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男孩‘自慰网亚洲一区二区,亚洲一级在线播放毛片,亚洲中文字幕av每天更新,黄aⅴ永久免费无码,91成人午夜在线精品,色网站免费在线观看,亚洲欧洲wwwww在线观看

分享

中國通史之春秋爭霸(第十二集)學習記錄

 夢想童年594 2022-09-19 發(fā)布于江西

公元前1046年武王克商建立了周朝,經(jīng)過周公七年攝政,行分封、宗法制度,推倡禮法,奠定了西周王朝基礎,并對后世產(chǎn)生了重大而深遠影響。西周在第5代君王周穆王時,國力達到鼎盛,之后逐步走向衰落。經(jīng)過周穆王好大喜功征討戎狄反招外患、周夷王失天子儀、周厲王暴政引發(fā)國人暴動、周宣王登記人口示弱、周幽王烽火戲諸侯、周平王遷都洛邑、周桓王懲罰鄭莊公反受傷害等前后標志性事件,體現(xiàn)了西周王朝不斷衰落的過程。西周從公元前1046年到公元前770年,經(jīng)過了277年后,中國歷史由西周進入東周。公元前770年周平王遷都洛邑(今天的洛陽),是西東周的分水嶺。

春秋的來歷。據(jù)《史記》記載,大體從公元前770年周平王遷都洛邑至公元前476年周元王元年止,歷時二百九十四年,史稱春秋,之后為戰(zhàn)國,春秋戰(zhàn)國由此而來。春秋也就是諸侯爭霸,開啟霸主政治的時代。

西周衰亡,東周開啟,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大分裂時期到來?!氨耸螂x離,彼稷之穗,行邁靡靡,心中如醉。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悠悠蒼天,此何人哉”這是周王室東遷后,東周士大夫行役路過宗周(鎬京)故都時,看到原來宏大的宗廟宮室變成一片農(nóng)田,心中傷感,恍如隔世,由感而書。此時周王室更加衰落,統(tǒng)治范圍急劇縮小,空留下了天下共主的虛名,中國進入到一個諸侯爭霸的霸主政治時代,霸主們依次登場。

春秋時期曾出現(xiàn)過140多個諸侯國。見于史書記載的大大小小的諸侯國有一百四十多個,他們你爭我奪,在混戰(zhàn)不斷、互相吞并中,諸侯國數(shù)逐漸減少。

春秋第一霸主齊桓公--即位之路艱辛。齊桓公是中國歷史上赫赫有名的一代霸主,其君主之位來之不易。當時齊國君主是齊襄公,是齊桓公小白的哥哥。齊襄公在位時濫殺無辜,包括小白在內的弟弟們不得不外出避難。而齊襄公最終被殺,齊國無君,大家引頸期盼著一位名正言順的新國君。當時有望登上君位的有兩位人選,都是齊襄公的弟弟,一位是在魯(都城曲阜)避難的公子糾,另一位是在莒(今山東日照附近)的公子小白。公子小白和公子糾誰先回到國都臨淄,誰就會占得先機成為齊國國君。當時公子糾更具優(yōu)勢,為了能讓公子糾順利繼位,魯國還派管仲帶兵截殺小白。當小白從莒國趕往臨淄,行至即墨附近時,早已埋伏在路旁的管仲張弓搭箭射向小白,小白應聲倒在車中,管仲以為小白被射死便回魯國報捷,然而那一箭只是射中了小白衣服的帶鉤,可見大人物都很善于表演。躲過一劫的小白更加日夜兼程地趕路,最終先公子糾一步趕回臨淄,于公元前685年正式即位,是為齊桓公。

