議論文是以議論為主要表達方式,通過擺事實、講道理,直接表達自己的觀點和主張的常用文體。議論文講究以理服人,需要借助事實、道理和邏輯推論。只有擁有了不可辯駁的論據(jù)才能產(chǎn)生有強有力效果。 議論文的論據(jù)可分為以下兩種類型:一是事實論據(jù),二是道理論據(jù)。事實論據(jù)包括史實、典型事例、統(tǒng)計數(shù)字等。如《談骨氣》中“文天祥寧死不屈”、“餓者不吃嗟來之食”、“聞一多面對特務的手槍拍案而起”,就是三件事實論據(jù)。作為事實論據(jù)的材料必須真實、確鑿、并且有代表性,所選的事例和觀點要統(tǒng)一,否則就失去了事實論據(jù)的說服力,影響了議論效果。道理論據(jù)包括被實踐檢驗的真理、古今中外名家的論述、格言、諺語以及自然和社會科學的原理、概念、定律、公式等。 用好例證法,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1)事例要典型、確鑿、有影響力。一般來講,應優(yōu)先考慮著名的人物或有影響力的事例,慎用校園、家庭、市井街頭的瑣碎事例。引用事例最好能指出事件具體年代和真實姓名,涉及課外書籍的最好能寫出書名,不可用“古時候”、“一個哲人”或者“有這樣一個故事”來蒙混過關,否則暴露出讀書不精細積累不充分的缺陷,甚至讓讀者懷疑真實性。 (2)事例的敘述要簡明扼要,只需要概述,切忌拖泥帶水、過于詳細。其實三言兩語就可以講清的事實,何必啰嗦?議論文中的事例只是一個例子,它只是提供觀點的佐證,重在邏輯推理,不在情,不在氛圍環(huán)境,只要把基本事實簡單敘述就夠了。它不是為了弄清事實的細節(jié),切忌本末倒置,以修辭代替說理,出現(xiàn)神態(tài)、語言、動作等生動形象的人物描寫,否自喧賓奪主,吃力不討好。 (3)事例切忌單一狹隘,要豐富廣闊,要點面結合,古今中外相映成輝。同類事實如果需要列舉多個來論證,可考慮采用排比句式營造強大的氣勢。列舉事例時需要注意幾個問題:所舉例的事例是否有側重點?事例能印證論點中的哪一個方面?事例之間是否存在某種關聯(lián),是層層深入還是并列鋪開?事例的先后順序是否可以互換?思考清楚了這些問題,你的作文思路也就比較清晰了。 (4)事例列舉之后要簡短分析,不能將例證法變成事例集合,忌有例無證。事例之后的議論說理才是議論文的重點,應當從多個角度多個層次去分析,讓事例和論點結合起來,要說清楚這個事例是如何印證論點的。 (5)勤于積累,精于篩選。“書到用時方恨少”,平時多讀書,做摘記、剪貼,積累大量的鮮活時政材料。積累多了,運用起來自然融會貫通、左右逢源。 有了論據(jù)又該如何進一步議論呢?這就要展現(xiàn)我們的邏輯思維能力了。 讓我們先來欣賞一段文字吧: 三國舊事依舊明朗,昔日之覆轍豈能重蹈?是誰讓一代梟雄董卓含恨離世?是他那信任的義子呂布。是誰偷換了曹太公墻上的那些金磚?是他最寵愛的小兒阿瞞。是誰捧著張飛的人頭奔向敵營?是他親自挑選的愛將。往事蹉跎,不堪回首,在歷史的天平上他們都為親密的感情所欺弄,所扼殺;在理性的尺度上,他們顯得那么的渺小,那么的無知。 ——《讓理性主持宣判》 這段文字先是提出“不可重蹈三國舊事”的觀點,用富有氣勢的反問句確立了議論的方向。接著用董卓、曹太公、張飛的事例層進分解,采用排比結構的設問句,給讀者壓迫感。然后在展開二分式的評論,著眼點分別是“歷史”和“理性”,在時間和人性的角度剖析事例,讓讀者折服。 我們再來欣賞另一段文字: 每個作家支頤一想時,總會面臨心靈的拷問;每個作家提筆倚馬時,總先直視心靈的選擇??杀氖牵啾扔谑浪椎目煲?,芥川龍之介的身影顯得那么孤單,大仲馬的老淚現(xiàn)得那么柔弱,美國土地上那桿掀翻海明威的雙筒獵槍又是那么的無助。深沉不見了,“滿漢全席”只剩下“文化快餐”;純真不見了,警鐘長鳴換成了歌功頌德。然而,或許這尚不足惜,至少沒有污了文學的清名,更可悲的是高雅不見了,高山流水蛻變成齷齪的精神垃圾。 ——《重拾文學的尊嚴》 初看起來這段文字和上段文字的思維模式是一致的,也是先概述觀點,再列舉事實,然后深入評論。但細看又不太一樣。這段文字的開頭實際上是陳述作家面臨的現(xiàn)實難題,作者并沒有介入。接下來列舉的三個事例展現(xiàn)出強烈的主觀評論性,采用對比分析的方式表達出“相比于世俗的快意,作家是可悲的”這個觀點。