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親子教育中,有一個讓人很頭痛的問題,那就是——學了很多方法,用起來卻完全不是那么回事。 都說要跟孩子平等溝通,結果換來的是孩子蹬鼻子上臉,無法無天。 都說到青春期要放手,要讓孩子獨立,自己管理自己,結果換來的是孩子天天抱著手機,學業(yè)荒廢。 都說要多陪伴孩子,給孩子足夠的安全感,結果孩子卻嫌煩,陪伴變成了吵架。 …… 家長們一個頭變成兩個大,完全不知道如何是好。 這其中的問題,可能并非出在方法上,或者家長的操作上,而是關系上。 沒有適當?shù)年P系做基礎,再有效的方法,也無濟于事。 我們今天就來談談這個問題。
最典型的表現(xiàn),是留守兒童,或者其他父母長期不在身邊的親子關系。 從古至今,我們認同的都是,親子關系是天經(jīng)地義的,父母生養(yǎng)了孩子,就毫無疑問地擁有了對孩子的管教、指導的權利。 封建時代的“父為子綱”,就是最直觀的體現(xiàn)。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發(fā)現(xiàn),這樣的觀念,正在一代代地淡化,不被認同。無論家長們愿不愿意接受,孩子們似乎都在默默地打破這一權利關系。 你能管教我,不單是因為你是我的父母。 是我信任你,我尊敬你,我認為你是帶我走在一條光明的大道上。 父母長期不在身邊的孩子,對家長的感情是很復雜的,既想念,又疏遠,既埋怨,又渴望。 他們對家長的第一期待,是情感的鏈接,而不是冷冰冰的管教。 這樣的時候,我們家長再著急地,冷不丁的一見面就問他們的學習,問成績,數(shù)落他們哪里做得不好…… 就好比在火熱的心上,直接澆了一盆冷水,透心涼。 不是不能管,是要緩一緩。 把關系建立起來,培養(yǎng)管教的基礎。
進入孩子青春期,就是一個雞飛狗跳,敵來我往的艱難時期。 每天在家里就像打仗一般,家長們絞盡腦汁,要跟孩子斗智斗勇,稍不順心,孩子就連關門,帶絕食,殺得家長們措手不及。 還有一類孩子,不搞熱戰(zhàn),搞冷戰(zhàn)。 不吵不鬧,不哭不喊,整天都把自己關在房間里,連吃飯都要等父母離開之后再悄悄出來吃。 看起來家里是風平浪靜,卻能把父母著急瘋了。 如此狀況之下,大部分的管教方式,幾乎都派不上用場。 要么,是三句話不對,便吵起來,一天一小吵,三天一大吵,弄得人精疲力竭。 要么,是拒絕溝通,無論家長說什么,都當耳邊風。 幾次三番下來,家長也心力交瘁,甚至想著不管了,任由孩子去。
這里的關系顛倒,指的是孩子站到了父母的頭上,家長基本由未成年的孩子說了算。 雖然現(xiàn)在的教育理念,提倡給與孩子足夠的尊重,自主權利,但我個人還是不太贊同,把家長的權利,過度轉(zhuǎn)讓給孩子。 什么都讓孩子說了算,不僅無法培養(yǎng)孩子的獨立意識,還可能因為自我過度膨脹,無視規(guī)則。 另一方面,一個未成年的孩子,拿著家庭的生殺大權,滿足的背后,是迷茫和心虛,同樣會帶來焦慮。 就像讓我們普通人突然去治理一個公司,一個城市,心不虛嗎?不慌嗎? 一個家庭的權利,如果過于集中于孩子手上,孩子一不高興,一發(fā)脾氣,父母就立刻妥協(xié)。 管教自然也就無從談起。 而十幾歲的孩子,連自己的人生都很難完全負責,又怎么可能承擔一個家庭的責任,去代替父母做決定呢?
