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瘀證治簡述(2012-07-24 23:53:08)一、血瘀證的概念:由瘀血內(nèi)阻而引起的病證,稱為血瘀證。 瘀血的概念: 狹義:血液運行不暢,停滯、留著、瘀積于局部?!梆鰹榉e血”,“血積于中之病也”。 廣義:(1)離經(jīng)之血不循常道而妄行脈外。如皮下瘀血、眼底出血、腦出血。 (2)血流緩慢或血流阻滯,停積于臟腑經(jīng)絡。如下肢靜脈曲張。 (3)污穢之血,指血液成分異常。如高粘血癥、高脂血癥、心力衰竭的肺淤血、肝瘀血。 (4)內(nèi)積瘀血,指血管病變,血栓形成、彌漫性血管內(nèi)凝血、微循環(huán)障礙。 二、血瘀證病因病機: 1、因于氣: 氣虛血瘀:氣虛無力推動血液運行。 氣滯血瘀:氣滯血流緩慢成瘀。 2、因于血: 血虛血瘀: 出血血瘀:離經(jīng)之血。 污穢之血:(1)外源性:由生物、理化因素所“污染”的血液。(2)內(nèi)源性:由于主要臟器衰竭引起自身代謝產(chǎn)物在血中的堆積,如高脂血癥、高粘血癥、心力衰竭的肺淤血、肝瘀血、糖尿病、痛風。 3、因于熱:熱邪內(nèi)蘊,煎熬血液,血脈凝結(jié)而成瘀?!督饏T要略》:“熱之為過,血為之凝滯”。 4、因于寒:六淫外寒、陽虛內(nèi)寒均可致瘀?!端貑?。調(diào)經(jīng)論》:“寒獨留,則血凝泣”。 三、血瘀證的臨床表現(xiàn): 1、疼痛:久痛、刺痛、拒按、痛處固定。 2、離經(jīng)之血:出血及外傷瘀血。內(nèi)臟出血(黑糞、崩漏)。 3、寒熱:局部發(fā)熱和全身發(fā)熱。局部:紅腫熱痛。全身發(fā)熱表現(xiàn)多樣,有寒熱交作、暮即發(fā)熱等。 4、自覺腹?jié)M。 5、腹內(nèi)熱如湯火。 6、少腹硬滿急結(jié):下腹部有抵抗與壓痛。 7、病理性腫塊:內(nèi)臟病理性腫大、疣、子宮肌瘤、甲狀腺腫、炎性包塊、子宮內(nèi)膜異位癥的結(jié)節(jié)感、乳腺增生。 8、神經(jīng)精神癥狀:狂躁型精神病、精神分裂癥、昏迷、癲癇。健忘。 9、燥渴而不欲飲:“口燥,但欲漱水不欲咽”。 10、皮膚粗糙、肥厚、磷屑增多、皮膚發(fā)硬、肌膚甲錯、面色黧黑、皮下紫斑、腹部青筋暴露、皮膚顯露紅色脈絡。 11、口唇肢端紫紺:唇甲青紫。 12、大便色黑而小便自利。 13、偏癱麻木。 14、水腫:血不利則為水。 15、痛經(jīng)伴色黑有塊或閉經(jīng)。 16、脈遲、澀。 17、舌質(zhì)瘀紫、舌體瘀斑或瘀點、舌下脈絡粗張(曲張、瘀紫)?!鲅姲Y的主要依據(jù)。 18、理化檢查具有血液循環(huán)淤滯表現(xiàn):高脂血癥、高粘血癥、尿糖血糖增高(糖尿?。?、肌酐尿素氮增高(痛風)。 附:絡病的主要臨床表現(xiàn):疼痛、痹癥、麻木、痿廢、癱瘓、癥積、青筋、出血、水腫、斑疹。 