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梧葉落報秋來 秋賞碧梧處 國家植物園雋秀園、北京大觀園秋爽齋、故宮御花園等 俗語道:“早立秋,冷颼颼;晚立秋,熱死牛?!苯衲炅⑶锏木唧w時間是公歷8月7日的晚上8點之后,早已進入到農歷七月,甚至晚于七夕節(jié)。無論從一天之中的早晚來看,還是從農歷的歷法來看,今年都屬于“晚立秋”。 前些日子,蒸籠般的北京確實有些難熬,本以為這樣的天氣還會持續(xù)一段時間,“立秋”卻真不叫人失望。幾場雨一下,連日的悶熱頓時散去了不少。眼瞅著,溽暑將盡,晨起白露,只待金風,一葉知秋。北京就是這樣四季分明的城市。 司馬光《梧桐》詩曰:“初聞一葉落,知是九秋來?!薄耙蝗~知秋”,說的是梧桐葉。梧桐寓秋意,早在先秦時 期,《九辯》有云:“皇天平分四時兮,竊獨悲此凜秋。白露既下百草兮,奄離披此梧楸?!彼斡耖_創(chuàng)了“悲秋”的主題,此時凋謝的梧桐、楸樹已是重要的秋之意象。 宋末吳自牧《夢粱錄》卷四記載,宋時,宮中還會把梧桐移于殿內,等“立秋”的時辰一到,太史官便高聲奏道:“秋來?!弊喈叄嗤曪w落一兩片葉子,意為報秋。這聽起來似乎有些神化梧桐,其實并非是古人迷信,而是由于氣候的變化。十一世紀以后,華夏大地氣溫轉低,宋代的立秋時節(jié),比如今的氣溫要低許多,“報秋”的梧桐會在立秋日落葉,是十分正常的。 周末前往北京大觀園,繞至秋爽齋的后院,見院內幾棵碧梧翠生生地長著,立于“桐剪秋風”的匾額之下?!都t樓夢》中的大觀園,每處住宅都有不同的主題植物:瀟湘館的竹、怡紅院的芭蕉、蘅蕪苑的香草,還有就是秋爽齋的梧桐。它雖不像前幾處的植物那么有名,但也時常被提及。 初秋時節(jié),賈探春給賈寶玉寫信:“時漏已三轉,猶徘徊于桐檻之下。”不知是不是月下梧桐的清雅給了她靈感,才有了后來“海棠詩社”的創(chuàng)立。而碧梧樹皮青翠、葉大形美、妍雅華凈,正符合探春大氣闊朗的性格。 碧梧,又名青桐、中國梧桐,是土生土長的中國植物,數千年來被古典詩人反復吟詠,被斫琴者制成絕世名琴。無論是“梧葉秋聲”,還是《莊子》中的鳳凰“非梧桐不止”,再到“梧桐更兼細語,到黃昏點點滴滴”“梧桐樹,三更雨,不道離情正苦。一葉葉,一聲聲,空階滴到明”,寫的都是中國的碧梧,而非時下流行的高大行道樹“法桐”,也不是到了春天便會開滿美麗紫花的泡桐。 舊時碧梧很常見,南北人家庭院中和道路兩旁都廣為栽種,故又稱“庭梧”。直到百年前高大的懸鈴木“法桐”引進之后,路上碧梧的身影才略稀少了一些?!耙恢昵嘤窳?,千葉綠云委”,和懸鈴木法國梧桐相比,碧梧的枝干比較細小,但樹皮平滑翠綠,樹干更為筆直挺拔,像古時的君子。 “關于梧桐,確實有許多經典的誤會。”《北京花開:寫給大家看的植物書》的作者,北京林業(yè)大學教授韓靜華對記者說:“我國很多城市把帶小球兒的懸鈴木作為行道樹。