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共4455字,閱讀約需15分鐘】 提起財神,估計大家第一想到的就是武財神關(guān)公,但歷史上被稱為財神的有很多,有五路財神、五通財神、五顯財神、五姓財神等等。 說這些不是讓大家一定要去拜財神求財,而是說財神是怎么來的,甚至可以說“如何讓自己也成為'財神’”。 身為財神殿的主持,說這些話好像有些“大逆不道”,但大家看完下面的內(nèi)容,相信“財神爺”和諸位小伙伴也能理解顯明的意思。 今天要和大家談論的是歷史上被譽為“商圣”的文財神:范蠡。 他是春秋第一完人,入世則助越滅吳,出世則經(jīng)商求富,三散家財,被后世供奉,他就是范蠡,后世譽為忠義為國,智以保身,商以致富,成名天下。 他同時也是五路財神中的南路財神,恰巧明年八白左輔財星飛臨南方的離9宮,大家可在家中的正南方奉請商圣范蠡像,有利于提升財運。 大家都知道,顯明一直是個唯物主義者,也是個實用主義者,不迷信鬼神之說,那為什么還要讓大家拜財神呢? 我記得好像有在之前的文章中提到過,說學佛不如成佛,拜神不如成神,佛是怎么做的,我們怎么做就行了,要學習他們身上的良好品質(zhì)。 而不是單單的只是供奉香火來去“賄賂”他們。如果神佛也能被賄賂,那還是神佛嗎?那我們應該向他們學習些什么呢? 范蠡是春秋時代的奇人,他輔佐越王勾踐籌劃20余年,最終率領(lǐng)越國的軍隊滅亡強大的吳國,報了當年險被滅國之仇,并且稱霸一方。 就在他被勾踐封為上將軍,統(tǒng)帥全國兵馬,成為越國的三號人物之時,他卻功成身退,隱姓埋名到異國去經(jīng)商。 他憑借出色的商業(yè)頭腦,迅速成為地方首富,之后散盡家財再次改名移居,如此先后三次成為首富。他的后代沿用他的方法經(jīng)商,最終都富甲一方。 晚年范蠡自號陶朱公,后世則把陶朱公作為商業(yè)的鼻祖進行供奉。 關(guān)于范蠡的事跡,《史記》《國語》《越絕書》《吳越春秋》等史籍方志和《列仙傳》等道教仙傳以及歷代文人詩詞歌賦多有記載傳頌。 范蠡(約公元前536—公元前448),字少伯,春秋末期楚國宛地三戶邑人(今河南南陽淅川),是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思想家、實業(yè)家,中國古代商人的鼻祖,中國最早的慈善家,被后人奉為商圣,祀為財神,是道教“入世致太平,出世求成仙”的功德成神的典范。 中國歷史上成功的人物多如牛毛,但絕大部分只是在某幾件事上成功,像范蠡這樣近乎完美的人物卻不多見。 他出身十分貧賤,卻能出將入相,滅國稱霸,被后世傳得神乎其神。 他不僅博學多才,而且文武雙全,只用了五計便可滅了一國。 他在官場,可以扭轉(zhuǎn)乾坤,挽一個國家狂瀾于既倒。 他在情場,贏得了當時絕代佳人的芳心,與之偕老。 他在商場,三次成為首富,被后世尊為商圣、財神。 你想成為這樣的人嗎?先讓我們一起來看看他都經(jīng)歷了什么,又是如何成為商圣的。 先看下范蠡的第一次創(chuàng)業(yè) 他先去了齊國,化名“子皮”,在海邊結(jié)廬而居,一邊開荒耕作,一邊買進賣出。沒幾年時間就積累了數(shù)千萬的家產(chǎn)。 盡管很快就成了大富之家,但范蠡并沒有關(guān)起門來過自己的安穩(wěn)日子,而是仗義疏財,一邊給鄉(xiāng)里鄉(xiāng)親救急幫忙,一邊還很樂意教當?shù)厝嗽趺唇?jīng)商理財。 過了幾年時間,范蠡賢明的名聲越來越大,齊王聽說后把他請到國都臨淄,讓他當宰相。但范蠡并沒有雄心勃勃地想改變世界,而是感嘆自己做官做到了宰相,經(jīng)商也積累了家財萬貫,名聲還這么好,恐怕會盛極而衰。 所以當官沒幾年,范蠡就辭官回家了,他把自己的大部分財產(chǎn)分給了好友和老鄉(xiāng),帶著家人離開了齊國。 再看下范蠡的第二次創(chuàng)業(yè) 他選擇了一個叫“陶”的地方,自號“陶朱公”。范蠡選的地方并不是隨心所欲,而是經(jīng)過仔細考量的。