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葉石膏湯是醫(yī)圣張仲景的名方。此方大約可看作是白虎湯與麥門冬湯的合方,用方時可按此思考。 竹葉石膏湯出自《傷寒論》第360條:“傷寒解后,虛羸少氣,氣逆欲吐,竹葉石膏湯主之?!?/span> 其方:竹葉二把、石膏一斤、半夏半升洗、麥門冬一升去心、甘草二兩灸、粳米半斤、人參二兩。 一、竹葉石膏湯的方義分析 分析其廣義,白虎湯去知母,加竹葉、麥冬、半夏、人參化裁而來。我們也可理解成是白虎湯與麥門冬湯的合方?!夺t(yī)宗金鑒》總結(jié)竹葉石膏湯的觀點非常有道理:“以大寒之劑,易為清補之方”。我臨床應用竹葉石膏湯時,會時時在心頭念想這句話。 為什么要用竹葉石膏湯呢?清代大醫(yī)錢天來解釋地非常允當:“傷寒邪氣已解,自當熱退身涼,得谷而愈矣。但邪之所湊,其氣必虛,此其常也。乃虛弱羸瘦,少氣力綿,呼吸短淺,更氣上逆而欲吐者,此胃中虛而未和也。仲景雖未言脈,若察其脈虛數(shù)而渴者,當以竹葉石膏湯主之;虛寒者,別當消息也。” 簡而言之,竹葉石膏湯主治傷寒解后,但病人出現(xiàn)虛羸少氣,氣逆欲吐。方有執(zhí)在《傷寒論條辨》云:“羸,病而瘦也。少氣,謂短氣不足以息也。氣逆欲吐,食作惡阻也。蓋寒傷形,故寒解而肌肉消削而羸瘦;熱傷氣,故熱退則氣衰耗而不足。病后虛羸,脾胃未強,飲食難化,則痰易生,痰涌氣逆,故欲吐也?!?/span> 分析其病機,為余熱仍熾、津氣兩傷、痰飲內(nèi)停。由此推斷其癥狀,還當兼有發(fā)熱、心煩、便秘、溲赤、潮熱、盜汗、舌紅少苔或苔白膩、苔薄黃膩等等。 竹葉石膏湯是一首臨床好用之方,現(xiàn)代醫(yī)家廣泛應用于口腔潰瘍、心肌炎、放射性食管炎、流行性出血熱、美尼爾病、糖尿病、小兒夏熱、放射性口炎、干燥綜合癥、肺炎等多種疾病。 我的體會是,這是一首治療余熱之緩劑,不管是傷寒還是溫病初愈,若存在著氣液兩傷、余熱不盡的病機,即可首選此方。進一步說,還可以擴大竹葉石膏湯的治療范圍,不僅可用于治療大病瘥后熱傷氣陰,還可以用于治療陽明表證、咳嗽、哮喘等肺氣上逆之證以及女性經(jīng)前、更年期沖逆等證。 二、我臨床應用竹葉石膏湯的一些體會 其一,竹葉石膏湯以白虎加人參湯為方根,自然應該有白虎加人參湯的適應證。因此,凡有白虎加人參湯證,而兼有嘔吐者;或兼有身體枯燥,屬里熱虛證較重者;或比白虎加人參湯證的體質(zhì)更虛者;或兼有咳喘者;或兼有便秘者,即可應用竹葉石膏湯。 其二,仲景所用的竹葉石膏湯中石膏劑量最重,為一斤;第二為大米,為半斤。我的體會是,之所以重用石膏,源于“爐煙已熄,灰中有火”,因為有火,所以重在清火。而清火非重用生石膏不可。但考慮到石膏性偏寒涼,所以加大米以緩解其寒涼之性。 我則取其意,根據(jù)病證需要而調(diào)整生石膏的用量,有時火熱不明顯,則用15克,若熱盛,則隨熱盛的程度靈活調(diào)整用量,最高亦可用至100克。 為什么要用大米?清代大醫(yī)柯琴認為:“粳米稼穡作甘,培形氣而生精血,用以奠安中宮,陰寒之品,無傷脾損胃之慮矣?!