雖然名字里也有'梧桐’二字,但它們并不是梧桐科的樹木,和鳳凰以及古詩詞里的秋雨愁思也完全沒有關系?!表n靜華教授提醒大家:在秋季感懷之時,可不要弄錯了對象。 有人曾說,散文的況味,就是故都的秋。當代散文里,豐子愷的《梧桐樹》也是佳篇?!白畛蹙G色黑暗起來,變成墨綠;后來又由墨綠轉成焦黃;北風一起,它們大驚小怪地鬧將起來,大大的黃葉子便開始辭枝?!︻^漸漸地虛空了,露出樹后面的房屋來,終于只剩下幾根枝頭,回復了春初的面目?!?/p> 繁盛的梧桐葉子落下,竟比春花短暫的生命,更令人不忍。一場秋雨一場寒,在雨打桐葉聲中,在對“生命無?!钡母袊@中,還可以聽聽豐子愷怎么說:“可知自然是不能被占有的??芍囆g也是不能被占有的。”我們能做的是在流動中把握此刻。 作家眼里的秋天,偶爾帶著一絲寂寞,可北京的老人們卻喜歡管秋天叫“大秋”。誰會不喜歡這大秋的天?干凈利落,走路生風,像那爽朗局氣的北京人。 新秋忽至,人盼清涼,不過對于作物的生長而言,今年的“晚立秋”反倒好。俗語還道是:“六月秋樣樣丟,七月秋樣樣收。”趁著大地陽氣仍然充足,農作物都鉚足了勁,正處于生長結果的最后沖刺階段。一個果實累累的豐收季節(jié),就在不遠處了。 清風甫至蜜桃香 秋食烤肉處 烤肉季、烤肉宛等烤肉店 秋品甜桃處 平谷區(qū)產桃園等地 幾年前,不知是誰發(fā)明了曬“秋天的第一杯奶茶”,頓時刷屏了朋友圈。為什么偏是秋天才要喝第一杯奶茶?可見,即使人們的生活水平大大提高,肉糧蛋奶每日不斷,“立秋貼秋膘”這一習俗還是能千變萬化,給“吃貨”們一個饕餮的理由。 秋風一起,胃口大開。貼秋膘,老北京以吃肉為主。金受申先生在《老北京的生活》里寫道:“經過長夏的蒸郁,人們腸胃也寡得少油了,趁此秋涼,大吃大喝,是很有趣味的。”汪曾祺也專為“貼秋膘”撰過一文:北京人所謂“貼秋膘”有特殊的含義,即吃烤肉。炙子烤肉究竟起源于何時,已不可考。它早已在北京“生根落戶”,成為了“北京三烤”(烤肉、烤鴨、烤白薯)之一,是“北京吃兒”的代表作了。 北京烤肉是放在“炙子”(一根一根鐵條釘成的圓板)上烤的,下燒果木干柴。有“文吃”和“武吃”兩種吃法。“文吃”是由后廚烤好端上來,沒太大意思;還是“武吃”有趣:自己烤。曾經因為“炙子”比較高,人只能站著,或一只腳踩在長凳上,人人手執(zhí)尺二長的“六道木”長筷。若熱了,就脫得只剩下一件襯衫,大口吃肉,大口飲酒,掌把火候,自己取料,吃得相當豪邁。吃炙子烤肉,老北京除了正陽樓最受食客歡迎外,便是“烤肉三杰”:“烤肉季”“烤肉宛”和“烤肉王”。若還沒吃過,不妨先去老字號轉轉。 在西山吃烤肉,應該別有一番雅致。京西香山的香山寺,自從改建香山飯店之后,每年秋日添賣“真正松木烤肉”,只不過那里消費水平比較高,不適合大眾享受。尋一美好去處,自己動手,倒是更有趣味。舊時,金受申先生的兄長住在京西青龍橋紅山口一帶,曾經每年秋天,金受申先生都會去此地一兩次。