通俗的理解,就是我們一直推崇的“一個唱白臉,一個唱紅臉”。 表面看起來,這樣的方式有利于家庭的和諧,一方教訓完,另一方很快跟上,來安慰孩子。 配合默契,相互補充。 實際操作上,卻很容易變成,一方教育,另一方無意識地拆臺。 媽媽剛訊捷完孩子時間到了,不上交手機是錯誤的。爸爸很快上來打圓場:超一兩分鐘,沒事,哪有那么準時的。 爸爸媽媽要求孩子吃飯不能看電視,爺爺奶奶馬上說好話:孩子嘛,吃飯要吃得開心,心情好了,消化才能好。 如此一來,家庭中就在潛移默化中變成了好幾派,現(xiàn)實版的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 孩子該聽誰的呢? 誰的觀點對我有利,我就聽誰的唄。而孩子的年齡特點決定,他看到的大多時候是表面的,短期的有利,簡而言之,當然是看電視,看手機更爽啦。 另一個不良的影響是,觀點過多,孩子不知道該聽誰的,會迷茫、混亂。 在這樣的關系當中,想要貫徹某種管教策略,自然是難上加難。
①覺察家庭互動模式 之所以在前文花大量篇幅來詳細描述各類關系模式,主要是希望能提供一個參考,方便大家對照一下自己的家庭關系狀況。 覺察、分析,找出真正的癥結所在。 家庭的親子關系,是過于敵對呢?還是過于疏遠,又或者總是有豬隊友在拆臺?搞清楚這一點,才能對癥下藥。 當我們長期習慣一種家庭互動方式,可能會對其中的動力渾然不覺,不由自主地被帶著走。 被困在其中,卻又無可奈何。 有了覺察,才有改變的可能。 ②建立相互信任的家庭關系 怎樣的親子關系是最好的? 父母擁有一定權威就一定不行嗎?一定要給孩子最大程度的決定權,讓孩子去最大程度的試錯,去自我發(fā)揮嗎? 我個人覺得,每個家庭的經(jīng)濟條件,能夠提供的支持不同,不該一概而論。 畢竟,有些試錯成本,不是每個家庭都能承擔的。 不是每個父母都是王菲,都是黃磊,每個孩子都是黃多多、竇靖童,作為家長,只能盡可能地做到給與孩子足夠的支持。 相對而言,信任,我認為是親子關系中最重要的一環(huán)。 孩子相信父母是真的為了自己著想,而不是帶著“為我好”的幌子,要控制自己。 孩子相信父母會在自己遇到困難時,伸出援助之手,竭盡全力地幫助自己。 有了這兩點基礎,很多管教問題,也能變得順暢起來。 ③堅持一個方向 到處學習,頻繁地更換教育策略,不是一個可取的方向。 今天,聽這個老師說,要放手,要尊重孩子,想上學就上學,不想上學,就不上學。 于是,放任孩子,想干嘛就干嘛。 第二天,聽了另一個老師說的,孩子不管不行,孩子不管教就廢了,到時候后悔都來不及。 于是,覺得不行,要嚴格要求,不斷督促。 孩子都懵了,家長到底要怎么樣? 家長也懵了,怎么所有方法都不管用,怎么做都不對? 問題可能就出在,太過頻繁地變換方法,并且太多依賴于某一個方法了。 家庭教育,不是簡單的吃藥打針。更像是種地,不僅種子要好,還受土壤、天氣等等因素的影響。 一個方法行不通的時候,查一查是不是土壤的問題,土壤太過板結了,還是缺水了,還是太疏松了? 我們今天說的關系的問題,就是在查驗家庭土壤的問題。 作者簡介 周治瓊,心理學碩士。 曾多年任廣州市某三甲醫(yī)院兒童青少年科心理醫(yī)生。 目前自己開設工作室,專職從事兒童青少年心理治療工作。 接觸過大量各類家庭及青少年,咨詢小時數(shù)6000小時以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