四、血瘀證的治療法則:活血化瘀。 張仲景所立的活血化瘀方劑,一類是伍以溫散寒邪的桂枝;一類是伍以苦寒和陰的硝黃。明確地揭示出溫寒化瘀和泄熱化瘀兩大治療法則。 五、活血化瘀藥的分類: 按活血強度分: 1、和血類:指有養(yǎng)血、和血作用者,如當歸、雞血藤、丹皮、丹參、生地、赤芍共6種。 2、活血類:指有活血、行血、通瘀作用者,如川芎、蒲黃、紅花、劉寄奴、五靈脂、郁金、三七、穿山甲、大黃、姜黃、益母草、澤蘭、蘇木、牛膝、延胡索、鬼箭羽、乳香、沒藥、蠐螬、王不留行、紫薇共21種。 3、破血類:指有破血、消瘀、攻堅作用者,如水蛭、芒蟲、三棱、莪術(shù)、血竭、桃仁、干漆、蟅蟲共8種。 按藥物陰陽屬性分: 陽性活血藥:當歸、雞血藤、川芎、紅花、三七、穿山甲、乳香、沒藥。 陰性活血藥:丹皮、丹參、生地、赤芍、郁金、大黃、姜黃、益母草、澤蘭、鬼箭羽、蠐螬、紫薇。 平性活血藥:蒲黃、劉寄奴、蘇木、牛膝、延胡索、王不留行。 六、血瘀證治 熱瘀: 1、蓄血證:傷寒太陽腑證的一種證候。 主癥:身熱,神志如狂,少腹脹滿,拘急不舒,小便自利。是由表熱隨經(jīng)入里,與血相搏,瘀熱阻滯少腹,上擾心神所致。嚴重者少腹硬滿,小便自利,發(fā)狂,或身發(fā)黃,色瘀暗,脈沉結(jié)。 要點:少腹急結(jié),小便自利,脈象沉實或澀。——少腹部癥狀為突出。 治法:逐瘀瀉熱。(下法—活血化瘀+通腑泄熱) 方藥:桃核承氣湯(抵擋湯、 抵擋丸 組成:桃仁 12g 大黃 12g 桂枝 6g 芒硝 6g 甘草 6g 方歌:桃核承氣五般施,甘草硝黃并桂枝,瘀熱互結(jié)小腹脹,如狂蓄血功最奇。 運用:本方主要用于急性盆腔炎、胎盤殘留、附件炎、腸梗塞;亦可用于急性壞死性腸炎、精神分裂癥、腦外傷后頭痛、胸腰椎壓縮性骨折、血小板減少性紫癜、腦血管病、宮外孕、子宮肌瘤等癥屬瘀熱互結(jié)者。 比較:抵擋湯、抵擋丸、下淤血湯均由桃核承氣湯加減而成,同具破血下瘀之功,均治療瘀熱互結(jié)于下焦的蓄血癥。 桃核承氣湯證屬淤血初結(jié)之時,淺而輕,少腹急結(jié)純?yōu)樽杂X證,此時上有下痛之機,待表解后方可攻里,為逐瘀緩劑,服后微利,不一定下血。 抵擋湯證瘀結(jié)日久深重證急,少腹硬滿兼他覺證,此時全無下通之機,治療雖有表證亦應先攻其里,為逐瘀峻劑,服后當下血。 抵擋丸證瘀結(jié)深但病勢緩,少腹?jié)M而不硬,治療不可不攻,又不可峻攻,故改抵擋湯為丸,水蛭、虻蟲減湯方三分之一,共制丸服四分之一,劑量居湯方十分之六,其作用介于桃核承氣湯與抵擋湯之間,服后晬時當下血。 下瘀血湯證為干血著于臍下,血之干燥而凝滯,少腹瘀疼而有硬塊,故加蜂蜜為丸,破血下瘀之中兼有潤燥緩急之功。 2、血熱血瘀證: 主癥:身熱譫語,喜忘如狂,各種出血(吐血、衄血、便血、尿血),舌絳起刺,脈細數(shù)。 要點:以各種失血,斑色紫黑,神昏譫語,身熱舌絳為辨證要點。——全身癥狀突出。 治法:清熱涼血散瘀。(清法—活血化瘀+清熱涼血) 方藥:犀角地黃湯。 