春秋第一霸主齊桓公--不計一箭之仇,成就“一匡天下”。即位后的齊桓公便掌握了主動權和話語權,派人給魯國送書說,“子糾是我兄弟,我不忍親手殺他,請魯國國君替我殺了吧,管仲是我仇人,我只有親手把他剁成肉醬才能甘心”,成語一箭之仇由此而來。在齊桓公的脅迫下,實力大大弱于齊國的魯國殺了公子糾,將管仲囚禁起來押送到齊國。當大家都在看齊桓公為報一箭之仇怎樣處置管仲時,沒想到齊桓公考慮的是要實現(xiàn)宏圖大略,盡快改變齊國的亂攤子急需賢人能臣,而管仲就很有才能,因此不光沒殺管仲,反而拜其為相。由此成就了英主賢臣共圖霸業(yè)的千古美談。

被委以重任的管仲,感念齊桓公的不殺之恩和知遇之德,沒有辜負期望,開始對齊國全面改革,規(guī)劃政事、集權中央、獎勵農(nóng)商、充實國富、休整武備、強化軍事,齊國由此氣象一新。管仲對齊國以及齊桓公的重要性就在于他是齊國爭霸策略的制定者。在內政上主要是讓士、農(nóng)、工、商四民各安其處,各司其職,這樣世代相承,就不容易發(fā)生混亂。再就是寄軍令于內政,平時耕作,戰(zhàn)時集合起來,相當于富國強兵,安定內政。從而奠定了成就齊桓公霸業(yè)的基礎。

在現(xiàn)今山東淄博的管仲紀念館,“一匡天下”的匾額高懸于正門,春秋諸侯,舍我其誰的氣勢力透紙背。一匡天下,不以兵車,是管促之力也。一匡天下的意思就是消除混亂局面,讓天下安定下來。其中的匡的意思是指拯救。

春秋第一霸主齊桓公--遏制戎狄,分溝禮燕。在周天子王權孱弱不堪時候,齊國國力卻在迅速增強,齊桓公的雄心壯志也隨著國力強盛而漸漸顯露,他在等待一個成為天下共主絕佳的時機,而成功總是偏愛有心人,機會馬上就來了。

齊國的北部與燕國接壤,燕國經(jīng)常受到戎狄的侵擾,為此修建了長城。戎狄世居西北,多為游牧,周王室以及中原諸侯將戎狄視為落后的邊遠部落,周王室之所以東遷洛邑也是迫于戎狄的不斷進犯所致,昔日鎬京王城盡成瓦礫,而中原諸國也常遭受戎狄鐵騎踐踏,戎狄之患愈演愈烈。公元前663年,北方山戎部落強勢進攻燕國,燕國無法抵抗,面臨著被滅國的危險。管仲獻策齊桓公說“戎狄犲狼,不可厭也,諸夏親昵,不可棄也?!痹诋敃r中原諸國困擾于戎狄之禍的形勢下,齊桓公修禮于諸侯,禮敬周王室,祭起了攘夷的大旗。

齊桓公親自率軍北上救燕,齊軍風馳電掣,將山戎擊潰,使燕國避免了亡國,而且還反而增加了國土面積。國家恢復安定的燕國國君燕莊公對齊國的救助感激不盡,親自護送齊桓公回師,不知不覺進入了齊境,而按照周禮,諸侯之間相送是不能越過國境的,越境相送是只有天子才能享受的禮儀。這時齊桓公大度地說,除了天子之外,諸侯相送不出國境,我不可以無禮于燕國,竟然將燕莊公所至的五十里齊國國土全部割給了燕國,而且再之囑咐燕莊公要尊崇禮制,匡扶周室。這也是分溝禮燕成語的來歷。

前有出兵救助燕國,后有分溝禮燕,各國諸侯聽說齊桓公的大德后都心悅誠服。

春秋第一霸主齊桓公--不戰(zhàn)而屈人之兵治服楚國,訂立召陵之盟。當齊國崛起之時,南邊的楚國已滅了息、鄧等國,楚國無形中與北方的戎狄相呼應,形成了“南夷與北狄交替,中國不絕若線”的局面。