那里山勢雖然不太高,但能南望昆明湖玉泉山,北望畫眉山下一帶秋野,“山頭松塔烤肉,踏月下山,海棠院中小坐,真是不可多得的福氣”。 大啖腥膻地貼完秋膘,“咬秋”與“啃秋”就顯得清新多了,也更適合現(xiàn)代人的健康生活方式。“啃秋”之意是人們在立秋日這天,常食西瓜、香瓜、香桃等佳果,以表達“啃下酷夏,迎接秋爽”,充滿了豐收的喜悅與迎秋的儀式感。江南地區(qū)的人們在立秋吃完桃子后,還會把桃核留到除夕,再把它扔到火爐中燒成灰燼,認為這樣便可以免除一年的災病。 食秋桃,怎能不去“中國桃鄉(xiāng)”平谷?車行駛在前往平谷區(qū)的路上,只見路邊果園的桃樹上,一個個白中透粉的桃子甚是可愛,還有一些令人稱奇的新品種:個小,狀如蘋果,一口咬下去,桃子的香甜頓時盈滿舌間。 北京平谷的桃子品種豐富,色佳味美,馳名中外。而立秋時節(jié),正是平谷大桃中熟品種的集中上市期,是一年之中大桃品種最豐富、品質最佳的時期,每一周都有不同的果種成熟。在平谷區(qū)農業(yè)農村局果品產業(yè)服務中心負責人喻永強的帶領下,我們一一見識了最負盛名的“大久?!?、北京十四號、中油蟠九號這幾個品種。 平谷大桃為什么好吃?喻永強告訴記者,除了技術研發(fā)與科學管理的因素外,平谷的地理環(huán)境十分優(yōu)越:山間谷地比較多,日照充足,晝夜溫差大,十分利于桃子的糖分積累;平谷有獨立的干凈水系,在洳河與泃河沖擊下形成了透氣性的沙壤土,有利于桃樹生長;平谷的火山巖也比較多,沙質土壤富含鉀元素,這對桃子的增色與增甜都有促進作用。 聽著聽著,不知不覺一個甜桃兒下肚。民間素有“桃飽人”“桃養(yǎng)人”的說法,意思是桃子性平,清甜滋潤,即使多吃幾個也不會對脾胃造成傷害。 在平谷鮮桃季,被青山綠水環(huán)繞,對著萬畝桃園,啜香茗、品甜桃,人間的心甜意洽真是莫過于此。 別夏忽聞促織鳴 舊京斗蟲處 宣武門外、西單、琉璃廠、鼓樓等地 甲骨文中的“秋”字 夏秋的默默交替,也可從聲音處感知:立秋后,不知從哪一天開始,知了的聲音漸生了寒意,蟋蟀(促織)的清越鳴唱在田野間幽幽響起。 “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戶,十月蟋蟀入我床下?!鼻锵x的歌聲伴隨了人類數千年,你瞧甲骨文中的“秋”字,就是一個長著小觸角的蟋蟀形象。 蟋蟀是行吟的音樂家,也是好斗的勇士。中國古代從宮廷到民間,都尚促織之戲,以斗蟋蟀為樂。癡迷玩蟲兒的南宋末年權相賈似道,人送稱號“蟋蟀宰相”;明代宣德皇帝朱瞻基,斗蟋蟀經常廢寢忘食,有時甚至懷里揣著蛐蛐兒上朝,人稱“促織天子”;蒲松齡《聊齋志異》中《促織》一文,更是寫盡了黎民向朝廷進貢蟋蟀的悲慘??蛇@仍不妨礙,從蘇杭到燕京,從皇帝到百姓,人們對這微細草蟲的迷戀。 按王世襄先生在《秋蟲六憶》里的說法,北京人喚蟋蟀為“蛐蛐兒”,若不這樣叫,就怪別扭的。