組成:犀角[水牛角代]30克 生地黃24克 芍藥12克 方歌:犀角地黃芍藥丹,血熱妄行吐衄斑。蓄血發(fā)狂舌質(zhì)絳,涼血散瘀病可痊。 運用:常用于重癥肝炎、肝昏迷、彌漫性血管內(nèi)凝血、尿毒癥、過敏性紫癜、血小板減少性紫癜、蛛網(wǎng)膜下腔出血、急性白血病、敗血癥、流行性腦脊髓膜炎、流行性出血熱等屬血分熱盛者。 附方:涼血活血湯(補陽還五湯減黃芪加大黃) 3、血瘀毒熱證:(輕證) 主癥:瘡瘍腫痛,肝炎、腎炎急性發(fā)作。 治法:清熱解毒,活血化瘀。(活血化瘀+清熱、解毒) 方藥:解毒活血湯(《醫(yī)林改錯》用以治療瘟毒吐瀉轉(zhuǎn)筋初得者。) 組成:桃仁24克(研),連翹6克,葛根6克,柴胡9克,當歸6克,生地15克,赤芍9克,紅花15克,枳殼3克,甘草6克。 歌訣:解毒活血連翹桃,紅花歸殼葛赤芍,柴胡甘草同生地,吐瀉良方用水熬。 運用:活血清熱法與活血解毒法,已被實驗證明能改善病變部位的微循環(huán),使抗感染藥物容易滲透到感染病灶,加強抑菌和減毒作用。此外還能在調(diào)節(jié)機體反應,增強免疫能力,在改善全身及局部的血液循環(huán)的基礎(chǔ)上達到抗感染的目的。 附方:解毒活血湯(《張皆春眼科證治》):銀花9g,連翹6g,赤芍9g,牡丹皮9g,酒黃芩9g,天花粉9g,荊芥3g,防風3g,枳殼3g。 4、血瘀毒熱證:(重證) 主癥:脫疽(即血栓閉塞性脈管炎),證見患處黯紅,微熱微腫,痛甚,煩熱口渴,或則潰爛,膿水淋漓,舌紅脈數(shù)等。 治法: 方藥:四妙勇安湯。 組成:金銀花90克 玄參90克 當歸60克 甘草30克 方歌:四妙勇安用當歸,玄參銀花甘草隨;清熱解毒兼活血,脈管炎證此方魁。 5、熱毒癰腫證: 主癥:陽證癰瘍腫毒初起。紅腫灼痛,或身熱凜寒,苔薄白或黃,脈數(shù)有力。 要點:以局部紅腫灼痛,甚則伴有身熱凜寒,脈數(shù)有力為辨證要點。 治法:清熱解毒,行氣活血,散結(jié)消腫。 方藥:仙方活命飲。 組成:金銀花(9克)白芷(3克) 貝母(6克) 防風(6克) 赤芍藥(6克) 當歸尾(6克) 甘草節(jié)(6克) 皂角刺(炒,6克)
穿山甲(炙,6克) 天花粉(6克) 乳香(6克) 沒藥(6克) 方歌:仙方活命金銀花,防芷歸陳穿山甲,貝母花粉兼乳沒,草芍皂剌酒煎佳。 運用:本方常用于治療化膿性炎癥,如蜂窩織炎、化膿性扁桃體炎、乳腺炎、膿皰瘡、癤腫、深部膿腫等屬陽證、實證者。 6、熱瘀腸癰證: 主癥:腸癰初起。證見少腹腫痞,按之痛如淋,小便自調(diào),發(fā)熱惡寒,自汗出,或右足屈而不伸,苔黃膩,脈滑數(shù)。 要點:以少腹腫痞,按之痛如淋,小便自調(diào),苔黃,脈滑數(shù)為辨證要點。 治法:瀉熱破瘀,散結(jié)消腫。(活血逐瘀+攻下瀉熱) 方藥:大黃牡丹湯。 組成:大黃12克(四兩) 牡丹皮3克(一兩) 桃仁9克(五十個) 方歌:黃濤擔冬瓜忙 (黃桃丹冬瓜芒) 運用: 現(xiàn)代常用于急性闌尾炎、子宮附件炎、盆腔炎、輸精管結(jié)扎術(shù)后感染等屬于熱毒蘊結(jié),氣血瘀滯者。亦可用于膀胱直腸窩膿、痛經(jīng)、閉經(jīng)等。 7、肺熱痰瘀證:
