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加索,是20世紀最有影響力的藝術(shù)家, 是第一位親眼看見自己畫作收藏進盧浮宮的畫家, 還是一位極其罕見的活著就“暴富”的藝術(shù)家! 全球拍賣最高的前十件藝術(shù)品, 光畢加索的就占了6件! 巴勃羅·畢加索Pablo Picasso 1881-1973 但是對于這樣一位大咖, 我一直都提不起太大的興趣, 或許是因為他是個十足的渣男, 老婆和情人都能組成一個足球隊! 又或許是因為他的大部分畫作,我都看不太懂, 實在是沒辦法產(chǎn)生共鳴。 哭泣的女人 The Weeping Woman 1937@ 倫敦泰特美術(shù)館Tate Modern, London 但后臺一直都會有寶寶跟我說, 想讓我講講畢加索, 所以我就趁著上海封控,定下心來, 看了好幾本關(guān)于畢加索的書, 看完之后發(fā)現(xiàn),這位大師還是有幾把刷子的, 不愧是被稱為“現(xiàn)代藝術(shù)一哥”的男人! 那這篇文,我們就來好好聊下畢加索吧。 23歲的畢加索 畢加索是西班牙人, 出生于西班牙的海港城市馬拉加(Málaga), 他的家庭是個典型的中產(chǎn), 父親是博物館的館長,也是位畫家, 所以畢加索很小的時候,就跟著父親學畫畫了。 畢加索11歲時畫的素描 畢加索一直說: 我14歲就畫得和拉斐爾一樣好, 但我畢生都在追求如何像個孩子一樣去繪畫。 的確,當你去看他少年時期的作品, 無論是筆法的運用,還是光影的把握, 都能顯示出他是一名超級繪畫神童! 畢加索14歲的作品:赤腳的女孩 The barefoot girl @巴黎畢加索博物館 Musée Picasso, Paris 畢加索15歲時, 馬德里皇家美術(shù)學院破格錄取了他, 要知道在當時, 只有年滿20歲的人才有入學資格! 還有,畢加索的畫家爸爸, 每次看見看見兒子的畫作,都覺得自愧不如, 于是也早早將畫筆交給了兒子,從此金盆洗手。 畢加索14歲的作品:科學與慈善 @ 巴塞羅那畢加索博物館 Museo Picasso de Barcelona 但畢加索吧,并不太喜歡在美術(shù)學院上課, 很有可能是他覺得那里已經(jīng)沒什么可以教他的了, 所以在19歲那年,他不顧家人的反對, 和好友卡薩吉馬斯一起去了巴黎。 畢加索19歲的自畫像 當時的巴黎,真的是全世界的藝術(shù)中心, 印象派、后印象派等輪番上演,熱鬧非凡, 然而風頭正旺的,還是馬蒂斯所主導(dǎo)的“野獸派”, 當時剛到巴黎的畢加索肯定想不到, 他會和這位大師成為終生的朋友&競爭對手。 亨利·馬蒂斯Henri Matisse 1869-1954 剛到巴黎的畢加索, 面對著五顏六色的各種藝術(shù)流派,超級興奮! 所以他那個時期的作品, 真的就是借鑒各類大師, 比如這幅《煎餅?zāi)シ弧罚?br> 煎餅?zāi)シ籑oulin de la galette 1900 @ 畢爾巴鄂古根海姆美術(shù)館 Guggenheim Museum Bilbao 就是雷諾阿的《煎餅?zāi)シ坏奈钑返摹瓣幧妗保?/span> 煎餅?zāi)シ坏奈钑?Bal du moulin de la Galette 1876 @ 巴黎奧賽博物館 Musée d'Orsay 還有這幅《兩個雜技演員》, 兩個雜技演員 Two acrobats 1901 也很明顯的是借鑒了高更的原始主義風格。 高更:你何時結(jié)婚 1892 When Will You Marry? 私人收藏 畢加索曾說: 糟糕的藝術(shù)家復(fù)制作品,好的藝術(shù)家竊取靈感。 