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字概況 隸書是篆書的簡化,行書和草書又是隸書的簡化,簡體字是楷書的簡化。顏元孫的《干祿字書》(唐朝)、劉復(fù)和李家瑞的《宋元以來俗字譜》(1930年)、錢玄同的《簡體字譜》(1935年)等對此作了較為系統(tǒng)的整理。 今天所說的簡體字,通常指《第一批簡體字表》、《當(dāng)用漢字表》、《簡化字總表》中的字,有時也包括《第二次漢字簡化方案》。一簡字和二簡字主要源于古字、俗字、異體字、草書楷化字、解放字,二簡字還有一些后解放字(1949-1966始見的簡體字,比如藏的二簡字“?”) 1935年8月國民政府教育部公布了《第一批簡體字表》,一共收錄了324個民間流傳最廣的俗字、古字和草書字。但因?yàn)橛袪幾h,第二年2月,《第一批簡體字表》被收回。民國《第一批簡體字表》的兩個說明是這樣的:1)簡體字為筆畫省簡之字,易認(rèn)易寫,別于正體字而言,得以代繁寫之正體字。2)本表所列之簡體字,包括俗字、古字、草書等體。俗字如“體、寶、巖、蠶”等,古字如“氣、無、処、廣”等,草書如“時、實(shí)、為、會”等,皆為已有而通俗習(xí)用者。 1954年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成立。 第一次由政府正式公布并成功得到貫徹實(shí)施的簡體字方案和字表,是1956年由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wù)院公布的《漢字簡化方案》,并最終制定出了一個《簡化字總表》?,F(xiàn)在我們通用的是1986年重新發(fā)布的《簡化字總表》(簡稱《總表》),《總表》曾經(jīng)頒布過兩次,一次是1964年頒布的,文革時期曾推出過《第二次漢字簡化方案》,但很快就遭到反對,于是到1986年6月,國務(wù)院又宣布“二簡字”停止使用。今天的《總表》總共收錄了2235個字。 葉籟士對《簡化字總表》2274個簡化字中比較常用的521個簡化字做過統(tǒng)計(jì),發(fā)現(xiàn)其中解放區(qū)和建國后出現(xiàn)的是101個(中國共產(chǎn)黨領(lǐng)導(dǎo)的抗日根據(jù)地與解放區(qū)的大量刊物和宣傳品曾經(jīng)采用和創(chuàng)造了一些簡體字,這批新創(chuàng)的簡體字被稱為“解放字”),其余420字(占80%以上)都是解放前就已經(jīng)流行或存在的,其中先秦的有68個字,秦漢的有96個字,三國兩晉南北朝的有32個字,隋唐五代的有29個字,宋遼金元有82個,明清有53個,民國60個。 2000年10月31日文字法通過,次年元旦正式施行,確立了規(guī)范漢字作為國家通用文字的法定地位。 簡體字的前世今生 簡化漢字由來已久, 漢字從甲骨文、金文變?yōu)樽瓡?,再變?yōu)殡`書、楷書。 楷書在魏晉時開始出現(xiàn),而楷書的已見于南北朝(4-6世紀(jì))的碑刻,到隋唐時期逐漸增多,在民間相當(dāng)普遍,被稱之為“俗體字”。 漢字一直處于不斷的變化中,簡繁互補(bǔ)是中國文字的演變規(guī)律。今天我們知道的最古老的漢字是甲骨文,它的筆畫最為簡單,但總量過少,因此到了商周時期的金文又分化出許多字來,秦的小篆比六國文字繁復(fù),而之后的隸變更是比今天的簡化字更為徹底,也開創(chuàng)了漢字與偏旁形體不一的先河。 現(xiàn)今見到最早的成熟文字是商朝武丁時期的甲骨文(公元前1250年左右),距今三千多年。此前陶文符號只認(rèn)出了個別符號,還讀不出一句話來,因而還不能證明已經(jīng)是記錄語言的符號系統(tǒng)或者文字。 戰(zhàn)國和秦漢時期是漢字形體大變動的時代,篆書變?yōu)殡`書,再到楷書,都是在這段時間里完成的。東漢后期出現(xiàn)了楷書,從此字體穩(wěn)定下來。漢字形體是漢朝定型的,一直用到今天,所以我們的文字被稱之為“漢字”。 這一部分簡體字來自書法文獻(xiàn): 漢朝史游《急就章》中有:時、東、陳、孫、檢、帳、項(xiàng)、樓、來、夾、頰、俠、篋、貝、學(xué)、見、為、偽、長、張、隨、狀、問、覺、樂、犢、讀、斷、變、鄲 晉朝王羲之用過:東、豈、試、為、緬、臨、終、張、時、將、見、當(dāng)、孫、揚(yáng)、實(shí)、爾、鯉、魚、與、詔、長、樂、陳、來、誠、絕、顧、災(zāi)、寬、飲、謝、楊、學(xué)、萬、發(fā)、問、悵、頤、視。行書字帖中用過:于、將、隨、終、豈、誰、維、俠、綿、絳、結(jié)、給、糧、紡、謂、語、為、數(shù)、謝、敗、喪、蓋、紙、書 晉朝王獻(xiàn)之用過:嘗、臨、謂、諸、當(dāng)、問、頓、許、爾、聞、彌、將、來、終、纏、絕、隨、門、與、豈、勞、腎、為、湯、悵、時、經(jīng)、傳、寫、孫、覺、陳、見、莖、順、東、險、會、詣、請 唐朝歐陽詢用過:來、閏、馀、問、蓋、維、臨、終、隨、隱、將、俠、榮、門、閑、墻、糧、顧、紙、紛、綏、紜、間、喪、辭、結(jié)、數(shù)、狀 唐朝虞世南書《孔子廟堂碑》中有:狀、彌、將、于、來、隨、爾、涌、麥、継。此外用過:來、問、禮、絕、維 唐朝褚遂良書《雁塔圣教序》中有:蓋、彌、凈、篋、綱、隨 唐朝《紀(jì)泰山銘》唐玄宗李隆基封禪泰山后撰書的銘文有:葉、號 宋朝蘇軾用過:顧、蓋、來、墮、于、饑、誤、斂、將、請、絕、萬、爾、賈、聞、禱、須、闕、計(jì)、時、誠、夸、納、記、訴、糾、與、訪、誰、長、詩、語、馀、緣、彌、紀(jì)、閑、終、謂、閏、債、狀、謁、見、間、挾、維、問、談、嘯、傳、東、寬、當(dāng)、閏、絕、須、數(shù)、挾、細(xì)、鸞 元朝趙孟頫用過:來、給、諸、憚、質(zhì)、喪、將、門、壺、設(shè)、請、絕、違 明朝董其昌用過:記、為、將、納、緝、于、萬、證、蓋、蕭、顧、樓、賦、長、與、謂、覽、盡、時、諸、譜、傳 清朝鄭板橋用過:問、覺、盡、夢、詩、來、綢、繆、濰、為、兩、現(xiàn)、畫、聞、壯、劍、紅、飯、賈、見、語、狀、膽、爾、閱、詞、緩、繼、應(yīng)、給、證、寬、訊、說、請、違、麥、隨、時、課、該、調(diào)、結(jié)、約、對、詳、訴、賢、險、賦、蔣、學(xué)、勁 敦煌出土文獻(xiàn)中的俗字: 愛、絆、筆、纏、塵、蟲、床、純、辭、斷、墮、爾、蓋、個、顧、掛、國、號、饑、跡、繼、夾、莢、頰、堅(jiān)、檢、將、絳、經(jīng)、頸、來、賚、禮、憐、糧、亂、脈、門、彌、鳴、紐、憑、棲、齊、啟、棄、慳、墻、愜、篋、輕、師、隨、萬、聞、問、無、狹、俠、賢、挾、興、煙、癢、異、隱、與、語、岳、災(zāi)、沾、眾、囑、裝、莊、壯、狀 近代漢字簡化運(yùn)動,源于太平天國,為了提升識字率,在太平天國玉璽及官方文件上都書寫簡體。經(jīng)非正式統(tǒng)計(jì),太平天國總共使用一百多個簡體字,其中80%為后來采用(當(dāng)代中國的文字改革第38頁)。太平天國最有名的簡化字是“囯”(王是玉的本字,比國字少一點(diǎn),字體左右對稱,寓意太平。太平軍打到哪里,囯字就用到哪里),不過太平天國滅亡后,文字簡化運(yùn)動也停止。太平天國是東亞第一個進(jìn)行系統(tǒng)性漢字簡化的政權(quán),甚至影響到后來的民國以及新中國的漢字簡化運(yùn)動。 五四運(yùn)動的白話文運(yùn)動為大家所知悉,事實(shí)上,文字簡化運(yùn)動應(yīng)和白話文運(yùn)動相提并論,因?yàn)閮烧叨际切挛幕\(yùn)動的一部分。在此期間,許多人提出提升國人知識水平的方法,要提升知識水準(zhǔn)就先提升識字率,增加識字率就要將復(fù)雜的中國字簡化。簡化文字獲得許多知識分子的贊成,主張使用白話文的知識分子絕大部分贊成文字簡化。著名的國學(xué)家胡適也極為支持。 1909年,陸費(fèi)逵在《教育雜志》創(chuàng)刊號上發(fā)表論文《普通教育應(yīng)當(dāng)采用俗體字》,這是歷史上第一次公開提倡使用簡體字。1920年2月1日,錢玄同在《新青年》上發(fā)表《減省漢字筆畫的提議》一文。1922年,陸費(fèi)逵又發(fā)表論文《整理漢字的意見》,建議采用已在民間流行的簡體字,并把其他筆畫多的字也簡化。 1922年,錢玄同與黎錦熙等知名學(xué)者又向國語統(tǒng)一籌備會第四次大會提出了《減省現(xiàn)行漢字的筆畫案》,系統(tǒng)地闡述了簡化漢字的理由和辦法。 1923年,胡適在《國語月刊·漢字改革號》的《卷頭言》中說:“中國的小百姓不但做了很驚人的文法革新,他們還做了一件同樣驚人的革新事業(yè):就是漢字形體上的大改革,就是“破體字的創(chuàng)造與提倡”。學(xué)者的建議引起蔣介石的關(guān)注。他找來教育部部長王世杰詢問漢字簡化的可行性。并指示逐步推行簡體字。王遂委托北京大學(xué)教授、著名語言文字學(xué)家黎錦熙主持這項(xiàng)工作。與此同時,社會各界對簡化字反響強(qiáng)烈。 1928年,胡懷琛的《簡易字說》出版,這是為簡化漢字服務(wù)的最早的資料專書。1930年,劉復(fù)、李家瑞的《宋元以來俗字譜》、卓定謀的《章草考》、陳光堯的《簡字論集》等出版。 1931年,徐澤敏的《常用簡字研究》出版。 1932年,國語統(tǒng)一籌備委員會編的《國音常用字匯》出版,收入了宋元以來的大多習(xí)用簡體字。 1934年1月,國語統(tǒng)一籌備委員會第29次常委會通過了錢玄同的《搜采固有而較適用的簡體字案》,呈請教育部施行。 1934年,杜定友的《簡字標(biāo)準(zhǔn)字表》出版。徐澤敏的《550俗字表》發(fā)表。 1934年,錢玄同又一次向國語統(tǒng)一籌備委員會提出《搜采固有而較適用的簡體字案》。1935年2月24日,上?!渡陥蟆肥紫瓤d《手頭字之提倡》的新聞報道,同時發(fā)表了《推行手頭字緣起》和《手頭字第一期字匯》。上海其他報刊紛紛轉(zhuǎn)載《推行手頭字緣起》。手頭字運(yùn)動由蔡元培、邵力子、陶行知、郭沫若、胡愈之、陳望道、葉圣陶、巴金、老舍、鄭振鐸、朱自清、李公樸、艾思奇、郁達(dá)夫、林漢達(dá)、葉籟士等200位當(dāng)時文化教育界知名人士以及《太白》《文學(xué)》《譯文》《新中華》《讀書生活》《世界知識》等15家雜志社共同發(fā)起。 1935年6月,錢玄同在其所編的《簡體字譜》(2400余字)中選出1300余字編成《常用簡體字表》,送交國語統(tǒng)一籌備委員會,委員會通過其中的1230字并準(zhǔn)備推行。 1935年8月21日,中華民國教育部發(fā)布第11400號部令,正式公布《第一批簡體字表》,同時公布《推行簡體字辦法》9條。《手頭字第一期字匯》所收的300字大部分被1935年中華民國政府教育部頒布《第一批簡體字表》所采用。亦即錢玄同所編《簡體字譜》中2400字中的324個,但遭到當(dāng)時的國民黨元老戴季陶強(qiáng)烈反對。 1936年2月5日,由于當(dāng)時的國民黨元老戴季陶強(qiáng)烈反對,教育部奉行政院命令,訓(xùn)令“簡體字應(yīng)暫緩?fù)菩小?,《第一批簡體字表》被收回。