主癥: 要點:以胸痛,咳嗽,吐腥臭痰或吐膿血,舌紅苔黃膩,脈數(shù)為辨證要點。 治法: 方藥:葦莖湯又名千金葦莖湯。 組成:葦莖60克 薏苡仁30克 瓜瓣24克 方歌:葦莖湯方出千金,桃仁薏苡冬瓜仁,肺癰痰熱兼瘀血,化濁排膿病自寧.。 運用:本方可用治肺膿瘍、大葉性肺炎、支氣管炎。 8、跌打傷瘀證: 主癥:跌打損傷,瘀腫疼痛?;蝠鲅粲诿{下,痛不可忍。 要點:以脅肋瘀腫疼痛,痛不可忍為證治要點。 治法:活血祛瘀,疏肝通絡。(活血化瘀+泄熱通絡+疏肝止痛) 方藥:復元活血湯,送服云南白藥。(因重用大黃,故歸于熱瘀證—氣滯血瘀而屬于熱者) 組成:大黃(酒浸)12g柴胡9g瓜蔞根 當歸 各9g紅花 甘草 穿山甲(炮)各6g 桃仁(酒浸)9g 方歌:復元活血湯柴胡,花粉當歸山甲俱,桃仁紅花大黃草,損傷瘀血酒煎去。 運用:各種跌打損傷,瘀腫疼痛,全身各部均可應用,而不限于胸脅部位。也可用于肋間神經(jīng)痛、肋軟骨炎等屬血瘀氣滯者。
寒瘀: 1、寒凝血瘀證:(病在經(jīng)脈,以瘀為主) 主癥:手足厥寒,或腰、股、腿、足、肩臂疼痛,口不渴,手足凍瘡,及婦女寒凝血瘀之經(jīng)期腹痛,男子寒疝、睪丸掣痛、牽引少腹冷痛、肢冷脈弦,舌淡苔白,脈沉細或細而欲絕。 要點:手足厥寒,舌淡苔白,脈細欲絕為辨證要點。 治法: 方藥:當歸四逆湯。 組成:當歸12克、桂枝9克、 芍藥9克、 歌訣:當歸四逆桂枝芍,細辛甘草木通著,再加大棗治陰厥,脈細陽虛由血弱,內(nèi)有久寒加姜茱,發(fā)表溫中通經(jīng)脈。 特點:配伍特點是溫陽與散寒并用,養(yǎng)血與通脈兼施,溫而不燥,補而不滯。 運用:本方常用于血栓閉塞性脈管炎、無脈癥、雷諾病、小兒麻痹、凍瘡、婦女痛經(jīng)、肩周炎、風濕性關(guān)節(jié)炎等屬血虛寒凝者。若見氣虛乏力者加黃芪;陽虛明顯者加附子;寒滯肝脈,肝氣郁滯者加吳茱萸。 比較:(1)《傷寒論》中以“四逆”命名的方劑有四逆散、四逆湯、當歸四逆湯。三方主治證中皆有“四逆”,但其病機用藥卻大不相同。四逆散證是因外邪傳經(jīng)入里,陽氣內(nèi)郁而不達四末所致,故其逆冷僅在肢端,不過腕踝,尚可見身熱、脈弦等癥;四逆湯之厥逆是因陰寒內(nèi)盛,陽氣衰微,無力到達四末而致,故其厥逆嚴重,冷過肘膝,并伴有神衰欲寐、腹痛下利、脈微欲絕等癥;當歸四逆湯之手足厥寒是血虛受寒,寒凝經(jīng)脈,血行不暢所致,因其寒邪在經(jīng)不在臟,故肢厥程度較四逆湯證為輕,并兼見肢體疼痛等癥。因此,三方用藥、功用全然不同,正如周揚俊所言:“四逆湯全在回陽起見,四逆散全在和解表里起見,當歸四逆湯全在養(yǎng)血通脈起見?!?