這個理念, 還真的是貫穿了他的整個藝術(shù)生涯...... 1901年,也就是畢加索20歲時, 他的畫風終于開始慢慢定型了, 它,就是著名的“藍色時期”。 湯 The soup c.1902 @ 多倫多安大略美術(shù)館Art Gallery of Ontario “藍色時期”的最大特點, 就是畫布上的主色調(diào)都是藍色或者藍綠色, 而且描繪的主題也都是社會底層階級, 比如妓女、乞丐、醉鬼等等...... 畢加索之所以會進入憂郁的藍色時期, 很大的一個原因, 就是他的好友卡薩吉馬斯因為失戀而自殺了, 后來畢加索曾這樣回憶道: “當我得知卡薩吉馬斯的死訊時, 我開始用藍色畫畫了”。 卡薩吉馬斯之死The Death of Casagemas 1901 @ 巴黎畢加索博物館 Musée Picasso, Paris 縱觀畢加索整個藍色時期的畫作, 還有一個特點是很明顯的, 那就是人物的身體都非常不寫實, 四肢都很細長。 生活 La vie 1903 @ 美國克利夫蘭藝術(shù)博物館 Cleveland Museum of Art 這一點,他應(yīng)該是借鑒了300多年前的畫家埃爾·格列柯的風格, 格列柯一直是畢加索很崇拜的畫家, 同樣也是我很喜歡的一位大師, 所以畢加索藍色時期的作品,是我最欣賞的。 埃爾·格列柯:拉奧孔 c.1610 El Greco:Laoco?n @ 華盛頓國家美術(shù)館 National Gallery of Art, Washington, D.C. 比如這幅《老吉他手》, 畫面所描繪的是一位街頭演奏的的吉他手, 他的衣服都是破破爛爛的, 身體比例也是被拉長到不可思議, 老吉他手 The Old Guitarist 1903 @ 芝加哥藝術(shù)博物館 Art Institute of Chicago 我們仔細看他的脖子這里, 畢加索將它畫得極度往下傾斜, 但這也正是整個畫面的最大的亮點! 因為它能讓人感覺這位吉他手是完全沉浸在音樂中的,超級有感染力,很能讓觀眾產(chǎn)生共情。
我們今天看來,當然具有極高的藝術(shù)價值, 但在當時的巴黎,肯定是賣不出去的, 因為誰也不想掛這樣一幅壓抑的作品放在家里, 所以當時的畢加索真的很窮, 曾經(jīng)被逼到燒掉自己的素描和水彩畫來取暖。 于是,在畫了三年“藍色作品”后, 畢加索終于悟了,畫里的顏色開始變明亮了起來, 他的“粉色時期”來臨了...... (這幅粉色時期的《拿煙斗的男孩》在2004 年拍出了1.04 億美元) 拿煙斗的男孩 Boy with a Pipe 1905 其實關(guān)于畢加索從藍色到粉色時期的過渡, 很多學者認為是他遇上了情人費爾南德, 是愛情的力量,讓他的畫作變明亮了起來。 我覺得這個可能性也有, 畢竟他是一個那么“博愛”的男人??。 費爾南德 Fernande Olivier 1881-1966 但我想說的是,粉色時期的畢加索, 他的底色其實還是抑郁的。 不信你去看他畫里的人物, 雖然都用了明亮的橙色或者粉色, 給人感覺歡快了一些, 但畫中人物的表情,依然都是那么的落寞...... 母愛 Maternité 1905 私人收藏 Private collection 而且粉色時期的畢加索, 特別喜歡描繪馬戲團的雜技演員和小丑, 這些人的日常工作,就是逗人們笑, 但“喜劇的核心終究還是悲劇”, 生活中的小丑,是不可能快樂的...... 在狡兔酒吧 At the Lapin Agile 1905 @ 紐約大都會藝術(shù)博物館 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 畢加索敏銳地觀察到了這群人, 隨后將他們都畫進了自己的粉色時期, 所以當我去欣賞畢加索粉色時期的畫作, 反而會覺得更壓抑, 因為畫里的人物看上去是平靜安詳?shù)模?br> 但他們的內(nèi)心,卻是極度憂傷的...... 