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其中的武術文化更是影響了一代又一代人們的思想與行動。從古至今演變出了許多豐富的武種,每個地方所崇尚的武術也不盡相同,形成的武術流派更是數(shù)不勝數(shù)。 那么今天就來為大家盤點,中國歷史上十大武術家,我們趕緊來看一看吧。 注:本排名為非正式的排名,僅供參考。 十、楊露蟬:楊式太極拳創(chuàng)始人 楊露禪(1799—1875?1876),名福魁。直隸省廣平府(今河北省永年縣)人。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將太極拳事業(yè)深入推廣,發(fā)揚光大的偉大武術家。1840年左右,楊露蟬自豫北溫縣陳家溝學拳藝成后返回家鄉(xiāng)冀南永年縣設壇教拳,拳械運用高妙,所向無不披靡,鄉(xiāng)里高手盡皆懾服。后來因故又被薦往北京,歷任大戶醬園張家,京師旗營武術教師等。晚年時被延請至王府授拳,因眾多弟子大都出身高第,禮遇有加,使得太極拳的社會地位和影響力非同一般。舊社會武行規(guī)矩雖大,但爭斗也極多,露禪公因每在擂臺上與別家武者較量,出手即見紅,一響必成功,遂被譽為打遍京城"楊無敵",名聲大噪。 這里必須提到另一個武術大家,因為對武林舊事稍有知曉的人會有疑問產生,既然是無敵,那么和董海川之間又是怎么一檔子事兒呢?其實是露禪公進京較早闖出名頭,而海川公于咸豐年間來京,又因為不能說的秘密(這秘密直到老爺子臨去世才悄悄告訴身邊幾個最貼心親近的弟子.),先入宮禁,后轉肅邸,長期隱藏行跡(不知用時髦的詞兒“潛伏”行不行)。機緣巧合之下,兩位不世出的武林英豪相遇,流傳下許多種版本的傳奇故事。 楊露禪在陳氏師徒練拳時,在一旁觀看,久而久之,竟有所得。后被陳長興發(fā)現(xiàn),見其是可造之才,不但沒有怪罪他,反而大膽摒棄門戶之見和江湖禁忌,和陳德瑚商量,準其在業(yè)余時間正式學習太極拳。 楊露禪正式拜師后。十八年中三下陳家溝,深得陳式太極拳第六代傳人陳長興先生所傳精髓。藝成時,他已是四十歲左右的人了。為了生活,他先在家鄉(xiāng)永年教授太極拳,后被人推薦去北京授徒。因武藝高強,號稱“楊無敵”。 他在北京授拳時,因弟子多為王公大臣,貝勒貴族,生活奢侈而體弱多病,又不耐艱苦。楊露禪考慮到這些人的身體素質和保健需要,將自己所學太極拳中的一些高難度功架簡化,使姿勢較為簡單,動作柔和易練。既適合穿長衫、留辮子的人練習,又有益于健身。后經其子、孫修改,定型而成楊式太極拳,并發(fā)展成大小兩種套路。其特點是:柔和緩慢、舒展大方,速度緩勻,剛柔內含、深藏不露、輕沉兼有。此拳一出,在京、津一帶影響很大,學者日眾,而這時陳家的太極拳卻仍在陳姓內部傳遞,所以當時的武術傳人楊季子寫的詩中,有“誰料豫北陳家拳,卻賴冀南楊家傳”的句子。 九、董海川:八卦掌創(chuàng)始人 董海川(1797年—1882年)生于清代嘉慶年間,原名董明魁,清朝河北省文安縣朱家務村人。一般認為是八卦掌拳術的創(chuàng)始人和主要傳播者。董海川身材魁梧,臂長手大,膂力過人,擅長技擊。 董海川生于清代嘉慶年間(1797-1882),河北省文安縣米家塢人,幼年喜學各家拳術。