/p> (2)當歸四逆湯、當歸四逆加吳茱萸生姜湯、黃芪桂枝五物湯三方均是在桂枝湯基礎(chǔ)上演化而來。其中當歸四逆湯主治血虛受寒,寒凝經(jīng)脈的手足道冷及疼痛證;若在當歸四逆湯證基礎(chǔ)上兼見嘔吐腹痛者,乃寒邪在胃,宜使用當歸四逆加吳茱萸生姜湯;黃芪桂枝五物湯主治素體虛弱,微受風邪,邪滯血脈,凝澀不通致肌膚麻木不仁之血痹。 2、陽虛血瘀證:(病在臟腑,以陽虛為主) 主癥:四肢厥逆,惡寒踡臥,嘔吐不渴,腹痛下利,神衰欲寐,舌質(zhì)淡嫩青紫瘀斑,舌下脈絡粗張。 治法:回陽救逆,活血化瘀。(活血化瘀+回陽救逆) 方藥:急救回陽湯。(《醫(yī)林改錯》) 組成:附子24克干姜12克 黨參24克 白術(shù)12克 甘草9克 桃仁6克(研)紅花6克 方歌:急救回陽參附姜,溫中術(shù)草桃紅方, 見真膽雄能奪命,雖有桃紅氣無傷。 附方:溫心通方(附子、肉桂、三七)。 3、寒凝氣滯血瘀證: 主癥:當歸四逆湯證更見肝氣郁滯者,如胸脅作脹或痛、精神抑郁、煩躁易怒、胸悶、善太息、少腹脹痛、婦女經(jīng)前或經(jīng)期乳房脹痛,脈弦。 治法: 方藥:吳茱萸當歸四逆湯。 組成:吳茱萸9克、當歸12克、桂枝9克、 芍藥9克、 附方:少腹逐瘀湯 組成:小茴香(炒)7粒 干姜(炒)0.6克 延胡索3克 沒藥(研)6克 當歸9克 川芎6克 官桂3克
赤芍6克 方歌:少腹茴香與炒姜,元胡靈脂沒芎當,蒲黃官桂赤芍藥,調(diào)經(jīng)種子第一方。 功效:活血祛瘀,溫經(jīng)止痛。 主治:少腹瘀血積塊疼痛或不痛,或痛而無積塊,或少腹脹滿;或經(jīng)期腰酸少腹脹,或月經(jīng)一月見三五次,連接不斷,斷而又來,其色或紫或黑,,或有瘀塊,或崩漏兼少腹疼痛或瘀血阻滯,久不受孕等證。 4、寒瘀胞宮證(沖任虛寒,瘀血阻滯證): 主癥:漏下不止,月經(jīng)不調(diào),或前或后,或一月再行,或經(jīng)停不至,而見入暮發(fā)熱,手心煩熱,唇口干燥。亦治婦人久不受孕。 要點:以月經(jīng)不調(diào),小腹冷痛,經(jīng)有瘀塊,時發(fā)煩熱為證治要點。 治法:溫經(jīng)散寒,祛瘀養(yǎng)血。 方藥:溫經(jīng)湯。 組成:吳茱萸三兩,當歸、川芎、芍藥、人參、桂枝、阿膠、牡丹皮(去心)、生姜、甘草各二兩,半夏半升,麥門冬一升(去心)。 方歌:溫經(jīng)湯用桂萸芎,歸芍丹皮姜夏冬,參草阿膠調(diào)氣血,暖宮祛瘀在溫通。 痰瘀、水瘀 1、濕阻血瘀證 主癥:腹痛(小腹墜脹痛、綿綿隱痛)、食欲不振、浮腫、神疲乏力、月經(jīng)不調(diào)(月經(jīng)后期量少色暗有塊)、帶下清稀、小便不利、舌淡苔白。 治法:疏肝健脾,活血利濕。(肝郁血虛,脾虛濕瘀) 方藥:當歸芍藥散。
