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動有益健康”的觀念,早已深入人心。 但我們也常常能看到一些新聞,有人在運動時猝死,甚至部分猝死的患者還是有運動基礎的運動員。 看到這樣的新聞,很多人都會被嚇到,甚至不敢運動了。 那么,什么情況或人群更容易出現(xiàn)運動風險,又該如何預防呢?今天我們給大家仔細講講: 運動性猝死,就是在運動過程中或運動后24小時內(nèi)發(fā)生的非創(chuàng)傷性意外死亡,最常見的是心源性猝死。 運動導致的猝死,發(fā)生率其實很低,法國一項面向普通大眾的全國性調(diào)查顯示:運動相關心源性猝死的發(fā)生率為0.46/10萬,即20萬人中僅有不到1人可能會發(fā)生[1]。 合理的運動習慣,本身有助于維護心血管健康。但對于部分人群而言,運動發(fā)生猝死等問題的風險會更高一些(雖然風險更高,但發(fā)生率仍屬于較低的水平)[1]。 在醫(yī)學上有對運動人群風險高低的判斷方法,大家可以參考。 下表中包括4項核心變量和7項非核心變量。不存在核心變量且至多存在1項非核心變量即為低風險狀態(tài);存在有至少1項核心變量或2項以上非核心變量即為高風險狀態(tài)[1]。 (圖片來源:參考文獻1) 除了以上的人群特點外,運動強度也是很重要的因素。 高強度的運動對于心肺功能有正向的幫助,但對于高風險人群,同時也會增加心血管的負擔。高山滑雪、馬拉松賽跑、鐵人三項、籃球等高強度運動中,急性心血管事件的發(fā)生率可能高于其他運動項目[1]。 我們按照運動強度對各項運動進行排列,下圖中越靠近右上角的項目運動強度越高,左下角則較低。 (圖片來源:參考文獻2) 可以看到,拳擊、健身、籃球等都是運動強度較高的項目,而保齡球、乒乓球、排球等運動強度則低一些。 除此之外,還有一些研究發(fā)現(xiàn):男性運動猝死的風險高于女性[1]。 如前文提及的,盡管部分人群風險更高,但實際上運動相關的猝死發(fā)生率仍屬于很低的水平,為此而放棄運動是得不償失的。并且,適當?shù)倪\動對于所有人而言,都是利大于弊的。 同時,我們可以通過一些措施降低猝死的風險: 1.高風險人群建議進行心血管風險篩查 如果你對照前文發(fā)現(xiàn),自己或親友屬于高風險人群,那么建議你們進行心血管風險篩查。 篩查的目的,主要是對檢查者的心臟結構、心肌供血、是否心律失常和心臟功能等進行評估。 具體的檢查項目可能包括:心電圖、動態(tài)心電圖、超聲心電圖、負荷心電圖、心肺運動試驗、冠狀動脈CT血管造影、心肌核素顯像、心臟磁共振成像和基因檢查等[1]。 (圖注:篩查的流程可參考下圖,但具體檢查項目和流程需要臨床醫(yī)生根據(jù)患者及當?shù)貙嶋H情況進行安排) (圖片來源:參考文獻1) 對于高風險人群,若篩查結果是適合運動,也建議從低強度運動開始,逐步加量[1]。 如果是篩查出現(xiàn)異常,則建議在醫(yī)生的指導下,解決原發(fā)疾病后,在專業(yè)人員的指導下開展運動。 2.安全地開展運動 對于高風險或沒有運動基礎的人群,一定要循序漸進,不要好幾年不鍛煉,一上來直接打籃球全場不休息或是一口氣跑個半馬。 在運動前,也要注意做好熱身,部分運動還需要按規(guī)范佩戴好防護用具。運動過程中,也要做好補水和防曬,大量出汗時,可以飲用一些運動飲料,除了補水還能補充電解質(zhì)。 3.運動過程做好自我檢測 大家在運動過程中,可以選擇佩戴一些可監(jiān)測心率等指標的設備,如一些運動手表。目前,部分設備已經(jīng)可以支持監(jiān)測心率、血氧、血壓等指標,并在出現(xiàn)異常時給運動者提醒[1]。 如果沒有相關設備,運動者可以觀察自己的癥狀、疲勞度等。對于中等強度的運動,運動者如果出現(xiàn)了嚴重的疲勞、胸痛、呼吸困難等情況,就要及時停止運動[1]。 一旦發(fā)現(xiàn)身邊有人運動猝死,周圍的人應立即啟動急救流程——撥打120呼救的同時,應積極嘗試進行心肺復蘇,并使用自動體外除顫器(AED)。 多項研究均證實,旁觀者心肺復蘇,是提高院外猝死生存率的關鍵因素[1]。 我們制作了如何進行心肺復蘇和使用AED的圖片教程,幫助大家快速了解并學習。 雖然希望大家都用不上,但學會這項技術,或許在將來的某一天,你就能救下一個鮮活的生命。 最后,我們希望大家,不要因為一些零星的新聞報導而對運動產(chǎn)生恐懼或抵觸。運動對于絕大多數(shù)人而言,都是利大于弊。不運動帶來的長期健康隱患,同樣不可忽視。 量力而行,做自己喜歡的運動,收獲的將不僅是健康,還有更很多運動帶來的快樂。 參考文獻 [1]中國醫(yī)藥衛(wèi)生文化協(xié)會心血管健康與科學運動分會. 運動相關心血管事件風險的評估與監(jiān)測中國專家共識[J]. 中國循環(huán)雜志, 2022, 37(7): 659-667. [2]Takken, T., Giardini, A., Reybrouck, T., Gewillig, M., H?vels-Gürich, H. H., Longmuir, P. E., ... & Hager, A. (2012). Recommendations for physical activity, recreation sport, and exercise training in paediatric patients with congenital heart disease: a report from the Exercise, Basic & Translational Research Section of the European Association of Cardiovascular Prevention and Rehabilitation, the European Congenital Heart and Lung Exercise Group, and the Association for European Paediatric Cardiology. European journal of preventive cardiology, 19(5), 1034-1065. 作者:陳澤雄 編輯:俞佳、姜珊、葉正興 排版:韓寧寧 | 運營:陳韻伊 | 統(tǒng)籌:葉譯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