舊時一入夏,有的北京人家里就把大魚缸洗刷干凈,放在屋角,用磚墊穩(wěn),等著接雨水,留作入秋后刷蛐蛐兒罐使用。玩蟲兒的二老街頭相遇,若寒暄過后又問:“您接雨水了嗎?”等同于問上一句“您今年養(yǎng)不養(yǎng)蛐蛐兒?”那會兒北京自來水為了消毒,加入了漂白粉等化學藥劑,養(yǎng)蛐蛐兒的怕對愛蟲不利,刷蛐蛐兒罐崇尚用天然的雨水或井水。 七月中旬,則有蛐蛐兒。當年北京四九城都有專業(yè)的蛐蛐攤兒,以朝陽門、東華門、鼓樓、西單、西四商場、菜市口、琉璃廠、天橋等處為多。初秋時節(jié),攤主從“掏現(xiàn)趟”開始,逮一天,賣一天。選好地點,一去十來天,從馬坊、高麗營、牛欄山、蘇家坨等地,帶回品相不錯的秋蟲。 據說最高級的蛐蛐市場,是在宣武門外的一家客棧內,來自天津、山東等地的蛐蛐兒匯聚于此,像一個個等著披掛出征的將軍?!斑h客泊舟來斗”,許是這個緣故,蟋蟀又稱“客蟲”。 黃庭堅盛贊蟋蟀,總結出了蟋蟀的“五德”:“鳴不失時,信也;遇敵必斗,勇也;傷重不降,忠也;敗則不鳴,知恥也;寒則歸寧,識時務也?!毕才贰⒍屎薇瘋?、七情六欲,這小小的草蟲竟都具備。 人愛蛐蛐兒,愛的是它的靈性;人愛蛐蛐兒,也喜歡它熱熱鬧鬧的陪伴。捉促織,聽秋吟,將一片秋聲藏入罐中,用自己的體溫呵護著它的歌唱。那么,即使到了萬物肅殺的冬天,日子也仿佛不再孤單漫長了。 碧梧葉落報秋來 秋賞碧梧處 國家植物園雋秀園、北京大觀園秋爽齋、故宮御花園等 俗語道:“早立秋,冷颼颼;晚立秋,熱死牛。”今年立秋的具體時間是公歷8月7日的晚上8點之后,早已進入到農歷七月,甚至晚于七夕節(jié)。無論從一天之中的早晚來看,還是從農歷的歷法來看,今年都屬于“晚立秋”。 前些日子,蒸籠般的北京確實有些難熬,本以為這樣的天氣還會持續(xù)一段時間,“立秋”卻真不叫人失望。幾場雨一下,連日的悶熱頓時散去了不少。眼瞅著,溽暑將盡,晨起白露,只待金風,一葉知秋。北京就是這樣四季分明的城市。 司馬光《梧桐》詩曰:“初聞一葉落,知是九秋來。”“一葉知秋”,說的是梧桐葉。梧桐寓秋意,早在先秦時 期,《九辯》有云:“皇天平分四時兮,竊獨悲此凜秋。白露既下百草兮,奄離披此梧楸。”宋玉開創(chuàng)了“悲秋”的主題,此時凋謝的梧桐、楸樹已是重要的秋之意象。 宋末吳自牧《夢粱錄》卷四記載,宋時,宮中還會把梧桐移于殿內,等“立秋”的時辰一到,太史官便高聲奏道:“秋來?!弊喈?,梧桐應聲飛落一兩片葉子,意為報秋。這聽起來似乎有些神化梧桐,其實并非是古人迷信,而是由于氣候的變化。十一世紀以后,華夏大地氣溫轉低,宋代的立秋時節(jié),比如今的氣溫要低許多,“報秋”的梧桐會在立秋日落葉,是十分正常的。 周末前往北京大觀園,繞至秋爽齋的后院,見院內幾棵碧梧翠生生地長著,立于“桐剪秋風”的匾額之下?!