1936年10月容庚出版了《簡體字典》,并且在燕京大學(xué)開設(shè)簡體字課加以試驗(yàn)。 1937年,北平研究所字體研究會發(fā)表的《簡體字表》第一表,業(yè)已收錄簡化漢字1700個,只是抗日戰(zhàn)爭爆發(fā),漢字簡化工作才被迫停止。 及至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發(fā)生,漢字簡化運(yùn)動在共產(chǎn)黨的統(tǒng)治范圍內(nèi)推廣,該區(qū)的報章雜志使用了既有的或創(chuàng)造的簡體字,這些字又稱為“解放字”。但人們更熱衷于新文字的創(chuàng)造。到新中國成立前,已經(jīng)有許多新文字方案在社會上流傳。其中以語言學(xué)家黎錦熙和趙元任創(chuàng)立的《國語羅馬字拼音法式》(簡稱“國羅”)和瞿秋白與蘇聯(lián)漢學(xué)家合作制訂的拉丁化新文字(簡稱“北拉”)影響最大。在吳玉章的倡導(dǎo)下,“北拉”在延安甚至一度取得了和漢字相當(dāng)?shù)牡匚?。許多目不識丁的農(nóng)民通過這套拼音文字脫了盲,不但能讀拼音報,還能寫簡單的信件。這更堅(jiān)定了語言學(xué)家們對新文字的信心。不過,連年戰(zhàn)亂,新文字的實(shí)驗(yàn)和推廣始終沒有在全國鋪開。 中國共產(chǎn)黨的抗日根據(jù)地和解放區(qū)的群眾曾經(jīng)創(chuàng)造了許多簡筆字,這些新造字被稱為“解放字”,如團(tuán)、隊(duì)、護(hù)、憂、極、溝、歷、藝、鑰、鄉(xiāng)、憲、習(xí)、滅、噸、叢等。 1949年5月,一直致力于改革漢字的語言學(xué)家黎錦熙聯(lián)同多所高校的語言文字專家,向延安五老之一的吳玉章建議成立一個文字改革研究會,恢復(fù)屢被戰(zhàn)亂打斷的文字改革工作。 1949年10月10日,中國文字改革協(xié)會成立,漢字的整理和簡化也成為協(xié)會研究的目標(biāo)之一。但協(xié)會成立后,人們對于新文字的熱情遠(yuǎn)遠(yuǎn)高于漢字簡化。(新文字主要指的是創(chuàng)立一種拼音化新文字,用以取代漢字),協(xié)會成立不到半年,就收到全國各地近百種新文字方案。同時,全國各地新文字研究組織也紛紛成立。據(jù)統(tǒng)計(jì),僅1950年一年全國就有60個縣進(jìn)行了新文字的推廣活動,14000多人參加學(xué)習(xí),6所大學(xué)和3所中學(xué)把新文字列為正式課程。但當(dāng)時對于這個問題中央還沒來得及考慮。劉少奇回信給吳玉章說:可以組織這一團(tuán)體,但不能限于新文字,漢字簡體字也應(yīng)研究整理一下,以便大眾應(yīng)用。 1950年7月,吳玉章在全國文字改革協(xié)會干部會議上傳達(dá)了毛澤東的指示:文字改革應(yīng)首先辦“簡體字”,不能脫離實(shí)際,割斷歷史。直到此時,簡體字的研究和選定工作才真正開始。 1952年2月5日,在中央教育部的籌劃下,由中國文字改革協(xié)會改組合并其他機(jī)構(gòu)組成中國文字改革研究委員會。收集民間及民國以來主張漢字簡化學(xué)者們的建議。 1952年,蔣介石在國民黨宣傳匯報會上再次提出簡化漢字。他說:“我們的漢字筆畫太多,士兵教育困難,學(xué)生學(xué)習(xí)難度也太大。民國二十四年,我們在政治委員會上通過了一個漢字簡化方案,因戴天仇(戴季陶)的激烈反對而未施行,很遺憾。沒有想到,只過十幾年,他就不在了,我覺得漢字還是應(yīng)做適度的簡化?!?/p> 很快,臺灣成立“簡體字研究委員會”。時任“考試院副院長”的羅家倫盛贊“總裁此舉極其英明”,并公開說“中國文字必須保存,但要保存中國文字,則必須簡化它,使民眾便于學(xué)習(xí)和運(yùn)用”。廖維藩、胡秋原等106名“立法委員”對羅家倫的言論極為不滿,提交議案:“為制止毀滅中國文字,破壞中國文化,危及國家命脈,特提議設(shè)立文字制定程序法……”學(xué)者潘重規(guī)更激烈地表示,“文字是民族文化的血脈,是千萬世人的公共遺產(chǎn),不容一世代一部分人專橫獨(dú)斷?!彪S即引發(fā)了一場漢字繁簡之爭。其間,《聯(lián)合報》做過一次民意測驗(yàn),參與者中,贊成漢字簡化者7315人,反對者4807人。 在這場爭論膠著不下時,因大陸率先推行漢字簡化,使這一問題政治化。如學(xué)者林安梧所說,“因政治斗爭的對方推行簡體,我們就倡導(dǎo)繁體,依哲學(xué)角度而言,我們是作為對立面的另一邊,居于'客’位,淪為強(qiáng)勢'主方’的奴隸,結(jié)果被逼得硬是要唱反調(diào)?!笔Y介石不再倡言漢字簡化,誰再談?wù)撨@個問題,就很可能會被扣上“溝通匪幫”或“隔海唱和”的“紅帽子”。 1952年3月25日,文字改革研究委員會漢字整理組成立,開始著手?jǐn)M定《常用漢字簡化表草案》。專家們采用普遍通行的簡體字為主,輔以草書楷化的方法,選定了在群眾中比較流行的700個簡體字,擬出第一稿。但毛澤東看過后卻很不滿意,他認(rèn)為這700個簡體字還不夠簡,作簡體字要多利用草體,找出簡化規(guī)律,作出基本形體,有規(guī)律地進(jìn)行簡化。 1953年底漢字整理組選定了338個流傳最廣,筆畫也比較簡單的簡體字,擬出了《常用漢字簡化表草案》第二稿。 1953年10月1日,中國共產(chǎn)黨中央委員會設(shè)立了中央文字問題委員會。 1954年2月收錄了1634個簡體字的第三稿擬出了。 1954年10月8日,由中國文字改革研究委員會改組,經(jīng)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wù)委員會第二次會議批準(zhǔn)設(shè)立國務(wù)院直屬機(jī)構(gòu)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 1954年11月30日,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第一次常務(wù)委員會議決定對《常用漢字簡化表草案》第五次稿再作必要的修改。漢字整理組在第五次稿的基礎(chǔ)上編成《漢字簡化方案草案》(798個簡體字、擬廢除的400個異體字、251個手寫體漢字簡化偏旁)。 1954年12月,中國文字改革研究委員會改組為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簡稱文改會,直屬于國務(wù)院。 1954年底提出《漢字簡化方案》草案,并于1955年2月公布于人民日報上,7月,國務(wù)院成立漢字簡化方案審定委員會,由董必武為主委,郭沫若及老舍都是該會成員。同年10月,草案在全國文字改革會議上得到大多數(shù)委員的認(rèn)可。 1955年1月,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教育部、中國人民解放軍總政治部、中華全國總工會發(fā)出聯(lián)合通知,印發(fā)《漢字簡化方案草案》30萬份,征求意見。自《漢字簡化方案草案》發(fā)表至同年7月的半年多時間里,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共收到各界群眾的來信和意見書5167件,全國參加討論的人數(shù)達(dá)20萬,其中贊成《漢字簡化方案草案》的人數(shù)占97%(《當(dāng)代中國的文字改革》,當(dāng)代中國出版社,1995)。 1955年10月,《漢字簡化方案草案》經(jīng)全國文字改革會議討論通過,會后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根據(jù)討論的結(jié)果作了修改,修改后的草案經(jīng)國務(wù)院漢字簡化方案申請委員會審定。 1955年12月22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部和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聯(lián)合公布《第一批異體字整理表》。 1956年1月1日全國報刊實(shí)行橫排,使用簡化字。1956年1月28日通過簡化字515字(一說是517字)及簡化偏旁54個。分四批推行。 1956年1月28日,國務(wù)院全體會議第23次會議通過了《關(guān)于公布漢字簡化方案的決議》。 1956年1月31日《人民日報》全文發(fā)表了國務(wù)院的《關(guān)于公布漢字簡化方案的決議》和《漢字簡化方案》。 1956年2月1日,第一批230個簡體字和30個類推偏旁正式公布。在民間已經(jīng)應(yīng)用了千百年的俗體字終于有了合法身份。 1964年5月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出版《簡化字總表》,第一表是352個不作偏旁使用的簡化字,第二表是132個可作簡化偏旁的簡化字,第三表是由第二表類推的1754字,共2236字,這就是今天通行大陸的簡體字。 1965年出版《印刷通用漢字字形表》規(guī)定字形,表中用字如“奧、溫、爭、盜、遙、黃、呂”等很多時候會被看作簡化字。 1967-1969年文革火熱時期,各地的民眾都曾推出過不同程度的簡化字,文革后被明令禁止使用。 1975年5月,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擬出《第二次漢字簡化方案(草案)》,并報請國務(wù)院審閱。 1977年12月20日,在文化大革命剛結(jié)束,隨即公布《第二次漢字簡化方案》的草案,稱為“二簡字”,廣泛征求社會意見。次日,《人民日報》開始試用“二簡字”。 1978年7月,中宣部發(fā)出通知,在報紙、刊物、圖書等方面停止使用“二簡字”。 1981年,為適應(yīng)計(jì)算機(jī)處理漢字信息的需要,中國發(fā)布了《信息處理交換用漢字編碼字符集基本集》GB2312-80。 GB2312將代碼表分為94個區(qū),對應(yīng)第一字節(jié);每個區(qū)94個位,對應(yīng)第二字節(jié),兩個字節(jié)的值分別為區(qū)號值和位號值加32(2OH),因此也稱為區(qū)位碼。01-09區(qū)為符號、數(shù)字區(qū),16-87區(qū)為漢字區(qū),10-15區(qū)、88-94區(qū)是有待進(jìn)一步標(biāo)準(zhǔn)化的空白區(qū)。GB2312將收錄的漢字分成兩級:第一級是常用漢字計(jì) 3755個,置于16-55區(qū),按漢語拼音字母/筆形順序排列;第二級漢字是次常用漢字計(jì)3008個,置于56-87區(qū),按部首/筆畫順序排列。故而 GB2312最多能表示6763個漢字。 1986年由國務(wù)院廢止二簡方案。