面對楚國咄咄逼人的進攻,中原各國紛紛向齊國求援。于是公元前656年齊桓公親率魯、宋、陳、衛(wèi)等諸侯聯(lián)軍出征,聲勢浩大地在楚國北部門戶陘山(xing,陘的意思是山脈中斷的地方)扎營。面對大軍壓境,一向無所畏懼的楚國感到了壓力,派出使者與齊國談判。楚國使者對齊桓公說:'君處北海,寡人處南海,唯是風馬牛不相及也,現(xiàn)在你們帶著軍隊討伐楚國,是何道理?’齊國國相管仲對楚國使者說:'你不給王室進貢包茅,使天子的祭祀缺乏應有的物資,不能漉灑請神,我為此而來問罪。’管仲批駁楚國不尊禮制,不尊大宗,沒有盡到自己的職守,而齊國有天子地授權,可以代天子懲罰違背禮制的諸侯,師出有名,名正言順。

當時周王室雖然孱弱,但周禮仍被大家表面上遵守。周禮是周王朝的制度和禮儀規(guī)定,是周王室調整中央與地方王侯與居民關系,加強統(tǒng)治的工具。作為一種服事制度,與周王室的整體政治體制息息相關。比如諸侯國的重要官職任命要得到周王室的批準,同時在軍事上要承擔很多義務,如守邊關,聽從征召;在經(jīng)濟上要繳納一定的賦稅等,進貢的方式是多種多樣的。

在齊國的重壓及尊崇周王室的大義之下,最終齊桓公不戰(zhàn)而屈人之兵,楚國低頭認錯,并按周禮向王室進貢了祭祀用的茅草,雙方訂立了召陵之盟。盟約有效地遏制了楚國覬覦中原的野心。

春秋第一霸主齊桓公--擁立周襄王即位。在穩(wěn)定諸侯的同時,齊桓公還致力于匡扶王室。當時周惠王寵愛少子帶,有廢太子鄭之意,齊桓公便召集諸侯會盟,奉太子鄭即位,是為周襄王。

至此,齊桓公取得了諸侯和周王室兩方面的認可,成為大家心目中霸主。

彼時的周王室孱弱不堪,對諸侯的控制力很弱,形成了一個權力真空,齊桓公通過挾天子以令諸侯,借助周王室來實現(xiàn)自己的政治影響力。因此,幫助周王室,也就在諸侯國中樹立了齊國的威信。

經(jīng)過一系列的國際事件中,齊桓公的威望越來越高。

春秋第一霸主齊桓公--葵丘會盟,齊桓公成為春秋時期第一個稱霸的諸侯。齊桓公經(jīng)過一系列作為,取得了王室及諸侯的認可后,但還需要一個正式的場合來得到大家正式認同,于是有了葵丘之盟。公元前651年,齊國與魯、寧、衛(wèi)、鄭、許、曹、諸國,在葵丘(今河南商丘民權縣)會盟。這也是春秋時代的第一次超過4個諸侯國參加的諸侯會盟,而且周襄王也派人參加,表明周王室已經(jīng)公開承認了齊桓公成為實際上的天下共主。由此齊桓公成為春秋時期第一個稱霸的霸主,春秋朝代的霸主政治開始登上了歷史舞臺。

葵丘會盟時,周襄王派太宰姬孔給齊桓公送來了王室祭祀周文王、周武王的祭肉,同時帶話給齊桓公說:'伯舅年經(jīng)大了,又有大功,就免去下跪拜受賜的禮儀吧’,齊桓公回復說:'天威不可違背,若不下拜,只恐怕是對天不敬,有失臣禮,而使天子蒙羞,我怎敢不下拜’。齊桓公按照禮儀下階跪拜,又登階接受了祭肉。

葵丘會盟訂立了盟約,維護了以嫡長子繼承制為核心的宗法制,維護了各級宗法層次和整個宗法體系的穩(wěn)定,重申了西周時期一再強調的尊賢重德的政治思想,要求中原諸國之間要相互扶持。