都t樓夢》中的大觀園,每處住宅都有不同的主題植物:瀟湘館的竹、怡紅院的芭蕉、蘅蕪苑的香草,還有就是秋爽齋的梧桐。它雖不像前幾處的植物那么有名,但也時常被提及。 初秋時節(jié),賈探春給賈寶玉寫信:“時漏已三轉,猶徘徊于桐檻之下?!辈恢遣皇窃孪挛嗤┑那逖沤o了她靈感,才有了后來“海棠詩社”的創(chuàng)立。而碧梧樹皮青翠、葉大形美、妍雅華凈,正符合探春大氣闊朗的性格。 碧梧,又名青桐、中國梧桐,是土生土長的中國植物,數千年來被古典詩人反復吟詠,被斫琴者制成絕世名琴。無論是“梧葉秋聲”,還是《莊子》中的鳳凰“非梧桐不止”,再到“梧桐更兼細語,到黃昏點點滴滴”“梧桐樹,三更雨,不道離情正苦。一葉葉,一聲聲,空階滴到明”,寫的都是中國的碧梧,而非時下流行的高大行道樹“法桐”,也不是到了春天便會開滿美麗紫花的泡桐。 舊時碧梧很常見,南北人家庭院中和道路兩旁都廣為栽種,故又稱“庭梧”。直到百年前高大的懸鈴木“法桐”引進之后,路上碧梧的身影才略稀少了一些?!耙恢昵嘤窳?,千葉綠云委”,和懸鈴木法國梧桐相比,碧梧的枝干比較細小,但樹皮平滑翠綠,樹干更為筆直挺拔,像古時的君子。 “關于梧桐,確實有許多經典的誤會?!薄侗本┗ㄩ_:寫給大家看的植物書》的作者,北京林業(yè)大學教授韓靜華對記者說:“我國很多城市把帶小球兒的懸鈴木作為行道樹。雖然名字里也有'梧桐’二字,但它們并不是梧桐科的樹木,和鳳凰以及古詩詞里的秋雨愁思也完全沒有關系?!表n靜華教授提醒大家:在秋季感懷之時,可不要弄錯了對象。 有人曾說,散文的況味,就是故都的秋。當代散文里,豐子愷的《梧桐樹》也是佳篇。“最初綠色黑暗起來,變成墨綠;后來又由墨綠轉成焦黃;北風一起,它們大驚小怪地鬧將起來,大大的黃葉子便開始辭枝?!︻^漸漸地虛空了,露出樹后面的房屋來,終于只剩下幾根枝頭,回復了春初的面目?!?/p> 繁盛的梧桐葉子落下,竟比春花短暫的生命,更令人不忍。一場秋雨一場寒,在雨打桐葉聲中,在對“生命無?!钡母袊@中,還可以聽聽豐子愷怎么說:“可知自然是不能被占有的??芍囆g也是不能被占有的?!蔽覀兡茏龅氖窃诹鲃又邪盐沾丝?。 作家眼里的秋天,偶爾帶著一絲寂寞,可北京的老人們卻喜歡管秋天叫“大秋”。誰會不喜歡這大秋的天?干凈利落,走路生風,像那爽朗局氣的北京人。 新秋忽至,人盼清涼,不過對于作物的生長而言,今年的“晚立秋”反倒好。俗語還道是:“六月秋樣樣丟,七月秋樣樣收?!背弥蟮仃枤馊匀怀渥悖r作物都鉚足了勁,正處于生長結果的最后沖刺階段。一個果實累累的豐收季節(jié),就在不遠處了。 清風甫至蜜桃香 秋食烤肉處 烤肉季、烤肉宛等烤肉店 秋品甜桃處 平谷區(qū)產桃園等地 幾年前,不知是誰發(fā)明了曬“秋天的第一杯奶茶”,頓時刷屏了朋友圈。為什么偏是秋天才要喝第一杯奶茶?可見,即使人們的生活水平大大提高,肉糧蛋奶每日不斷,“立秋貼秋膘”這一習俗還是能千變萬化,給“吃貨”們一個饕餮的理由。 秋風一起,胃口大開。