雜技演員和小丑角 1905 Acrobat and Young Harlequin @ 費城巴恩斯基金會 Barnes Foundation, Philadelphia 畢加索的粉色時期持續(xù)了近3年, 隨后他的畫風,又忽然來了個360度突變, 直接變成下面這個樣子了。 穿黃衣服的女人 women with yellow shirt 1907 畢加索這一生,畫風一直在變, 所以我并不會覺得特別驚訝, 只不過這一次的變化,我認為他是被逼的...... 因為就在1905年, 以馬蒂斯為首的野獸派大放異彩, 在他的個人畫展里,55幅作品銷售一空, 這位競爭對手的巨大成功, 讓畢加索受到了巨大的刺激! 馬蒂斯:戴帽子的女人 1905 Woman with a Hat @ 舊金山現(xiàn)代藝術(shù)博物館 San Francisco Museum of Modern Art 畢加索終于意識到: 畫藍色也好、粉色也罷,這些都是沒前途的, 他需要更大的突破! 于是這一次,他轉(zhuǎn)向了“原始主義”。 20 世紀初的歐洲對外殖民, 讓非洲和美洲原住民藝術(shù)一下子涌入了巴黎, 這就給畢加索帶來了很大的靈感。 非洲面具 Masque Fang au long visage 19 世紀 @巴黎凱布朗利博物館Musée du quai Branly 所以慢慢地,畢加索畫作里的人物, 臉部也開始呈現(xiàn)出非洲面具的模樣, 后人將他的這個時期,稱為非洲主義。 沉睡女人的頭像 Head of a Sleeping Woman 1907 @ 紐約大都會藝術(shù)博物館 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 畢加索這一生,有過無數(shù)次藝術(shù)風格的轉(zhuǎn)變, 但我認為這一次,是最明智的: 首先,這讓他受到了美國著名收藏家格特魯?shù)隆に固挂虻馁p識,購買了他的很多作品, 畢加索的經(jīng)濟終于開始穩(wěn)定下來, 名氣也開始不斷地往上升。 畢加索還特意為斯坦因畫過一幅肖像畫, 格特魯?shù)隆に固挂?Portrait of Gertrude Stein c.1906 @ 紐約大都會藝術(shù)博物館 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 你仔細看畫里斯坦因女士的臉, 也有著非洲面具般的符號感。 很多人看了這幅畫以后, 都說它和斯坦因女士一點也不像, 但畢加索卻說: 沒關(guān)系,她會越長越像它的...... 我不得不說, 畢加索真的是個一等一的營銷高手啊! 或許就是因為這句話,晚年的斯坦因女士, 一直堅持只有畢加索畫出了最真實的自己...... 但話說回來, 非洲主義這條路,畢加索選得真的很好, 因為正是這種原始的藝術(shù)風格, 引領(lǐng)著他創(chuàng)造出了《亞威農(nóng)少女》。 亞威農(nóng)少女 Les Demoiselles d'Avignon 1907 @ 紐約現(xiàn)代藝術(shù)博物館 Museum of Modern Art 在當時,由于《亞威農(nóng)少女》太過出格, 引起了無數(shù)謾罵, 以至于畢加索不得不將它藏在自己的畫室近10年, 但不得不承認的是, 正是這幅畫,讓畢加索摸到了通往成功的鑰匙, 幫助他掀起了現(xiàn)代藝術(shù)中最偉大的革命, 它,就是“立體主義”。 To be continued...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