葵丘會盟標志著齊桓公的霸業(yè)達到了高峰,高峰的標志就體現(xiàn)在制定了游戲規(guī)則,主要用于消除內亂,并維護周天子及周朝的秩序??饡酥贫ǖ倪@些規(guī)則對短期內維持社會秩序的穩(wěn)定發(fā)揮了積極作用。

齊桓公共三次聯(lián)合諸侯出兵,六次召集會盟,是為九合諸侯。又在王位繼承問題上堅決維護宗法,是為“一匡天下”。齊桓公稱霸的特點主要還是借周王室來實現(xiàn),挾天子以令諸侯,表面上以尊王為號召,嚴格恪守禮儀。齊桓公稱霸是以雄厚的財力和強大的軍隊做支撐,先后滅掉了譚、遂等數(shù)十個諸侯國,疆域急劇擴大,成為東方最富裕、最強大的諸侯國。

在山東淄博市有一座桓公臺遺址,據(jù)說是齊桓公宴會諸侯,聚召群臣的地方;還有一說是齊桓公的拜將臺。

春秋第一霸主齊桓公--齊桓公結局凄涼,但他開創(chuàng)的霸主政治成為春秋時期的主流。管仲死后,齊桓公寵愛佞臣,以至于在他病重無法理政時,幾位佞臣肆意妄為,幾個兒子也為了君位相互爭斗,宮中空虛,一代霸主就此凋零,根源是沒有解決好接班人的問題。直到公元前642年,宋襄公護送公子昭回齊國繼位,才結束了內亂。至此齊國的霸業(yè)只算是維持了齊桓公一世,也就約20年時間,較為短暫。且之后,齊國又有過再次大的內亂,造成國力大損,到了春秋中晚期,齊國只是配角的角色了。

齊桓公雖結局凄涼,但他是一位值得大書特書的人物,他所建立的春秋霸業(yè),對中國歷史產(chǎn)生了深遠影響。在齊桓公之后,由他舉起的霸主政治成為了春秋時期的主流,霸主紛爭依次上演,霸主政治替代了周王室的正統(tǒng)統(tǒng)治,將社會發(fā)展向前推進了一步。以后的諸侯國想要稱霸,想要獲得統(tǒng)治權、號召權,就要想方設法地富國強兵才行。

 

春秋五霸有兩種說法,但春秋中后期,主要是晉楚爭霸。春秋時期,先后有不同的諸侯國成為霸主,其中最出名的有五位,號稱春秋五霸。具體是哪春秋五霸有兩種說法,一是指齊桓公、宋襄公、晉文公、秦穆公、楚莊王。另一種說法是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吳王夫差、越王勾踐。兩種說法中,齊、晉、楚是公認的。

春秋后期,位于長江中下游的吳越先后興起,也將兵鋒直指中原,加入爭霸行列,但他們都沒能組織起像齊桓公召陵之盟、葵丘會盟那樣大型的盟會,也沒有被各諸侯廣為認可。齊桓公之后的爭霸,主要是在晉楚之間展開,而且晉文公首先成為霸主,且晉國霸業(yè)興盛了150多年(春秋時期共290年,晉國稱霸就占了一多半時間)。

晉國稱霸--春秋第二霸主晉文公重耳即位前曾被放逐在外十九年。在晉國霸業(yè)中,首先登上歷史舞臺的是晉文公,然而同齊桓公類似,晉文公的即位之路更加艱辛。重耳在二十多歲時,被他的父親晉獻公放逐在外十九年,其間發(fā)生了許多有名的歷史故事。他的父王去世后,晉國更換過二次國君。當年重耳出奔時,狐偃和介子推等隨行。重耳到宋國時,宋襄公以車馬二十乘相贈;到鄭國時鄭文公不理;到齊國時,齊國國君將女兒嫁給了重耳,重耳在齊國曾一度享受富貴,不再考慮回歸晉國,而齊國公主和重耳的隨行設計將重耳灌醉,偷偷地送出齊國。此后重耳又到過楚國,楚國大臣子玉欲殺之,而楚成王敬其為上賓。當晉國的國君是晉懷公時,晉懷公很怕重耳回國,怕他回來把國君的位子給搶了。在形勢所迫和身邊人的鼓勵下,重耳堅定了回晉國的決心,但需要大國的幫助才能實現(xiàn)。