一次,董海川來到遼寧,見一個道童在青石上練習穿掌,感到新奇,與之較量,竟敗于小道童手下,于是拜童子之師畢澄道長為師,經過長期潛心研習,利用道家八卦圖中的無極圈和干、坎、艮、震、巽、離、坤、兌八個字(即八卦方位),從其變易之理中悟出了八卦掌。他善于吸取諸家之長,融會貫通,充實自己,他的技藝不斷提高,臻于化境,成為八卦掌發(fā)展史上承先啟后,繼往開來的一代宗師。 董海川下山后,行俠仗義,鋤強扶弱,作過許多除暴安良之事,被官府追捕,乃自宮為寺人。后來投奔京師肅王府,任司膳太監(jiān)。一天王府大排筵席,大聽賓客如云,一般侍者無法行動,而董海川運用八卦掌步法,上菜,斟酒,在人群中聳容穿行,舉座皆驚,人們這才知曉他身懷絕技。 一日,太極拳名師楊露蟬奉召在肅王府與府中拳師比武,連戰(zhàn)連勝,最后竟將一拳師擲于園網之上。是時董海川手托菜盤由此經過,立即飛身上網救起拳師。董海川遂與楊露蟬相斗,雙雄對峙,勝負難分。 從此太極拳與八卦掌各立門戶,桃李盈門,流傳后世。 由于董海川愛打抱不平,引起武林中某些人的忌妒,一天深夜,某拳師攜帶手槍悄悄來到他的居室窗前。剛剛舉起手槍。董海川已從打坐之處一躍而起,一掌將對方擊與數(shù)丈之外。 光緒六年,董海川壽享高齡,監(jiān)歿昏惘,仰臥床上,兩手仍作換掌式,直至氣絕。八卦掌流傳國內外,迄今不衰。董氏傳人層出不窮,其墓已遷至北京西郊,重修一新。 八、甘鳳池,江湖人稱江南大俠,他是清朝時期的著名武術家。 江湖可不是人人都能混出名頭的,甘鳳池之所以能成為清朝數(shù)一數(shù)二的江湖人,不僅僅與他那高強的武功有關,還與他曾幫助女俠呂四娘行刺雍正帝的傳說有關。 甘鳳池從小就父母雙亡了,他孤苦伶仃,沒有人管教他,因此養(yǎng)成了放蕩不羈愛自由的性格。他從小就不喜歡文縐縐的東西,卻獨獨癡迷于各種武功,好結交各地的江湖俠客,長到十幾歲的時候,就以提牛擊虎小英雄而名揚江南了。 吳敬梓所寫的《儒林外史》中的義士鳳老爹其實就是以甘鳳池為原型的。 在中國古代歷史中,秦武王嬴蕩、西楚霸王項羽等人都是力能扛鼎的人物,他們都是天生神力的人。甘鳳池的武功之所以那么高,和他超乎常人的大力不無關系。 《清史稿甘鳳池傳》中提到,甘鳳池的力氣很大,在不借助外力的情況下,他能空手舉起一頭牛!那可是一頭牛,少說也得有幾百斤吧,但是甘鳳池卻能徒手舉牛,不得不說他骨骼清奇、天資不凡吶! 甘鳳池一生行俠仗義,行醫(yī)濟世,但他的一身武功都是從誰那里學來的呢? 當時有句話將拳家多出浙東,明朝以來的內家拳家張松溪、單思南、王來咸、黃百家等人都來自浙東,他們的名聲不僅名震江南,放眼全國也是數(shù)一數(shù)二的。 甘鳳池癡迷于武術功夫,他聽說了浙東有很多武功高強之人,便離開了金陵,只身來到了浙東的四明山。 要不為什么說初生牛犢不怕虎呢,那時的四明山可不是人人都敢進的,而甘鳳池竟然一個人就去闖四明山去了。四明山山林茂密,古樹參天,山中經常有猛虎野獸出沒,就算是當?shù)氐膲涯昴凶右膊桓乙粋€人入山! 在浙江余姚城有位內家拳家名叫黃百家,此人是著名的思想家和史學家黃宗羲之子,清兵南下時,黃宗羲曾招募義軍,組建了世忠堂抵抗清兵。明朝滅亡以后,黃宗羲教導其子黃百家練功習武,繼承自己的抗清事業(yè)。黃百家后來拜在王來咸門下,功夫精深。 黃百家聽說有個打虎小英雄來到了本地,就特意拜訪了甘鳳池。