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年假期,幾乎天天跟孩子相處在一起,親子溝通上的許多問題,也在這段時間集中暴露。 孩子不聽話的時候,就會忍不住陷入跟孩子“講道理”的時刻: 苦口婆心說了特別多,但根本不起一點作用;孩子特別固執(zhí),每次和ta講道理,最后都變成我們“自說自話”;說不過三句話,孩子就跑進房間…… 次數(shù)多了,父母們是不是就會形成這樣的想法? “我家孩子,真的是太難搞了。不知道講了多少道理,每次都是左耳朵進,右耳朵出”。 其實,講道理是最無效的教育方式。 1. 對孩子講大道理,但孩子能“聽進去”的<7% 在我們試圖去尊重孩子,不打不罵,好好地跟TA講道理時,發(fā)現(xiàn)效果并不理想。 如果單純地講道理,孩子能聽進去多少? 這個數(shù)字可能會超乎大多數(shù)人的意料:不足7%。 在心理學中有一個“法拉濱法則”,又被稱為“55387定律”,意思是指人們在交流時,所感知到信息的來源: 其中55%來自外形與肢體語言,比如手勢、表情、動作等;38%來自聽覺傳達,比如說話時的語調(diào)、聲音的抑揚頓挫等;最后只有7%來自純粹的語言表達,也就是話語的內(nèi)容。 當家長對孩子講道理時,孩子往往只顧著感受其中蘊含的情緒,哪里能聽進去家長在說什么。 而且再回想一下,我們講道理的時候,是不是帶著不好的表情、動作和情緒居多? 再者就是,孩子的大腦并沒有發(fā)育完全。 人的大腦分為“上層大腦”和“下層大腦”兩個部分。其中“下層大腦”在出生時就已經(jīng)十分發(fā)達,但控制孩子情緒、共情、決策等的“上層大腦”卻會一直處在“大規(guī)模施工建設(shè)”中,直到25歲左右時才會逐漸完善。 因此,當家長對孩子講道理時,孩子很難對這些泛泛而談的理論產(chǎn)生共鳴,反而因為情緒控制能力差,出現(xiàn)不耐煩、憤怒等情緒,孩子越小,這樣的表現(xiàn)越明顯。 2. 孩子只能從自己出發(fā),看世界 心理學家皮亞杰曾提出:兒童是以自我為中心的,孩子只能從自己出發(fā)看世界。他們的認知,僅僅局限于他們看到、感受到的一切。 有這么一個視頻:一位外國爸爸試圖讓女兒保持安靜,可無論怎么說,孩子都只喊一句:“你讓我不要吵,是不是不愛我了?” 和孩子們講道理,不會讓他們明白自己做錯了什么,只會深深地不解:為什么爸爸媽媽制止我?他們是不是不愛我了? 心理學上有個“情緒耐受窗”理論:只有當我們情緒在承受范圍之內(nèi),才能維持理性思考。 教育孩子,也得等孩子情緒平復了再說。誠如作家阿黛爾·法伯所說,幫助孩子,就要面對他們的感受。 面對一個情緒失控的孩子,我們首先要做的就是認可、接納、理解他們的感受,給他們解決情緒的時間,待情緒解決之后,再處理問題。 這種態(tài)度比一切話語和技巧都重要,因為這是我們真正走進孩子心里的過程。 3. 情商高的父母,很少和孩子講道理 前蘇聯(lián)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這樣一段話:任何一種教育現(xiàn)象,孩子在其中越少感受到教育者的意圖,他的教育效果就越大。 給孩子講道理時,教育意圖太明顯了,而且孩子只能被動接受。帶著孩子去看見道理,體會道理,力量遠比講道理大得多。 教育家約翰杜威認為,教育不是一個“告知”與“被告知”的事情,而是一種主動和建設(shè)性的過程。也就是說,要想起到好的教育效果,僅憑“講道理”是很難實現(xiàn)的,只有讓孩子有切實的體會、有親身的實踐才行。 研究表明,信息溝通中重復頻率與說服效果呈“倒U關(guān)系”:當父母不停地對孩子重復“道理”時,孩子只會忽視,并且覺得很煩,這樣就很難起到好的教育效果。 寫在最后: 教育孩子,除了上面提到的與孩子共情、拉同頻,讓孩子體會道理之外,還有一點也很重要,就是我們父母的以身作則。 希望父母們知道,孩子看到和感受到的一切,決定著他的成長,而不是家長講的那些道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