泵駠筢t(yī)張錫純則認為:“此方妙在石膏同粳米煎湯,乘熱飲之……成湯后,必然漿汁甚稠。飲至中,又善留蓄藥力,以為作汗之助也?!毖酝庵猓着c生石膏同煮,不僅是“不使傷胃之法也”,尚有增效減毒之功。 我臨床常用的竹葉石膏湯的用量大體如下:淡竹葉10克,生石膏15-30克,姜半夏10克,麥冬15克,黨參10克,炙甘草10克,大米一把(自備)。諸藥加水一起煎煮,至米熟,然后去渣溫服。 其三,病人出現(xiàn)煩渴,兼有如下癥狀者:或虛羸少氣;或汗出,口干舌燥者;或少氣不足以息,口干,耳聾,脈虛而數(shù)者;或舌干,渴欲飲水,一喝水就咳嗽;或里熱虛證,咳嗽;或病后余熱未盡,想吐;或傷者發(fā)熱,汗多,脈虛數(shù)等等,都可應用竹葉石膏湯。 其四,發(fā)燒,但多為低熱。其病機為陰虛發(fā)熱,或皮膚枯燥不潤澤;或失眠;或咳喘;或唾血,或衄血;或不能食;或多夢盜汗;或口干舌燥;或消瘦;或眩暈;或但欲寐;或呃逆。 從臨床來觀察,適用于竹葉石膏湯的發(fā)熱多見于肺結(jié)核低熱,或急性感染病恢復期出現(xiàn)無名低熱,或小兒夏季熱,或傷暑發(fā)熱等。 其五,竹葉石膏湯又可用于口干舌燥者,多見于以下這些疾病:或糖尿病、甲亢,見消瘦、心動悸;或急慢性口腔潰瘍,其人瘦弱;或虛羸少氣,咳喘,欲吐;或麥門冬湯證而見口渴;或煩熱者。 總之,口干舌燥是竹葉石膏湯臨床比較常見的一種癥狀。 其六,竹葉石膏湯亦用于各種干燥類的疾病,比如:咳、喘,咽干,痰很難咳出,或膠粘難出者;或干眼癥;或干燥綜合癥。 其七,進一步說,凡屬里熱虛證,都可考慮用竹葉石膏湯,多表現(xiàn)為呃逆;或化療出現(xiàn)的毒副反應;或小兒口瘡;或男性不育癥;或盜汗;或眩暈;或咳嗽;或病后余熱未盡;或膽道術(shù)后嘔吐頭痛;或小兒夏季熱;或肺結(jié)核低熱,或虹膜炎、角膜炎、結(jié)膜炎等。 三、大醫(yī)對于竹葉石膏湯的論述 其一,當代大醫(yī)劉紹武認為,本方為清熱生津、益氣和胃的良方。臨床上,凡是病后余熱未清,或者氣陰兩傷,莫管內(nèi)傷雜病還是外感溫邪,皆可用之。曾治一癌癥,經(jīng)化療、西藥療法后身熱多汗,心胸煩悶,氣逆欲嘔,本方投之奇驗。余臨床近70年,屢用此方,掌握好“口干喜飲,或虛煩不寐,脈虛數(shù),舌紅苔少”四證,便可放膽用之。 劉老的經(jīng)驗非常寶貴。我的觀點是,劉老提供的四證可謂是臨床應用竹葉石膏湯的標準。從臨床來看,符合這四證的病人還是比較常見的。 其二,當代大醫(yī)何紹奇認為:“剖析此方,實際上是白虎湯與麥門冬湯二方的合方……熱病后期,此證頗為多見,用之亦屢有效應。不過,以我粗淺的經(jīng)驗,此方也用于病邪不為汗衰,發(fā)熱、汗出、面赤、氣粗、煩渴、脈滑數(shù)促急之肺胃熱盛而氣陰兩傷者,恐怕不是“余熱未盡”、“爐煙已熄,灰中有火”所可解釋的?!?/span> 我非常認可何氏的觀點,從臨床來看,竹葉石膏湯并非是治療熱病后的收尾方,相反,此方完全可以治療各種“肺胃熱盛而氣陰兩傷者”。