他們一見面就切磋功夫,后來黃百家見甘鳳池是個練武的好料子,就收甘鳳池為徒,將內家拳等武術全都傳授給他。 三年之后,甘鳳池在黃百家門下出師,黃百家叮囑甘鳳池,一定要將他這一身武藝用在替百姓行俠仗義上面。 后來,甘鳳池就拜別了師父黃百家,跑到了大嵐山,拜大嵐山的一念和尚為師,學習武林一絕的少林拳法,并著有《花拳總講法》一書。 清朝時期有一規(guī)定,漢人不能聚眾習武,甘鳳池因違反禁令而被朝廷通緝,清朝庭懷疑甘鳳池有反清復明的嫌疑。 最后,雍正的愛臣李衛(wèi)抓住了甘鳳池,甘鳳池晚節(jié)不保,他將自己所在的反清組織成員全都出賣了! 但是關于甘鳳池的另一種結局就是,他被清兵追捕,隱居于江浙。 七、戚繼光(1528年11月12日-1588年1月5日),字元敬,號南塘、孟諸,登州人,祖籍山東東平(另一說法定遠)。 明朝抗倭名將,民族英雄,杰出的軍事家、書法家、詩人。 嘉靖三十四年,八百名兇悍的倭寇入侵浙江的龍山所。明朝軍隊已經不如以前了,被倭寇打得連連敗退。而當倭寇頭目的屠刀砍向明朝一個士兵的時候,一支冷箭突然出現(xiàn)在倭寇頭目的腦門中!緊跟著又有幾個倭寇頭目的腦門也被冷箭射中!倭寇我那個冷箭射出的方向一看,只看見一名將軍正搭弓引箭。此時倭寇膽怯,紛紛逃走。古有薛仁貴三箭定天山,僅有這位將軍幾箭退倭寇。這個將軍就是令倭寇聞風喪膽的戚繼光! 戚繼光的父親祖輩都是武將,家傳的武功也是非常駁雜的。長劍、長槍、刀法、弓箭樣樣精通。據(jù)說他的父親祖輩還研究過宋太祖趙匡胤的太祖三十二路長拳。戚繼光繼承了武學世家,當之無愧的高手。然而,勤奮好學和創(chuàng)新精神使得他還有很大的發(fā)展空間。在整個抗倭過程中,在武學上得到了很大的機遇。 俞大猷是他的第一個貴人。俞大猷擅長棍棒和劍法,并且和當時的武學之宗少林有很大的淵源。而在抗倭過程中,俞大猷和戚繼光并稱為'俞龍戚虎’,兩個人是親密無間的戰(zhàn)友,在戚繼光的著作中也記載了和俞大猷交流棍法,所以說俞大猷的功夫戚繼光也是有學習的,當然戚繼光的功夫俞大猷也學習過。 譚倫是他的第二個貴人。譚倫也是抗倭名將,也是戚繼光的好友,并且譚倫的劍法精妙絕倫。戚繼光和譚倫也并稱過'譚戚’,所以雙方的功夫也互相借鑒過并且學習過。倭寇成全了他武林高手中的絕對高手。倭寇非常狡猾,并且兇悍,經常奸淫擄掠,無惡不作。最麻煩的是他們的武器倭刀,刀法詭異,鋒利而又殺傷力極大,讓明軍吃了不少苦頭。戚繼光研究過倭寇的倭刀,并且根據(jù)倭刀創(chuàng)出了一種新的刀法——辛酉刀法。辛酉刀法取長補短,大大增強了明軍的戰(zhàn)斗力。這套刀法也被《紀效新書》記錄下來并且傳承了。 這還不算完,對付倭寇戚繼光是認真的!戚繼光還創(chuàng)出了專門對付倭寇的鴛鴦陣!鴛鴦陣是由12人組成的一個小陣,1名火兵,加上11個戰(zhàn)兵,12人組成的超級陣法。并且最適用的是鴛鴦陣還可以變化成三才陣、兩才陣和三人一組的兩儀陣。陣法戰(zhàn)斗力極高,后期還進行了大量的改良,配上了火器之后,陣法的威力更加強大了! 萬歷十年(1582年),內閣首輔張居正病逝后,調往廣東。萬歷十三年(1585年),戚繼光受到彈劾,罷免回鄉(xiāng)。萬歷十六年,病死于家中,時年六十一,謚號武毅。 著有兵書《紀效新書》十八卷、《練兵實紀》十四卷本等著名兵書、《止止堂集》。