同年,由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改組成國家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并重新發(fā)表《簡化字總表》,而且和文化部、教育部同時發(fā)表《關(guān)于簡化字的聯(lián)合通知》,一致表示:漢字的形體在一個時期內(nèi)應(yīng)當(dāng)保持穩(wěn)定,以利應(yīng)用。 1986年6月24日,國務(wù)院發(fā)出《國務(wù)院批轉(zhuǎn)國家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關(guān)于廢止《第二次漢字簡化方案(草案)》和糾正社會用字混亂現(xiàn)象的請示〉的通知》,宣布廢止“二簡字”。 1986年10月10日重新發(fā)表《簡化字總表》,刊載在10月15日的《人民日報》,共收2274個簡化字及14個簡化偏旁,疊、覆、像、啰不再簡化為迭、復(fù)、象、羅。 1986年發(fā)表《現(xiàn)代漢語通用字表》,內(nèi)收通用字7000個(含《現(xiàn)代漢語常用字表》中的3500字)。這個表亦代替了1965年出版的《印刷通用漢字字形表》(收6196字),規(guī)范了中國大陸的印刷字形標(biāo)準(zhǔn),另外亦恢復(fù)了在《第一批異體字整理表》中被淘汰了的15個異體字為規(guī)范字。 2000年10月31日第九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wù)委員會第十八次會議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法》。 2000年10月3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令發(fā)布并定于2001年1月1日生效。中國將以法律形式確定普通話和規(guī)范漢字作為國家的通用的語言文字地位,同時對方言、繁體字和異體字作為文化遺產(chǎn)加以保護(hù),并允許在一定領(lǐng)域和特定地區(qū)內(nèi)長期存在。 2009年8月12日,教育部《通用規(guī)范漢字表(征求意見稿)》面向社會公開征求意見,新發(fā)布的《通用規(guī)范漢字表》收錄常用字6500個,比原來的通用字表減少了500個。 2013年6月5日國務(wù)院公布《通用規(guī)范漢字表》,含附表《規(guī)范字與繁體字、異體字對照表》,社會一般應(yīng)用領(lǐng)域的漢字使用以《通用規(guī)范漢字表》為準(zhǔn)。 簡體字的世界地位 聯(lián)合國的漢字標(biāo)準(zhǔn)與大陸的規(guī)范漢字保持一致,自1971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恢復(fù)聯(lián)合國合法席位之后,聯(lián)合國不再同時發(fā)行簡繁兩種漢字文本,只保留簡體文本。與中華人民共和國有外交關(guān)系的國家,也使用大陸的普通話與規(guī)范漢字作為學(xué)習(xí)中文的語言文字規(guī)范?;谥腥A人民共和國的國際地位,世界衛(wèi)生組織、世界氣象組織等其他國際組織也采用了大陸的規(guī)范漢字為標(biāo)準(zhǔn)。隨著世界其他地區(qū)來自中國大陸移民的不斷增加,正式文書上以簡代繁,讓艱難的繁體字留下欣賞形式,加上華人后代中文的易學(xué)考慮,簡體漢字成為海外華人所主要使用的漢字已是趨勢。 簡體字在各國的應(yīng)用概況 馬來西亞: 1972年成立“馬來西亞簡化漢字委員會”。 1981年出版《簡化漢字總表》,與中國的《簡化字總表》完全一致。 新加坡: 1969年公布《第一批簡體字》502個,除了67個字外,均與中國公布的簡化字相同。 1974年,又公布《簡體字總表》,收簡體字2248個,包括了中國公布的所有簡化字,以及10個中國尚未簡化的,如“要”、“窗”。 1976年5月,頒布《簡體字總表》修訂本,刪除這10個簡化字和異體簡體字,從而與中國的《簡化字總表》完全一致。 日本: 日本使用漢字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在民間也長期流行一些簡體字。 1946年,日本內(nèi)閣公布《當(dāng)用漢字》表,限制了漢字的使用數(shù)量和范圍,此表收字1850個,其中有131個是簡體字,與中國簡體字相同的有53個,差不多相同的有9個。 1981年,內(nèi)閣公告了僅僅作為目標(biāo)而非強(qiáng)制的《常用漢字》,廢止了《當(dāng)用漢字》限制漢字?jǐn)?shù)量的政策。 韓國和朝鮮: 在國內(nèi)民族主義的思潮下,朝鮮于1948年廢除漢字的同時,用朝鮮語固有詞替換漢字詞的運(yùn)動逐步開始,直到現(xiàn)在,朝鮮還是專用諺文書寫,廢除漢字。韓國于1946年左右獲得獨(dú)立后,在擺脫日本殖民影響的民族思潮的影響下,為了擺脫中國文化影響的烙印,廢除漢字的使用,規(guī)定韓國大街小巷都使用諺文來標(biāo)記,官方的文字也是只能使用諺文來記事,小學(xué)、初中課程不得學(xué)習(xí)漢字,漢字在高中課程才列為與法語、德語、西班牙語等外國語的選修課程。 簡體字的簡化方法 使用古字、俗體字、異體字、新字形 古字 說明:這里的古字指的是比繁體字更古老,或者從甲骨文、金文和小篆開始,就有多種寫法并存的字。 示例:網(wǎng)、從、眾、災(zāi)、氣、黃、吳、離、殺、弒、呂、宮 俗體字 說明:這里的俗體字指的是古今以來通俗流行,而字形在當(dāng)時來說并不符合規(guī)范的漢字,在歷史上已經(jīng)被人民在日常生活中所廣泛使用。 示例:如:陰、陽、個、來、夾、雙 、詠、邊、壽、舊、晝、盡、亙、恒、雕、隨、麗、醫(yī)、聲、親、區(qū)、臥、喬、遠(yuǎn)、園、華、畫、糧、憐、憑、淚、襪、寬、龜、點(diǎn)、么、啟、腳、類、聯(lián)、汚-污、対-對、圧-壓、歯-齒、庁-廳、縂-總、顕-顯、雑-雜、骵-躰-體(簡化字源、京本通俗小說、宋元以來俗字譜等) 說明:根據(jù)俗體字與異體字偏旁類推簡化或者字形稍加改造而來。 示例:嚴(yán)、獸、縣、鉄-鐵、鉆-鉆、鈡-鐘、銹-銹、絵-繪、継-繼、垻-壩、覌-觀、覚-覺、頋-顧、帰-歸、偹-俻-備 異體字 說明:一般情況下,異體字包括古字與俗字,這里僅指漢字的部件基本上一樣,只是位置略有不同的字。 示例:峯-峰、峝-峒、峩-峨、娿-婀、鞌-鞍、羣-群、蹵-蹴、槩-概、鵝-?-鵞-? 新字形 說明:可以把它看作印刷時出現(xiàn)的異體字 示例:溫、媼、蘊(yùn)、奧、粵、搖、遙、兗、滾、沒、歿、朵、剁、涼、毀、別 行書與草書的楷書化 說明:用行書與草書的寫法取代楷書的寫法 讠、饣、丬、钅、農(nóng)、長、韋、龍、為、湯、倉、咼、僉、專、門、馬、魚、車、東、纏、堯 港臺已簡化 說明:這些字大部分比港臺現(xiàn)行的標(biāo)準(zhǔn)繁體字更符合字源 示例:龝-穐-秌-秋、龢-咊-和、龞-鱉、靁-雷、擡-抬、謼-呼、遯-遁、喫-吃、灋-法、巖-巖、爇-若、麤-粗、灶 形聲字 同音聲旁替換 說明:讀音相同、筆畫較少的聲旁取代筆畫多的聲旁 示例:憂、優(yōu)、擾、猶、構(gòu)、溝、購、鉤、織、熾、幟、識、鐘、種、腫、嶺、鄰、捂、犧、洶、蘋、滬 說明:用本來就不完全表音的形聲字作為另一字的聲旁 示例:潔(結(jié))、噸(盹)、燉(盹) 、咽(胭)、煙(胭)、塊(快)、瘧(虐)、釀(娘) 新造形聲字 說明:以漢字的形聲造字原理造出一個全新的形聲字 如:驚、響、護(hù)、礬、霉、堿、裊、叢、畢、氈、氂-牦 說明:用方言的讀音作為形聲字的聲旁 示例:選、藥 加入聲旁 說明:這些字的繁體在造字之初或者歷史的某一時期可能是形聲字(也有可能一開始就不是形聲字,古人為漢字注音用的是反切,很多聲母不同而韻母相同的字就成了所謂的形聲字),今天已經(jīng)不再表音。 示例:擔(dān)、膽、捶、錘、醞、運(yùn)、遲、遷、達(dá)、遞、態(tài)、懼、樁、藝、搗、疿-痱 亦聲字 說明:具有形聲字表音功能的同時也兼具會意字的表意功能 戰(zhàn)、糧、癡 會意字 說明:用漢字的會意原理造出一個全新的漢字 示例:愿、辭、塵、釁、撐、唇、選、牦、濕 [12] 特征字 復(fù)雜的部件更換為筆畫簡單的部件 肅、蕭、淵、積、躍、繭、慶、瓊、襯、筍、隊(duì)、窮、棗、燦、曬 [12] 削除部分,保留部分 掃、婦、懇、墾、縱、盤、奮、奪、霧、滅、鑿、習(xí)、蟲、澀、鄉(xiāng)、畝、殼、雖、務(wù)、隸、謄、競、飛、鞏、厘 [12] 偏旁屬性重新歸類 反犬旁本來只是單單指犬科動物,但古人把一些靈長類動物,如:猩、狒,也使用了反犬旁,所以在簡化時,陸生動物統(tǒng)一用反犬旁,如:豿-狗、貍-貍、貓、豬,還有部分如:豺、豹、貂等,由于并不常用,在第一次簡化時并未作處理,第二次漢字簡化方案把他們類推為反犬旁,但由于二簡字并未通過,所以至今還是沿用原來的偏旁。 合并字 本字合并 胡、須、松、梁、咨、刮、采、困、虧、云、電、涂、豆、果、聽、號、與、秋、和、無、千、出、斗、豐、萬 異體字合并 繖-傘、繈-襁、燄-焰、湏-須、彊-強(qiáng)、菴-庵、嚐-嘗、粧-妝 多意字合并(多為歷史上的通假字) 幾(茶幾;幾個)、郁(濃郁;憂郁)、吁(呼吁;氣喘吁吁)、才(才能;剛纔)、豐(豐韻;豐盛)、漓(淋漓;漓江)、伙(伙食;夥計(jì))、歷(歷史;歷法)、兇(兇兆;兇手)、后(皇后;後來) 分化字 著-著、沈-沉、分-份 簡體字的優(yōu)勢 1、從歷史地位來看:簡體字并不是憑空捏造,大部分的簡體字歷史都在千年以上,有些甚至比繁體字歷史更為悠久,古往今來不管是創(chuàng)造、使用與改進(jìn)漢字的都是最普通的民眾。由此可見,簡體字的地位是由人民賦予的,而不是長著四只眼睛的神話人物倉頡。 2、從實(shí)用方便來看:簡體字添加了大量的形聲字與會意字,使人更方便書寫與記憶,能在更小的字體下清晰的顯示,人的眼睛也看起來更舒適,而密密麻麻的繁體字無論如何也做不成一本辭海的縮印本。即使是港臺人民,生活中離開了電腦,也有很多繁體字不會寫, 在手寫時,也會大量的使用簡體字。蔡英文在2008年寫給當(dāng)時在押的陳明文一封公開信,其中簡體字的身影處處可見。 3、從普及效率來看:解放后通過推廣簡體字與掃盲班,成功的使得幾億的人民脫盲,把古代至民國直到建國前只有少數(shù)人才能認(rèn)得的漢字轉(zhuǎn)變成了今天百分之九十五以上的識字率。今天大陸的識字率比香港還高就是一個有力的證明(來自美國中央情報局的世界概況)。正因?yàn)槿巳硕汲蔀榱酥R分子,所以在解放后的幾十年里,再也不會出現(xiàn)民國時期擅長風(fēng)花雪月卻無視民間疾苦的所謂“大師”。 [17] 4、從文化經(jīng)濟(jì)來看:簡繁使用者之間互相交流并沒有什么障礙,大陸小部分人使用繁體字的原因主要有三點(diǎn): 其一,確實(shí)對古代文化比較熱衷,研究的比較深,而研究古代文化的時候不可避免的會接觸到繁體字,看繁體字更加的順眼; 其二,在都是簡體字的網(wǎng)站打出繁體字會顯得與眾不同,就跟早些年QQ上流行的火星文一樣; 其三,書法藝術(shù)性,由于部分繁體字在書法上比簡體字更加飽滿、留白較少,所以受很多書法愛好者喜愛。