍改編為國民革命軍后,我們可以說,朱德任上將總司令,但不能說朱德是上將軍銜。“上將”“總司令”這是一個固定搭配,是正式編制職務的名稱。 所謂的周恩來黃浦軍校政治部中將主任,這也是某些網友意淫出來的。 周恩來只擔任過軍事委員會宣傳部中將副部長。同樣,“中將”和“副部長”也不能分來來講。因為,有的部可能規(guī)定,設“中將副部長”一人,“少將副部長”二人。但擔任的人,可能一個也不夠少將,但仍然必須這樣設。 所謂的“少將高參”,“中將高參”也是如此,這是編制,不是軍銜。 正式軍銜,將軍都冠“陸??哲?#8221;字樣,校官則加冠兵種。 例如,所謂的國民黨在抗戰(zhàn)初期死的某些旅長。正確講起來是。 國民革命軍某集團軍某軍某師某旅少將旅長,敘任步兵上校(或中校),追贈陸軍少將。 以胡宗南為例,1927年五月就任所謂的國民革命軍第一師少將副師長了,但實際上1935年4月9日敘任陸軍中將,抗戰(zhàn)期間擔任集團軍上將總司令,但到1945年10月3日才以陸軍中將加上將銜。 抗戰(zhàn)期間,胡宗南一直是陸軍中將銜的集團軍上將總司令。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