晉國稱霸--晉文公重耳歷經(jīng)磨難終于即位,并迅速使晉國強盛,靠硬實力稱霸。經(jīng)過在外十九年的漂泊,嘗盡了人間疾苦,遭受了重重磨難,也讓重耳磨礪出了堅強意志和超常能力,加之像介子推、狐偃這樣的肱骨之臣輔佐,當重耳六十二歲時,在秦國的幫助下,終于成功地返回晉國,成為晉國國君,是為晉文公,晉國稱霸的時代開啟了。

晉文公即位后,迅速整頓內政,發(fā)展生產(chǎn),晉國由此很快強盛。晉文公同樣奉行尊王攘夷的政策,在齊國國力正在衰退時,迅速使晉國成為新的霸主。

與齊桓公稱霸不同的是,晉文公稱霸更是靠著自己的實力。齊桓公稱霸時是春秋初期,還可以借用周天子的旗號,但隨著時間推移,再用同樣的方式借力已越來越不現(xiàn)實了,主要還得靠自己的實力。因為此時諸侯國之間如果仍靠周天子去朿對方,已經(jīng)沒人聽了,只能是靠拳頭,誰的拳頭大且硬就聽誰的,這也是那個時代的特色。

晉國稱霸--晉文公助周襄王鞏固王位。公元前635年時,靠齊桓公幫助才上位的周天子周襄王的王室發(fā)生了內訌,王叔帶聯(lián)合狄人伐周,此時齊桓公已經(jīng)去世,中原暫時沒有霸主,剛即位不久的晉文公雄心勃勃,采用大臣狐偃'求諸侯莫如勤王’的建議,親率大軍護送周襄王回到王城,并殺掉了王叔帶,徹底解決了周襄王多年來的后顧之憂。這一尊王行為,使晉文公一下子名聞天下,一些弱小的諸侯國開始投靠晉國。

晉國稱霸--晉文公退避三舍,城濮之戰(zhàn)大敗楚國,奠定晉國150年霸業(yè)基礎,靠實力說話成為春秋時期的主旋律。公元前633年,強大的楚國軍團向宋國(今河南商丘,當初微子的封國)發(fā)動了猛烈的進攻,宋國危急,趕緊向晉文公求教。晉文公整頓戰(zhàn)備后,于公元前632年率大軍迎戰(zhàn)楚軍,雙方在城濮(今山東鄄jun城西南)展開激戰(zhàn),激戰(zhàn)前晉文公退避三舍。退避三舍的原因是當年重耳在外流浪時受過楚成王的禮遇,重耳曾向楚成王許諾,如果僥幸登上君位,日后若兩國開戰(zhàn),將為楚軍退避三舍,也就是九十里。

實際上晉國退避三舍是退到了一個叫做城濮、有利于晉國作戰(zhàn)的地方,并在此設下了埋伏。結果城濮一戰(zhàn),楚國大敗,而晉國由此奠定了一百五十年霸業(yè)基礎。晉文公退避三舍既得到了好名聲,又占據(jù)了有力地形,退避三舍實則是誘敵之策。可見能人都很善于表演,也很會表演,可謂內外兼修,內外兼得。

在現(xiàn)今山西博物院里,收藏著一幅“城濮之戰(zhàn)”的巨幅油畫,圖中描寫的是晉國打敗楚國,奠定霸業(yè)的城濮之戰(zhàn)場景。同樣在湖北博物院中,也有一幅從色彩到人物形象都和山西博物院中的城濮之戰(zhàn)高度一致的背景圖,叫做“邲之戰(zhàn)”。二千六百多年前晉楚爭霸似乎跨越數(shù)千年時空依然在如今的晉楚兩地隔空對峙。

