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支小鋼筆,凝聚大歷史。 1809年的今天,9月23日,鋼筆開始量產。 但在之后約100年的時間中,它不斷改進、迭代、創(chuàng)造,凝聚了人類深邃的思考和非凡的智慧,身上凝聚了400多項發(fā)明家的專利。 今天,在鋼筆開始所謂“量產”的213年后,我們來回顧一下鋼筆的簡史——這個曾代表人類文明文化高地的“高科技”。 鋼筆在英文中,名曰“Pountain Pen”,意為“自來水筆”、“墨水筆”。 后來,它的筆尖進化為先進的鋼制材料之后,才被我們通俗而高級感地稱之為“鋼筆”。 筆的發(fā)明,天生與人類智慧緊密相連。 起初,人類就是為了做記號,如結繩記事。人們在思考中要做記錄、標識,這自然離不開做記錄用的工具——筆。 一開始,這個工具可能只是一個樹枝。后來,有了堅硬的骨頭,再后來,就尋找更為便捷、輕靈、好用的東西來代替。 筆的演進,代表著人類文化文明的足跡。 中國人一直用動物的毫毛記事,并在這條路上,越走越深入,形成獨特的文化符號,漢字。 而在西方,他們是用禽類羽毛的管莖來書寫的。 所以,他們的文化符號——字母,更為圓潤、纖細,呈流線型。 象形符號,在中西方歷史文化的漫長演變中,最終形成不同的漢字和字母,或許正是書寫工具的不同習慣使然吧。 言歸正傳,我們來說鋼筆的前世基因。 在西方,鵝,是人類書寫和記載的大功臣。幾百年中,它們的羽毛幾乎成了筆的主要擔綱。好多書,都是用鵝毛書寫的。 能工巧匠們取來一根鵝毛,用刀片把管莖削出尖來。然后,在筆尖的正中央,割裂出一道極細的縫隙,以供蘸墨水后,墨水能夠順著裂縫,纖細、流暢而持續(xù)性地下滑,便于書寫。 這,就是現(xiàn)代鋼筆的基礎性原理。 后來,人們在礦石中找到了鋼,在鋼片中鍛造出了更耐磨的筆尖,鵝這才擺脫幾百年淪為書寫工具的厄運。 鋼筆的筆尖,也同鵝毛的一樣,中間也是帶縫。 但彼時的鋼筆,有個不可克服的困難,是墨水不易攜帶。 我們看莎士比亞的畫,或者古代羽毛筆的配圖,會發(fā)現(xiàn),在羽毛筆的旁邊,必然有一個裝墨水的瓷瓶,作為其配套工具。 因為,羽毛筆在使用時,1分鐘就得蘸一下墨水。這就讓鋼筆離不開桌子,不方便人們外出攜帶了。 為改變這一現(xiàn)狀,人們開始研究,如何在筆桿里裝上墨。 1809年,英國人布拉馬,在薄銀制成的筆桿里,注入了少量墨水,再用軟木塞把筆桿密封住。 這樣,鋼筆就脫離了墨水瓶的掣肘,人們可以帶在身上,外出使用了。 這年的9月23日,布拉馬獲得“合成方便筆”的專利,鋼筆獲準生產。 這就是所謂鋼筆量產的標志。 自來水筆的名字,也就是從這時叫起來的。其構造原理,與現(xiàn)在已基本相同。 但是,這種筆不能控制墨水下水的流量。人們使用時,不一小心,就會漏出大片墨水。 1883年,一個紐約的保險員,叫列維斯·沃特曼(Lewis Waterman)的小伙子,在與客戶談好合同、準備簽合同時,一滴墨從筆尖溢出,破壞了合同。 他不得不回去再取一份合同來簽。 但是,當他再次來到客戶那里時,他的競爭對手,已經趁他離去的機會,搶先與他的客戶簽了合同。 這讓沃特曼特別懊惱。 都是自來水筆惹的禍。 他索性研究起了筆和墨水,他之前也做過墨水生意。 研究中,他利用植物的毛細原理,在筆嘴和貯水管之間,用一個毛細小管連接,這樣,墨水就會很細微地持續(xù)流向筆尖。 (毛細原理 :液體分子表面張力,拉動液體沿管壁升高。越細,越高。) 同時,他還在鋼筆筆尖的后面,裝了一個筆舌,讓它緊貼著鋼片。 當用力書寫時,筆舌與鋼片中間的縫隙就會加大,墨水的流量隨之就大;當不書寫時,縫隙就會合上,流量就停止。 這兩個發(fā)明,完美解決了鋼筆的下水問題,堪為經典。至今,我們的鋼筆仍然在用。 1884年2月和11月,沃特曼將這兩個發(fā)明申請了專利,均獲批準。 (1900年的鋼筆廣告) 之后,他開始批量生產,向用戶承諾5年保修。 1884年,他賣出200支;1885年,賣出500支;1900年,每天就賣出1000支。 (沃特曼鋼筆) 沃特曼成了鋼筆品牌。至今,它仍是世界上最古老的鋼筆廠家。 而沃特曼本人,也成了世界鋼筆之父。 1905年,日俄戰(zhàn)爭之后,雙方簽訂停戰(zhàn)條約時,俄國代表就是用的沃特曼18型墨水筆。 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結束后的《凡爾賽條約》,英國首相喬治,也是用沃特曼金筆簽的字。 小小一支巴掌大的鋼筆,凝結了人類文明文化的歷史、智慧。 研究者稱,19世紀,在鋼筆誕生、演進的100年里,關于它身上的發(fā)明專利,就有400多項。 一支鋼筆經過400多項發(fā)明專利,才來到我們手上,讓我們能寫出一手漂亮的文字,多么平凡而又了不起啊。(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