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念】郄穴:郄,空隙、間隙。十二經(jīng)脈各有一空隙較大的郄穴,加上陽蹺脈、陰蹺脈、陽維脈、陰維脈各有一個郄穴,合稱“十六郄穴”。除梁丘穴位于膝關節(jié)以上,其余十五郄穴均位于四肢肘、膝關節(jié)以下。 “郄穴”為人體重要的急救穴位,陰郄穴用于治血癥、瘀癥;陽郄穴用于治氣癥、痛癥。休克、大出血、急性疼痛等癥,用指尖稍用力掐按相應郄穴2~5分鐘,常有“一穴救命”的效果。 1、手太陰肺經(jīng)郄穴——孔最,止內臟出血、咯血、鼻出血。 在前臂掌面橈側,尺澤與太淵穴連線上,腕橫紋上7寸。從太淵與尺澤連線的中點向上量一橫指,橈骨內側緣。 2、大腸手陽明之脈郄穴——溫溜,止急性腹痛、腹瀉。 屈肘時,位于前臂背面橈側,陽溪穴與曲池穴連線上,腕橫紋上5寸處。從陽溪與曲池連線的中點向下量一橫指。 3、足陽明胃經(jīng)郄穴——梁丘,止急性胃痛。 屈膝,位于髂前上棘與髕骨外上緣連線上,髕骨外上緣上3寸。 4、足太陰脾經(jīng)郄穴——地機,止腹痛、腹脹、腹瀉。 位于小腿內側,內踝尖與陰陵泉穴的連線上,陰陵泉穴下3寸。 5、手少陰心經(jīng)郄穴——陰郄,止心絞痛、胃痛、吐血、鼻出血。 在前臂掌側,尺側腕屈肌腱的橈側緣,腕橫紋上0.5寸。 6、手太陽小腸經(jīng)郄穴——養(yǎng)老,止急性腰痛。 位于前臂背面,尺骨小頭近端橈側凹陷中。沿著高骨的最高點向拇指側推,可觸及一骨縫,即此穴。 7、足太陽膀胱經(jīng)郄穴——金門,止腰痛。 位于足外側部,當外踝前緣直下,骰骨下緣處。正坐垂足著地或俯臥位。當腳向上翹起可見一骨頭凸起,即是骰骨,骰骨外側可觸及一凹陷,按壓有酸脹感,即為本穴。 8、足少陰腎經(jīng)郄穴——水泉,止尿血。 位于內踝后下方,太溪穴直下1寸,跟骨結節(jié)內側前上部凹陷處。 9、手少陽三焦經(jīng)郄穴——會宗,止頭痛、頸椎痛、前臂痛。 背側腕橫紋上3寸,支溝穴尺側。抬臂俯掌。從腕背橫紋向上量4橫指,在尺骨的橈側(拇指側)緣,按壓有酸脹感處,即為本穴。 10、手厥陰心包經(jīng)郄穴——郄門,止心絞痛、心率失常、房顫。 位于腕橫紋上五寸。伸臂仰掌,微曲腕握拳,在手臂內側可觸摸到兩條明顯條索狀筋(掌長肌腱與橈側腕屈肌腱),將近掌側腕橫紋到肘橫紋的中點向下量1橫指,兩筋之間的凹陷處,即為本穴。 11、郄穴——外丘,止膽囊疼痛、急性頭痛。 位于小腿外側,外踝尖上7寸,腓骨前緣,平陽交穴。取穴坐位或仰臥位。從外踝尖與摑橫紋頭連線中點,向下量1橫指,當腓骨前緣處即為該穴。 12、足厥陰肝經(jīng)郄穴——中都,止女子崩漏、男子疝氣疼痛。 位于小腿內側,內踝尖上7寸,脛骨內側面的中央。 13、陽蹺脈郄穴——附陽,止足痛、下肢痛、膝關節(jié)痛。 位于人體的小腿后面,外踝后直上3寸。 14、陰蹺脈郄穴——交信,止痛經(jīng)、拉膿血便。 位于人體小腿內側,太溪穴直上2寸,復溜穴前0.5寸,脛骨內側緣的后方。 15、陽維脈郄穴——陽交,止急性頭痛。 位于小腿外側,當外踝尖上7寸,腓骨后緣。 16、陰維脈郄穴——筑賓穴,止惡心、嘔吐。 位于小腿內側,當太溪穴與陰谷穴的連線上,太溪穴上5寸,腓腸肌肌腹的內下方。 以上諸穴用拇指腹尖或撥筋棒頭端適度用力按壓,具有酸、麻、重、脹持續(xù)2-5分鐘。 |
|
來自: 天地任逍遙耶 > 《經(jīng)穴治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