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一個人來說,最重要的是什么?這可能是一個宏大的哲學話題,抑或是一個瑣碎的倫理問題,甚至可以說是一個科學的生理問題,我們可以說是空氣、是水、是食物;是親情、友情、愛情;是責任感、是價值觀等等。 但很多時候,最重要的東西,往往是那個我們不自覺會隱去的,就好像它從來不會缺席,從來不會丟掉一樣。對于一個人來說,最習以為常,甚至完全都不會注意的,就是一切的起始,是一個主格,也就是“我”。 “我”經常被提起,也經常被隱去。提起的時候我們會把它當作一個理所當然,而隱去的時候,我們也會覺得它一直都在那里,完全不需要特殊提及。但“我”并不是我們能夠完全掌控的,想象某一天,“我”失去了記憶,或出現了記憶障礙,每天清晨醒來,都要問“我是誰”,或者思維中有很多個我,還要不斷去區(qū)別“誰是我”,這時即便是最簡單的生活,也會變成巨大的深淵,讓人裹足不前,甚至充滿恐懼。 這并不是罕見現象,隨著人均壽命的提高,阿爾茲海默癥越來越常見,可以說如果活得足夠久,任何人都可能會遭到這個病癥的侵襲。這種神經系統(tǒng)退行性疾病會導致人記憶障礙、失語、失用、失認、視空間技能損害、執(zhí)行功能障礙以及人格和行為改變。 對于這些人群,會有一個非常冒犯的詞語“癡呆”來形容,由于多發(fā)于老人,通俗上會被叫做“老年癡呆癥”。對于這個身邊的老人很有很多會患上,而且自己也有極大可能性會患上的病癥,至今大眾仍舊知之甚少。 這世界上最難的一件事,恐怕就是“感同身受”。不過好在我們還有“藝術”,可以在最大限度上,讓我們去體驗未知,體驗他人在一種我們完全不熟悉的境況下的感受。 《困在時間里的父親》,就是一部讓我們可以對患有阿爾茲海默癥的老人感同身受的電影。影片根據法國小說家兼劇作家佛羅萊恩·澤勒的舞臺劇《父親》改編。這部由澤勒編劇和執(zhí)導的舞臺劇于2012年首次在巴黎上映,之后該劇在紐約百老匯和倫敦西區(qū)上演,并贏得了莫里哀獎、托尼獎和奧利維爾獎。 改編后的電影,講述的是一位自尊心極強的獨立父親,隨著年紀的增長,遇到了記憶丟失和混亂的問題,而照顧他的女兒由于要搬去巴黎,不得不為他尋找看護人員,甚至最后將他送入養(yǎng)老院。 影片的劇情很簡單,不過獨特之處在于,用電影語言構建了以這位患有阿爾茲海默癥的父親視角為主的敘事,讓人可以在近乎懸疑猜謎的畫面轉換和情節(jié)推進中,最終獲得一個自我認知模糊,對外界感知和記憶混亂的老人的生活狀態(tài)。在無序的記憶里,感受到那位老人倔強的尊嚴之下的那種無助和孤獨。 而以84歲高齡扮演這位父親的安東尼·霍普金斯更是奉獻了近乎完美的表演,這位在《沉默羔羊》中眼神犀利,行為干脆的表演大師,在《困在時間中的父親》里,一方面展現出一位心靈世界豐富,同時倔強且自尊心極強的男人的那種堅持,另一方面也將阿爾茲海默癥籠罩之下的孩子般的自我懷疑和無助表現得淋漓盡致。 影片一開始,就從女兒與父親爭論父親氣走了他的看護人員開始,在描述著看護人員種種不好的過程中,父親那種不服輸,不認為自己需要照顧的倔強之下,是作為一個男人最后的尊嚴——我很好,我可以照顧自己。 但隨著影片的推進,父親不斷糾結于自己的手表究竟放在哪兒,而導演創(chuàng)造性的鏡頭語言,也讓觀眾漸漸的走進了父親的視角,他將過去、現在、未來的,曾經發(fā)生的、正在發(fā)生的、還未發(fā)生的或他幻想發(fā)生的統(tǒng)統(tǒng)混為一談。