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6年,動蕩突然降臨在新中國,人民政府受到了激烈的沖擊,大量干部被錯誤處分,下放到農(nóng)場改造,行政班子人手空缺嚴重,基本的運轉(zhuǎn)都無法維持。為了改變這一狀況,周總理決定從軍隊中抽調(diào)部分將領進入國務院工作,其中就包括施義之。 施義之是江蘇武進人,1917年出生,1938年加入新四軍,一直在鋤奸部門工作。解放戰(zhàn)爭時,施義之在華野9縱任職。人民政權(quán)建立后,施義之被調(diào)往21軍,負責政工工作,1955年被授予大校軍銜。時間來到1966年,動蕩席卷全國,公檢法部門被大肆破壞,時任公安部部長的羅瑞卿以及其他幾位副職干部均被革職,公安隊伍一下子陷入到群龍無首的狀態(tài),日常工作一度停滯。 周總理在仔細研判了形勢之后,從軍隊中選出來了幾位干部進入公安部救急,其中就包括施義之。然而,施義之并不愿去自己不熟悉的行政崗位就職,對國務院的調(diào)職命令一再推脫。上級首長幾次勸說之后,他才勉強啟程去北京報到。周總理特地召見了他,勉勵他不要有心理負擔,放手大膽去干,有什么問題就來西花廳找自己。 當時,施義之只是政治部主任,公安部的一把手是李震,他們二人連帶幾位副職干部,極力維護全國的秩序,防止沖突進一步升級。但隨著動蕩的愈演愈烈,局勢逐漸控制不住了。時任北京市委第一書記的謝富治與不懷好意的人相互勾連,故意曲解毛爺爺?shù)闹甘荆嗅槍π缘貙珯z法系統(tǒng)進行破壞。 李震站出來據(jù)理力爭,卻接連遭到反詰和挖苦,心情很是低落。1973年10月某個夜晚,他不堪精神壓力離開了人世。施義之在勘察了現(xiàn)場之后,卻誤認為李震是他殺,隨即上報周總理,請求徹查。期間,他與謝富治一起,隔離審查了數(shù)位無辜干部,鑄成了大錯。不久之后,施義之成為了公安部的實際負責人,親自偵辦了大量有關高級干部的案件,其中有些明顯帶有冤情,他發(fā)現(xiàn)了不對勁,但又不敢和時代風潮背道而馳,只能錯事錯辦。 1977年,動蕩結(jié)束,一些干部獲得平反,他們在官復原職后,開始寫材料揭發(fā)施義之過往的不端行為。國務院對此高度重視,立即暫停了施義之的一切職務,對他展開調(diào)查。施義之一再為自己辯解,稱自己只是按照上級的命令辦事,絕無任何對不起黨和國家的行為,也從未與任何利益團體有關聯(lián)。 但國務院認為,施義之曾與謝富治走得很近,而謝富治又是一個實打?qū)嵉母瘔姆肿?,雖然施義之沒有與他站在同一條線上,但有“推波助瀾”之嫌。因此,國務院判定施義之違紀,且工作上存在錯漏之處,助長了歪風邪氣,因此在請示了黨中央之后,于1985年開除了他的軍籍和黨籍,將他革為庶人。 施義之自然是不服氣,他認為自己只是時代洪流中的一棵浮萍,除了隨波逐流無路可走,他確實違紀了,但也是不得已而為之,對于革職他沒有意見,但他希望能保留黨、軍籍,若是以后國家需要,他也可重新出山工作。 國務院自然是沒有接受施義之的申辯,仍維持原有裁決,不過他畢竟也對革命做出過貢獻,國務院感念這份付出,因此特地給予他每月150元的特殊津貼,保障他能夠安度余生。到了晚年,施義之對恢復黨籍和軍籍一事已經(jīng)看淡了,不再申訴,他放下了心結(jié),將自己當作普通人,融入了市井生活。平時看看書畫報紙,打發(fā)時間,到了節(jié)假日,便組織老戰(zhàn)友們一起聚會,追憶過去,暢想未來。 1995年,施義之因病在北京去世,終年78歲。遺體告別儀式舉行當天,包括譚友林在內(nèi)的400余人趕來送施義之最后一程,華老也托秘書打電話來,口頭轉(zhuǎn)達了哀悼之情。 施義之是有功績的,他在最危急的時刻,盡一切努力穩(wěn)住了全國形勢,維護了社會秩序;但他也是有錯誤的,他聽信了讒言,對一些無辜的干部進行審查,客觀上縱容了不良風氣,讓動蕩愈演愈烈,差點釀成了大禍。客觀來說,施義之確實缺乏力挽狂瀾的能力,只能被時代裹挾著前進,做下一些錯事也是無可避免的。中央也正是考慮到了這一點,才沒有對施義之施加重罰。 |
|
來自: zzm1008圖書館 > 《人物風采 故居 紀念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