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里解毒湯》 【組成】大黃15g(后下),川樸12g,馬齒莧30g,崩大碗18g,牡丹皮12g,田基黃18g,桃仁12g,薏苡仁18g,敗醬草18g,當歸尾10g。 【功效】清熱解毒,通里行滯。 【主治】本方適應于急性闌尾炎或慢性闌尾炎膿腫未形成,屬熱、屬實者。每天1劑,服后若大便已得通下,即減去大黃,免傷正氣。若服后大便不通,可繼續(xù)服用,以大便通暢為度。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早晚各服1次。 【加減】如舌苔白膩,腹部脹滿可加枳實;痛甚加廣木香、延胡索等藥。 【驗案1】歐某某,女,5歲。初診:1972年9月12日。 【病史】患者于前1天下午4時開始右下腹持續(xù)性疼痛,陣發(fā)性加劇,無放射痛,曾嘔吐2次,吐出物為食物,小便少,大便2天未解(既往無腹痛史,體?。?。 【檢查】體溫38℃。目赤,舌紅、苔黃,脈洪數(shù);腹部右側(cè)比左側(cè)稍有抵抗,右下腹部壓痛(++),反跳痛(+),腸鳴音減弱。血常規(guī):白細胞總數(shù)18.2×10?/L,中性0.9,淋巴0.10。 【辨證】腸胃熱滯。 【治法】清熱解毒,通里行滯。 【處方】通里解毒湯加減:大黃10g(后下),川樸6g,馬齒莧10g,崩大碗12g,丹皮10g,田基黃10g,桃仁10g,薏苡仁18g,敗醬草12g,當歸尾6g,金銀花10g。水煎服。 服上藥1劑后,瀉下大便,腹痛減輕。查體溫37℃,舌黃漸退,脈勢轉(zhuǎn)緩;腹部平軟,右下腹輕度壓痛,反跳痛(-);查血白細胞總數(shù)10.2X10?/L,中性0.75,淋巴0.25,再以前法加減。 【處方】馬齒莧15g,崩大碗10g,丹皮10g,田基黃10g,桃仁10g,薏苡仁15g,敗醬草12g,當歸尾6g,金銀花10g。水煎服。 服第2劑后,患者自覺腹痛消失,已無不舒。為了徹底清除瘀熱,繼服上方2劑而痊愈。 【驗案2】劉某某,女,15歲。初診:1962年7月10日。 【病史】患者于前1天早上7時多,感臍周持續(xù)性疼痛,伴惡心,嘔吐2次;于下午轉(zhuǎn)到右下腹部疼痛,未吐,食欲不振,大便2次。 【檢查】體溫37.5℃,舌苔黃,脈細數(shù);右下腹有明顯壓痛,反跳痛(+),腸鳴音正常。血常規(guī):白細胞總數(shù)19.8X10?/L,中性0.85,淋巴0.13,酸性0.02。 【辨證】熱毒結(jié)滯腸胃。 【治法】清熱解毒,通里行滯。 【處方】通里解毒湯加減:大黃15g(后下),馬齒莧20g,崩大碗12g,丹皮12g,田基黃18g,桃仁12g,薏苡仁18g,敗醬草18g,當歸尾10g。水煎服,1劑。 復診:1962年7月11日。服上藥后腹痛減輕,解大便1次,嘔吐已止,舌脈同前。原方加枳實,再服1劑。 三診:1962年7月12日。腹痛再度減輕,知饑欲食,右下腹重按方有輕度壓痛;查血白細胞總數(shù)8.3X10?/L,中性0.74,淋巴0.22,酸性0.02,單核0.02。再擬調(diào)和腸胃之法,以善其后。 【處方】黃連6g,馬齒莧15g,崩大碗10g,丹皮10g,田基黃15g,桃仁12g,薏苡仁18g,敗醬草18g,土茵陳18g。水煎服。 四診:1962年7月13日。服藥后腹痛更為減輕,右下腹部壓痛消失;查血白細胞總數(shù)5.4X10?