同時,戚繼光是一位杰出的兵器專家和軍事工程家,改造、發(fā)明了各種火攻武器;建造的大小戰(zhàn)船、戰(zhàn)車,使明軍水陸裝備優(yōu)于敵人;富有創(chuàng)造性地在長城上修建空心敵臺,進可攻退可守,是極具特色的軍事工程。 六、張松溪:武當松溪派創(chuàng)始人 張松溪明代鄞縣(今浙江)人。內家拳名家。師事孫十三老,自言其法出自宋時之張三豐。嘉慶年間以內家拳享譽寧波府。據(jù)清《寧波府志張松溪傳》載,張為人謙恭,外表瘦弱。時有召集平倭之少林寺僧七十人慕名求見,張松溪十避去。后在酒樓相遇,在眾僧一再要求下,只好答應比試,張袖手坐,一僧躍起足踢,張稍側身遂舉手送之,僧則“飛九隕會,墜重樓下”。又曾以精湛之內功一手劈開三塊各重數(shù)百斤的頏石。得其傳者有單思南等,單思南傳王征南(來咸),王征南傳黃百家等。 蓋拳勇之術有二。一為外家。一為內家。外家則少林為盛。其法主於搏人。而跳踉奮躍。或失之疏。故往往得為人所乘。內家則松溪之傳為正。其法主於御敵。非遇困危則不發(fā)。發(fā)則所當必靡。無隙可乘。故內家之術為尤善。 其搏人必以其穴、有暈穴、有啞穴、有死穴、相其穴、而輕重擊之,無毫髮爽者,其尤秘者。則有敬緊徑勁切五字訣。非入室弟子,不以相授。蓋此五字。不以為用,而所以神其用,猶兵家之仁信智勇嚴云?!?/p> 五、陳王廷:陳式太極拳創(chuàng)始人 陳王廷(1600-1680)字奏庭,河南溫縣人。根據(jù)大量史料的分析研究,研究整理當時各家拳法,創(chuàng)造太極拳的是明末的陳王廷。陳王廷是陳家溝第九世,其父名撫民,祖名思貴,均好拳習武,《陳氏家譜》說王廷又名奏廷,“明末武庠生,清初文庠生。在山東稱名手……陳氏拳手刀槍創(chuàng)始人也?!钡遄V、墓碑、《溫縣志》都作“王廷”,故應作陳王廷。 陳王廷出身地主家庭,據(jù)《溫縣志》記載,在明思宗崇禎十四年(1641),任溫縣"鄉(xiāng)兵守備",曾在山東掃蕩群匪,甲申年(1644)明皇朝覆亡的前后,陳王廷已年老,隱居消極,造拳自娛,教授弟子兒孫。遺詞上半首有"嘆當年,披堅執(zhí)銳,……幾次顛險!蒙恩賜,枉徒然!到而今,年老殘喘,只落得,黃庭一卷隨身伴。悶來時造拳,忙來時耕田,趁余閑,教下些弟子兒孫,成龍成虎任方便?!? 據(jù)《陳氏拳械譜》,陳王廷所造拳套,有太極拳(一名十三勢)五路,長拳一百八勢一路,炮捶一路。戚繼光《拳經》三十二勢,被吸取了二十九勢。在他年老隱居期間,依據(jù)祖?zhèn)髦g,博采眾家之精華,結合太極陰陽之理,參考中醫(yī)經絡學說及導引、吐納之術,創(chuàng)造了一套具有陰陽相合、剛柔相濟的太極拳。陳王廷傳統(tǒng)授下來的有一至五路太極拳、炮捶一路、長拳108勢,雙人推手和刀、槍、劍、棍、锏、雙人粘槍等器械。其中雙人推手和雙人粘槍,更具有前所未有的獨特風格。陳王廷所創(chuàng)太極拳的主要傳人有:友蔣發(fā)、堂侄陳汝信、陳所樂等。 四、王朗:螳螂拳的創(chuàng)始人 王朗,明末清初山東即墨人,螳螂拳的創(chuàng)始人。自幼喜愛武術,相傳,他看到螳螂和蟬搏斗,靈機頓觸,總結出一套手法,取名螳螂拳,關于創(chuàng)建螳螂拳和王朗個人身世也有多個民間傳說。 王朗自幼嗜武,曾在少林寺學藝多年,少林寺因反清復明被焚后,王朗回到老家。 