貼秋膘,老北京以吃肉為主。金受申先生在《老北京的生活》里寫道:“經過長夏的蒸郁,人們腸胃也寡得少油了,趁此秋涼,大吃大喝,是很有趣味的。”汪曾祺也專為“貼秋膘”撰過一文:北京人所謂“貼秋膘”有特殊的含義,即吃烤肉。炙子烤肉究竟起源于何時,已不可考。它早已在北京“生根落戶”,成為了“北京三烤”(烤肉、烤鴨、烤白薯)之一,是“北京吃兒”的代表作了。 北京烤肉是放在“炙子”(一根一根鐵條釘成的圓板)上烤的,下燒果木干柴。有“文吃”和“武吃”兩種吃法。“文吃”是由后廚烤好端上來,沒太大意思;還是“武吃”有趣:自己烤。曾經因為“炙子”比較高,人只能站著,或一只腳踩在長凳上,人人手執(zhí)尺二長的“六道木”長筷。若熱了,就脫得只剩下一件襯衫,大口吃肉,大口飲酒,掌把火候,自己取料,吃得相當豪邁。吃炙子烤肉,老北京除了正陽樓最受食客歡迎外,便是“烤肉三杰”:“烤肉季”“烤肉宛”和“烤肉王”。若還沒吃過,不妨先去老字號轉轉。 在西山吃烤肉,應該別有一番雅致。京西香山的香山寺,自從改建香山飯店之后,每年秋日添賣“真正松木烤肉”,只不過那里消費水平比較高,不適合大眾享受。尋一美好去處,自己動手,倒是更有趣味。舊時,金受申先生的兄長住在京西青龍橋紅山口一帶,曾經每年秋天,金受申先生都會去此地一兩次。那里山勢雖然不太高,但能南望昆明湖玉泉山,北望畫眉山下一帶秋野,“山頭松塔烤肉,踏月下山,海棠院中小坐,真是不可多得的福氣”。 大啖腥膻地貼完秋膘,“咬秋”與“啃秋”就顯得清新多了,也更適合現(xiàn)代人的健康生活方式?!翱星铩敝馐侨藗冊诹⑶锶者@天,常食西瓜、香瓜、香桃等佳果,以表達“啃下酷夏,迎接秋爽”,充滿了豐收的喜悅與迎秋的儀式感。江南地區(qū)的人們在立秋吃完桃子后,還會把桃核留到除夕,再把它扔到火爐中燒成灰燼,認為這樣便可以免除一年的災病。 食秋桃,怎能不去“中國桃鄉(xiāng)”平谷?車行駛在前往平谷區(qū)的路上,只見路邊果園的桃樹上,一個個白中透粉的桃子甚是可愛,還有一些令人稱奇的新品種:個小,狀如蘋果,一口咬下去,桃子的香甜頓時盈滿舌間。 北京平谷的桃子品種豐富,色佳味美,馳名中外。而立秋時節(jié),正是平谷大桃中熟品種的集中上市期,是一年之中大桃品種最豐富、品質最佳的時期,每一周都有不同的果種成熟。在平谷區(qū)農業(yè)農村局果品產業(yè)服務中心負責人喻永強的帶領下,我們一一見識了最負盛名的“大久?!?、北京十四號、中油蟠九號這幾個品種。 平谷大桃為什么好吃?喻永強告訴記者,除了技術研發(fā)與科學管理的因素外,平谷的地理環(huán)境十分優(yōu)越:山間谷地比較多,日照充足,晝夜溫差大,十分利于桃子的糖分積累;平谷有獨立的干凈水系,在洳河與泃河沖擊下形成了透氣性的沙壤土,有利于桃樹生長;平谷的火山巖也比較多,沙質土壤富含鉀元素,這對桃子的增色與增甜都有促進作用。 