城濮之戰(zhàn)是中國歷史上已知最早的有詳細記載的戰(zhàn)例,也是誘敵深入的戰(zhàn)術典范。城濮之戰(zhàn)后,晉文公召集了有八國諸侯參加的踐土之盟,定下了同心協(xié)助周王室,互不侵犯的盟約。這次會盟,周襄王親自到會,策命晉文公為侯伯。

與之前齊桓公舉行的葵丘會盟相比,踐土之盟的儀式正式而明確,更加旗幟鮮明地表明了王室對霸主的認可。與齊桓公比較溫和的稱霸方式不同的是,晉文公稱霸在于城濮一戰(zhàn),也就意味著靠實力說話已成為春秋時期的主旋律。

而這個時期的周禮,已經(jīng)被各諸侯踐踏于紛亂的戰(zhàn)爭中。珍藏于現(xiàn)在山西博物院的列鼎,一套五鼎是當時晉文公使用的,而同一展廳內還有一套年代晚幾百年但形體相對更大的七尊青銅鼎,其擁有者是晉國的一位國卿??梢姷搅藮|周(春秋)時,禮制已經(jīng)公然遭到僭越。

春秋時期的晉國國都幾經(jīng)搬遷,作為春秋霸主鼎盛時期的晉國都城是絳城,也就是現(xiàn)今的山西運城市絳縣。楚國的國都更是多次搬遷,大部分時間是在郢都,也就是現(xiàn)在的湖北荊州市。

晉國稱霸--晉國主持大型盟會達38次,并制定了游戲規(guī)則,稱霸達150年,占了春秋時期的一大半時間。在僭越西周禮制的同時,霸主們開始制定自己的游戲規(guī)則。新規(guī)則脫胎于周禮,但規(guī)則調整的不再是周王室和諸侯間的關系,而是霸主和諸侯之間的關系。

晉國成為霸主后,諸侯和霸主之間的權利和義務不斷制度化、規(guī)范化、禮儀化。晉國為諸侯制定了一系列朝聘、納貢制度,各國要跟隨晉國出兵征討不聽話的諸侯,諸侯國之間的糾紛由晉國斡旋解決。相比于春秋初期稱霸僅20年的齊桓公,晉國顯然比齊國更進一步,成為了取代周王室的天下共主。

在晉國霸業(yè)興盛的一百五十年里,由晉國主持見諸記載的大型盟會有38次。在《春秋經(jīng)》的記載中,魯國的國君去洛陽見周王只有一次,而且還未行朝見之禮,而去晉國朝見多達21次。

晉文公與寒食節(jié)、子推燕。寒食節(jié)是晉文公為紀念介子推而設立并傳承下來的。當年晉文公重耳在逃亡中,饑寒交迫,介子推曾“割股奉君”,就是割下自己大腿上的肉為重耳熬湯,令重耳感動不已。正是有了介子推、狐偃這樣忠心耿耿的朧骨之臣才成就了晉文公的霸業(yè)。當晉文公回國登上君位后論功行賞,卻偏偏忘了介子推,而介子推也不爭利祿,帶著老母親隱居到綿山。當時有人為其鳴不平,寫詩諷刺晉文公忘恩負義,傳到晉文公耳中時,令他羞愧不已,便親自帶領眾人前往綿山請介子推回朝做官,而介子推不想出山便藏了起來。有人給晉文公出主意說,在山上三面放火,留下一方,大火燃起后,介子推就會自己走出來了。于是晉文公命人放火燒山,熟料大火燒了三天三夜,也不見介子推出來。待大火熄滅再上山一看,介子推母子倆抱著一棵燒焦的大柳樹已經(jīng)死了。

為了紀念介子推,晉文公下令綿山改名為介山,在山上建祠堂紀念,并把放火燒山的這一天定為寒食節(jié),曉瑜全國,每年這天禁忌煙火,只吃類似于子推燕一類的寒食和一些瓜果。因此寒食節(jié)(清明節(jié))便這樣流傳了下來。

