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為無為,事無事,味無味。大小①多少,報怨以德。圖③ 難乎其易也,為大④乎其細也。天下之難作于易;天下之大作于細。是以圣人終不為大,故能成其大。夫輕諾必寡信,多易必多難(nán)。是以圣人猶難之,故終于無難。 【注釋】 ① 大小:“大”本來是形容詞,這里是意動用法,是以什么什么為大的意思。所以“大小”并不是大小讓你比較,什么東西大什么東西小。是以小為大,把小大之的意思。 ② 多少:“多”本來是形容詞,這里是意動用法,是以什么什么為多的意思。所以“多少”并不是多少的比較。是以少為多的意思。 ③ 圖:圖謀,要去做的事 ④ 為大:完成大的工作,做出大的成績來 【譯文】 以無為的態(tài)度去有所作為,以不滋事的方法去處理事物,以恬淡無味當作有味。以小為大,以少為多。對于怨恨要以恩德來回報。解決特別難的問題,一定不要等到它變難了再解決,要從簡單的時候去解決。要做大事就要從細節(jié)上一點點去做。天下的難事都是從容易的事做起,天下大的事都是從點點滴滴做起。所以有道的領導者不說要做大事,但是從點滴做起最后做成了大事。輕易的承諾就一定會失信。把容易的事看得太容易結(jié)果每件事都做不精就會有很多困難出現(xiàn)。所以有道的領導者做事都嚴謹認真的當做大事來做,做起事來就最終沒有困難。 【延伸閱讀】 為無為:第一個為是動詞,是以什么狀態(tài)去做。以“無為”的狀態(tài)去做事,不會有強烈的企圖心,不是為了什么目的才去做事。只要踏踏實實把事情做好就可以了。這樣做事就會很輕松,很純粹。 事無事:放下自己,不要為自己的利益、欲望去做事,這樣做事得到的結(jié)果反而會更好。很多人可能都有過這樣的經(jīng)歷,把工作做完了,報告提交上去了,心里會忐忑不安,腦子里會想著領導看了會怎么樣... 導致自己很焦慮。其實只要我們認真把事情做完,至于事情帶來的名譽、利益等不必太在意。以這種狀態(tài)去做事會感到很輕松。 味無味:以“無味”的基點出發(fā),去品味就會品嘗出更多的味道。如果我們追求特別“濃”的味道,那么我們未必能真正體會到“味”的好了。比如我們平時吃很重口味的菜,突然一天再吃一道口味比較淡的菜,就會吃不到他真正的美味。因為我們之前把味覺提的很高了,只有把口味放低才能感受到更多的美味。這也正如我們的人生,只有把感官放低,把自己放低,一直保持初心,用最質(zhì)樸、本真的狀態(tài)為人處世,我們才能體味出更多的幸福。 大小多少:大生于小,多起于少。把小事當做大事去做,把細節(jié)當做重要的事去做,把少東西當做多的東西去做,別看著那東西少,覺得任務很小,但是把它當做一個重要的、一個特別多的事去認真去做。從這些小事上不斷的提升積累,日后必會有大的成就。 報怨以德:關于老子的“報怨以德”后世引發(fā)了一些爭論。因為《論語憲問》中有“或曰:以德報怨,何如?子曰:何以報德?以直報怨,以德報德。”。那么到底是老子說的“以德報怨”有道理還是孔子說的“以直報怨,以德報德”有道理呢?其實老子和孔子說的都有道理,只是他們站的層面和講話的對象不同。老子《道德經(jīng)》講話對象是國家的領導者,作為有道的領導者應該“以德報怨”這樣被管理者才會追隨你,才會成就你。而孔子講話的對象是普通百姓。對于普通人來說“以直報怨,以德報德”這是公平的對待方式,也是沒問題的,因為一味的遷就、忍讓并一定是好事。所以兩位圣人說的都有各自的道理。 以上只是老子和孔子對待“報怨以德”的態(tài)度。并不是我們普通人就一定要“以直報怨,以德報德”。如果我們能做到“報怨以德”也是很好的,面對別人的惡,我們以善回報,事情就會慢慢的開始向積極的方向轉(zhuǎn)變。就會阻斷惡的循環(huán)。如果當我們“報怨以德”時回饋給我們的還是惡,那我們就需要反思一下我們的方式方法是不是有問題,就不要傻乎乎的一直往下做,要調(diào)整方式方法了。 我們上學的語文課本中“廉頗給藺相如負荊請罪”的故事就是一個典型的“報怨以德”的例子。 天下之難作于易;天下之大作于細。是以圣人終不為大,故能成其大:之前聽過”一萬小時定律":人們眼中的天才之所以卓越非凡,并非天資超人一等,而是付出了持續(xù)不斷的努力。1萬小時的錘煉是任何人從平凡變成世界級大師的必要條件(這個理論不是很嚴謹,因為在1萬小時中如何練習是關鍵,比如一個看門保安1萬小時后就是保安行業(yè)的大師嗎?這里只為做說明)。所以我們只要從小事做起,從簡單做起,堅持不懈,把細節(jié)做好,最終成就了一番大事業(yè)。 有人曾問曾國藩:“您每天日理萬機,軍務政務繁忙,但是您學問方面做得也非常出色,是怎么做到的?”曾國藩回答:“靈明無著,物來順應,未來不迎,當時不雜,既過不戀?!痹鴩€曾說過一句話:“堅其志,苦其心,勞其力,事無大小,必有所成?!北娝苤?,曾國藩年少時,極度愚笨??紓€秀才也考了七次才勉強過,背一篇書到三更半夜,連小偷都會背了,他還不會。但是他就是能踏踏實實的做好當下的每一件事。他規(guī)定自己,讀不懂的書,一句不通,不看下句;今日不通,明日再讀。他帶領湘軍打仗,每向前行進一小段,就挖溝,筑墻,他稱自己為“結(jié)硬寨,打呆仗”,他從不嫌累,也從不嫌煩。正是憑著這份持久積累,最終成就一番事業(yè),成為晚清名臣。 夫輕諾必寡信:“諾”是承諾的意思。如果要是究其本源,這個“諾”在古代時候講的是上對下的承諾,也指平輩之間的承諾。我們過去知道有個詞叫唯唯諾諾,“唯”和“諾”都是答應的意思,但稍微有點區(qū)別,古代人說"緩應曰諾,急應曰唯",唯唯諾諾,就是說這個人別人一說是什么他就說是什么,點頭哈腰,唯別人之命是從?!爸Z”是口頭上的,“信”是行動上的。所以老子教育大家,要把行動的一點點兒小事做好,這樣的人最后會有信用的??墒侨绻咽露挤诺阶炱ど?,對于那種特別小的事,隨便地去夸下???,最終都兌現(xiàn)不了,最后會寡信的,您做不到您的信譽會喪失的。 |
|
來自: 知行國學 > 《道德經(jīng)-讀書筆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