組成:當歸9克 運用:現(xiàn)用于婦女功能性水腫、慢性盆腔炎、功能性子宮出血、痛經(jīng)、妊娠闌尾炎,以及慢性腎炎、肝硬化腹水、脾功能亢進等。 微塵小語:兼見氣滯者合用金鈴子散;兼見氣虛為重者加黃芪;偏熱者加大黃;偏寒者加桂枝;水腫為重者加益母草。流通氣血津液消除病理產(chǎn)物。 2、痰瘀癥積證 桂枝茯苓丸 虛瘀: 1、氣虛血瘀證: 主癥: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語言蹇澀,口角流涎,小便頻數(shù)或遺尿不禁,舌黯淡,苔白,脈緩。 要點:以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苔白脈緩或脈細無力為證治要點。(倦怠乏力、舌質(zhì)瘀紫、舌下脈絡粗張) 治法:益氣活血通絡。(活血化瘀+補氣) 方藥:補陽還五湯。 組成:黃芪 方歌:補陽還五赤芍芎,歸尾通經(jīng)佐地龍,四兩黃芪為主藥,血中瘀滯用桃紅。 運用:常用于腦血管意外后遺癥,以及其他原因引起的偏癱、截癱,或上肢或下肢痿軟屬氣虛血瘀者。 2、腎虛血瘀證: 主癥: 治法: 3、產(chǎn)后血瘀虛證: 主癥: 要點:以產(chǎn)后惡露不行,小腹冷痛為證治要點。 治法:化瘀生新,溫經(jīng)止痛。 方藥:生化湯。 組成:全當歸 八錢24g 川芎 三錢9g 桃仁 十四枚6g干姜 炮黑,五分2g甘草 炙,五分2g 方歌:生化湯是產(chǎn)后方,歸芎桃草酒炮姜,消瘀活血功偏擅,止痛溫經(jīng)效亦彰。 運用:現(xiàn)用于產(chǎn)后子宮復舊不良,產(chǎn)后子宮收縮痛,小產(chǎn)后胎盤殘留,人工流產(chǎn)后出血不止,子宮肌瘤,子宮肥大癥,宮外孕等。 禁忌:若產(chǎn)后血熱而有瘀滯者,則非本方所宜??蛇x涼血活血湯(補陽還五湯減黃芪加大黃) 4、五勞虛極所致正虛血瘀證,或久病虛損慢瘀證(干血癆): 主癥:腹部腫塊、肌膚甲錯、面色黯黑、潮熱羸瘦、經(jīng)閉不行。 治法:活血破瘀,攻堅消積,緩中補虛。 方藥:大黃蟄蟲丸。
組成:熟大黃300g,土鱉蟲(炒)30g,水蛭(制)60g,虻蟲(去翅足,炒)45g,蠐螬(炒)45g,干漆(煅)30g,桃仁20g,炒苦杏仁120g,黃芩60g,地黃300g,白芍120g,甘草90g。 特點:以通為補,祛瘀生新,緩中補虛。以活血祛瘀法治療慢性虛弱證。慢性病久治不愈者應注意瘀證得存在。
運用:用于治療慢性活動性肝炎、肝硬化、高血壓、腦血栓,再生障礙性貧血及慢性白血病,靜脈曲張并發(fā)癥與后遺癥,以及外科、婦科、皮膚科、神經(jīng)科等疾病。 氣滯血瘀: 1、氣滯血瘀證:
主癥:由于肝郁氣滯、氣滯血瘀所致頭痛、胸痛、憋悶、急躁、肝氣病及用歸脾治療無效的心跳心忙、胸不任物或胸任重物、夜睡多夢、失眠不安、發(fā)熱、飲水即嗆、干嘔、呃逆、食從胸后下等癥。 要點:肝氣郁滯癥+血瘀癥。 治法:活血祛瘀,行氣止痛。(活血化瘀+疏肝理氣) 方藥:血府逐瘀湯。
組成:當歸生地各9克 方歌:血府當歸生地桃,紅花甘桔赤芍熬,柴胡芎枳加牛膝,活血化瘀功效高。