在山西很多地方有做子推燕的習俗。在清明節(jié)來臨之際,山西介休地區(qū)的百姓,會做一種捏成燕子形狀的面食,叫子推燕也叫清明燕。人們在制作子推燕的時候,一定會用剪刀剪出一些花紋,一是讓子推燕更好看,二是寓意著一代霸主晉文公和介子推等大臣們,始終保持著憂患意識,富庶之后不忘刀鋒之難。子推燕蒸熟后還要點上寓意祥和的花紅,待到放冷后,再用柳枝串起來掛在門楣,以對當年高風亮節(jié)的賢臣介子推寄去思念,也為家人祈求富瑞平安。

 

楚國稱霸--擁有銅礦及制銅工藝是楚國實力強大起來的重要原因之一。春秋爭霸主要是以中原地區(qū)為中心,隨著尊王攘夷的進程,以周禮為核心的中原文化認同感得以加強,中原文化向四周播遷,華夏觀念日益形成。華夏觀念與四夷(東夷西戎北狄南蠻)相比,是比較先進的,它有儒家、道家、兵家、法家等思想做支撐,這種觀念對不同部族而言,大家有了一個統(tǒng)一的認同中心,這對于中華民族的形成發(fā)揮了重要的思想導向作用。

春秋時期的爭霸過程,也是各諸侯國相互兼并的過程,主要是在中原地區(qū)展開。通過戰(zhàn)爭齊國先后滅了三十余國,成為東方大國;晉國先后滅了二十余國,征服了四十余國,成為中原大國;而南方的楚國先后滅了四十余國,成為南方大國;秦國主要是向西征服戎狄。

楚國崛起的一個重要原因是楚國有銅礦,因為在古代兵器都是用銅來制作的,有了銅也就有了實力。早在春秋時期,人們就已發(fā)現(xiàn)凡是生長銅草花的地方就有銅礦的規(guī)律。在湖北大冶的銅綠山上,生長著大片的銅草花,這里在兩千多年前就已成為楚國最大的銅礦開采地,大冶的地名也由此而來。銅綠山上有一座當年楚國采礦的遺址,是中國乃至世界上規(guī)模最大、最早的采礦遺址。那時銅礦就像現(xiàn)今的石油一樣,是最重要的戰(zhàn)略物資,誰擁有礦藏以及制銅工藝,就意味著誰會成為有實力的大國。

說楚國是蠻夷,主要是說他那時還不屬于中原文化圈,其實從地理位置上楚國并不偏僻。在春秋戰(zhàn)國時代,楚國的冶煉、鑄造水平已經(jīng)達到了很高的水平。在西川發(fā)現(xiàn)的春秋晚期的青銅器中,就能用失蠟法制銅工藝了。失蠟法用于制作精密鑄造所需模具的一種工藝方法,其原理現(xiàn)今仍在使用。

在湖北省博物院,制作精美的楚國青銅器隨處可見,印證了當年楚國強大的國力。而且青銅器文化的成熟還標志著一向被中原諸國視為蠻夷的楚國其實已經(jīng)成為中原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楚國稱霸--楚莊王即位,三年不飛,飛將沖天,三年不鳴,鳴將驚人。公前元613年,不滿二十歲的楚莊王繼位。當時楚國處于內憂外患之中,為了觀察朝野的動態(tài),也為了讓別國對楚國放松警惕,楚莊王即位后三年不理政務,沒發(fā)布一次命令,并且不允許任何人勸諫。這樣荒誕地過了三年后,忍無可忍的大臣上書進諫,給楚莊王出了個謎語,說南方有一種鳥,它落在土崗上,三年不展翅,沉默無聲,這只是鳥叫什么名呢?此時的楚莊王已經(jīng)明顯察覺出舉國上下要求富國強兵的心情十分迫切,對朝廷內外的形勢也已明然于胸,于是說道“三年不飛,飛將沖天;三年不鳴,鳴將驚人”。此后,楚莊王開始整頓朝綱,重振君威,楚國很快成為中原之外最強大的國家之一。