另外練習(xí)書法很多需要描摹古帖,而古帖大部分都用繁體字。 其四,可能是因?yàn)椴糠秩藢ο冗M(jìn)富裕地區(qū)的尊敬,因?yàn)楦叟_暫時比大陸更為富裕(香港的富裕是因?yàn)樗缒曜鳛橹袊箨憣ν赓Q(mào)易的一個特殊的窗口,且社會經(jīng)濟(jì)制度更適合當(dāng)?shù)?;而臺灣的富裕是因?yàn)閹资耆缫蝗盏某隹趯?dǎo)向型經(jīng)濟(jì),成就了港臺的“亞洲四小龍”地位。) 5、從科學(xué)合理來看:節(jié)省時間,更方便人的記憶。簡體字一定程度上受到了繁體字偏旁類推簡化的影響,用簡化后的“藝”和“歷”來作為聲旁,作為一個字的聲旁當(dāng)然是越簡單越好!此外,一個同音的字用各種不同的聲旁也是漢字的一大特色,比如“乙、億、憶、屹、囈、意、臆、咦、姨、椅、倚、伊、依、怡、儀……”和“力、瀝、哩、理、利、梨、莉、俐、粒、儷、例……”,這些幾乎都可以用一個表意的偏旁,再加上一個表音的“乙”和“力”來作為聲旁,不但節(jié)省時間,更方便人的記憶。 6、簡體字讓幾億人民脫盲,對中國的科技發(fā)展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xiàn)。 7、漢字的造詞能力或者說漢語單個字的關(guān)聯(lián)能力非常強(qiáng),比如牛的英文是cattle,牛奶的英文是milk,牛肉的英文是beef…… 8、漢字的表意能力比較強(qiáng),主要由漢字中的象形文字和會意字組成。 9、用漢字寫出來的詩詞、歌曲、順口溜、歇后語等一般都非常注重押韻,也就是人們常說的“韻味”,而押韻的字更容易讓人記住,可以說是朗朗上口。 10、漢字的書法擁有一定觀賞藝術(shù) 11、漢字的信息含量比較高,閱讀速度相較于拉丁文字較快。 12、漢字的識別度較高。比拉丁文字,在其它不使用拉丁文字的國家的人民眼里,并沒有什么不同,無非就是字母和聲調(diào)的組合問題;而不使用漢字的中國人,則很容易辨認(rèn)出漢字之間的差異。 簡體字的缺點(diǎn) 1、對簡體字最大的詬病之處莫過于合并字,比如:人才與剛纔、茶幾與幾個,郁蔥與憂郁,原本是兩個字,簡體字把它們合并為一個讀音相同、筆畫較少的那個字,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喜好繁體書法的人士常常用錯字以至于出洋相。比如原央視主持人畢福劍,為了展示他的繁體書法功底,把送給潘曉婷的“九球天后”寫成了“玖球天後”,“玖”是“九”的中文數(shù)字大寫,一般只用于票據(jù)上,防止別人篡改;而“後”只用于表示時間與方向,“后”才是用于表示皇后、天后、后土。但是這些問題并不只存在于簡體字,而是整個漢字書寫系統(tǒng)的問題,比如:盛飯與盛開;棉被與被動;住所與所以。 2、簡體字部分由行、草演化而來,楷書書寫后美觀程度受到極大影響。 3、字形復(fù)雜對印刷的影響雖然存在,但我國已經(jīng)基本克服了這一問題。辭??s印本中“編纂”的纂,“饕餮”等字復(fù)雜程度不遜于大多數(shù)繁體字,但都實(shí)現(xiàn)了比較完美的印刷。 4、簡化字同樣不能解決漢字計(jì)算機(jī)錄入問題。但通過幾代人的努力我們從其他方向上將其解決了,以此作為繁體字的缺點(diǎn)是沒有依據(jù)的。 5、建國前文盲率高的主要原因是人民受教育機(jī)會少,不是學(xué)不會而是沒有機(jī)會學(xué)。建國后識字率的提升更多是因?yàn)樾轮袊膭罱逃?,給了人民群眾教育的機(jī)會。簡繁之間的差別更多是在書寫便利上,在學(xué)習(xí)難易程度中差別不大?,F(xiàn)代年輕人對繁體字沒有系統(tǒng)學(xué)習(xí)過,但大多數(shù)都能夠認(rèn)識,部分書寫也沒有問題。繁體字究竟能分散個人多大的學(xué)習(xí)精力無法衡量,至少其影響遠(yuǎn)遜于對英語等其他語言的學(xué)習(xí)。而老一輩科學(xué)家在年少時接受中國傳統(tǒng)教育,稍大后才接觸西方教育,其在中西合璧,兼容并蓄后往往在學(xué)術(shù)和人格上取得了更好的成就。有能力走學(xué)術(shù)路線的人不會因簡繁而受影響。 6、簡化字可以說是清末民初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矯枉過正的一種延續(xù)。那個時代的文人飽受國家積貧積弱的痛苦,在接受西方、反思自己的時候往往矯枉過正。將儒學(xué)批的一無是處,將中醫(yī)看做巫術(shù),將傳統(tǒng)武術(shù)看做裝神弄鬼,將傳統(tǒng)建筑推倒重建,將文物古跡肆意毀壞、甚至想漢語拉丁化。這在當(dāng)時的環(huán)境中是時髦的、是“先進(jìn)”的、是“科學(xué)”的、是順從民意的。但隨著新中國的建立,隨著中國的不斷富強(qiáng),民族的自信與文化在不斷恢復(fù)。第一批簡化字在1960年代全票通過,而第二批簡化字卻在施行后不被大家認(rèn)可而草草收場,這就是民族自信與文化的復(fù)興。如果說對繁體字的推崇是港澳臺經(jīng)濟(jì)繁榮而帶來的自卑心理,實(shí)行簡化字何嘗不是面對西方文化時候的自卑呢?而臺灣年輕人對是西方的推崇不也是對自身自卑的體現(xiàn)嗎?越是自信的文明越會肯定自己,越不會妄自菲薄。 7、簡化字對文化會產(chǎn)生一定的割裂。當(dāng)然我們確實(shí)拋棄了一部分文化而使這種割裂干不太明顯,但這種割裂確實(shí)客觀存在的。尤其是第二批簡化字在這點(diǎn)尤為明顯,大量漢字的合并使一個漢字所表達(dá)的意義大量增加,在閱讀時由于時代原因產(chǎn)生的閱讀障礙同時大量增加。這種簡化在30-50年內(nèi)不會出現(xiàn)大的影響,但百年后會產(chǎn)生極大的文化割裂。 8、在日常工作以打印為主的今天,手寫漢字更多是體現(xiàn)在書法上。繁體字種種不便已經(jīng)不會成為我們?nèi)粘I畹闹萍s。我們現(xiàn)代人是不是能犧牲一下自己的習(xí)慣、克服一下自己的懶惰來將我們的漢字與2000年來的漢字延續(xù)在一起。很多人說操作上復(fù)雜,影響大等等。其實(shí)在推行一簡、二簡的時候這些問題都遇到過。簡體字在當(dāng)時有著簡化書寫避免漢字拉丁化的重要意義,但是不是可以讓它在完成其歷史使命后退出歷史舞臺呢?有些東西如果不抓緊就真的失去了,真的會很可惜的。 9、漢語沒有嚴(yán)謹(jǐn)?shù)恼Z法和詞匯,正因?yàn)闈h語單個字的關(guān)聯(lián)能力太強(qiáng),所以同義字和同義詞太多,像是“均勻、觀看、哭泣”等詞,在造字之初時兩個字的意思略有不同,但是經(jīng)過千百年的演變,除非是研究漢字本源的學(xué)者或愛好者,否則在普通人看來并沒有什么區(qū)別。因?yàn)槿藗冊诳谡Z中已經(jīng)更習(xí)慣于把“泣”稱之為小聲的哭,而這時的“哭泣”就顯得有點(diǎn)略微多余。特別是像“欺騙”和“赤裸”這類的詞?!捌邸钡谋疽鈶?yīng)該是欺負(fù)、欺凌,但是因?yàn)樗鼈兪莻€連在一起的詞語,導(dǎo)則又多了一個“誠不我欺”這樣的成語,從此以后,“欺”又多了“騙”的意思,又造出了“欺瞞”這樣的詞語;“赤”的本意是紅色,“裸”才是裸露的意思,因?yàn)橥瑯拥脑?,?dǎo)則又多了一個“赤條條”這樣的詞語。除此之外,一字多音、一字多形,特別是文言文導(dǎo)致的一字多意與方言導(dǎo)致的一意多稱,這些問題都極大的增加了漢字的學(xué)習(xí)難度,導(dǎo)致了漢語對外傳播、宣傳與文化輸出能力與中國的國際地位不符,比起使用拉丁字母的國家,以及韓國等使用拼音文字的國家嚴(yán)重不足。 10、漢字復(fù)雜的筆畫,這點(diǎn)在繁體字中體現(xiàn)了一個淋漓盡致,比如“龜”和“郁”的繁體字,即使是今天的港臺人也未必能夠正確的寫出。還有一些漢字的萬能部件比如“隹”、“頁”、“殳”等,既不表音也不表意,并且筆畫極多。 11、漢字的結(jié)構(gòu)在造字時沒有一個明確的標(biāo)準(zhǔn),左右結(jié)構(gòu)、右左結(jié)構(gòu)、上下結(jié)構(gòu)、下上結(jié)構(gòu)、包圍結(jié)構(gòu)……為了漢字的美觀或者是某個無名的造字者在某天的心血來潮,可以把漢字的各種部件隨意組合。 12和十六畫,但是它們明明可以用書寫更為簡便,記憶起來更為輕松的“乙”和“力”來作為聲旁。 讀音相同的漢字使用不同的聲旁也是漢字的一大特色,比如“乙、億、憶、屹、囈、意、臆、咦、姨、椅、倚、伊、依、怡、儀……”和“力、瀝、哩、理、利、梨、莉、俐、粒、儷、例……”。 比如“捂”,“扌”是形旁,“吾”是聲旁,但是“吾”本身就是一個形聲字,完全可以用“五”來作為這個字的聲旁;比如“源”,“氵”是形旁,“原”是聲旁,但是“原”的本字是“元”,完全可以用“元”來作為這個字的聲旁。這類的例子數(shù)不勝數(shù)。 漢字發(fā)展到今天,很多字已經(jīng)并不再表音或者表音不準(zhǔn)確,其中有少部分固然是古今語音變遷的因素,但更多的原因則是古代并沒有像今天這樣一套完善的拼音,不能準(zhǔn)確的記錄一個字標(biāo)準(zhǔn)的讀音,古人為漢字注音用的是反切,有些聲母不同而韻母相同的字就成了所謂的形聲字,比如“就”這個字的讀音,很有可能就是由“京”與“尤”反切而來。部分形聲字甚至用會意字的偏旁來作為聲旁,比如“辯”,從字形來看,很明顯是一個會意字,但是卻用它的字形“辡”來作為聲旁,造出了“辮、辨……”等字,還有“班、斑……”和“栽、哉、烖、載……”等,也都是一個道理。 13、缺乏系統(tǒng)性和科學(xué)性,1.思和愛并不是用心而是用腦;2.有云不一定有雨,這是一個常識;3.猛作為形容詞不應(yīng)該用反犬旁,人類也可以很勇猛;4.狡猾的人類遠(yuǎn)比動物多。 14、漢字中有相當(dāng)一部分的字形毫無意義,比如“的”,大家經(jīng)??匆娋W(wǎng)絡(luò)上有人用拼音“De”與日文“の”來取代,而大家并沒有出現(xiàn)閱讀上的障礙,這是為什么呢?原因就在于這個字既不是動詞,也不是名詞和形容詞,而是一個可有可無的助詞,完全可以用任何符號取而代之。 15、漢字包含了太多意識形態(tài)的內(nèi)容,“官”字用寶蓋頭,“儒”字用“亻+需”,“窮”的繁體字用“穴+躬”,犬戎、兇奴、獞-僮-壯、猺-傜-瑤……在解放后破除舊社會歧視與封建迷信的運(yùn)動中,這些得到了遏制。 16、多音字和異體字太多,該分化的不分化,該合并的不合并。 該分化的多義字如:盛飯與盛開、棉被與被動、住所與所以…… 該合并的同義字如:座-坐、材-才、鉤-勾、鉅-巨、餾-留、燜-悶、我-吾…… 17、古代的文言文大多沒有標(biāo)點(diǎn)符號,造成今人隨意斷句,一句話有幾種不同的斷句,而意思卻大相徑庭。 簡體字的改良 如果讓簡體字與繁體字各讓一步,改進(jìn)部分不合理的合并字,使簡繁一一對應(yīng),以及再次簡化筆畫繁多的字,可以是簡體字更為合理。 