關于螳螂拳的起源,比較普遍的說法為:明末清初時,山東人王郎到少林寺學藝,藝成后與韓通斗,斗敗及于樹下休息,苦思破敵之法。見一螳螂緣樹而下,乃以劃草戲之。螳螂則以一刀勾一刀打,轉變有度,閃轉靈活,乃攜螳螂回寺,終日試之,而研究出勾摟刁采等螳螂手法。 一日在樹下練習時,有一猿猴取其衣,乃追猿猴而不得近其身,追逐很久,猿猴才棄其衣而去,王郎思之良久,摹仿猿猴之足跡,變換之角度,而研究出猴之步法。至此王郎之螳螂拳初步形成了。 不久,即有人寫出拳譜。第一篇為'十八羅漢短打序',其中說:短打者,少林福居禪師所著也,注釋詳確,義理精通…。并有'短打要論','八打八不打','八剛十二條'、'長拳即短打,短打要長拳'等等。練螳螂拳者'以此為總譜,或稱為老譜'??梢姰敃r螳螂拳只有一種。以后一傳再傳,逐漸演變,分為了幾大流派: 梅花螳螂拳及其特點:梅花螳螂拳為山東威海都蓮茹所傳,以后傳至東北及南方和全國各地,其拳偏剛,故有人稱為'硬螳螂'。身法要求:擰腰坐胯,意形并重,內外兼修。步型有馬步,弓步、虛步、丁步、蹋步、路虎步、玉環(huán)步。歌訣:'騎馬登山吞托式,御敵跨虎姿'稱為螳螂八勢,為梅花螳螂拳之基本功。 三、張三豐:明代武當山道士,武當拳的創(chuàng)始人 曾一人擊退匪徒百余人,明太祖朱元璋曾邀請他入朝為官,被他婉言謝絕。張三豐(生卒不詳),據(jù)道教界推測,其活動時期約由元延佑(1314~1320)年間到明永樂十五年(1417)?!睹魇贰ち袀鞯谝话侔耸叻郊俊贩Q,元明著名道士。名通又名全一字君實(一作“君寶”)號玄玄子。以其不修邊幅人稱張邋遢。在各種張三豐的傳記或有關他的材料里,還有全弌、玄玄、三仹、三峰、三豐遯老、通、玄一、君實、居寶、昆陽、保和容忍三豐子、喇闥、邋遢張仙人、蹋仙等諸多名號。 遼東懿州(今遼寧彰武西南)人。自稱張?zhí)鞄熀笠?。傳說其豐姿魁偉大耳圓目須髯如戟。無論寒暑只一衲一蓑一餐能食升斗或數(shù)日一食或數(shù)月不食事能前知。游止無恒。居寶雞金臺觀時曾死而復活道徒稱其為“陽神出游”。入明自稱“大元遺老”。時隱時現(xiàn)行蹤莫測。洪武二十四年(1391)朝廷覓之不得。永樂年間成祖遣使屢訪皆不遇。天順三年(1459年)詔封通微顯化真人。張三豐認為古今僅正邪兩教所謂儒釋道三教僅為創(chuàng)始人之不同實則“牟尼孔老皆名曰道”而“修己利人其趨一也”又稱“一陰一陽之謂道修道者修此陰陽之道也一陰一陽一性一命而已矣《中庸》云﹕修道之謂教。三教圣人皆本此道以立其教也”。他還認為:“玄學以功德為體金丹為用而后可以成仙。”后人編有《張三豐先生全集》。收入《道藏輯要》。 清乾隆十一年《南召縣志》卷二中有這樣記載:南召縣太山廟鄉(xiāng)口子河里有“張三豐故里石碑”一通,碑后有其草庵遺址。1917年此處立“張三豐初居此地,而道成于天寶觀”石碑一通。(一說遼東懿州人)由于張三豐的神名噪起,明朝皇帝又給他三個賜號。即明英宗賜他為“通微顯化真人”;明憲宗特封為“韜光尚志真仙”;明世宗贈封他為“清虛元妙真君”。史書記載張三豐龜形鶴背,大耳圓目,須髯如戟,寒來暑往僅一納衣,雨雪天氣蓑衣著身。1258年,宗教界爆發(fā)了中國歷史上規(guī)模最大的一次佛道大辯論。蒙古大汗蒙哥親臨主持,嵩山少林寺長老福裕和全真教高道張志敬分別率隊參加舌戰(zhàn),結果道教遭到慘敗。