/L,中性0.63,淋巴0.31,嗜酸0.04,單核0.02。仍服上方1劑。 次日,已無腹痛,情況良好,行動自如,達痊愈。 【點評】闌尾炎是現(xiàn)代醫(yī)學的病名,屬于中醫(yī)“腸癰”一類的疾病。腸癰這一病名,早在《內(nèi)經(jīng)》中就有記載,如:“天樞隱隱痛者,大腸疽,其上肉微起者,大腸癰,關(guān)元隱隱痛者,小腸疽,其上肉微起者,小腸癰”。 癰的成因,《靈樞.癰疽篇》說:“寒邪客于經(jīng)絡(luò)之中則血泣,血泣則不通,不通則衛(wèi)氣歸之,不得復反,故癰腫。寒氣化為熱,熱勝則腐肉,肉腐則為膿”?!锻饪普凇犯M一步說明腸癰是由于濕熱、瘀血流入小腸所致,其因有三:(1)男子暴急奔走,以致腸胃傳送不能舒利,敗血疾氣壅遏而成者。(2)婦人產(chǎn)后體虛多臥,又或坐產(chǎn)艱難,用力太過,又或產(chǎn)后瘀敗不化累及腸中而成者。(3)饑飽勞傷,負擔重物,致傷腸胃,又或生冷并進,濕動痰生,氣血凝滯而成者??偟恼f來,凡寒濕失調(diào),濕熱內(nèi)侵,蟲積瘀血以及飲食不節(jié),損傷腸胃等,都能導致本病的發(fā)生。 關(guān)天腸癰的癥狀、診斷與治療,在《金匱要略》里已有詳細記載,如“腸癰之為病,其身甲錯,腹皮急,按之滿,如腫狀,腹無積聚,身無熱,脈數(shù),此為腸內(nèi)有癰膿,薏苡附子敗醬散主之”。又云“腸癰者,少腹腫痞,按之即痛如淋,小便自調(diào),時時發(fā)熱,目汗出,復惡寒,其脈遲緊者,膿未成,可下之,當有血。脈洪數(shù)者,膿已成,不可下也。大黃牡丹湯主之”。這兩條簡短的經(jīng)文,概括了腸癰的癥狀、診斷與治療,而且后一條更說明了膿未成者可下,膿腫已成者不可下的治療規(guī)律,成為后世醫(yī)家掌握虛實攻守的主要關(guān)鍵。其中大黃牡丹湯、薏苡附子敗醬散、清腸飲等都為古人治療腸癰的有效之劑。根據(jù)古人的經(jīng)驗,結(jié)合臨床體會,總結(jié)出“通里解毒湯”治療腸癰,收到滿意效果。 應用通里解毒湯治療的原則是根據(jù)《內(nèi)經(jīng)》“其下者引而竭之”“其實者散而瀉之”,及張仲景“膿未成可下之,膿已成不可下之”的臨床經(jīng)驗為指導,遇到膿腫未形成的都以大黃下之,同時根據(jù)中醫(yī)認為闌尾炎是邪氣與正氣相結(jié)于腸內(nèi),致使氣血凝滯,瘀熱內(nèi)積而成的病機,在治療時配合一些活血破瘀、清熱解毒的藥物,這樣可以推陳致新,使血行和利,經(jīng)脈通暢,于是熱散瘀消,不致成膿而達到治愈目的。 上述2例患者均為腹?jié)M拒按,膿未形成的實證,故用通里解毒湯治之獲愈。 另外,關(guān)于闌尾炎用不用瀉劑的問題,中、西醫(yī)仍有不同的看法?,F(xiàn)代醫(yī)學治療闌尾炎的原則是禁用瀉劑。原因是瀉劑能增加腸的蠕動,有促使闌尾穿孔的可能。而中醫(yī)學的治療原則與此相反。從臨床實踐中體會到,應用大黃等瀉下藥物不僅不會引起闌尾穿孔,而且確實能使之迅速治愈。至于為什么應用瀉劑而不使闌尾穿孔,其原因在于中醫(yī)方劑組成有一定的法則,君臣佐使的配合,具有相輔相承的作用,不但可以加強藥物療效,而且可以抑制藥物過偏所發(fā)生的副作用。因此藥物的恰當配伍,掌握適當?shù)臅r機,是決定療效的重要因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