聽著聽著,不知不覺一個甜桃兒下肚。民間素有“桃飽人”“桃養(yǎng)人”的說法,意思是桃子性平,清甜滋潤,即使多吃幾個也不會對脾胃造成傷害。 在平谷鮮桃季,被青山綠水環(huán)繞,對著萬畝桃園,啜香茗、品甜桃,人間的心甜意洽真是莫過于此。 別夏忽聞促織鳴 舊京斗蟲處 宣武門外、西單、琉璃廠、鼓樓等地 甲骨文中的“秋”字 夏秋的默默交替,也可從聲音處感知:立秋后,不知從哪一天開始,知了的聲音漸生了寒意,蟋蟀(促織)的清越鳴唱在田野間幽幽響起。 “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戶,十月蟋蟀入我床下?!鼻锵x的歌聲伴隨了人類數千年,你瞧甲骨文中的“秋”字,就是一個長著小觸角的蟋蟀形象。 蟋蟀是行吟的音樂家,也是好斗的勇士。中國古代從宮廷到民間,都尚促織之戲,以斗蟋蟀為樂。癡迷玩蟲兒的南宋末年權相賈似道,人送稱號“蟋蟀宰相”;明代宣德皇帝朱瞻基,斗蟋蟀經常廢寢忘食,有時甚至懷里揣著蛐蛐兒上朝,人稱“促織天子”;蒲松齡《聊齋志異》中《促織》一文,更是寫盡了黎民向朝廷進貢蟋蟀的悲慘??蛇@仍不妨礙,從蘇杭到燕京,從皇帝到百姓,人們對這微細草蟲的迷戀。 按王世襄先生在《秋蟲六憶》里的說法,北京人喚蟋蟀為“蛐蛐兒”,若不這樣叫,就怪別扭的。舊時一入夏,有的北京人家里就把大魚缸洗刷干凈,放在屋角,用磚墊穩(wěn),等著接雨水,留作入秋后刷蛐蛐兒罐使用。玩蟲兒的二老街頭相遇,若寒暄過后又問:“您接雨水了嗎?”等同于問上一句“您今年養(yǎng)不養(yǎng)蛐蛐兒?”那會兒北京自來水為了消毒,加入了漂白粉等化學藥劑,養(yǎng)蛐蛐兒的怕對愛蟲不利,刷蛐蛐兒罐崇尚用天然的雨水或井水。 七月中旬,則有蛐蛐兒。當年北京四九城都有專業(yè)的蛐蛐攤兒,以朝陽門、東華門、鼓樓、西單、西四商場、菜市口、琉璃廠、天橋等處為多。初秋時節(jié),攤主從“掏現(xiàn)趟”開始,逮一天,賣一天。選好地點,一去十來天,從馬坊、高麗營、牛欄山、蘇家坨等地,帶回品相不錯的秋蟲。 據說最高級的蛐蛐市場,是在宣武門外的一家客棧內,來自天津、山東等地的蛐蛐兒匯聚于此,像一個個等著披掛出征的將軍。“遠客泊舟來斗”,許是這個緣故,蟋蟀又稱“客蟲”。 黃庭堅盛贊蟋蟀,總結出了蟋蟀的“五德”:“鳴不失時,信也;遇敵必斗,勇也;傷重不降,忠也;敗則不鳴,知恥也;寒則歸寧,識時務也。”喜怒哀樂、妒恨悲傷、七情六欲,這小小的草蟲竟都具備。 人愛蛐蛐兒,愛的是它的靈性;人愛蛐蛐兒,也喜歡它熱熱鬧鬧的陪伴。捉促織,聽秋吟,將一片秋聲藏入罐中,用自己的體溫呵護著它的歌唱。那么,即使到了萬物肅殺的冬天,日子也仿佛不再孤單漫長了。 |
|
來自: singer0852 > 《24節(jié)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