運用:神經(jīng)精神系統(tǒng)病癥,如頭痛、偏頭痛、三叉神經(jīng)痛、神經(jīng)衰弱綜合征、腦外傷后遺癥、腦水腫、腦血管病、癲癇、腦囊蟲、腦積水、腦動脈硬化、眩暈、麻痹震顫、精神分裂癥等。 2、氣滯血瘀寒證: 參見寒凝氣滯血瘀證(吳茱萸當歸四逆湯證)。 3、氣滯血瘀熱證: 主癥:心胸脅肋諸痛,時發(fā)時止,口苦,胸脅作脹或痛,精神抑郁,煩躁易怒,胸悶,善太息,舌紅苔黃,脈弦數(shù)。 要點:以胸腹脅肋疼痛,口苦,舌紅,精神抑郁,煩躁易怒,胸悶,善太息,苔黃,脈弦為證治要點 治法:疏肝泄熱,活血止痛。 方藥:金鈴子散。 組成:金鈴子 玄胡索各一兩。 方歌:金鈴子散止痛方,玄胡酒調(diào)效更強,疏肝泄熱行氣血,心腹胸肋痛經(jīng)匡。 運用:本方為治療肝郁化火諸痛證的代表方劑。 附方:四逆散加下瘀血湯。(柴胡、赤芍、枳殼、大黃、桃仁、地鱉蟲、丹皮、丹參。) 風瘀 1、血瘀痹癥 主癥:肩痛、臂痛、腰腿痛,或周身疼痛,經(jīng)久不愈者。 治法:活血祛瘀,祛風除濕,通痹止痛。 方藥:身痛逐瘀湯 組成:秦艽3克 川芎6克 桃仁9克 方歌: 微塵小語:要點在祛風藥與活血化瘀藥合用。 瘀積 1、血瘀癥積證 主癥:脅下癖塊,觸之鞭痛,推之不移,舌黯無華,脈弦細。 治法:消癥化積,活血化瘀,疏肝解郁。 方藥:鱉甲煎丸。
組成:鱉甲12分(炙),烏扇3分(炮),黃芩3分,柴胡6分,鼠婦3分(熬),干姜3分,大黃3分,芍藥5分,桂枝3分,葶藶1分(熬),石葦3分(去毛),厚樸3分,牡丹5分(去心),瞿麥2分,紫葳3分,半夏1分,人參1分,(庶蟲)蟲5分(熬),阿膠3分(炙),蜂窠4分(炙),赤硝12分,蜣螂6分(熬),桃仁2分。
方歌:活血化瘀鱉甲煎,蜂巢蜣婦蟲射干;桃硝芩草丹紫桂,參夏姜黃柴芍添。再加石葦膠麥樸,瘧母日久瘀在脅;腹痛消瘦女經(jīng)止,化痰軟堅服之痊。 運用:常用于治療肝硬化、肝脾腫大、肝癌等病,及血瘀肝郁型黃疸。 微塵小語:以柴胡桂枝湯、下淤血湯合方加味。 2、血瘀癥積輕證: 主癥:婦人小腹宿有包塊,腹痛拒按,或下血色晦暗而有淤塊,舌質(zhì)紫暗,脈沉澀。 治法:活血化瘀,消腫散結(jié)。 方藥:桂枝茯苓丸。 組成:桂枝 茯苓 牡丹(去心) 桃仁(去皮尖,熬) 芍藥。 運用:常用于婦女月經(jīng)不調(diào)、閉經(jīng)、痛經(jīng)、子宮內(nèi)膜炎、附件炎、子宮肌瘤、卵巢囊腫等屬淤血阻滯者。 慢瘀(久病多瘀) 急瘀(急癥多瘀) 老瘀(老年多瘀) 熱瘀(溫熱病重癥必瘀) 傷瘀(創(chuàng)傷外癥多瘀) 寒瘀(寒凝致瘀) 潛瘀、前瘀(紫舌無癥狀) 活血化瘀法:
益氣活血、理氣活血、溫經(jīng)活血、解毒活血、涼血祛瘀、養(yǎng)血活血、通腑祛瘀、補陽活血、祛風化瘀、開竅活血、散結(jié)化瘀、化瘀利水、化痰祛瘀、補腎活血、養(yǎng)陰活血、活血止血、活血軟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