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某患者70多歲,因左側肢體無力,伴言語不清1小時就診。午睡后自感左側肢體無力,言語不清。急診檢查示右基底節(jié)片狀低密度梗死灶,腦室、腦溝擴大加深,中線居中。 診見神志清楚,言語欠清,伸舌左偏,左側鼻唇溝變淺,舌淡紅、苔薄白,脈弦細。 診斷:(氣虛血瘀型)中風中經(jīng)絡(西醫(yī)稱為腦梗死)。 治則:益氣活血通絡。 方用補陽還五湯加減。 黃芪、葛根各30g,當歸、川芎、桂枝、防風、地龍各10g,赤芍、豨薟草各15g。每天1劑,水煎服。 服藥半月,肢體活動恢復正常。 本醫(yī)案出自全國名中醫(yī)、南方醫(yī)科大學教授陳寶田。陳寶田認為,中風病是由于腦脈閉阻或血溢脈外所致,名為中風,實為腦脈之病。 祛風藥多辛溫質輕體薄,味辛能行?!把煤畡t凝,得溫則行”,辛溫藥如桂枝、荊芥、防風等,有利于血脈通調。 本病發(fā)病前并不一定外受風寒或臨床表現(xiàn)兼有外感表證,只要無明顯肝腎不足或瘀熱熾盛之象,用疏風類方藥治療均有效。 本例為老年女性患者,肢體無力伴言語不清,但無明顯肝腎不足或瘀熱熾盛之象,病機以氣虛血瘀為主。故用黃芪益氣,當歸、川芎、赤芍、地龍活血化瘀;葛根、桂枝、防風、豨薟草,疏風活血。 風藥多味辛,質輕,體薄,能宣暢氣機、活躍氣血,直接推動血液運行而起活血之功。 那么補陽還五湯您了解嗎? 補陽還五湯,出自清代名醫(yī)王清任所著《醫(yī)林改錯》,以補氣、活血、通絡,主治中風之氣虛血瘀證。表現(xiàn)為半身不遂,口眼?斜,吐語困難不暢,流口水,小便頻頻或遺尿失禁,舌暗淡,苔白,脈緩無力。 補陽還五湯組成: 黃芪(生)120g,當歸尾6g,赤芍5g,地龍、川芎、紅花、桃仁各3g。 可見陳寶田教授所用醫(yī)方,為補陽還五湯去掉活血祛瘀且潤腸通便的桃仁,另加了葛根、桂枝、防風、豨薟草,著力疏風活血而治。 溫馨提醒:每個人身體情況不同,文中提到的方藥,宜根據(jù)情況辨證加減,建議在醫(yī)生指導下進行。(圖片來自網(wǎng)絡,如有侵權,請聯(lián)系刪除) ? ? |
|
來自: 昵稱31570737 > 《中醫(y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