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個治肝硬化的好方子,很多中醫(yī)都知道,叫膈下逐瘀湯,它被廣泛應用,屢見奇效,而且不少中醫(yī)院還做了許多對照實驗,來科學得論證它的有效率。 比如根據《湖北中醫(yī)雜志》1983第二期,俞金秀報道:采用膈下逐瘀湯合一貫煎治療肝硬化13例,好轉9例,無效2例,惡變2例,69.23%有效。 再比如,根據《浙江中醫(yī)雜志》,1983第十期,朱天忠等報道:采用膈下逐瘀湯加減治療血瘀水停型肝硬化腹水45例,顯效26例,好轉14例,無效5例。 膈下逐瘀湯對肝硬化的療效,早已是毋庸置疑的了。 但這樣的好方子,交到一個不會靈活運用的人手中,依然會了無效果,就像把削鐵如泥的莫邪劍,拱手交到一個內功孱弱的人手中一樣。 我說到的“不會靈活運用”,指的是他們“化裁不得法”,不會根據患者具體癥狀,去加減用藥,只是一味套用,這最終自然是無效的。 物資局的鄭先生,因肝硬化在當地求醫(yī),治療大半年,癥狀無分毫減輕,他急,醫(yī)生也急,卻始終找不到原因。 2021年3月,等不及的鄭先生找到了我。望聞問切后,掃了一眼他帶來的方子,立馬發(fā)現了問題: 給他診治的那位中醫(yī),整體思路沒有錯,用的就是眾所周知的膈下逐瘀湯,但錯就錯在,他基本照搬原方,沒有結合鄭先生當下的證型,做出隨機的加減化裁,所以最終導致無效。 我診斷時鄭先生呈慢性消瘦病容,膚色發(fā)黑,自訴患肝病3年,每因勞累或感冒則肝區(qū)疼痛加劇,食少肢軟,倦怠懶言,氣短汗多。 查體:頸、胸多個蜘蛛痣,肝區(qū)叩擊痛明顯,肝大質硬(中等),腹部移動性濁音陽性,雙手肝掌明顯,雙下肢凹陷性水腫。 舌質紅,舌尖邊有深紅色瘀點,脈弦。證屬氣虛邪實,肝胃不和。治以扶正祛邪、活血化瘀,擬膈下逐瘀湯加味。 我開的處方:五靈脂、當歸、桃仁、紅花、川芎、丹皮、赤芍、烏藥、枳殼、香附、延胡索、黃芪、南沙參等。每日1劑,水煎服。 服藥月余,食欲增加,腹水消失,肝功恢復。繼用上方研為細末,蜂蜜調服,治療半年后病愈,鄭先生恢復正常上班。 我們來對比下鄭先生先期在當地醫(yī)生的處方:靈脂、當歸、川芎、桃仁、丹皮、赤芍、烏藥、元胡、甘草、香附、紅花、枳殼。 你仔細對照一下,會發(fā)現,我開的方子里,多出了延胡索、黃芪和南沙參,增加了這幾味藥,自然有我的道理。 其中,延胡索既能行血中氣滯,又能行氣中血滯,專注一身上下諸痛,黃芪最重要是補氣,對于肝硬化的患者起到護肝和調節(jié)免疫力的作用,而南沙參屬于補陰藥,主要的功效是養(yǎng)陰潤肺、解決鄭先生肝火犯肺之侯,得以讓整個機體升降運轉如常。 看明白了嗎,靈活加減,才是用藥之妙。 其實這個膈下逐瘀湯,只是一個最基礎的方子,根據患者的不同證型,可以引申很多用法: 脾胃虛弱者,可加陳皮、白術、人參、茯苓; 肝腎不足者,可加生地、肉蓯蓉、牛膝; 濕熱內蘊者,可加茵陳、山梔子、大黃; 脅痛如刺、夜間尤甚者,可加乳香、沒藥、川楝子; 脅下瘤塊明顯者,可加三棱、莪術; 脅痛且感灼熱者,可加大薊、大青葉; 腹脹明顯者,可加檳榔、大腹皮; 如此等等...... 用藥如用兵,一定要知道變通。 |
|
來自: 新用戶2853ZPQk > 《待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