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穴名:下都(經(jīng)外奇穴、八邪穴之一) 取穴方法:手背四、五指縫尖上五分處。 主治:發(fā)燒。 手法:連續(xù)不斷掐按1-2分鐘。 2、穴名:少海(手少陰心經(jīng),合穴) 取穴方法:屈肘,肘橫紋尺側(cè)端與肱骨內(nèi)上髁連線的中點處。 主治:心動過速。 手法:揉按1-2分鐘。(60-70/分) 3、穴名:通里(手少陰心經(jīng)、絡(luò)穴) 取穴方法:神門穴上一寸。 主治:心動過緩。 手法:按揉1-3分鐘,300-500次。 4、穴名:大陵(手厥陰心包經(jīng)、原穴) 取穴方法:腕關(guān)節(jié)掌側(cè)第一橫紋正中,兩筋之間, 主治:失眠癥。 手法:點按1-2分鐘,直按斜上頂。 5、穴名:神門(手少陰心經(jīng)、原穴)
取穴方法:掌側(cè)腕橫紋尺側(cè)上方凹陷處。 主治:多汗癥。 手法:直按斜頂向內(nèi)關(guān)1-2分鐘。 6、穴名:涌泉(足少陰腎經(jīng)、井穴) 取穴方法:足底前、中三分之一交界處,屈足卷趾時呈凹陷處。 主治:足心熱。 手法:揉按36次 7、穴名:盲俞(沖脈、足少陰之會穴) 取穴方法:肚臍旁開五分。 主治:頭痛。 手法:拇、中指按后,斜向上頂,左治右,右治左。 8、穴名:列缺(手太陰肺經(jīng)、絡(luò)穴、八脈交會穴,通于任脈) 取穴方法:兩手虎口相交叉,食指尖所指筋骨凹陷處。 主治:頭頂痛。 手法:直按斜向上頂。 9、穴名:懸鐘(足少陽膽經(jīng)、八會穴之髓會) 取穴方法:足外踝尖直上三寸,腓骨后緣。 主治:偏頭痛。 手法:按揉3-6分鐘,左治右、右治左。 10、穴名:定喘(華佗夾脊) 取穴方法:在大椎旁開五分處。 主治:哮喘。 手法:斜向肩部頂1-2分鐘。 11、穴名:止瀉(任脈上,關(guān)元、石門中間) 取穴方法:臍下二寸半取之。 主治:腹瀉。 手法:直按稍斜上頂。 12、穴名:降壓(足厥陰肝經(jīng)上) 取穴方法:在大敦與太沖之間, 主治:高血壓。 手法:震顫點按1-2分鐘。 13、穴名:足三里(足陽明胃經(jīng);合穴、胃下合穴) 取穴方法:外膝眼下三寸,四橫指。 主治:腹部疾患、高血脂癥,止胃痛。 手法:直按斜向下1-2分鐘。胃痛時,用雙拇指按揉患者雙腿足三里穴(位于膝蓋下三寸,脛骨外側(cè)一橫指處),待有酸麻脹感后3-5分鐘,胃痛可明顯減輕。 14、穴名:大骨空穴(經(jīng)外奇穴) 取穴方法:拇指近節(jié)指骨與遠節(jié)指骨連接橫紋橈側(cè)面中點赤白交界處。 主治:白內(nèi)障。 手法:用力點刺,重手法效果好。 15、穴名:神庭(督脈) 取穴方法:前發(fā)際正中直上0.5寸。 主治:腦疲倦(醒腦) 手法:中指點按刺激。 16、穴名:血海(足太陰脾經(jīng)) 取穴方法:髕骨內(nèi)上緣二寸。 主治:眼皮浮腫。 手法:拇指強力度按壓。 17、穴名:肩痛穴(足陽明胃經(jīng)上) 取穴方法:足三里下約三寸左右,脛骨邊緣。 主治:肩周炎。 手法:強力度按壓1-2分鐘,左治右,右治左。 18、穴名:扭傷穴(經(jīng)外奇穴) 取穴方法:曲池(手陽明大腸經(jīng))與陽池(手少陽三焦經(jīng))聯(lián)線的上1/4與下3/4交點處。 主治:急性腰扭傷。 手法:強力度,同時按壓兩臂的扭傷穴。 19、穴名:坐骨穴(新穴) 取穴方法:大轉(zhuǎn)子與尾骨尖聯(lián)線中點下一寸處。 主治:坐骨神經(jīng)痛。 手法:拇指用力直按,斜向下頂。 20、穴名:足跟點(手針穴位) 取穴方法:大陵穴與勞宮穴聯(lián)線上找痛點。 主治:足跟痛。 手法:按揉1-2分鐘。 21、穴名:承漿(任脈) 取穴方法:唇溝之中央凹陷處。 主治:小兒厭食癥。 手法:中力度按揉3-5分鐘。 22、穴名:遺尿點(手針穴位) 取穴方法:手小指末節(jié)橫紋中點。 主治:小兒遺尿(腎虛) 手法:輕按揉1-3分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