下一步還是沿用上面的對比分析法,感嘆于深沉、純真和高雅的消失。這里,我們可以明顯感受到作者深深的喟嘆:文學的靈魂喪失了!這些議論句中帶有強烈的主觀傾向,字里行間透露出氣脈的涌動,文學性的表達更容易將讀者帶入作者營造的氛圍中,在不知不覺中就同意了作者的觀點,心跟著作者的思維一起跳動。不得不說,這是更高明的議論。 議論文的難,難就難在事例之后的議論分析上。我們可以試著用以下幾種思維方式展開議論??梢杂眉僭O思維,寫了事例之后,先正面寫一句“他這樣做正是為了______”,再反面說“如果他不這樣,將會______”。也可以聯(lián)想思維,用上這樣的詞句:“個人如此,國家也是這樣”,“無獨有偶”,“堅持會這樣,那么放松呢?”當然還可以用比喻、排比、引用等從修辭的角度打開思維,用反問、設問、感嘆等從句式的角度變換思維。 議論關鍵是以邏輯推理征服讀者,讓半信半疑的讀者讀完文章后認可你的觀點。所以任何花里胡哨的語言,任何泛泛而談的道理,任何漏洞百出的邏輯都不能讓讀者心理產(chǎn)生觸動,不足以讓讀者接受你所說的一切。 議論文的總體邏輯展開模式通常有橫式和縱式兩種。橫式是在空間上展開,將思維由近而遠推開,由身邊小圈子擴大到社會大圈子;或者從時間上由古至今,由今天再到未來。這種構思是在一個平面上展開,考慮的視野和眼界,全面和整體??v式是在思維的層進上深入,它不是一個平面,而是一口深井,一步一步讓讀者飲到甘甜的泉水,探得事物現(xiàn)象深層的奧秘和最本質(zhì)的核心。 我們還是舉一個例子來說明一下吧。如我們要用“分擔”為核心詞構思一篇議論文,分別采用橫式和縱式的構思方式可以有如下的展示。 (1)橫式并列結構提綱: 論點:人生在世,責任在肩,排憂解難,便是分擔。 論證:個體的不幸需分擔;家庭責任需分擔;社區(qū)事務需分擔;國家困難需分擔。 結論:我們不能習慣于共享和索取,還要學會分擔與奉獻 這個結構的論證過程就是從“個體”到“家庭”到“社區(qū)”最后到“國家”,像一個波紋,一層層從身邊推開去,范圍由小而大,在一個平面展開思維,邏輯嚴密。 (2)縱式深入結構提綱: 論點:學會分擔,拒絕冷漠。 論證:①為什么要學會分擔?因為分擔是撫平創(chuàng)傷的良藥,是改善關系的紐帶,是喚醒良知的春風。 ②不分擔有什么后果?各人只掃門前雪,不管他人瓦上霜,霜雪只能越積越厚;只烤火,不添柴,火總有一天會熄滅。自私者的行為最終會危及自身利益。 ③如何才能更好地學會分擔?需要公而忘私的心胸;需要有悲天憫人的情懷。 ④分擔內(nèi)涵是什么?分擔本質(zhì)上是一種品德,是公民的責任。 結論:分擔,有時是很簡單的一件事,只要有那份愛心和責任,那種寬容和努力,誰都可以為別人分擔。 這種結構就能夠由現(xiàn)象開始層層深入到的本質(zhì)方面去。分擔本質(zhì)上是一種品德和責任,就將表面上議論分擔的行為上升為做人的規(guī)范和道德的修養(yǎng)上,直指人心和人性,足以引起讀者的心靈震動,可謂鞭辟入里。 議論文確立論點之后需要對它闡述和分解,為文章的鋪開提供藍圖和思路。分解論點的能力決定了你的議論文能否深入。葉圣陶先生在《國文百八課》中曾說:“議論,要預料讀者將有怎樣的懷疑和反駁,逐一把它消解掉?!?/span>寫作時換位思考,站在反對者的角度,想象一下對方會怎樣反駁你,然后你依據(jù)反駁的問題依次寫下你的想法,這也是議論思維的磨礪方式。分解和闡述論點的方法我們通??梢赃@樣進行:先解釋論題是什么;再分解論點,分解時可以問自己幾個問題:一問為什么要這樣?二問怎樣做到這樣?三問結果會怎樣?有什么好處?再問有哪些名言和事例來印證?不這樣會有什么后果?這些問題的提出和解答就能夠引導你的思維步步前進。議論反映的是思維的能力,如何在自問自答中架構起行文的層進,在一層層分析推理中達到說服讀者的力量。 由此,我們就有了展開議論的常用模式: 是什么——為什么——怎么樣——如何做 按照這樣的模式去練習,在熟練掌握的基礎上加以變化,融會貫通地靈活運用,你的議論文也就可以輕車熟路了吧! 就讓我們切切實實地鍛煉自己的邏輯能力,積累新鮮而典型的素材,尋找巧妙而嚴絲合縫的語言,打磨出自己滿意讀者贊同的文章來吧! |
|
來自: 詞語寄居者 > 《胡說作文之樣本思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