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習錄·陸澄錄》里有一段對話: 問:靜時亦覺意思好,才遇事便不同。如何? 先生曰:是徒知靜養(yǎng),而不用克己工夫也。如此,臨事便要傾倒。人須在事上磨,方立得住,方能“靜亦定,動亦定”。 譯成白話大意如下: 陸澄問:安靜守中的時候感覺挺好,可一遇到事情就又不一樣了。這是怎么回事? 王陽明答:這是因為只知道靜坐修煉,而沒有下克制私欲的功夫。這樣,一遇到具體事就亂了。人必須在處理具體事情的過程中磨練自己,才真正立得住,才能做到程顥說的“靜亦定,動亦定”——不管在靜守時還是做事時,內(nèi)心世界都是安定的。 》》》 事上磨練是王陽明教導弟子修行的重要方法,在《傳習錄》中有多次表述。跟陸澄說的這番話,是較早有關(guān)“事上磨練”的講述。 王陽明的另一個弟子陳九川也問過類似的問題: (九川)又問:靜坐用功,頗覺此心收斂;遇事又斷了,旋起個念頭去事上省察;事過又尋舊功,還覺有內(nèi)外,打不作一片。 先生曰:此格物之說未透。心何嘗有內(nèi)外?即如惟濬今在此講論,又豈有一心在內(nèi)照管?這聽講時專敬,即是那靜坐時心;功夫一貫,何須更起念頭?人須在事上磨練,做功夫乃有益。若只好靜,遇事便亂,終無長進。那靜時功夫亦差似收斂,而實放溺也。 ——(《傳習錄·陳九川錄》) 陳九川問:靜坐用功時,覺得心收斂了。但一遇到事情就又被打斷,旋即起個念頭到所遇的事上省察。事情過去后回頭尋找原來用的功夫,還是覺得有內(nèi)外之分,不能打成一片。 王陽明答:這是沒能透徹理解“格物”之說。心何嘗有內(nèi)外呢?就像惟浚(陳九川字惟浚)你現(xiàn)在在這里講說,又豈有另外一個心獨自在里邊照管?這個專心講習討論的心,就是那個靜坐時的心。功夫一貫,何須在念頭之上另起念頭?人必須在事上磨煉,修煉功夫才能真正得益。如果只是偏好安靜中用功,一遇事就會亂,終不會有真正的長進。這樣的話,那靜守時的功夫,看上去很像是收斂,實際上卻是放縱沉淪啊?!?/p> 》》》》》 如何理解事上磨練?如何實踐事上磨練?只看王陽明的講述,我還是不能完全明了。有一次,老師談到了這個問題。 當時我跟老師說,孩子外出學習后,好像一下子長大了。 老師說:這是因為她到了新的環(huán)境里面。這就是心界的開放。我們總說大心胸大心胸,你在一個小環(huán)境里邊的話,總會受限制。到一個大環(huán)境里的話,不知不覺就開闊了??紤]問題就不像以前那樣簡單、應(yīng)對也不像以前任性了。 我接著老師的話說:實際上王陽明說那個事上磨練就是磨練心性,就是通過任事來磨練心性吧? 老師:哎,就是。 老師進一步講述事上磨練:這個情況,一個就是,碰上事的時候,你心態(tài)如何;另外,你智慧如何;還有就是你落實措施如何。在事上磨練,就是這么三個磨練。 事上磨練,不光是一個心態(tài)。(當然)這個心態(tài)是關(guān)鍵的東西。你心一動,后邊兩個就都亂套了。 但有了第一個(指心態(tài)穩(wěn)定),你不一定就有第二個(應(yīng)對智慧),它(指心態(tài))可以引發(fā)出第二個來(智慧),但還應(yīng)該有意識地拿出智慧和措施來,解決那些個問題。 老師接著說:王陽明說的那個良知,就不是個簡單的“見父知孝,見兄知敬”。那樣就太簡單了。還要有智慧、能力、措施。 當然一開始的話呢,能夠心不動,穩(wěn)定,這是個根兒。所以他說嘛:平宸濠的時候,我也沒動心。 》》》 老師說的“見父知孝、見兄知敬”,出自《傳習錄》,原文是: 又曰:知是心之本體,心自然會知,見父自然知孝,見兄自然知弟(弟通悌,意為對兄弟姐妹尊重愛護),見孺子入井自然知惻隱,此便是良知,不假外求。 王陽明這段話是強調(diào)良知人人本來具有,不需要從外邊求,就像一個人對父親知道孝順,對兄弟知道尊重,見到小孩子掉進井里自然生起惻隱之心一樣。 老師多次說過,良知其實并不是心本體,而是已經(jīng)進入睿思層面的深層之知。 老師說的平宸濠,指王陽明平定宸濠之亂(又稱寧王之亂)。明武宗正德十四年(公元1519年)六月,寧王朱宸濠在南昌發(fā)動叛亂,波及江西北部及南直隸西南一帶(今江西省北部及安徽省南部)。時任贛南巡撫王陽明在兵力匱乏、身處險境的不利形勢下,臨危不亂,多方尋求支援,從容調(diào)度指揮,終于變劣勢為優(yōu)勢,在叛亂發(fā)生43天后就將其平定,活捉朱宸濠。在這場一著不慎就會全盤皆輸?shù)拇髴?zhàn)役中,王陽明能做到不動心,可見其境界已達到極高水平。但僅有不動心,不足以達成戰(zhàn)役的完勝。王陽明在平宸濠的過程中,表現(xiàn)出卓越的戰(zhàn)略管理智慧和軍事指揮才能,從戰(zhàn)略到戰(zhàn)術(shù)到具體細節(jié)都謀劃得當、安排周到,堪稱滴水不漏。他在由官船換乘漁船躲避叛軍追擊、前往吉安府動員平叛時,提醒部下把官船上的羅蓋(代表他巡撫身份的儀仗)取下來放到漁船上。當他們夜間到達吉安府城門外時,守城士兵惟恐來者是叛軍,不敢開門,王陽明的軍兵高高舉起羅蓋,守城士兵才打開城門。從這個細節(jié),就可見王陽明對落實措施的精準把控。 |
|
來自: 昵稱31830743 > 《心學、禪儒證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