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今天跟著陳忠仁先生學習中醫(yī)“肝病”的辨證及用藥特點。 肝病辨證要點 肝氣、肝火、肝風同出一源。 肝主疏泄,如肝氣抑郁,則可發(fā)生脅痛、郁證、胃脘痛。由于肝氣郁滯本經(jīng)和侵犯脾胃,從而引起脾胃受納運化水谷的功能失調(diào)。 肝氣上逆,擾亂心神而心悸、不寐,驚則氣亂而致厥證。肝氣流竄少腹膀胱,影響膀胱氣化而成淋癥(氣淋)。下焦氣機不利,寒濕內(nèi)生,使睪丸腫大成疝。于是形成肝寒之象。 氣有余便是火,如火性炎上,熱盛生風,則肝陽上亢而致頭昏、眩暈、耳聾耳鳴、鼻衄;如肝風上擾則形成中風、癲癇等證,但往往成火相煽為患,故臨床多見夾痰夾濕。 必須分清血虛生風與陰虛生內(nèi)熱。 肝血不足,血虛生熱生風;肝陰虧損,陰虛生內(nèi)熱。 上述雖然均導致頭昏頭痛、虛勞、失眠多夢等證,但前者無陰虛癥狀,而后者在肝血虛基礎上出現(xiàn)一派陰虛癥狀。 因肝腎同源常常表現(xiàn)為肝腎陰虛,故治療時一個以補肝血為主,一個以養(yǎng)血滋陰清熱為主,如見生風,則宜養(yǎng)血祛風。 肝與其它四臟關系十分密切。肝的虛證和實證都與其它四臟有密切關系。 由于心生血,而肝藏血,所以常見心肝血虛。又因肝腎同源,故肝腎陰虛。 在病理狀態(tài)下,肝氣橫逆則犯脾胃,肝火上擾則沖心犯肺,肝氣下竄則影響下焦——腎與膀胱的功能,肝病波及到膽則肝膽同病。 以上說明肝與各器官有著十分密切的關系。 肝病用藥歸類 一、按藥物性質(zhì) 補血藥:當歸、首烏、阿膠、龍眼肉、丹參、雞血藤膠、白芍、生地、枸杞 疏肝藥:柴胡、香附、郁金、香櫞皮、甘松、佛手、川楝肉、薄荷、延胡索、靈脂、青皮、代代花、枳殼、陳皮、綠萼梅 鎮(zhèn)痙熄風藥:羚羊角、玳瑁、鉤藤、天麻、石決明、蜈蚣、全蝎、僵蠶、地龍、珍珠母、朱砂 清肝藥:龍膽草、夏枯草、菊花、山梔、谷精草、密蒙花、苦丁茶、青葙子、雞冠花、決明子、夜明砂 二、按寒熱虛實 補肝藥:枸杞、北五味、烏梅、山茱萸、菟絲子、首烏、當歸、白芍、沙苑蒺藜、鱉甲、龍骨、牡蠣、木瓜 瀉肝藥:郁金、桃仁、青皮、莪術、沉香、香附、木香、延胡索、山梔仁、川芎、川楝子、赤芍、白蒺藜、佛手、鉤藤 涼肝藥:龍膽草、胡黃連、羚羊角、夏枯草、石決明、青蒿、菊花 溫肝藥:肉桂、桂枝、吳萸、細辛、胡椒、骨碎補、菟絲子、艾葉、山萸肉 三、按立法選藥 補血:當歸身、白芍、首烏、阿膠、潼沙苑、菟絲子 活血:當歸、川芎、赤芍、丹參、雞血藤 祛瘀:紅花、桃仁、澤蘭、茺蔚子、王不留行 舒肝理氣:郁金、香櫞、白蒺藜、金鈴子、路路通、玫瑰花、柴胡、青皮、枳殼、香附、延胡、沉香 清肝:丹皮、黃芩、山梔、夏枯草、青黛、牛黃、龍膽草、蘆薈 溫肝:肉桂、仙靈脾、艾葉 鎮(zhèn)肝:菊花、鉤藤、天麻、桑葉、龍骨、牡蠣、龜板、鱉甲、玳瑁、羚羊角、珍珠母、淡菜 四、按癥狀選藥 目赤:青葙子、蒙花、木賊葉、菊花 目糊:羊肝、菊花、石斛、枸杞子 癥瘕:鱉甲、昆布、海藻、山慈姑、三棱、莪術 疝氣:荔枝核、橘核、小茴香、烏藥、厚樸 拘攣:木瓜、淮牛膝、川斷、生白芍 月經(jīng)過多:烏賊骨、血余炭、陳棕炭、側柏炭、炮姜炭 注:具體治療與用藥請遵醫(yī)囑! |
|
來自: 日月76nligx4bu > 《中醫(y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