1、恢復(fù)筆畫不多的合并字,筆畫多的可以從新再造,比如:“才”與“材”恢復(fù)本字合并為“才”,用于表示“有用”,新造一個“日+才”用于表示“剛才”。 2、恢復(fù)少數(shù)在楷書中欠缺美觀的行草書楷化字,這些字在行書或草書中寫起來非常流暢與美觀,但在楷書中卻有所欠缺,比如:讠、車。又或者可以在印刷時恢復(fù)部分草書楷化字,手寫時則不受限制。 3、再次簡化一些筆畫繁多的字,比如:嚷-壤-攘-穰-瓤,這些在二簡字中已經(jīng)得到簡化,和“讓”組成了一系列擁有系統(tǒng)性的文字,二簡字并不是毫無可取之處,很多同樣來源于古字以及形聲和會意造字法,比如私-厶、集-亼、疆-畺、算-祘,灌-浂、酒-氿、籍-笈…… 4.保留象形字、形聲字與會意字,并且盡量的增加這些字的數(shù)量,除此之外另造一套表音的符號,用來取代那些筆畫又多、字形也毫無意義的音譯字,對于外來的國名、地名、人名,可以統(tǒng)一用這套符號來翻譯,這樣就不會造成漢字中存在大量毫無意義的音譯字。除此之外,應(yīng)該去除多音字和多義字,規(guī)范漢字的語法,同義字只需要保留一個即可。 簡化字總表 第一表 不作簡化偏旁用的簡化字本表共收簡化字350個,按讀音的拼音字母順序排列。本表的簡化字都不得作簡化偏旁使用。 A 礙〔礙〕 骯〔骯〕 襖〔襖〕 B 壩〔壩〕 板〔闆〕 辦〔辦〕 幫〔幫〕 寶〔寶〕 報〔報〕 幣〔幣〕 斃〔斃〕 標(biāo)〔標(biāo)〕 表〔錶〕 別〔彆〕 卜〔蔔〕 補(bǔ)〔補(bǔ)〕 C 才〔纔〕 蠶〔蠶〕(1) 燦〔燦〕 層〔層〕 攙〔攙〕 讒〔讒〕 饞〔饞〕 纏〔纏〕(2) 懺〔懺〕 償〔償〕 廠〔廠〕 徹〔徹〕 塵〔塵〕 襯〔襯〕 稱〔稱〕 懲〔懲〕 遲〔遲〕 沖〔衝〕 丑〔醜〕 出〔齣〕 礎(chǔ)〔礎(chǔ)〕 處〔處〕 觸〔觸〕 辭〔辭〕 聰〔聰〕 叢〔叢〕 D 擔(dān)〔擔(dān)〕 膽〔膽〕 導(dǎo)〔導(dǎo)〕 燈〔燈〕 鄧〔鄧〕 敵〔敵〕 糴〔糴〕 遞〔遞〕 點(diǎn)〔點(diǎn)〕 淀〔澱〕 電〔電〕 冬〔鼕〕 斗〔鬥〕 獨(dú)〔獨(dú)〕 噸〔噸〕 奪〔奪〕 墮〔墮〕 E 兒〔兒〕 F 礬〔礬〕 范〔範(fàn)〕 飛〔飛〕 墳〔墳〕 奮〔奮〕 糞〔糞〕 鳳〔鳳〕 膚〔膚〕 婦〔婦〕 復(fù)〔復(fù)、複〕 G 蓋〔蓋〕 干〔乾(3)、幹〕趕〔趕〕 個〔個〕 鞏〔鞏〕 溝〔溝〕 構(gòu)〔構(gòu)〕 購〔購〕 谷〔榖〕 顧〔顧〕 刮〔颳〕 關(guān)〔關(guān)〕 觀〔觀〕 柜〔櫃〕 H 漢〔漢〕 號〔號〕 合〔閤〕 轟〔轟〕 后〔後〕 胡〔鬍〕 壺〔壺〕 滬〔滬〕 護(hù)〔護(hù)〕 劃〔劃〕 懷〔懷〕 壞〔壞〕(4) 歡〔歡〕 環(huán)〔環(huán)〕 還〔還〕 回〔迴〕 伙〔夥〕(5) 獲〔獲、穫〕 J 擊〔撃〕 雞〔鷄〕 積〔積〕 極〔極〕 際〔際〕 繼〔繼〕 家〔傢〕 價〔價〕 艱〔艱〕 殲〔殲〕 繭〔繭〕 揀〔揀〕 鹼〔鹸〕 艦〔艦〕 姜〔薑〕 漿〔漿〕(6) 槳〔槳〕 獎〔奬〕 講〔講〕 醬〔醤〕 膠〔膠〕 階〔階〕 癤〔癤〕 潔〔潔〕 借〔藉〕(7) 僅〔僅〕 驚〔驚〕 競〔競〕 舊〔舊〕 劇〔劇〕 據(jù)〔據(jù)〕 懼〔懼〕 卷〔捲〕 K 開〔開〕 克〔剋〕 墾〔墾〕 懇〔懇〕 夸〔誇〕 塊〔塊〕 虧〔虧〕 困〔睏〕 L 臘〔臘〕 蠟〔蠟〕 蘭〔蘭〕 攔〔攔〕 欄〔欄〕 爛〔爛〕 累〔纍〕 壘〔壘〕 類〔類〕(8) 里〔裏〕 禮〔禮〕 隸〔隷〕 簾〔簾〕 聯(lián)〔聯(lián)〕 憐〔憐〕 煉〔煉〕 練〔練〕 糧〔糧〕 療〔療〕 遼〔遼〕 了〔瞭〕(9) 獵〔獵〕 臨〔臨〕(10) 鄰〔鄰〕 嶺〔嶺〕(11) 廬〔廬〕 蘆〔蘆〕 爐〔爐〕 陸〔陸〕 驢〔驢〕 亂〔亂〕 M 么〔麼〕(12) 霉〔黴〕 蒙〔矇、濛、懞〕 夢〔夢〕 面〔麵〕 廟〔廟〕 滅〔滅〕 蔑〔衊〕 畝〔畝〕 N 惱〔惱〕 腦〔腦〕 擬〔擬〕 釀〔釀〕 瘧〔瘧〕 P 盤〔盤〕 辟〔闢〕 蘋〔蘋〕 憑〔憑〕 撲〔撲〕 仆〔僕〕(13) 樸〔樸〕 Q 啟〔啓〕 簽〔籤〕 千〔韆〕 牽〔牽〕 纖〔縴、纖〕(14) 竅〔竅〕 竊〔竊〕 寢〔寢〕 慶〔慶〕(15) 瓊〔瓊〕 秋〔鞦〕 曲〔麯〕 權(quán)〔權(quán)〕 勸〔勸〕 確〔確〕 R 讓〔讓〕 擾〔擾〕 熱〔熱〕 認(rèn)〔認(rèn)〕 S 灑〔灑〕 傘〔傘〕 喪〔喪〕 掃〔掃〕 澀〔澀〕 曬〔曬〕 傷〔傷〕 舍〔捨〕 沈〔瀋〕 聲〔聲〕 勝〔勝〕 濕〔濕〕 實(shí)〔實(shí)〕 適〔適〕(16) 勢〔勢〕 獸〔獸〕 書〔書〕 術(shù)〔術(shù)〕(17) 樹〔樹〕 帥〔帥〕 松〔鬆〕 蘇〔蘇、囌〕雖〔雖〕 隨〔隨〕 T 臺〔臺、檯、颱〕 態(tài)〔態(tài)〕 壇〔壇、罎〕嘆〔嘆〕 謄〔謄〕 體〔體〕 糶〔糶〕 鐵〔鐵〕 聽〔聽〕 廳〔廳〕(18) 頭〔頭〕 圖〔圖〕 涂〔塗〕 團(tuán)〔團(tuán)、糰〕橢〔橢〕 W 洼〔窪〕 襪〔襪〕(19) 網(wǎng)〔網(wǎng)〕 衛(wèi)〔衛(wèi)〕 穩(wěn)〔穩(wěn)〕 務(wù)〔務(wù)〕 霧〔霧〕 X 犧〔犧〕 習(xí)〔習(xí)〕 系〔係、繫〕(20) 戲〔戲〕 蝦〔蝦〕 嚇〔嚇〕(21) 咸〔鹹〕 顯〔顯〕 憲〔憲〕 縣〔縣〕(22) 響〔響〕 向〔嚮〕 協(xié)〔協(xié)〕 脅〔脅〕 褻〔褻〕 釁〔釁〕 興〔興〕 須〔鬚〕 懸〔懸〕 選〔選〕 旋〔鏇〕 Y 壓〔壓〕(23) 鹽〔鹽〕 陽〔陽〕 養(yǎng)〔養(yǎng)〕 癢〔癢〕 樣〔様〕 鑰〔鑰〕 藥〔藥〕 爺〔爺〕 葉〔葉〕(24) 醫(yī)〔醫(yī)〕 億〔億〕 憶〔憶〕 應(yīng)〔應(yīng)〕 癰〔癰〕 擁〔擁〕 傭〔傭〕 踴〔踴〕 憂〔憂〕 優(yōu)〔優(yōu)〕 郵〔郵〕 余〔餘〕(25) 御〔禦〕 吁〔籲〕(26) 郁〔鬱〕 譽(yù)〔譽(yù)〕 淵〔淵〕 園〔園〕 遠(yuǎn)〔遠(yuǎn)〕 愿〔願〕 躍〔躍〕 運(yùn)〔運(yùn)〕 醞〔醖〕 Z 雜〔雜〕 贓〔臓〕 臟〔贜、髒〕 鑿〔鑿〕 棗〔棗〕 灶〔竈〕 齋〔齋〕 氈〔氈〕 戰(zhàn)〔戰(zhàn)〕 趙〔趙〕 折〔摺〕(27) 這〔這〕 征〔徵〕(28) 癥〔癥〕 證〔證〕 只〔隻、祗、衹〕致〔緻〕 制〔製〕 鐘〔鐘、鍾〕腫〔腫〕 種〔種〕 眾〔衆(zhòng)〕 晝〔晝〕 朱〔硃〕 燭〔燭〕 筑〔築〕 莊〔莊〕(29) 樁〔樁〕 妝〔妝〕 裝〔裝〕 壯〔壯〕 狀〔狀〕 準(zhǔn)〔凖〕 濁〔濁〕 總〔總〕 鉆〔鑽〕(1)蠶:上從天,不從夭。 (2)纏:右從 ,不從厘。 (3)乾坤、乾隆的乾讀qián(前),不簡化。 (4)不作坯。坯是磚坯的坯,讀pī(批),壞坯二字不可互混。 (5)作多解的夥不簡化。 (6)漿、槳、獎、醬:右上角從夕,不從 或爫。 (7)藉口、憑藉的藉簡化作借,慰藉、狼藉等的藉仍用藉。 (8)類:下從大,不從犬。 (9)瞭:讀liǎo(了解)時,仍簡作了,讀liào(瞭望)時作瞭,不簡作了。 (10)臨:左從一短豎一長豎,不從 。 (11)嶺:不作岺,免與岑混。 (12)讀me輕聲。讀yāo(夭)的么應(yīng)作幺(么本字)。 應(yīng)作吆。麼讀mó(摩)時不簡化,如幺麼小丑。 (13)前仆后繼的仆讀pū(撲)。 (14)纖維的纖讀xiān(先)。 (15)慶:從大,不從犬。 (16)古人南宮適、洪適的適(古字罕用)讀kuò(括)。此適字本作 ,為了避免混淆,可恢復(fù)本字 。 (17)中藥蒼術(shù)、白術(shù)的術(shù)讀zhú(竹)。 (18)廳:從廠,不從廣。 (19)襪:從末,不從未。 (20)系帶子的系讀jì(計(jì))。 (21)恐嚇的嚇讀hè(赫)。 (22)縣:七筆。上從且。 (23)壓:六筆。土的右旁有一點(diǎn)。 (24)葉韻的葉讀xié(協(xié))。 (25)在余和馀意義可能混淆時,仍用馀。如文言句“馀年無多”。 (26)喘吁吁,長吁短嘆的吁讀xū(虛)。 (27)在折和摺意義可能混淆時,摺仍用摺。 (28)宮商角徵羽的徵讀zhǐ(止),不簡化。 (29)莊:六筆。土的右旁無點(diǎn)。第二表 可作簡化偏旁用的簡化字和簡化偏旁本表共收簡化字132個和簡化偏旁14個。簡化字按讀音的拼音字母順序排列,簡化偏旁按筆數(shù)排列。 A 愛〔愛〕 B 罷〔罷〕 備〔備〕 貝〔貝〕 筆〔筆〕 畢〔畢〕 邊〔邊〕 賓〔賓〕 C 參〔參〕 倉〔倉〕 產(chǎn)〔産〕 長〔長〕(1) 嘗〔嘗〕(2) 車〔車〕 齒〔齒〕 蟲〔蟲〕 芻〔芻〕 從〔從〕 竄〔竄〕 D 達(dá)〔達(dá)〕 帶〔帶〕 單〔單〕 當(dāng)〔當(dāng)、噹〕黨〔黨〕 東〔東〕 動〔動〕 斷〔斷〕 對〔對〕 隊(duì)〔隊(duì)〕 E 爾〔爾〕 F 發(fā)〔發(fā)、髮〕 豐〔豐〕(3) 風(fēng)〔風(fēng)〕 G 岡〔岡〕 廣〔廣〕 歸〔歸〕 龜〔龜〕 國〔國〕 過〔過〕 H 華〔華〕 畫〔畫〕 匯〔匯、彙〕 會〔會〕 J 幾〔幾〕 夾〔夾〕 戔〔戔〕 監(jiān)〔監(jiān)〕 見〔見〕 薦〔薦〕 將〔將〕(4) 節(jié)〔節(jié)〕 盡〔盡、儘〕 進(jìn)〔進(jìn)〕 舉〔舉〕 K 殼〔殻〕(5) L 來〔來〕 樂〔樂〕 離〔離〕 歷〔歷、曆〕麗〔麗〕(6) 兩〔兩〕 靈〔靈〕 劉〔劉〕 龍〔龍〕 婁〔婁〕 盧〔盧〕 虜〔虜〕 鹵〔鹵、滷〕錄〔録〕 慮〔慮〕 侖〔侖〕 羅〔羅〕 M 馬〔馬〕(7) 買〔買〕 賣〔賣〕(8) 麥〔麥〕 門〔門〕 黽〔黽〕(9) N 難〔難〕 鳥〔鳥〕(10) 聶〔聶〕 寧〔寜〕(11) 農(nóng)〔農(nóng)〕 Q 齊〔齊〕 豈〔豈〕 氣〔氣〕 遷〔遷〕 僉〔僉〕 喬〔喬〕 親〔親〕 窮〔窮〕 區(qū)〔區(qū)〕(12) S 嗇〔嗇〕 殺〔殺〕 審〔審〕 圣〔聖〕 師〔師〕 時〔時〕 壽〔夀〕 屬〔屬〕 雙〔雙〕 肅〔肅〕(13) 歲〔嵗〕 孫〔孫〕 T 條〔條〕(14) W 萬〔萬〕 為〔為〕 韋〔韋〕 烏〔烏〕(15) 無〔無〕(16) X 獻(xiàn)〔獻(xiàn)〕 鄉(xiāng)〔鄉(xiāng)〕 寫〔寫〕(17) 尋〔尋〕 Y 亞〔亞〕 嚴(yán)〔嚴(yán)〕 厭〔厭〕 堯〔堯〕(18) 業(yè)〔業(yè)〕 頁〔頁〕 義〔義〕(19) 藝〔兿〕 陰〔陰〕 隱〔隱〕 猶〔猶〕 魚〔魚〕 與〔與〕 云〔雲(yún)〕 Z 鄭〔鄭〕 執(zhí)〔執(zhí)〕 質(zhì)〔質(zhì)〕 ?!矊!?/p> 簡化偏旁 讠〔言〕(20) 饣〔食〕(21) 〔昜〕(22) 纟〔糹〕 〔臤〕 〔〕 〔 〕 只〔戠〕 钅〔釒〕(23) 〔 〕 〔睪〕(24) 〔巠〕 〔〕 咼〔咼〕⑴長:四筆。筆順是: 長。 ⑵嘗:不是賞的簡化字。賞的簡化字是賞(見第三表)。 ⑶四川省酆都縣已改豐都縣。姓酆的酆不簡化作邦。 ⑷將:右上角從夕,不從 或爫。 ⑸殼:幾上沒有一小橫。 ⑹麗:七筆。上邊一橫,不作兩小橫。 ⑺馬:三筆。筆順是: 馬。上部向左稍斜,左上角開口,末筆作左偏旁時改作平挑?br> ⑻賣:從十從買,上不從士或土。 ⑼黽:從口從電。 ⑽鳥:五筆。 ⑾作門屏之間解的寧(古字罕用)讀zhù(柱)。