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現代婚姻制度形式上已經破產,實質上也已經破產。婚姻制度破產之最核心表現為:全世界范圍來看,有接近一半的夫妻最終會選擇離婚,在某些西方國家,此一數據會更高(比如美國)。哪怕是傳統(tǒng)文化根基比較強大的中國,離婚率也在不斷上升,大有追平西方之勢。 那些一輩子都未離婚的夫妻,他們的婚姻生活質量如何呢?不論看調研數據,還是觀察周邊熟悉的群體,抑或是捫心自問——幾乎沒有多少人得出樂觀的結論,大家普遍的想法是:搭伙過日子,也就這樣了,忍著吧! 認為婚姻制度已經破產的人,基本上也是反對一夫一妻制度的人。我個人的看法是,一夫一妻制度在全世界范圍內廣泛存在,不論從生物學還是社會學的角度,都有其顯著的“價值”:一方面,其有助于阻止或很大程度上阻止性傳播疾?。辉僖粋€,其對推動人類繁衍有利,最起碼能更好搞明白“誰是誰的孩子;三一個,或許最重要的是:一夫一妻制度有助于國家對人口進行有效管理,或者說“管控”。 需要補充說明的是:一夫一妻制度與男女性別比存在很深的關聯(男女比例要盡可能接近1:1才好)。假若男女比例失衡,“剩男”“剩女”就有了一定的存在基礎。以中國為例,男的越來越多,女的越來越少(1.17:1),必然導致大量的男光棍,這些男光棍,很多不得不孤獨終老,畢竟不是每一個光棍都有條件去“進口”配偶。 性別比例失衡導致的社會問題,遠比想象中要嚴重:我國幾乎每個省份都有不少的“光棍村”,他們像“孤魂野鬼”似的四處游蕩,隨時可能通過暴力行為來發(fā)泄對社會的不滿。 基于此,經濟條件允許、身體健康、品行可嘉的女性,是否可以多找?guī)讉€男性一起過日子呢?是否可以就此設計相應的法律制度及社會規(guī)范呢?我個人的看法是,這并非完全行不通。 很多“成功”的男人,同時有很多個配偶,并不見得搞出什么亂子來。既然男人可以,女人為什么不可以?也許情形復雜一些罷了。 對一夫一妻婚姻現狀有深刻反思的人,主張不論男人還是女人,在結婚前要“多試”,從而找到最合適自己的配偶,從世界范圍來看,婚前同居已經十分普遍,人類初次發(fā)生性行為的年齡越來越低。 遺憾的是,數據顯示:婚前同居并不促進婚后夫妻關系的穩(wěn)定,反而有一定的“負面效果”。——越是婚前同居者,越容易更早離婚(整體而言)。這真是令人疑惑不解。大家不妨發(fā)散自己的思維,思考一下問題到底出在哪。 人們不論是否經過同居而結婚,有一點是明確的:失敗的婚姻都是因為沒有找到合適的人。可怕且遺憾的是,很多人對“合適”伴侶的認知往往錯誤而不自知,一步步走入萬丈深淵。 在婚姻關系上,為何存在普遍的認知錯誤?歸根結底在于:面對潛在的親密者,人們過于看重“感覺”而忽視“理性”。他們無法做到像經濟學家一樣去分析男女關系的成本、風險與收益,而成本、風險與收益,恰恰是任何親密關系之首要考慮的因素,否則,任何浪漫的激情終究被殘酷的現實所磨滅。 《親密關系》一書中有一個十分重要的論點,值得與每一個尚未結婚的人進行分享,那就是:人與人之間親密關系之長久,與他們之間的相似性有極大的關聯。換言之,你一定不要去找一個跟你很不一樣的人結婚,這樣大概率不會有好結果——除非你找的是一個“圣人”。 相似性理論對親密關系之建立的重大價值在于:你很容易從理性的角度判斷誰與你是相似的。——這也是“門當戶對”的理論基礎。 相似出身環(huán)境、學歷、外形、興趣愛好的伴侶,其婚姻關系更牢固,——很多男女從“友誼”進階到“伴侶”,這是十分合理的發(fā)展過程。 “門當戶對”四個字的背后是對男女雙方家庭環(huán)境的充分背調,這比任何的浪漫幻想都管用。——從常理而言,相似更容易產生共情,互相之間會有更深的理解與包容。 男女個人在婚前的相似性是他們親密關系的基礎,換句話講:不要在任何基本不具備相似性的異性身上浪費半點時間。 相似的人走到一塊,是否意味著他們這一輩子就徹底無憂了呢?沒有那么簡單!我記得南開大學張伯苓校長講過一句話,大意是:千萬不要盼望著你們的男人升官發(fā)財。他想表達的是,夫妻能力一旦失衡,必然產生疏離感,若是嚴重失衡,必然十分危險。 《親密關系》一書中還有一個重要的論點是:婚后的夫妻雙方,一定要保持齊頭并進的態(tài)勢,互相形成助力,終身成長。否則,夫妻雙方哪怕婚前再“相似”,也會經由能力的變化而變得不再相似,彼此不能容忍,情感走向崩潰。 不具備太多相似性的男女也會成為夫妻(大多人的情況應如此),但并非所有人都會離婚,那是因為:夫妻雙方都具備足夠的包容,要么超脫,要么妥協(xié)。這是十分崇高的德行,是以巨大的自我犧牲為代價的。一萬對夫妻當中可能不見得能有一對。這是一條險徑,探索的價值不大,但風險極大。(非上述極其特殊情形之夫妻,大多長年處于“冷戰(zhàn)”狀態(tài),雖未離婚,但婚姻名存實亡,痛苦不堪。他們極有可能害怕更大的“失去”或者對新的婚姻關系的徹底恐懼而選擇依然“在一起”。) 《親密關系》是一本經典的心理學著作,書中任何理論的提出都基于充分的數據調研及案例剖析,對于任何想建立并改進親密關系的讀者都有不小的學習意義。 我讀《親密關系》的最大感受是書中的很多理論,在自己的生活實踐中都有體現;另一方面,我原本認為十分正確的“看法”,卻經不起數據的檢驗,甚至完全是錯誤的,將來需要尤其警醒對待。 我想,世間除了國與國之間的關系,恐怕沒有任何關系比婚姻關系還要復雜。我們都在修行的路上,我們每一天都在面對“人性之惡”。 祝愿大家都以更理性的態(tài)度對待情感,以更平和的狀態(tài)與愛人白首偕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