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若使民常畏死,而為奇者,吾得執(zhí)而殺之,孰敢? 吳澄:奇,不正也。使愚民常有畏死之心,而奇邪為惡者,吾得執(zhí)而殺之,則人人知畏,孰敢為惡?然雖殺惡人,而人之敢為惡者不止,則是民愚不知畏死。雖為惡者必遭刑殺,彼亦無所懼上之人,奈何以死懼之而輕易殺人乎? 原成:若民恒且不畏死,奈可以殺懼之也?若民恒且是畏死,而為奇者,吾將得而殺之,夫孰敢矣! 原成:吳氏以“罪民”之心釋此句,非老子之義,不取。 老子曰:毋閘其所居,毋厭其所生。兩“毋”者皆謂以“道”做為萬物唯一標準,以暢民生。反之,人君若以好惡之心為導(dǎo)向的主觀意志做為萬物唯一標準,則“民恒且不畏死”也。 老子曰:恒使民無知無欲也。使夫知者不敢,弗為而已,則無不治矣。奇者,知者之謂也。奇者違逆“知者不敢,弗為而已”,故曰“吾將得而殺之”。 常有司殺者。夫代司殺者殺,是謂代大匠斲。夫代大匠斲,希有不傷手矣。 吳澄:不以死懼其人,為惡者可不殺乎?曰:有司殺者在。司殺者,天也。惟天為能殺人,惟大匠為能斲木,人欲代天殺人,猶代匠斲木也。代斲者手必多傷,以譬代殺者身必多害也。蓋不有人禍,必有天刑。 原成:若民恒且必畏死,則恒有司殺者。夫伐司殺者殺,是伐大匠斲也。夫伐大匠斲者,則希不傷其手矣。 原成:伐大匠斲者,皆是以好惡之心為導(dǎo)向的主觀意志做為萬物唯一標準。凡物以好惡之心衍生的愛恨之情做為衡量標準,則必人為地延緩、加速、甚至中止事物的進程。 老子曰:勇于敢者則殺,勇于不敢者則活。此兩者,或利或害?天之所惡,孰知其故?違反“道”約束而不干預(yù)萬物的準則,人為地干攏事物的進程,凡事必“恒于其且成也敗之”,故曰“希不傷其手矣”。 吳澄:凡五節(jié),一節(jié)言用刑正例,不可盡從,蓋衰閔過厚之意。二節(jié)言天之不可知而不輕殺。三節(jié)言天之能為人殺者以示教。四節(jié)言民不可懼而不輕殺。五節(jié)言人欲代天殺者,以示戒大哉。老子之慈乎。 圖片來源網(wǎng)絡(luò),如有侵權(quán),請聯(lián)系刪除。 更多內(nèi)容可參閱作者的“道德經(jīng)原成”系列視頻。 本文為原創(chuàng)作品,未經(jīng)著作權(quán)人授權(quán),禁止轉(zhuǎn)載和使用。你的點贊、關(guān)注,是一種鼓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