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講:湖南中醫(yī)藥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 、湖南針灸協(xié)會會長 常小榮 摘要編輯:靈蘭小草 一、郄穴的概念與分布郄穴,“郄”有空隙之意,郄穴是各經(jīng)經(jīng)氣深聚的部位。十二經(jīng)各有一個郄穴,陰維脈、陽維脈、陰蹻脈、陽蹻脈也各有一個郄穴,一共16個郄穴。除足陽明胃經(jīng)的梁丘外,都分布在肘、膝關節(jié)以下。臨床上郄穴多用于治療急性病。 二、郄穴的臨床應用一有診斷作用:當某臟腑有病變時,可按壓郄穴進行檢查虛實的征象。 二有治療本經(jīng)循行部位及所屬臟腑的急性病證。 陰經(jīng)郄穴多治血證,陽經(jīng)郄穴多治急性疼痛。 (一)手三陰經(jīng)郄穴 1、孔最穴,屬于肺經(jīng),在前臂掌面橈側,尺澤穴與太淵穴連線上,腕橫紋上7寸處。主治:器官擴張咯血及便血。 2、郄門穴,屬于心包經(jīng),在腕橫紋上5寸。主治:心痛心煩及嘔血。 3、陰郄穴,屬于心經(jīng),位于前臂掌側,當尺側腕屈肌腱的橈側緣,腕橫紋上0.5寸。主治:骨蒸潮熱暴喑及吐血。 (二)、足三陰經(jīng)郗穴1、地機穴,屬于足太陰脾經(jīng),在小腿上,當內(nèi)踝尖與陰陵泉穴的連線上,陰陵泉穴下3寸。 主治:下肢水腫及崩漏。 2、中都穴,屬于足厥陰肝經(jīng),位于內(nèi)踝上七寸,脛骨內(nèi)側面的中點或脛骨后緣處。 主治:疝氣痛及產(chǎn)后惡露不盡。 3、水泉穴,屬于足少陰腎經(jīng),位于內(nèi)踝后下方,當太溪直下1寸。 主治:小便不利,尿血及下肢水腫。 (三)、手三陽經(jīng)郗穴1、溫溜穴,歸屬手陽明大腸經(jīng)。在前臂背面橈側,腕橫紋上5寸。 主治:手臂酸痛及頭痛咽痛腹痛。 2、會宗穴,屬手少陽三焦經(jīng)。在前臂背側,當腕背橫紋上3寸,支溝尺側,尺骨的橈側緣。 主治:突發(fā)性耳聾及偏頭痛。 3、養(yǎng)老穴,屬于手太陽小腸經(jīng)。位置:以手掌面向胸,當尺骨莖突橈側骨縫凹陷中。 主治:頸背腰肩痛。 (四)、足三陽經(jīng)郗穴1、梁丘穴,歸屬足陽明胃經(jīng)。位置:髂前上棘與髕底外側端的連線上,髕底上2寸。 主治:膝關節(jié)腫痛及急性胃痛。 2、外丘穴,屬于足少陽膽經(jīng)。位于人體的小腿外側,當外踝尖上7寸,腓骨前緣。 主治:胸脅疼痛及急性膽囊炎。 3、金門穴,屬于足太陽膀胱經(jīng)。位于人體的足外側部,當外踝前緣直下,骰骨下緣處。 主治:腰痛外踝水腫及小兒驚風。 (五)、維蹺脈郗穴1、陽交穴,屬膽經(jīng),是陽維脈的郄穴,位于人體的小腿外側足少陽膽經(jīng),當外踝尖上7寸,腓骨后緣。 主治:胸脅滿痛及膽絞痛。 2、筑賓穴,屬于足少陰腎經(jīng),陰維脈郄穴。位于小腿內(nèi)側,當太溪穴與陰谷穴的連線上,太溪穴上5寸,腓腸肌肌腹的內(nèi)下方。 主治:小腿疼痛及吐涎吐舌。 3、跗陽穴,屬于足太陽膀胱經(jīng),陽蹺脈郄穴。在小腿外踝后區(qū),昆侖直上3寸,腓骨與跟腱之間。 主治:頭痛腰痛踝痛及頭重頭暈。 4、交信穴,屬足少陰腎經(jīng)。陰蹻之郄穴。在小腿內(nèi)側,當太溪直上2寸,復溜前0.5寸,脛骨內(nèi)側緣的后方。 主治:崩漏陰癢及便秘泄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