炒山甲15克 鱉甲24克 三七6克丹參15克 茵陳30克 田基黃30克太子參18克 茯苓18克 黃芪18克白芍15克 女貞子15克 糯稻根須24克 功能 消瘙、活血、清熱、益氣、養(yǎng)陰。 主治 慢性肝炎、早期肝硬化。 方解 此方經(jīng)長期臨床實踐,多次修訂而成,乃“奇之不去則偶之”,所謂復(fù)方是也。慢性肝炎、早期肝硬化患者,多是遷延日久,病機錯綜復(fù)雜,既有邪毒深入血絡(luò),久郁成癌之實證,又兼見肝陰暗耗、脾氣受損之虛證,故用藥宜各方照顧。且久病虛贏,不耐猛峻之劑,過寒過溫,偏攻偏補,皆足致變。本方取山甲、鱉甲有情之品,入肝絡(luò)以緩消其癌;三七、丹參活血而不傷正之品,以通其瘀滯;茵陳、田基黃善能清肝搜邪,且清而不克,此六者所以治其實也。益脾氣選用太子參、茯苓之甘平,以濟黃芪之溫;養(yǎng)肝陰選用白芍、女貞子之中和,而避歸、地之柔;又用糯稻根須既是稼穡養(yǎng)脾之品,又“得水土之氣最全,能清陰分燔灼之熱”者,(語見《葉案存真》)參與其間,此六者所以護其虛也。本方特點是性質(zhì)和平,利于久服,無不良副作用。以此為基礎(chǔ),隨證加減,多年臨床實踐證明,頗有實效。 加減運用 內(nèi)熱盛,口苦便秘者去黃芪,加虎杖、梔子各12.克;里濕盛,便溏,腹?jié)M痛者,去女貞,加蒼術(shù)9克、厚樸6克;脅痛隱隱,痞悶不舒者,加柴胡12克、郁金9克;脅痛陣發(fā)如刺者,加川棟子、元胡各9克;氣分偏虛,面黃、倦怠、短氣、納差者,加白術(shù)12克、淮山藥24克;陰分偏虛,口干、舌燥、虛煩、火升者,加玉竹24克、麥冬12克;有腹水者,茯苓增至30克,用皮肉各半,加車前子15克、砂仁6克、茅根30克。 方歌 二甲調(diào)肝是復(fù)方,糯根丹芍田基黃; 穿山鱉甲女貞子,參茯茵花三七匡; 活血消癌清郁熱,養(yǎng)陰益氣勿違忘; 須知肝病兼虛實,攻補調(diào)和久自康。 按語 本方是何氏自擬方。 古人云:“用藥如用兵”。觀仲景治病,既有用“輕銳直搗”的方法,如白虎、承氣、四逆諸湯;也有用“四面合圍”的方法,如麻黃升麻湯、鱉甲煎丸之類。大概前者常用于病機不甚復(fù)雜、主要矛盾比較突出之??;后者常用于病機復(fù)雜、頭緒紛繁之病。慢性肝炎和早期肝硬化;病機復(fù)雜,多是寒熱錯雜,虛實互見,非一方一法所可治。根據(jù)“奇之不去則偶之,一方不去則復(fù)之”的原則,采用活血、消癌、清熱、養(yǎng)陰、益氣諸法復(fù)合成方,隨證加減,頗獲實效。方中藥物乃歷經(jīng)臨床實踐,增刪厘定而成。其中有草藥田基黃,即《中藥大辭典》(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所載之“地耳草”,產(chǎn)于我國南方田基、溝邊潮濕草叢中。性味甘淡微苦微寒,有清熱解毒、滲濕行水、消腫止痛功效,清而不克,乃治肝炎理想藥物。有一教師,患肝病失治發(fā)展成肝硬化腹水。他每日采鮮田基黃一斤,用水10碗,加米煎成3碗,再入砂糖調(diào)味,1日分3次服,不用任何中西藥物,月余竟愈。吸取民間經(jīng)驗,納此藥于復(fù)方中,確能增強療效。 19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