為避免此寧字與寧的簡化字混淆,原讀zhù的寧作 。 ⑿區(qū):不作 。 ⒀肅:中間一豎下面的兩邊從 ,下半中間不從米。 ⒁條:上從夂,三筆,不從攵。 ⒂烏:四筆。 ⒃無:四筆。上從二,不可誤作旡。 ⒄寫:上從冖,不從宀。 ⒅堯: 六筆。右上角無點(diǎn),不可誤作 。 ⒆義:從乂(讀yì)加點(diǎn),不可誤作叉(讀chā)。 ⒇讠:二筆。不作 。 (21)饣:三筆。中一橫折作 ,不作 或點(diǎn)。 (22) :三筆。 (23)钅:第二筆是一短橫,中兩橫,豎折不出頭。 (24)睪丸的睪讀gāo(高),不簡化。第三表 應(yīng)用第二表所列簡化字和簡化偏旁得出來的簡化字本表共收簡化字1,753個(不包含重見的字。例如“纜”分見“纟、 、見”三部,只算一字),以第二表中的簡化字和簡化偏旁作部首,按第二表的順序排列。同一部首中的簡化字,按筆數(shù)排列。 愛 噯〔噯〕 嬡〔嬡〕 叆〔靉〕 璦〔璦〕 曖〔曖〕 罷 擺〔擺、襬〕羆〔羆〕 〔〕 備 憊〔憊〕 貝 貞〔貞〕 則〔則〕 負(fù)〔負(fù)〕 貢〔貢〕 唄〔唄〕 員〔員〕 財(cái)〔財(cái)〕 狽〔狽〕 責(zé)〔責(zé)〕 廁〔厠〕 賢〔賢〕 賬〔賬〕 販〔販〕 貶〔貶〕 敗〔敗〕 貯〔貯〕 貪〔貪〕 貧〔貧〕 偵〔偵〕 側(cè)〔側(cè)〕 貨〔貨〕 貫〔貫〕 測〔測〕 湞〔湞〕 惻〔惻〕 貳〔貳〕 賁〔賁〕 貰〔貰〕 費(fèi)〔費(fèi)〕 鄖〔鄖〕 勛〔勛〕 幀〔幀〕 貼〔貼〕 貺〔貺〕 貽〔貽〕 賤〔賤〕 貴〔貴〕 鋇〔鋇〕 貸〔貸〕 貿(mào)〔貿(mào)〕 賀〔賀〕 隕〔隕〕 涢〔溳〕 資〔資〕 禎〔禎〕 賈〔賈〕 損〔損〕 贄〔贄〕 塤〔塤〕 楨〔楨〕 唝〔嗊〕 嗩〔嗩〕 賅〔賅〕 圓〔圓〕 賊〔賊〕 賄〔賄〕 贐〔贐〕 賂〔賂〕 債〔債〕 賃〔賃〕 漬〔漬〕 慣〔慣〕 瑣〔瑣〕 賚〔賚〕 匱〔匱〕 摜〔摜〕 殞〔殞〕 勚〔勩〕 賑〔賑〕 嬰〔嬰〕 嘖〔嘖〕 賒〔賒〕 幘〔幘〕 僨〔僨〕 鍘〔鍘〕 績〔績〕 潰〔潰〕 濺〔濺〕 賡〔賡〕 憒〔憒〕 憤〔憤〕 蕢〔蕢〕 赍〔賫〕 蕆〔蕆〕 〔〕 賠〔賠〕 賧〔賧〕 遺〔遺〕 賦〔賦〕 噴〔噴〕 賭〔賭〕 贖〔贖〕 賞〔賞〕(1) 賜〔賜〕 赒〔賙〕 鎖〔鎖〕 饋〔饋〕 賴〔賴〕 赪〔赬〕 磧〔磧〕 〔殨〕 赗〔賵〕 膩〔膩〕 賽〔賽〕 〔?br> 贅〔贅〕 攖〔攖〕 槚〔檟〕 嚶〔嚶〕 賺〔賺〕 賻〔賻〕 罌〔罌〕 鐨〔鐨〕 簀〔簀〕 鲗〔鰂〕 纓〔纓〕 瓔〔瓔〕 聵〔聵〕 櫻〔櫻〕 賾〔賾〕 簣〔簣〕 瀨〔瀨〕 癭〔癭〕 懶〔懶〕 贗〔贋〕 豮〔豶〕 贈〔贈〕 鸚〔鸚〕 獺〔獺〕 贊〔贊〕 贏〔贏〕 贍〔贍〕 癩〔癩〕 攢〔攢〕 籟〔籟〕 纘〔纘〕 瓚〔瓚〕 臜〔臢〕 贛〔贛〕 趲〔趲〕 躦〔躦〕 戇〔戇〕 筆 潷〔潷〕 畢 蓽〔蓽〕 嗶〔嗶〕 篳〔篳〕 蹕〔蹕〕 邊 籩〔籩〕 賓 儐〔儐〕 濱〔濱〕 擯〔擯〕 嬪〔嬪〕 繽〔繽〕 殯〔殯〕 檳〔檳〕 臏〔臏〕 鑌〔鑌〕 髕〔髕〕 鬢〔鬢〕 參 滲〔滲〕 慘〔慘〕 摻〔摻〕 驂〔驂〕 毿〔毿〕 瘆〔瘮〕 磣〔磣〕 〔穇〕 糝〔糝〕 倉 傖〔傖〕 創(chuàng)〔創(chuàng)〕 滄〔滄〕 愴〔愴〕 蒼〔蒼〕 搶〔搶〕 嗆〔嗆〕 熗〔熗〕 玱〔瑲〕 槍〔槍〕 戧〔戧〕 瘡〔瘡〕 鸧〔鶬〕 艙〔艙〕 蹌〔蹌〕 產(chǎn) 浐〔滻〕 薩〔薩〕 鏟〔鏟〕 長 倀〔倀〕 悵〔悵〕 帳〔帳〕 張〔張〕 棖〔棖〕 賬〔賬〕 脹〔脹〕 漲〔漲〕 嘗 鲿〔鱨〕 車 軋〔軋〕 軍〔軍〕 軌〔軌〕 厙〔厙〕 陣〔陣〕 庫〔庫〕 連〔連〕 軒〔軒〕 諢〔諢〕 鄆〔鄆〕 軔〔軔〕 軛〔軛〕 匭〔匭〕 轉(zhuǎn)〔轉(zhuǎn)〕 輪〔輪〕 斬〔斬〕 軟〔軟〕 渾〔渾〕 惲〔惲〕 硨〔硨〕 軼〔軼〕 軻〔軻〕 轱〔軲〕 轷〔軤〕 輕〔輕〕 轤〔轤〕 軸〔軸〕 揮〔揮〕 葷〔葷〕 轢〔轢〕 軫〔軫〕 軺〔軺〕 漣〔漣〕 琿〔琿〕 載〔載〕 蓮〔蓮〕 較〔較〕 軾〔軾〕 輊〔輊〕 輅〔輅〕 轎〔轎〕 暈〔暈〕 漸〔漸〕 慚〔慚〕 皸〔皸〕 璉〔璉〕 輔〔輔〕 輒〔輒〕 輛〔輛〕 塹〔塹〕 囀〔囀〕 嶄〔嶄〕 褲〔褲〕 褳〔褳〕 輦〔輦〕 輞〔輞〕 輟〔輟〕 輥〔輥〕 槧〔槧〕 輜〔輜〕 暫〔暫〕 輝〔輝〕 輩〔輩〕 鏈〔鏈〕 翚〔翬〕 輳〔輳〕 輻〔輻〕 輯〔輯〕 輸〔輸〕 轂〔轂〕 轡〔轡〕 轄〔轄〕 轅〔轅〕 輾〔輾〕 輿〔輿〕 轆〔轆〕 攆〔攆〕 鰱〔鰱〕 轍〔轍〕 鏨〔鏨〕 轔〔轔〕 齒 齔〔齔〕 嚙〔嚙〕 齠〔齠〕 齙〔齙〕 齟〔齟〕 齡〔齡〕 齜〔齜〕 齦〔齦〕 齬〔齬〕 齪〔齪〕 齷〔齷〕 齲〔齲〕 蟲 蠱〔蠱〕 芻 謅〔謅〕 〔〕 鄒〔鄒〕 〔〕 騶〔騶〕 縐〔縐〕 皺〔皺〕 趨〔趨〕 雛〔雛〕 從 蓯〔蓯〕 縱〔縱〕 樅〔樅〕 慫〔慫〕 聳〔聳〕 竄 攛〔攛〕 镩〔鑹〕 躥〔躥〕 達(dá) 〔澾〕 闥〔闥〕 撻〔撻〕 噠〔噠〕 韃〔韃〕 帶 滯〔滯〕 單 鄲〔鄲〕 憚〔憚〕 闡〔闡〕 撣〔撣〕 彈〔彈〕 嬋〔嬋〕 禪〔禪〕 殫〔殫〕 癉〔癉〕 蟬〔蟬〕 簞〔簞〕 蘄〔蘄〕 囅〔囅〕 當(dāng) 擋〔擋〕 檔〔檔〕 襠〔襠〕 鐺〔鐺〕 黨 讜〔讜〕 儻〔儻〕 镋〔钂〕 東 凍〔凍〕 陳〔陳〕 崠〔崬〕 棟〔棟〕 胨〔腖〕 鶇〔鶇〕 動 慟〔慟〕 斷 籪〔籪〕 對 懟〔懟〕 隊(duì) 墜〔墜〕 爾 邇〔邇〕 彌〔彌、瀰〕禰〔禰〕 璽〔壐〕 獼〔獼〕 發(fā) 潑〔潑〕 廢〔廢〕 撥〔撥〕 〔鏺〕 豐 灃〔灃〕 艷〔艶〕 滟〔灧〕 風(fēng) 諷〔諷〕 沨〔渢〕 嵐〔嵐〕 楓〔楓〕 瘋〔瘋〕 颯〔颯〕 砜〔碸〕 颶〔颶〕 飔〔颸〕 颼〔颼〕 飗〔飀〕 飄〔飄〕 飆〔飆〕 岡 剛〔剛〕 〔掆〕 崗〔崗〕 綱〔綱〕 〔棡〕 鋼〔鋼〕 廣 鄺〔鄺〕 壙〔壙〕 擴(kuò)〔擴(kuò)〕 獷〔獷〕 纊〔纊〕 曠〔曠〕 礦〔礦〕 歸 巋〔巋〕 龜 鬮〔鬮〕 國 摑〔摑〕 幗〔幗〕 腘〔膕〕 蟈〔蟈〕 過 撾〔撾〕 華 嘩〔嘩〕 驊〔驊〕 燁〔燁〕 樺〔樺〕 曄〔曄〕 鏵〔鏵〕 畫 婳〔嫿〕 匯 〔擓〕 會 ?!矂!?鄶〔鄶〕 儈〔儈〕 澮〔澮〕 薈〔薈〕 噲〔噲〕 獪〔獪〕 繪〔繪〕 燴〔燴〕 檜〔檜〕 膾〔膾〕 鲙〔鱠〕 幾 譏〔譏〕 嘰〔嘰〕 饑〔饑〕 機(jī)〔機(jī)〕 璣〔璣〕 磯〔磯〕 蟣〔蟣〕 夾 郟〔郟〕 俠〔俠〕 陜〔陝〕 浹〔浹〕 挾〔挾〕 莢〔莢〕 峽〔峽〕 狹〔狹〕 愜〔愜〕 硤〔硤〕 鋏〔鋏〕 頰〔頰〕 蛺〔蛺〕 瘞〔瘞〕 篋〔篋〕 戔 刬〔剗〕 淺〔淺〕 餞〔餞〕 線〔綫〕 殘〔殘〕 ?!矖!?賤〔賤〕 盞〔盞〕 錢〔錢〕 箋〔箋〕 濺〔濺〕 踐〔踐〕 監(jiān) 濫〔濫〕 藍(lán)〔藍(lán)〕 尷〔尷〕 檻〔檻〕 襤〔襤〕 籃〔籃〕 見 莧〔莧〕 峴〔峴〕 觃〔覎〕 視〔視〕 規(guī)〔規(guī)〕 現(xiàn)〔現(xiàn)〕 枧〔梘〕 覓〔覓〕 覺〔覺〕 硯〔硯〕 覘〔覘〕 覽〔覽〕 寬〔寬〕 蜆〔蜆〕 覬〔覬〕 筧〔筧〕 覡〔覡〕 覿〔覿〕 靚〔靚〕 攪〔攪〕 攬〔攬〕 纜〔纜〕 窺〔窺〕 欖〔欖〕 覦〔覦〕 覯〔覯〕 覲〔覲〕 覷〔覷〕 髖〔髖〕 薦 韉〔韉〕 將 蔣〔蔣〕 鏘〔鏘〕 節(jié) 櫛〔櫛〕 盡 浕〔濜〕 藎〔藎〕 燼〔燼〕 贐〔贐〕 進(jìn) 琎〔璡〕 舉 櫸〔櫸〕 殼 愨〔慤〕 來 淶〔淶〕 萊〔萊〕 崍〔峽〕 徠〔徠〕 賚〔賚〕 睞〔睞〕 錸〔錸〕 樂 濼〔濼〕 爍〔爍〕 櫟〔櫟〕 轢〔轢〕 礫〔礫〕 鑠〔鑠〕 離 漓〔灕〕 籬〔籬〕 歷 瀝〔瀝〕 壢〔壢〕 藶〔藶〕 嚦〔嚦〕 櫪〔櫪〕 疬〔癧〕 靂〔靂〕 麗 儷〔儷〕 酈〔酈〕 邐〔邐〕 驪〔驪〕 鸝〔鸝〕 釃〔釃〕 鱺〔鱺〕 兩 倆〔倆〕 唡〔啢〕 輛〔輛〕 滿〔滿〕 瞞〔瞞〕 顢〔顢〕 螨〔蟎〕 魎〔魎〕 懣〔懣〕 蹣〔蹣〕 靈 欞〔欞〕 劉 瀏〔瀏〕 龍 隴〔隴〕 瀧〔瀧〕 寵〔寵〕 龐〔龐〕 壟〔壟〕 攏〔攏〕 蘢〔蘢〕 嚨〔嚨〕 瓏〔瓏〕 櫳〔櫳〕 〔龑〕 昽〔曨〕 朧〔朧〕 礱〔礱〕 襲〔襲〕 聾〔聾〕 龔〔龔〕 龕〔龕〕 籠〔籠〕 〔 〕 婁 僂〔僂〕 溇〔漊〕 蔞〔蔞〕 摟〔摟〕 嶁〔嶁〕 嘍〔嘍〕 縷〔縷〕 屢〔屢〕 數(shù)〔數(shù)〕 樓〔樓〕 瘺〔瘻〕 褸〔褸〕 窶〔窶〕 〔瞜〕 鏤〔鏤〕 屨〔屨〕 螻〔螻〕 簍〔簍〕 耬〔耬〕 藪〔藪?br> 擻〔擻〕 髏〔髏〕 盧 瀘〔濾〕 壚〔壚〕 櫨〔櫨〕 轤〔轤〕 臚〔臚〕 鸕〔鸕〕 顱〔顱〕 艫〔艫〕 鱸〔鱸〕 虜 擄〔擄〕 鹵 鹺〔鹺〕 錄 箓〔籙〕 慮 濾〔濾〕 攄〔攄〕 侖 論〔論〕 倫〔倫〕 淪〔淪〕 掄〔掄〕 圇〔圇〕 綸〔綸〕 輪〔輪〕 癟〔癟〕 羅 蘿〔蘿〕 啰〔囉〕 邏〔邏〕 玀〔玀〕 欏〔欏〕 鑼〔鑼〕 籮〔籮〕 馬 馮〔馮〕 馭〔馭〕 闖〔闖〕 嗎〔嗎〕 犸〔獁〕 馱〔馱〕 馳〔馳〕 馴〔馴〕 媽〔媽〕 瑪〔瑪〕 驅(qū)〔驅(qū)〕 駁〔駁〕 碼〔碼〕 駝〔駝〕 駐〔駐〕 駔〔駔〕 駕〔駕〕 驛〔驛〕 駟〔駟〕 駛〔駛〕 駒〔駒〕 騶〔騶〕 駘〔駘〕 駙〔駙〕 駑〔駑〕 罵〔駡〕 螞〔螞〕 篤〔篤〕 駭〔駭〕 駢〔駢〕 驍〔驍〕 驕〔驕〕 驊〔驊〕 駱〔駱〕 驪〔驪〕 騁〔騁〕 驗(yàn)〔驗(yàn)〕 駿〔駿〕 骎〔駸〕 騎〔騎〕 騏〔騏〕 騍〔騍〕 騅〔騅〕 驂〔驂〕 騙〔騙〕 騭〔騭〕 騖〔騖〕 騷〔騷〕 騫〔騫〕 驁〔驁〕 驀〔驀〕 騰〔騰〕 騮〔騮〕 騸〔騸〕 驃〔驃〕 驄〔驄〕 騾〔騾〕 羈〔覊〕 驟〔驟〕 驥〔驥〕 驤〔驤〕 買 荬〔蕒〕 賣 讀〔讀〕 瀆〔瀆〕 續(xù)〔續(xù)〕 櫝〔櫝〕 覿〔覿〕 贖〔贖〕 犢〔犢〕 牘〔牘〕 竇〔竇〕 黷〔黷〕 麥 嘜〔嘜〕 麩〔麩〕 門 閂〔閂〕 閃〔閃〕 們〔們〕 閉〔閉〕 闖〔闖〕 問〔問〕 捫〔捫〕 闈〔闈〕 閔〔閔〕 悶〔悶〕 閏〔閏〕 閑〔閑〕 間〔間〕 鬧〔閙〕(2) 閘〔閘〕 鍆〔鍆〕 閡〔閡〕 閨〔閨〕 聞〔聞〕 闥〔闥〕 閩〔閩〕 閭〔閭〕 闿〔闓〕 〔〕 閣〔閣〕 閥〔閥〕 潤〔潤〕 澗〔澗〕 憫〔憫〕 閬〔閬〕 閱〔閲〕 閫〔閫〕 鬮〔鬮〕(2) 〔〕 嫻〔嫻〕 閼〔閼〕 閾〔閾〕 閹〔閹〕 閶〔閶〕 閽〔閽〕 閿〔閿〕 鬩〔鬩〕(2) 闡〔闡〕 閻〔閻〕 燜〔燜〕 闌〔闌〕 裥〔襇〕 闊〔闊〕 癇〔癇〕 鷴〔鷳〕 闋〔闋〕 闃〔闃〕 擱〔擱〕 锏〔鐧〕 锎〔鐦〕 闕〔闕〕 闔〔闔〕 闐〔闐〕 櫚〔櫚〕 簡〔簡〕 讕〔讕〕 闞〔闞〕 藺〔藺〕 瀾〔瀾〕 斕〔斕〕 〔〕 鑭〔鑭〕 躪〔躪〕 黽 澠〔澠〕 繩〔繩〕 黿〔黿〕 蠅〔蠅〕 鼉〔鼉〕 難 儺〔儺〕 灘〔灘〕 攤〔擹〕 癱〔癱〕 鳥 鳧〔鳬〕 鳩〔鳩〕 島〔島〕 蔦〔蔦〕 鳶〔鳶〕 鳴〔鳴〕 梟〔梟〕 鴆〔鴆〕 鴉〔鴉〕 〔鳾〕 鷗〔鷗〕 鴇〔鴇〕 鸧〔鶬〕 窎〔窵〕 鶯〔鶯〕 鴣〔鴣〕 搗〔搗〕 鶇〔鶇〕 鸕〔鸕〕 鴨〔鴨〕 鴦〔鴦〕 鸮〔鴞〕 鴝〔鴝〕 鸰〔鴒〕 鴛〔鴛〕 鴕〔鴕〕 裊〔裊〕 鴟〔鴟〕 鷥〔鷥〕 鸞〔鵉〕 〔鵁〕 鴻〔鴻〕 鷙〔鷙〕 鴯〔鴯〕 〔鴷〕 鸼〔鵃〕 鴿〔鴿〕 鴰〔鴰〕 鵂〔鵂〕 鸻〔鴴〕 鵜〔鵜〕 鷴〔鷳〕 鵓〔鵓〕 鸝〔鸝〕 鵑〔鵑〕 鵒〔鵒〕 鵠〔鵠〕 鵝〔鵝〕 鶉〔鶉〕 鹒〔鶊〕 〔鶄〕 鵡〔鵡〕 鵲〔鵲〕 鹋〔鶓〕 鵪〔鵪〕 鵬〔鵬〕 鹐〔鵮〕 鶿〔鷀〕 鶘〔鶘〕 