楚國稱霸--楚莊王問鼎輕重。當楚國國勢日盛后,楚莊王便有了覬覦中原的想法。與此前齊桓公、晉文公不同的是,楚莊王沒有多少尊王的思想,他想徹底摧毀周王室的權威。

公元前606年,楚莊王借北征陸渾戎(現(xiàn)今河南伊川附近)之機,便順道到了東周王畿洛邑,問周鼎的大小和輕重。當時周天子派王孫滿來見楚莊王說:'周德雖衰,但天命未改,鼎之輕重,不可問也’,就是說周雖然衰落了,但天命還在,你不能隨便問,而且在德不在鼎,關鍵不在鼎的輕重大小,主要看你有沒有這個德。楚莊王在聽了這話后便回去了。

楚國稱霸--楚莊王邲之戰(zhàn),動搖了晉國霸主地位;召集中原諸侯會盟,確立了楚國霸主地位。公元前597年,楚國與晉國展開了決定霸權的邲之戰(zhàn)(現(xiàn)今河周滎陽北),楚國大敗晉國,晉國霸主地位受到打擊。公元前589年,楚國與魯、秦、宋、陳、衛(wèi)、鄭、齊、曹等中原諸侯在蜀(今山東泰安西)會盟,確認了楚國的霸主地位。楚國建立霸政的過程也彰顯了由蠻夷走向華夏的過程。

晉國重新稱霸--鄢陵之戰(zhàn)重新成為霸主,但楚國仍然是強國。經(jīng)過邲之戰(zhàn)被楚國打敗的晉國失去了霸主地位,但并不甘心。經(jīng)過之后的多年休整,公元前575年,晉國向楚國挑戰(zhàn),兩國為爭奪霸主再次展開大戰(zhàn),雙方在鄢陵(河南許昌鄢陵縣)一較高低,也就是是歷史有名的鄢陵之戰(zhàn)。經(jīng)過鄢陵之戰(zhàn)晉國重新成為霸主,但楚國并沒有受到太大的傷害,國力依然強大,始終對晉國虎視眈眈。

晉楚共同成為霸主--弭兵之會,晉、楚共同成為霸主。鄢陵之戰(zhàn)后,晉國重新稱霸,但楚國仍然強盛,并不甘心。鄢陵之戰(zhàn)后三十年,也就是公元前546年,在宋國大臣向戌(xu)的邀請下,晉、楚、衛(wèi)、曹等14個諸侯國的代表,一起在睢陽會商,被稱為弭兵之會。會議約定各國間停止戰(zhàn)爭,奉晉、楚兩國為共同霸主。

春秋時代的政治特點是霸主政治代替了西周宗法制度,戰(zhàn)國時代即將到來,華夏分久必合。在春秋時代,周天子雖仍是名義上的共主,但天子的權威已經(jīng)喪失,西周所制定的禮法制度也逐漸被拋棄,取代的是霸主政治,霸主們維系權勢靠的是各自強大的國力。霸主和諸侯間是盟主和從屬的關系,而不是君臣有關系,霸主政治顛覆了西周的宗法制度。社會的變動正洶涌而至,隨之而來的是由列強爭霸演變成諸侯間的兼并,一個無比復雜而又特色鮮明、縱橫捭闔的戰(zhàn)國時代即將到來,諸侯國之間的戰(zhàn)爭將更加慘烈,但華夏文明的核心凝聚力已經(jīng)是牢不可破。

春秋戰(zhàn)國爭霸中,民眾渴望著重新統(tǒng)一,中國將由此進入一個由大分裂走向大統(tǒng)一的歷史進程。

    本站是提供個人知識管理的網(wǎng)絡存儲空間,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fā)布,不代表本站觀點。請注意甄別內容中的聯(lián)系方式、誘導購買等信息,謹防詐騙。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一鍵舉報。
    轉藏 分享 獻花(0

    0條評論

    發(fā)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類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