有其證,但用其方。這樣就可以擴大此方的應用范圍。 其三,當代傷寒大家聶惠民教授認為:“虛羸少氣與氣逆欲吐是本證的辨證眼目。虛羸,言其形體受傷。大病之后,精血津液受損,不足以滋潤形骸,乃致虛弱消瘦。少氣,言其中氣受傷。氣傷不足以息,故呼吸少氣。由于氣陰兩虛,虛熱內(nèi)生,胃失和降,故氣逆欲吐。 據(jù)余熱不盡之病機,結(jié)合以方測證之法來看。除上述主癥之外,應伴見發(fā)熱、心煩、口干口渴,少寐等癥。本證治法若只取清熱而不益氣生津,則氣液難復,若只取益氣生津而不清熱,又慮邪熱復熾,余熱復燃,亦可燎原,正如葉天士所稱“爐煙雖息,灰中有火”不可不防。惟有既清熱生津,又益氣和胃,施以清補并行,方為兩全之法,故治用竹葉石膏湯。” 并認為,此方的病機還有“胃氣失和”,因此竹葉石膏湯主要功效在于清熱生津,益氣和胃,是一首療效優(yōu)越的清補之劑。主要功效是:既在于清,又在于補,扶正祛邪,重在調(diào)和。 這個講法非常直接,竹葉石膏湯其實就是治療兩個病機,一個是發(fā)熱,一個是津虧。甚至可以認為,病人不一定發(fā)熱,而只要有熱郁于內(nèi)的病機,就可用此方。而且,此方兼有和胃之功,非常平穩(wěn)。 其四,當代大醫(yī)王綿之論述竹葉石膏湯有一段極為精辟的見解,附于文末,可為此文壓軸。 “竹葉石膏湯證的熱是余熱未清,沒有白虎湯證重,但陰傷、氣傷比較重,主要的癥狀除了白虎證,還有氣逆欲嘔。煩是因為陰虛津傷,嘔不僅是陰傷,還有氣虛,胃氣虛不得下降而上逆,胃氣以降為順,欲嘔就是胃氣逆。舌質(zhì)以紅為主,而不講舌苔是什么顏色,只講苔少,這說明胃氣、胃陰都傷。所以這個方劑不一定是吃了白虎湯以后余邪未盡,臨床上可以一開始就見到這些癥狀,因為人虛,熱并不甚,但素體虛,特別是夏天,受了暑熱的時候就容易見到這些癥狀。 注意,是暑熱而不是暑濕,就可以用白虎加人參湯;如果嘔可以用竹葉石膏湯。 這里二者的區(qū)別,就是白虎湯去掉知母加人參、麥冬、半夏、竹葉。凡是大熱所傷,氣陰兩傷,胃氣上逆而見嘔,忌苦寒。清氣分熱的兩個方劑有輕重之分,但所治證的共同點是氣分大熱、津氣兩傷,所以用白虎或竹葉石膏湯,或白虎加人參湯,介于兩者之間,從白虎到白虎加人參、到竹葉石膏湯是由實到虛,也就是白虎主要是清熱,照顧了生津;白虎加人參湯不僅是加重了生津作用,而且注意到益氣;竹葉石膏湯不僅考慮到津液的問題,還考慮到了氣津更傷?!?/span> 點擊圖片預約膏方 “一人一方個體化治療” 膏方定制冬季進補下單聯(lián)系客服 選擇中醫(yī)推出新版書 《董洪濤談腫瘤》 ?本書為董博簽名版書籍 限量100本?? 一旦得知自己患了癌癥,不少人會陷入恐慌、悲觀、絕望等負面情緒之中。為什么會“談癌色變”?癌癥到底是怎么回事?癌癥真的是絕癥嗎?癌癥患者還能活多久?癌癥能否治愈?……關(guān)于這些問題,在書中都給出了答案。 點擊下方圖片進行搶購?? |
|
來自: 小柴胡湯 > 《經(jīng)方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