父親像是一個玩游戲的孩子,面對一地的紙牌,并無法將他們按照順序排列,而只能隨意的編排,并用自己的方式去理解。 同時,如果在外界的視角來看,這個老人記不住事情,甚至有時候認不得人,嘴里念念叨叨,時而回憶過去,時而幻想未來,脾氣倔強執(zhí)拗,不肯按照要求吃藥,不想換衣服,但卻又脆弱無助,自己無法穿上一件毛衣。 片中有大量父親一個人看似發(fā)呆的鏡頭,這可能是人們最常見到老年人的狀態(tài)。自己坐在床上、走到窗前望向遠方、坐在車里望著車窗外、或者一個人在沙發(fā)上望著一幅畫發(fā)呆。不過通過影片的呈現,我們會發(fā)現在父親空洞眼神背后,并不是一個熄滅的火種和將要死去的靈魂,只不過是被困在時間和記憶里的努力維持自尊的男人。 這位老人需要在還清晰的舊有記憶和逐漸模糊的新記憶以及難以識別出來的自己的幻想中間,努力理出一個可以理解的時間線,但在外界人看來,他們似乎只能理出一個時間循環(huán),因為新進的事情他們無法完全記住,一切記憶都將掉轉頭指向過去,老人只能在過去的記憶力尋找自己存在的證據。 片中還有一組讓人深思的鏡頭,在女兒把父親送到養(yǎng)老院出來的時候,養(yǎng)老院的中間有一副殘破的面具塑像,女兒走過塑像,越走越遠。英文中的“人格”一詞,源自于希臘語的“面具”。莎士比亞也曾說,世界是個舞臺,男男女女不過是演員,他們都有下場的時候,也都有上場的時候。 女兒走出養(yǎng)老院的身后,留下的是父親猶如塑像般殘破的“人格”,他已經逐漸記不起“我”,也無法用一貫的心理去思考“我”,這樣一來,就更無法對立的去面對“世界”。 影片最后,當父親在一個平常的日子里醒來,慣常的以為自己還在家里,結果發(fā)現在一個完全陌生的環(huán)境里,周圍是不認識的醫(yī)生和護士,父親瞬間被這個現實擊潰了,他像個孩子一樣問著我是誰,說著我想媽媽了。 他哭著說“我感覺我失去了所有的樹葉”,為什么是樹葉?因為護士每天會帶著他出去看風景,看那些樹,看那些樹葉,這就是這位老人能擁有的一切了。而且這位老人,也象是一棵大樹,在寒冷的冬天,失去了自己所有的樹葉,徘徊在枯萎的邊緣。 護士安撫著父親,說著一切都會好起來,也許接下來的這一天里,一切都好了起來,但第二天醒來,父親還會以為自己在家里,還會不自覺喊出女兒的名字,還會發(fā)現這個殘酷的事實,還會認為自己失去了所有的樹葉,還會蜷縮在護士的懷中像個孩子一般大哭,一切都沒有變好,一切可能只會變得更糟。 困在時間里的,是我們的父親、母親,也是未來的我們。隨著大多數人壽命的延長,這個困境可能是很多人都要經歷的。無論曾經的“我”多么的榮耀,多么有自尊,都會在死亡之間漸漸的離我們而去。一生的奮斗和堅持,都在一場不可救藥的失去中化為泡影,那個本以為穩(wěn)穩(wěn)的不會消失的“我”,變成了每天都要努力追回的東西。 當時間只剩下記憶,人就只能在過去里打轉,困在時間里的,也并不是自己,而是被“我”拋棄的那個可憐的孩子。理解這件事,對于還健康的每一個人來說,并沒有太大的影響,但卻可以讓我們更好的去理解那些徘徊在“自我”邊緣的老人們。 愛他們,愛我們的父親、母親,給他們更多的關注,讓他們在黑暗的深淵里,還能看到一束光,看到一束他們曾經傾注心血,愿意用生命去維護的那段情感所帶來的光,這可能是在他們人生最后階段最有價值的事情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