鹖〔鶡〕 〔鶪〕 鶚〔鶚〕 鶻〔鶻〕 鹙〔鶖〕 鶩〔鶩〕 鹛〔鶥〕 鶴〔鶴〕 鶼〔鶼〕 鷂〔鷂〕 鹡〔鶺〕 〔鷉〕 鷓〔鷓〕 鹥〔鷖〕 鸚〔鸚〕 鷚〔鷚〕 鷲〔鷲〕 鷯〔鷯〕 鷦〔鷦〕 鷸〔鷸〕 鷹〔鷹〕 鹯〔鸇〕 鷺〔鷺〕 〔鸊〕 鸛〔鸛〕 聶 懾〔攝〕 灄〔灄〕 攝〔攝〕 囁〔囁〕 鑷〔鑷〕 顳〔顳〕 躡〔躡〕 寧 濘〔濘〕 擰〔擰〕 嚀〔嚀〕 獰〔獰〕 檸〔檸〕 聹〔聹〕 農(nóng) 儂〔儂〕 濃〔濃〕 噥〔噥〕 膿〔膿〕 齊 劑〔劑〕 儕〔儕〕 濟(jì)〔濟(jì)〕 薺〔薺〕 擠〔擠〕 臍〔臍〕 蠐〔蠐〕 躋〔蠐〕 霽〔霽〕 鱭〔鱭〕 齏〔齏〕 豈 剴〔剴〕 凱〔凱〕 愷〔愷〕 闿〔闓〕 塏〔塏〕 榿〔榿〕 覬〔覬〕 硙〔磑〕 皚〔皚〕 鎧〔鎧〕 氣 愾〔愾〕 餼〔餼〕 遷 躚〔躚〕 僉 劍〔劍〕 儉〔儉〕 險〔險〕 撿〔撿〕 獫〔獫〕 驗(yàn)〔驗(yàn)〕 檢〔檢〕 殮〔殮〕 斂〔斂〕 臉〔臉〕 襝〔襝〕 瞼〔瞼〕 簽〔簽〕 瀲〔瀲〕 蘞〔蘞〕 喬 僑〔僑〕 撟〔撟〕 蕎〔蕎〕 嶠〔嶠〕 驕〔驕〕 嬌〔嶠〕 橋〔橋〕 轎〔轎〕 硚〔礄〕 矯〔矯〕 鞒〔鞽〕 親 櫬〔櫬〕 窮 〔藭〕 區(qū) 謳〔謳〕 傴〔傴〕 漚〔漚〕 慪〔慪〕 摳〔摳〕 奩〔奩〕 嘔〔嘔〕 嶇〔嶇〕 嫗〔嫗〕 驅(qū)〔驅(qū)〕 樞〔樞〕 甌〔甌〕 歐〔歐〕 毆〔毆〕 鷗〔鷗〕 眍〔瞘〕 軀〔軀〕 嗇 薔〔薔〕 墻〔墻〕 嬙〔嬙〕 檣〔檣〕 穡〔穡〕 殺 鎩〔鎩〕 審 谉〔讅〕 嬸〔嬸〕 圣 檉〔檉〕 蟶〔蟶〕 師 浉〔溮〕 獅〔獅〕 螄〔螄〕 篩〔篩〕 時 塒〔塒〕 蒔〔蒔〕 鰣〔鰣〕 壽 儔〔儔〕 濤〔濤〕 禱〔禱〕 燾〔燾〕 疇〔疇〕 鑄〔鑄〕 籌〔籌〕 躊〔躊〕 屬 囑〔囑〕 矚〔矚〕 雙 〔〕 肅 蕭〔蕭〕 嘯〔嘯〕 瀟〔瀟〕 簫〔簫〕 蟏〔蠨〕 歲 劌〔劌〕 噦〔噦〕 穢〔穢〕 孫 蓀〔蓀〕 猻〔猻〕 遜〔遜〕 條 滌〔滌〕 絳〔縧〕 鰷〔鰷〕 萬 厲〔厲〕 邁〔邁〕 勵〔勵〕 癘〔癘〕 蠆〔蠆〕 躉〔躉〕 礪〔礪〕 糲〔糲〕 蠣〔蠣〕 為 偽〔僞〕 溈〔溈〕 媯〔媯〕 韋 諱〔諱〕 偉〔偉〕 闈〔闈〕 違〔違〕 葦〔葦〕 韌〔韌〕 幃〔幃〕 圍〔圍〕 緯〔緯〕 煒〔煒〕 祎〔禕〕 瑋〔瑋〕 韨〔韍〕 潿〔潿〕 韓〔韓〕 韞〔韞〕 韙〔韙〕 韜〔韜〕 烏 鄔〔鄔〕 塢〔塢〕 嗚〔嗚〕 鎢〔鎢〕 無 憮〔憮〕 廡〔廡〕 撫〔撫〕 蕪〔蕪〕 嘸〔嘸〕 嫵〔嫵〕 獻(xiàn) 讞〔讞〕 鄉(xiāng) 薌〔薌〕 饗〔饗〕 寫 瀉〔瀉〕 尋 潯〔潯〕 蕁〔蕁〕 挦〔撏〕 鱘〔鱘〕 亞 堊〔堊〕 埡〔埡〕 挜〔掗〕 啞〔啞〕 婭〔婭〕 惡〔惡、噁〕氬〔氬〕 壺〔壺〕 嚴(yán) 儼〔儼〕 釅〔釅〕 厭 懨〔懨〕 厴〔厴〕 靨〔靨〕 饜〔饜〕 魘〔魘〕 黡〔黶〕 堯 僥〔僥〕 澆〔澆〕 撓〔撓〕 蕘〔蕘〕 峣〔嶢〕 嘵〔嘵〕 嬈〔嬈〕 驍〔驍〕 繞〔繞〕 饒〔饒〕 燒〔焼〕 橈〔橈〕 曉〔曉〕 磽〔磽〕 鐃〔鐃〕 翹〔翹〕 蟯〔蟯〕 蹺〔蹺〕 業(yè) 鄴〔鄴〕 頁 頂〔頂〕 頃〔頃〕 項(xiàng)〔項(xiàng)〕 頇〔頇〕 順〔順〕 須〔須〕 頏〔頏〕 煩〔煩〕 頊〔瑣〕 頑〔頑〕 頓〔頓〕 頎〔頎〕 頒〔頒〕 頌〔頌〕 傾〔傾〕 預(yù)〔預(yù)〕 庼〔廎〕 碩〔碩〕 顱〔顱〕 領(lǐng)〔領(lǐng)〕 頸〔頸〕 頗〔頗〕 頦〔頦〕 頰〔頰〕 頡〔頡〕 潁〔潁〕 頜〔頜〕 颋〔頲〕 滪〔澦〕 頤〔頤〕 蕷〔蕷〕 頻〔頻〕 頹〔頽〕 頷〔頷〕 穎〔穎〕 顆〔顆〕 額〔額〕 顏〔顔〕 擷〔擷〕 題〔題〕 颙〔顒〕 顓〔顓〕 纈〔纈〕 瀕〔瀕〕 顛〔顛〕 顢〔顢〕 顳〔顳〕 顙〔顙〕 囂〔囂〕 顥〔顥〕 顫〔顫〕 巔〔巔〕 颥〔顬〕 癲〔癲〕 灝〔灝〕 顰〔顰〕 顴〔顴〕 義 議〔議〕 儀〔儀〕 蟻〔蟻〕 藝 囈〔囈〕 陰 蔭〔蔭〕 隱 癮〔癮〕 猶 蕕〔蕕〕 魚 鱽〔魛〕 漁〔漁〕 魴〔魴〕 魷〔魷〕 魯〔魯〕 鱟〔鱟〕 薊〔薊〕 鲆〔鮃〕 鲏〔鮍〕 鲅〔鮁〕 鱸〔鱸〕 鲇〔點(diǎn)〕 鲊〔鮓〕 〔鮣〕 穌〔穌〕 鮒〔鮒〕 鮑〔鮑〕 鮐〔鮐〕 鲞〔鯗〕 鲝〔鮺〕 鱭〔鱭〕 鮫〔鮫〕 鮮〔鮮〕 鮭〔鮭〕 鮚〔鮚〕 鱘〔鱘〕 鮪〔鮪〕 鱘〔鱘〕 鲗〔鰂〕 鲖〔鮦〕 鲙〔鱠〕 鯊〔鯊〕 嚕〔?!?鱺〔鱺〕 鯁〔鯁〕 鰱〔鰱〕 鯽〔鯽〕 鰣〔鰣〕 鯇〔鯇〕 鰹〔鰹〕 鯉〔鯉〕 鰷〔鰷〕 鯀〔鯀〕 櫓〔櫓〕 氌〔氌〕 鯨〔鯨〕 鯖〔鯖〕 鯪〔鯪〕 鯫〔鯫〕 鯤〔鯤〕 鯔〔鯔〕 鯧〔鯧〕 鯡〔鯡〕 鯢〔鯢〕 鯛〔鯛〕 鯰〔鯰〕 蘚〔蘚〕 〔鰌〕 〔鰆〕 鲿〔鱨〕 鳊〔鯿〕 鰈〔鰈〕 鳁〔鰛〕 鰓〔鰓〕 鱷〔鰐〕 镥〔鑥〕 鰍〔鰍〕 鰒〔鰒〕 鰉〔鰉〕 鰲〔鰲〕 〔〕 〔鰧〕 鳒〔鰜〕 鰭〔鰭〕 鰨〔鰨〕 鰥〔鰥〕 鳑〔鰟〕 癬〔癬〕 鱉〔鱉〕 鳙〔鱅〕 鳛〔鰼〕 鱈〔鱈〕 鰾〔鰾〕 鰳〔鰳〕 鳘〔鰵〕 鰻〔鰻〕 鱔〔鱔〕 鱒〔鱒〕 鱗〔鱗〕 鱖〔鱖〕 鳣〔鱣〕 鱧〔鱧〕 與 嶼〔嶼〕 歟〔歟〕 云 蕓〔蕓〕 曇〔曇〕 叆〔靉〕 叇〔靆〕 鄭 擲〔擲〕 躑〔躑〕 執(zhí) 墊〔墊〕 摯〔摯〕 贄〔贄〕 鷙〔鷙〕 蟄〔蟄〕 縶〔縶〕 質(zhì) 锧〔鑕〕 躓〔躓〕 專 傳〔傳〕 摶〔摶〕 轉(zhuǎn)〔轉(zhuǎn)〕 〔膞〕 磚〔磚〕 囀〔囀〕 讠 計(jì)〔計(jì)〕 訂〔訂〕 訃〔訃〕 譏〔譏〕 議〔議〕 討〔討〕 訌〔訌〕 訐〔訐〕 記〔記〕 訊〔訊〕 訕〔訕〕 訓(xùn)〔訓(xùn)〕 訖〔訖〕 訪〔訪〕 訝〔訝〕 諱〔諱〕 詎〔詎〕 謳〔謳〕 訣〔訣〕 訥〔訥〕 設(shè)〔設(shè)〕 諷〔諷〕 訛〔訛〕 〔訢〕 許〔許〕 論〔論〕 訟〔訟〕 讻〔訩〕 詁〔詁〕 訶〔訶〕 評〔評〕 詔〔詔〕 詞〔詞〕 譯〔譯〕 詘〔詘〕 诇〔詗〕 詛〔詛〕 識〔識〕 謅〔謅〕 詆〔詆〕 訴〔訴〕 詐〔詐〕 診〔診〕 詒〔詒〕 諢〔諢〕 該〔該〕 詳〔詳〕 詫〔詫〕 誆〔誆〕 詿〔詿〕 詰〔詰〕 詼〔詼〕 試〔試〕 詩〔詩〕 詡〔詡〕 諍〔諍〕 詮〔詮〕 誅〔誅〕 誄〔誄〕 詬〔詬〕 詣〔詣〕 話〔話〕 詭〔詭〕 詢〔詢〕 誠〔誠〕 誕〔誕〕 滸〔滸〕 誚〔誚〕 說〔説〕 誡〔誡〕 誣〔誣〕 語〔語〕 誦〔誦〕 罰〔罸〕 誤〔誤〕 誥〔誥〕 誑〔誑〕 誘〔誘〕 誨〔誨〕 誒〔 〕 獄〔獄〕 誼〔誼〕 諒〔諒〕 談〔談〕 諄〔諄〕 谉〔讅〕 誶〔誶〕 請〔請〕 諾〔諾〕 諸〔諸〕 讀〔讀〕 諑〔諑〕 諏〔諏〕 課〔課〕 誹〔誹〕 諉〔諉〕 誰〔誰〕 諛〔諛〕 調(diào)〔調(diào)〕 諂〔諂〕 諗〔諗〕 諦〔諦〕 諳〔諳〕 謎〔謎〕 諺〔諺〕 諞〔諞〕 諮〔諮〕 諶〔諶〕 謊〔謊〕 謀〔謀〕 諜〔諜〕 諧〔諧〕 諫〔諫〕 谞〔諝〕 謔〔謔〕 謁〔謁〕 諤〔諤〕 謂〔謂〕 諼〔諼〕 諭〔諭〕 謚〔謚〕 謗〔謗〕 謙〔謙〕 謐〔謐〕 謨〔謨〕 讜〔讜〕 謖〔謖〕 謝〔謝〕 謠〔謡〕 儲〔儲〕 謫〔謫〕 谫〔譾〕 謹(jǐn)〔謹(jǐn)〕 謬〔謬〕 謾〔謾〕 譜〔譜〕 譖〔譖〕 譚〔譚〕 讕〔讕〕 譎〔譎〕 譙〔譙〕 藹〔藹〕 櫧〔櫧〕 譴〔譴〕 譫〔譫〕 讞〔讞〕 辯〔辯〕 〔讌〕 讎〔讎〕(3) 讖〔讖〕 靄〔靄〕 饣 饑〔饑〕 饦〔飥〕 餳〔餳〕 飩〔飩〕 飯〔飯〕 飲〔飲〕 飫〔飫〕 餼〔餼〕 飪〔飪〕 飭〔飭〕 飼〔飼〕 餞〔餞〕 飾〔飾〕 飽〔飽〕 飴〔飴〕 饳〔飿〕 饸〔餄〕 餉〔餉〕 餃〔餃〕 饻〔餏〕 餅〔餠〕 餌〔餌〕 饒〔饒〕 蝕〔蝕〕 饹〔餎〕 餑〔餑〕 餒〔餒〕 餓〔餓〕 館〔館〕 餛〔餛〕 馃〔餜〕 餡〔餡〕 馉〔餶〕 馇〔餷〕 饋〔饋〕 餿〔餿〕 饈〔饈〕 饃〔饃〕 馎〔餺〕 餾〔餾〕 饉〔饉〕 饅〔饅〕 馓〔饊〕 饌〔饌〕 馕〔饟〕湯〔湯〕 揚(yáng)〔揚(yáng)〕 場〔場〕 旸〔暘〕 餳〔餳〕 煬〔煬〕 楊〔楊〕 腸〔腸〕 瘍〔瘍〕 碭〔碭〕 暢〔暢〕 钖〔錫〕 殤〔殤〕 蕩〔蕩〕 燙〔燙〕 觴〔觴〕 纟 絲〔絲〕 糾〔糾〕 纊〔纊〕 紆〔紆〕 紂〔紂〕 紅〔紅〕 紀(jì)〔紀(jì)〕 紉〔紉〕 紇〔紇〕 約〔約〕 紈〔紈〕 級〔級〕 紡〔紡〕 紋〔紋〕 緯〔緯〕 紜〔紜〕 純〔純〕 紕〔紕〕 紐〔紐〕 納〔納〕 綱〔綱〕 紗〔紗〕 纴〔紝〕 紛〔紛〕 綸〔綸〕 紙〔紙〕 縱〔縱〕 紓〔紓〕 纼〔紖〕 咝〔噝〕 絆〔絆〕 線〔綫〕 紺〔紺〕 紲〔紲〕 紱〔紱〕 紼〔紼〕 繹〔繹〕 經(jīng)〔經(jīng)〕 紹〔紹〕 組〔組〕 細(xì)〔細(xì)〕 〔紬〕 紳〔紳〕 織〔織〕 絀〔絀〕 終〔終〕 縐〔縐〕 紿〔紿〕 喲〔喲〕 绖〔絰〕 荮〔葤〕 葒〔葒〕 絞〔絞〕 統(tǒng)〔統(tǒng)〕 絨〔絨〕 繞〔繞〕 绔〔絝〕 結(jié)〔結(jié)〕 絎〔絎〕 給〔給〕 繪〔繪〕 絕〔絶〕 絳〔絳〕 絡(luò)〔絡(luò)〕 絢〔絢〕 綁〔綁〕 莼〔蒓〕 綆〔綆〕 綈〔綈〕 綃〔綃〕 絹〔絹〕 繡〔綉〕 綏〔綏〕 絳〔縧〕 鷥〔鷥〕 綜〔綜〕 綻〔綻〕 綰〔綰〕 綣〔綣〕 績〔績〕 綾〔綾〕 緒〔緒〕 續(xù)〔續(xù)〕 綺〔綺〕 綴〔綴〕 綠〔緑〕 綽〔綽〕 緄〔緄〕 繩〔繩〕 緋〔緋〕 綬〔綬〕 綢〔綢〕 繃〔綳〕 綹〔綹〕 維〔維〕 綿〔綿〕 緇〔緇〕 締〔締〕 編〔編〕 縷〔縷〕 緗〔緗〕 緙〔緙〕 緬〔緬〕 緣〔緣〕 緝〔緝〕 緹〔緹〕 緲〔緲〕 緡〔緡〕 缊〔緼〕 緦〔緦〕 纜〔纜〕 緩〔緩〕 緘〔緘〕 緱〔緱〕 縋〔縋〕 緞〔緞〕 轡〔轡〕 缞〔縗〕 繽〔繽〕 縞〔縞〕 縑〔縑〕 縊〔縊〕 縛〔縛〕 縉〔縉〕 縟〔縟〕 縝〔縝〕 縫〔縫〕 縭〔縭〕 濰〔濰〕 縮〔縮〕 縹〔縹〕 繆〔繆〕 縵〔縵〕 纓〔纓〕 繅〔繅〕 縲〔縲〕 蘊(yùn)〔藴〕 繕〔繕〕 繒〔繒〕 纈〔纈〕 繚〔繚〕 櫞〔櫞〕 韁〔繮〕 繯〔繯〕 繰〔繰〕 繾〔繾〕 繳〔繳〕 辮〔辮〕 纘〔纘〕堅(jiān)〔堅(jiān)〕 賢〔賢〕 腎〔腎〕 豎〔竪〕 慳〔慳〕 緊〔緊〕 鏗〔鏗〕 鰹〔鰹〕 勞〔勞〕 煢〔煢〕 塋〔塋〕 熒〔熒〕 榮〔榮〕 滎〔滎〕 犖〔熒〕 澇〔澇〕 嶗〔嶗〕 瑩〔瑩〕 撈〔撈〕 嘮〔嘮〕 鶯〔鶯〕 螢〔螢〕 營〔營〕 縈〔縈〕 癆〔癆〕 嶸〔嶸〕 鐒〔鐒〕 耢〔耮〕 蠑〔蠑〕覽〔覧〕 攬〔攬〕 纜〔纜〕 欖〔欖〕 鑒〔鑒〕 只 識〔識〕 幟〔幟〕 織〔織〕 熾〔熾〕 職〔職〕 钅 釓〔釓〕 釔〔釔〕 釕〔釕〕 釙〔釙〕 釘〔釘〕 針〔針〕 釗〔釗〕 釵〔釵〕 釬〔釺〕 釣〔釣〕 釧〔釧〕 釷〔釷〕 釤〔釤〕 釩〔釩〕 钖〔鍚〕 釹〔釹〕 鍆〔鍆〕 鈥〔鈥〕 鈁〔鈁〕 钚〔鈈〕 〔釾〕 鈧〔鈧〕 鈀〔鈀〕 鈄〔鈄〕 鈣〔鈣〕 鈍〔鈍〕 鈦〔鈦〕 钘〔鈃〕 鈕〔鈕〕 鈔〔鈔〕 鋼〔鋼〕 鈉〔鈉〕 鋇〔鋇〕 鈐〔鈐〕 鈞〔鈞〕 鉤〔鈎〕 欽〔欽〕 鎢〔鎢〕 鉍〔鉍〕 鈺〔鈺〕 錢〔錢〕 鉦〔鉦〕 鉗〔鉗〕 鈷〔鈷〕 鉞〔鉞〕 缽〔鉢〕 鈸〔鈸〕 鉬〔鉬〕 鉀〔鉀〕 鈾〔鈾〕 鈿〔鈿〕 鐸〔鐸〕 〔鏺〕 鈴〔鈴〕 鉛〔鉛〕 鉑〔鉑〕 鑠〔鑠〕 鉚〔鉚〕 鈹〔鈹〕 鈳〔鈳〕 鉈〔鉈〕 鉭〔鉭〕 鈮〔鈮〕 钷〔鉕〕 鈰〔鈰〕 鉉〔鉉〕 鉺〔鉺〕 銠〔銠〕 銪〔銪〕 銦〔銦〕 銣〔銣〕 銫〔銫〕 銩〔銩〕 鉿〔鉿〕 铞〔銱〕 銚〔銚〕 銨〔銨〕 銜〔銜〕 鏟〔鏟〕 鉸〔鉸〕 銃〔銃〕 銥〔銥〕 铓〔鋩〕 鋏〔鋏〕 