在齊國,范蠡選擇去海邊開荒、買賣海產(chǎn),對當時的中原國家來說,這就是稀有物資。 而這次選擇陶這個地方,是因為陶被稱為“天下之中”,東邊是齊國和魯國,西邊和秦國、鄭國接壤,北邊連著晉國和燕國,南邊接著楚國和越國,這就是一個交通樞紐。因此,范蠡在陶地的創(chuàng)業(yè)方向就是做貿(mào)易。 根據(jù)時節(jié)、氣候、民情、風俗的不同,范蠡會將幾個國家的特色產(chǎn)品相互買賣。 他有一個口訣:“人棄我取、人取我予、順其自然、待機而動?!?/span> 憑著這種經(jīng)商智慧,沒過幾年,范蠡再次成了當?shù)氐拇蟾晃?,陶朱公這個名字也在當?shù)孛癖姷目诙鄠髦校瑵u漸成了“商圣”、財神。 這里最出名的一件事情,就是“范蠡販馬”。 范蠡剛剛來到陶地的時候,本小利微,貿(mào)易規(guī)模一直都很小。直到有一次,范蠡聽說吳越一帶需要大量的好馬,當?shù)貨]法供應,所以他就打算從北方便宜收購,帶回吳越賣掉。 但這兒有個難題,就是怎么運輸? 當時范蠡人生地不熟,一路上強盜橫行,沒人給他面子。 他聽說有一個經(jīng)常來往于北方和吳越之間的麻布商人,很有勢力,運輸從來沒出過問題。所以他靈機一動,故意在商人經(jīng)過的時候,宣傳自己剛剛開了一家馬隊,為了拉攏客戶,可以免費幫人從北方運貨到吳越。 麻布商人一聽果然心動了,就主動找到了范蠡,范蠡就順勢讓自己新買的馬匹馱上貨,跟著麻布商人安全抵達了吳越。 兩次創(chuàng)業(yè)歷程大獲成功,說明范蠡確實是有大智慧。他不僅懂得商人基本的低買高賣的道理,但并不愿意一家獨大,而是把自己的辦法教給周圍的人,形成一種協(xié)同競爭的效應,讓齊國海邊成了一個繁盛的商貿(mào)之地,從而進一步為自己打造出口碑和品牌。 在陶地的時候,他很有耐心,懂得等待時機,確認馬匹是吳越一帶的剛性需求之后,才有所行動。沒錢打點沿路關(guān)系,但他懂得借勢而為,能彎腰、不逞強,所以他能再次創(chuàng)業(yè)成功。 范蠡不僅有著出色的商業(yè)智慧,而且政治、軍事上建樹也是為后人稱頌,其實他的商業(yè)智慧和政治智慧是相通的,他一直都是以打仗的標準來組織經(jīng)營的。 他的政治生涯中,有幾個容易被忽略的小細節(jié)。 第一個細節(jié),是范蠡受到越王勾踐重視的時候。 大家都知道,吳王夫差為父報仇精心備戰(zhàn),越王勾踐知道后就準備先發(fā)制人攻打吳國,范蠡覺得不妥,想阻止勾踐,但沒勸住。果然勾踐戰(zhàn)敗了,越國淪陷。 直到這時,勾踐才肯定了范蠡的眼光,但勾踐自身難保,范蠡迎來了自己從政生涯的第一次重大抉擇——是繼續(xù)留在勾踐身邊輔佐他呢,還是離開他去找一個更好的東家? 大家都知道范蠡的選擇,當然是前者。范蠡不僅果斷地選擇了留在勾踐身邊,還給他量身定制了一個“潛伏”的計謀:向吳王夫差稱臣,做小弟,金銀財寶、妻妾美女全都奉上。 范蠡也跟著勾踐去吳國吃苦,還在背后指導勾踐做一系列阿諛奉承的事情,甚至讓勾踐去嘗夫差的屎,最終讓夫差相信勾踐完全臣服,把他們放回了越國。 第二個細節(jié),是勾踐和范蠡回到越國之后,并沒有馬上復仇。 范蠡對待戰(zhàn)爭一直很謹慎,回越國之后七年,一直在養(yǎng)精蓄銳、恢復民生。之后又等了兩年,范蠡才等到夫差和伍子胥鬧翻。 但范蠡還不想讓勾踐冒險,直到伍子胥死后第二年的春天,夫差帶著精銳部隊離開吳國去搞外交了,范蠡才支持勾踐發(fā)兵吳國,但只打到夫差家門口。 又過了四年,越國才正式攻打吳國,這一次才徹底勝利。 因為在這四年里,范蠡和文種曾經(jīng)“賄賂”的奸臣太宰嚭成了吳國宰相,太宰嚭貪財好色,在任期間瘋狂剝削底層人民,吳國沒打仗,卻因為內(nèi)耗把國力耗干了,等越國打上門來的時候,根本沒有反抗之力。 第一個細節(jié)說明,范蠡在面對風險和機遇時,選擇的是勾踐這只潛力股,耐住性子,充分信任,長期持有,盡心盡力地解決問題,最終也獲得了高額的回報。這種做法,也造就了后來范蠡賣馬時的成功。 第二個細節(jié)說明,范蠡對時機的高度敏感。