從此,道教日漸衰沉。但一個世紀后,張三豐在武當山創(chuàng)立一個新的道派——三豐派,掀起了中國道教發(fā)展史上的最后一波,并成為武當武功的創(chuàng)立者。 二、岳飛(1103年3月24日~1142年1月27日),男,字鵬舉,相州湯陰(今河南省湯陰縣)人。 南宋時期抗金名將、軍事家、戰(zhàn)略家、民族英雄、書法家、詩人,位列南宋“中興四將”之首。 岳飛從二十歲起,曾先后四次從軍。自建炎二年(1128年)遇宗澤至紹興十一年(1141年)止,先后參與、指揮大小戰(zhàn)斗數(shù)百次。金軍攻打江南時,獨樹一幟,力主抗金,收復建康。 紹興四年(1134年),收復襄陽六郡。紹興六年(1136年),率師北伐,順利攻取商州、虢州等地。紹興十年(1140年),完顏宗弼毀盟攻宋,岳飛揮師北伐,兩河人民奔走相告,各地義軍紛紛響應,夾擊金軍。岳家軍先后收復鄭州、洛陽等地,在郾城、潁昌大敗金軍,進軍朱仙鎮(zhèn)。宋高宗趙構和宰相秦檜卻一意求和,以十二道“金字牌”催令班師。在宋金議和過程中,岳飛遭受秦檜、張俊等人誣陷入獄。1142年1月,以莫須有的罪名,與長子岳云、部將張憲一同遇害。宋孝宗時,平反昭雪,改葬于西湖畔棲霞嶺,追謚武穆,后又追謚忠武,封鄂王。 岳飛是南宋杰出的統(tǒng)帥,他重視人民抗金力量,締造了“連結河朔”之謀,主張黃河以北的民間抗金義軍和宋軍互相配合,以收復失地;治軍賞罰分明,紀律嚴整,又能體恤部屬,以身作則,率領的“岳家軍”號稱“凍死不拆屋,餓死不打擄”。金軍有“撼山易,撼岳家軍難”的評語,以示對岳家軍的由衷敬佩。 傳說形意拳就是由岳飛所創(chuàng),不過近年來有許多人持不同意見。盡管如此,岳飛仍不失為一位武術家,因為少年時他就拜同鄉(xiāng)周侗(也是當時宋朝有名的武術家)為師習武。 一、華佗,后漢醫(yī)學家(?141-203年?)。字符化,一名旉,沛國譙(今安徽毫州)人。原為士人,但無心功名,以致當沛相及太尉舉薦時,皆不就。 他學問淵博,游學于各地,對醫(yī)學尤有精深的鉆研和成就。其醫(yī)術極精,治病輒效,方藥僅寥寥數(shù)種,針刺穴位也僅數(shù)穴,即可奏效。 《三國志.華佗傳》載其驗案數(shù)則,均效如桴鼓。他擅長外科,對軀體內部之疾患,如為手術適應癥,則給“麻沸散”以酒沖服,使之無所覺而進行手術,可以去除腹內之污穢,切去有病之腸段及積聚,然后傅以藥膏,數(shù)日內即可平復如舊。華佗還善于養(yǎng)生,主張人體需適當勞動,但不使過度勞累。他創(chuàng)用“五禽之戲”,仿效虎、鹿、猿、熊、鳥的各種動作,活動肢體,使血脈流通,以求難老。其弟子吳普依法鍛煉,年九十而耳聰目明。他針刺技術高明,且提出針刺背脊雙側穴位治病之夾脊穴,至今猶為臨床上常用有效穴位。史載,華佗因不服曹操之命為其專職保健,后竟遭殺害。其記載之醫(yī)著有《枕中灸刺經》、《內事》、《觀形察色并三部脈經》、《華佗方》等,均未見傳世,據(jù)載均于華氏臨刑前燒毀。后世流傳之《中藏經》,署華氏所著,實為偽托之作。 他創(chuàng)編的五禽戲被稱作是中國最早的武術套路,因此也有人把華佗稱為中國武術的創(chuàng)始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