銬〔銬〕 铏〔鉶〕 鐃〔鐃〕 銀〔銀〕 鐺〔鐺〕 銅〔銅〕 鋁〔鋁〕 鍘〔鍘〕 鎧〔鎧〕 銓〔銓〕 銖〔銖〕 銑〔銑〕 鋌〔鋌〕 銘〔銘〕 鉻〔鉻〕 錚〔錚〕 鏵〔鏵〕 鎩〔鎩〕 撳〔撳〕 鋅〔鋅〕 銳〔鋭〕 銻〔銻〕 鋃〔鋃〕 鋪〔鋪〕 鑄〔鑄〕 嵚〔嶔〕 鋟〔鋟〕 锃〔鋥〕 鏈〔鏈〕 鏗〔鏗〕 锏〔鐧〕 銷〔銷〕 鎖〔鎖〕 鋤〔鋤〕 鍋〔鍋〕 銼〔銼〕 銹〔銹〕 鋒〔鋒〕 鋯〔鋯〕 鐒〔鐒〕 鋦〔鋦〕 錒〔錒〕 锎〔鐦〕 鋱〔鋱〕 錸〔錸〕 鋨〔鋨〕 鋰〔鋰〕 锧〔鑕〕 锘〔鍩〕 錁〔錁〕 錠〔錠〕 鍺〔鍺〕 锝〔鍀〕 锫〔錇〕 錯〔錯〕 錨〔錨〕 錛〔錛〕 鋸〔鋸〕 錳〔錳〕 錮〔錮〕 錕〔錕〕 錫〔錫〕 鑼〔鑼〕 錘〔錘〕 錐〔錐〕 錦〔錦〕 锨〔鍁〕 錙〔錙〕 鍵〔鍵〕 鍍〔鍍〕 镃〔鎡〕 鎂〔鎂〕 鏤〔鏤〕 鍥〔鍥〕 鏘〔鏘〕 鍔〔鍔〕 鍶〔鍶〕 鍇〔鍇〕 鍰〔鍰〕 鍬〔鍬〕 锿〔鎄〕 镅〔鎇〕 鐨〔鐨〕 鍛〔鍛〕 鍤〔鍤〕 鎪〔鎪〕 镎〔鎿〕 鎵〔鎵〕 镋〔钂〕 鑌〔鑌〕 鎰〔鎰〕 〔〕 鎊〔鎊〕 鎬〔鎬〕 鎘〔鎘〕 鑷〔鑷〕 鎮(zhèn)〔鎮(zhèn)〕 鎳〔鎳〕 鐫〔鎸〕 鎦〔鎦〕 鏡〔鏡〕 鏑〔鏑〕 鏞〔鏞〕 鏃〔鏃〕 鏢〔鏢〕 镚〔鏰〕 鏜〔鏜〕 〔鐯〕 鏝〔鏝〕 镩〔鑹〕 鐓〔鐓〕 〔鐥〕 鐠〔鐠〕 鑭〔鑭〕 镥〔鑥〕 鏷〔鏷〕 镢〔鐝〕 鐐〔鐐〕 鐙〔鐙〕 鏹〔鏹〕 鐮〔鐮〕 鐿〔鐿〕 鐳〔鐳〕 鑊〔鑊〕 镮〔鐶〕 鐲〔鐲〕 镲〔鑔〕 鑣〔鑣〕 镴〔鑞〕 鑲〔鑲〕 〔钁〕峃〔嶨〕 學(xué)〔學(xué)〕 覺〔覺〕 攪〔攪〕 嚳〔嚳〕 鱟〔鱟〕 黌〔黌〕 譯〔譯〕 澤〔澤〕 懌〔懌〕 擇〔擇〕 嶧〔嶧〕 繹〔繹〕 驛〔驛〕 鐸〔鐸〕 萚〔蘀〕 釋〔釋〕 籜〔籜〕 勁〔勁〕 剄〔剄〕 陘〔陘〕 涇〔涇〕 莖〔莖〕 徑〔徑〕 經(jīng)〔經(jīng)〕 烴〔烴〕 輕〔輕〕 氫〔氫〕 脛〔脛〕 痙〔痙〕 羥〔羥〕 頸〔頸〕 巰〔巰〕 亦 變〔變〕 彎〔彎〕 孿〔孿〕 巒〔巒〕 孌〔孌〕 戀〔戀〕 欒〔欒〕 攣〔攣〕 鸞〔鸞〕 灣〔灣〕 蠻〔蠻〕 臠〔臠〕 灤〔灤〕 鑾〔鑾〕 咼 剮〔剮〕 渦〔渦〕 堝〔堝〕 〔喎〕 萵〔萵〕 媧〔媧〕 禍〔禍〕 腡〔腡〕 窩〔窩〕 鍋〔鍋〕 蝸〔蝸〕 (1)賞:不可誤作嘗。嘗是嘗的簡化字(見第二表)。 (2)鬥字頭的字,一般也寫作門字頭,如鬧、鬮、鬩寫作閙、 、 。因此,這些鬥字頭的字可簡化作門字頭。但鬥爭的鬥應(yīng)簡作斗(見第一表)。 (3) 讎:用于校讎、讎定、仇讎等。表示仇恨、仇敵義時用仇。《簡化字總表》說明1.本表收錄1956年國務(wù)院公布的《漢字簡化方案》中的全部簡化字。關(guān)于簡化偏旁的應(yīng)用范圍,本表遵照1956年方案中的規(guī)定以及1964年3月7日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文化部、教育部《關(guān)于簡化字的聯(lián)合通知》的規(guī)定,用簡化字和簡化偏旁作為偏旁得出來的簡化字,也收錄本表內(nèi)(本表所說的偏旁,不限于左旁和右旁,也包括字的上部下部內(nèi)部外部,總之指一個字的可以分出來的組成部分而言。這個組成部分在一個字里可以是筆畫較少的,也可以是筆畫較多的。例如“擺”字,“扌”固然是偏旁,但是“罷”也作偏旁)。2.總表分成三個表。表內(nèi)所有簡化字和簡化偏旁后面,都在括弧里列入原來的繁體。 第一表所收的是352個不作偏旁用的簡作字。這些字的繁體一般都不用作別的字的偏旁。個別能作別的字的偏旁,也不依簡化字簡化。如“習(xí)”簡化作“習(xí)”,但“褶”不簡化作“ ”。 第二表所收的是:一、132個可作偏旁用的簡化字和二、14個簡化偏旁。第一項(xiàng)所列繁體字,無論單獨(dú)用或者作別的字的偏旁用,同樣簡化。第二項(xiàng)的簡化偏旁,不論在一個字的任何部位,都可以使用,其中“讠、饣、纟、钅”一般只能用于左偏旁。這些簡化偏旁一般都不能單獨(dú)使用。在《漢字簡化方案》中已另行簡化的繁體字,不能再適用上述原則簡化。例如“戰(zhàn)”、“過”、“誇”,按《漢字簡化方案》已簡化作“戰(zhàn)”、“過”、“夸”,因此不能按“單”、“咼”、“讠”作為偏旁簡化作“ ”、“ ”、“ ”。 除本表所列的146個簡化字和簡化偏旁外,不得任意將某一簡化字的部分結(jié)構(gòu)當(dāng)作簡化偏旁使用。例如“陽”按《漢字簡化方案》作“陽”,但不得任意將“日”當(dāng)作“昜”的簡化偏旁。如“楊”應(yīng)按簡化偏旁“ (昜)”簡化作“楊”,不得簡化作“ ”。 第三表所收的是應(yīng)用第二表的簡化字和簡化偏旁作為偏旁得出來的簡化字。漢字總數(shù)很多,這個表不必盡列。例如有“車”旁的字,如果盡量地列,就可以列出一二百個,其中有許多是很生僻的字,不大用得到?,F(xiàn)在為了適應(yīng)一般的需要,第三表所列的簡化字的范圍,基本上以《新華字典》(1962年第三版,只收漢字八千個左右)為標(biāo)準(zhǔn)。未收入第三表的字,凡用第二表的簡化字或簡化偏旁作為偏旁的,一般應(yīng)該同樣簡化。3.此外,在1955年文化部和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發(fā)布的《第一批異體字整理表》中,有些被淘汰的異體字和被選用的正體字繁簡不同,一般人習(xí)慣把這些筆畫少的正體字看作簡化字。為了便于檢查,本表把這些字列為一表,作為附錄。4.一部分簡化字,有特殊情形,需要加適當(dāng)?shù)淖⒔?。例如“干”是“乾?gān)的簡作字,但是“乾坤”的“乾”(qián)并不簡化;又如“吁”是“籲”(yù)的簡化字,但是“長吁短嘆”的“吁”仍舊讀xū;這種一字兩讀的情形,在漢字里本來常有,如果不注出來,就容易引起誤會。又如以“余”代“餘”,以“復(fù)”代“覆”,雖然群眾已經(jīng)習(xí)慣了,而在某些情況下卻不適宜,需要區(qū)別。又如“么”和“幺”有什么不同,“馬”字究竟幾筆,等等。諸如此類可能發(fā)生疑難的地方,都在頁末加了腳注。1964年5月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部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關(guān)于簡化字的聯(lián)合通知(1964年3月7日)根據(jù)國務(wù)院1964年2月4日關(guān)于簡化字問題給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的批示:“同意你會在報告中提出的意見:《漢字簡化方案》中所列的簡化字,用作偏旁時,應(yīng)同樣簡化;《漢字簡化方案》的偏旁簡化表中所列的偏旁,除了四個偏旁(讠、饣、纟、钅)外,其余偏旁獨(dú)立成字時,也應(yīng)同樣簡化。你會應(yīng)將上述可以用作偏旁的簡化字和可以獨(dú)立成字的偏旁,分別作成字表,會同有關(guān)部門下達(dá)執(zhí)行”,現(xiàn)特將這兩類字分別列表通知如下。 一、下列92個字已經(jīng)簡化,作偏旁時應(yīng)該同樣簡化。例如,“爲(wèi)”已簡化作“為”,“僞嬀”同樣簡化作“偽媯”。 愛愛 罷罷 備備 筆筆 畢畢 邊邊 參參 倉倉 嘗嘗 蟲蟲 從從 竄竄 達(dá)達(dá) 帶帶 黨黨 動動 斷斷 對對 隊(duì)隊(duì) 爾爾 豐豐 廣廣 歸歸 龜龜 國國 過過 華華 畫畫 匯匯 夾夾 薦薦 將將 節(jié)節(jié) 盡盡 進(jìn)進(jìn) 舉舉 殻殼 來來 樂樂 離離 歷歷 麗麗 兩兩 靈靈 劉劉 盧盧 虜虜 鹵鹵 録錄 慮慮 買買 麥麥 黽黽 難難 聶聶 寧寧 豈豈 氣氣 遷遷 親親 窮窮 嗇嗇 殺殺 審審 聖圣 時時 屬屬 雙雙 嵗歲 孫孫 條條 萬萬 爲(wèi)為 烏烏 無無 獻(xiàn)獻(xiàn) 鄉(xiāng)鄉(xiāng) 寫寫 尋尋 亞亞 嚴(yán)嚴(yán) 厭厭 業(yè)業(yè) 藝藝 陰陰 隱隱 猶猶 與與 雲(yún)云 鄭鄭 埶執(zhí) 質(zhì)質(zhì) 二、下列40個偏旁已經(jīng)簡化,獨(dú)立成字時應(yīng)該同樣簡化(言食糸金一般只作左旁時簡化,獨(dú)立成字時不簡化)。例如,“魚”作偏旁已簡化作“魚”旁,獨(dú)立成字時同樣簡化作“魚”。貝貝 賓賓 産產(chǎn) 長長 車車 齒齒 芻芻 單單 當(dāng)當(dāng) 東東 發(fā)發(fā) 風(fēng)風(fēng) 岡岡 會會 幾幾 戔戔 監(jiān)監(jiān) 見見 龍龍 婁婁 侖侖 羅羅 馬馬 賣賣 門門 鳥鳥 農(nóng)農(nóng) 齊齊 僉僉 喬喬 區(qū)區(qū) 師師 壽壽 肅肅 韋韋 堯堯 頁頁 義義 魚魚 專專 三、在一般通用字范圍內(nèi),根據(jù)上述一、二兩項(xiàng)規(guī)定類推出來的簡化字,將收入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編印的《簡化字總表》中。關(guān)于重新發(fā)表《簡化字總表》的說明為糾正社會用字混亂,便于群眾使用規(guī)范的簡化字,經(jīng)國務(wù)院批準(zhǔn)重新發(fā)表原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于1964年編印的《簡化字總表》。原《簡化字總表》中的個別字,作了調(diào)整?!隘B”、“覆”、“像”、“囉”不再作“迭”、“復(fù)”、“象”、“羅”的繁體字處理。因此,在第一表中刪去了“迭[疊]”、“象[像]”,“復(fù)”字字頭下刪去繁體字[覆]。在第二表“羅”字字頭下刪去繁體字[囉],“囉”依簡化偏旁“羅”類推簡化為“啰”?!安t”字讀“l(fā)iǎo”(了解)時,仍簡作“了”,讀“l(fā)iào”(瞭望)時作“瞭”,不簡作“了”。此外,對第一表“余[餘]”的腳注內(nèi)容作了補(bǔ)充,第三表“讠”下偏旁類推字“讎”字加了腳注。 漢字的形體在一個時期內(nèi)應(yīng)當(dāng)保持穩(wěn)定,以利應(yīng)用?!兜诙螡h字簡化方案(草案)》已經(jīng)國務(wù)院批準(zhǔn)廢止。我們要求社會用字以《簡化字總表》為標(biāo)準(zhǔn):凡是在《簡化字總表》中已經(jīng)被簡化了的繁體字,應(yīng)該用簡化字而不用繁體字;凡是不符合《簡化字總表》規(guī)定的簡化字,包括《第二次漢字簡化方案(草案)》的簡化字和社會上流行的各種簡體字,都是不規(guī)范的簡他字,應(yīng)當(dāng)停止使用。希望各級語言文字工作部門和文化、教育、新聞等部門多作宣傳,采取各種措施,引導(dǎo)大家逐漸用好規(guī)范的簡化字。 國家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 1986年10月10日 整理者來自簡體字www.jiantizidian.com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