在二十幾年的政治生涯里,戰(zhàn)爭只占了范蠡生活的一小部分,大多數(shù)時候他都在負責把握時機和方向,為戰(zhàn)爭做準備。在他眼里,時機、強弱、自我認知是他做一切決定的出發(fā)點,他不會貪功冒進,也不膽小怕事,更重要的是,他會盡量避免在戰(zhàn)爭中投入過多。 范蠡能在齊國白手起家、官拜宰相,最后全身而退,也是因為范蠡把“是非”看得比“得失”更重。 耐心、敏銳、自我節(jié)制,范蠡能從政治跨界到商業(yè),指導他做事的這些原則一直沒有變。 更加難能可貴的是,他從商之后,既保持著對待是非的態(tài)度,不貪財、不吝嗇,大大方方和人分享自己的商業(yè)智慧,又時刻保持著在戰(zhàn)場上的警惕,在名聲和財富達到頂點的時候,毫不猶豫地抽身而去,從頭開始。 他的事跡講完了,那我們從中又能發(fā)現(xiàn)哪些智慧呢? 一、不爭 老子說:不爭而善勝,夫唯不爭,故無尤,無執(zhí)故無失。范蠡是復興越國的首功之臣,但范蠡不爭功,更不爭權(quán)奪利,而是信奉“夫唯不爭,故無憂”理念。因為不爭名利,所以越王傷害不了他。 范蠡一生中很多事都體現(xiàn)出他的“不爭而善勝”,這就是“無為而無不為”的人生智慧,從大的方面講,他不與社會爭——取之于社會,還之于社會。也許這正是范蠡被后人奉為文財神的原因之一。 二、功成身退 “名成功隧身退,天之道,名與功,身之仇,功名就,身寂滅,故道誡之。范蠡乘舟去,道意謙信,不隱身刑剝,是其效也?!薄独献酉霠栕ⅰ?。 吳越戰(zhàn)爭勝利后,范蠡及時身退。范蠡在離開越國的時候,給聞仲寫了一封信,勸他及時離開,文種不聽,對越王勾踐存有幻想,仍貪戀著官位,爭競的名利。 范蠡拋棄名利,得以全身而退,而文種卻遭殺身之禍。這是他“功成身退”的人生智慧。 勾踐、范蠡、文種 三、體察細節(jié) 越國君臣設宴慶功,群臣皆樂,唯獨勾踐面無喜色。范蠡察此微末,立識大端:越王為爭國土,不惜群臣之死,而今如愿以償,便不想歸功于臣下。 從細節(jié)處,范蠡察覺到了殺身之禍,而主動逃避。 四、禍兮福所依 “禍兮福所依”,范蠡深諳此道,最善于在福的頂端看到禍所伏,果斷離開。 范蠡到了齊國,在齊國海邊圍墾種田。齊國聘他為宰相,他有了“不祥”之感:“居家則致千金,居官則致卿相,此布衣之極也。久受尊名,不祥?!?/span> 在智慧的帶領(lǐng)下,他立即離開了齊國,隱藏于陶地。 五、抉擇 范蠡選擇陶地也是他人生智慧的體現(xiàn),陶在古時處于各國之間,是一處與各國都不相干的地方,又是一個很有發(fā)展?jié)摿Φ牡胤剑迸R中原,南接吳楚,交通便利,正是個經(jīng)商的好地方。他就是在這里生活的19年中三至千金。 六、忠厚 傳說魏國國王面臨一個案子,“群臣一半以為罪,一半以為不當罪”,魏王不能決斷,便請范蠡來幫忙。 范蠡先講了一個故事:“我家中有兩塊白璧,這兩塊璧的顏色、質(zhì)地、直徑都差不多。但價格不同,一塊值千金,一塊值五百金?!?/span> 王問:“直徑與色澤差不多,怎么價格差那么多呢?” 陶朱公說:“側(cè)過來看,一塊比另一塊厚一倍,所以值千金?!?/span> 老子主張:“不爭”,還主張厚道。老子說:“大丈夫處其厚,不處其?。缓轮裰?,比于赤子?!?/span> 老子所說的“厚”與范蠡在這里所說的“厚”是一個意思,即忠厚、敦厚。 七、仗義疏財 范蠡用自己的聰明才智,賺了很多錢,但他不當守財,經(jīng)常仗義疏財,這在古代是不多見的。取之于社會,還之于社會。 范蠡仗義疏財?shù)娜松腔?,來自于老子的財富觀念。老子說:“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 想想看,這話說的卻有道理,那么多富豪破產(chǎn),又有那么多守財奴,有哪一個能將財產(chǎn)流傳至今呢。 以上就是文財神的智慧寶典,其實想賺錢也挺容易的,如果你能做好以上幾點,相信你也可以家財萬貫。 祝愿大家財運亨通、生意興隆、日進斗金、八方來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