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胃虛寒 胃虛寒即里虛寒,癥狀以二便清冷頻數(shù)為主,病機以虛寒不攝、中不制下為主,治法以甘草干姜湯類溫固甘守為主。 胃虛寒以寒為主,胃氣虛以虛為主,故而胃氣虛不完全等于胃虛寒。虛則以補為主,人參、甘草為主;寒則以溫為主,干姜、甘草為主。補胃以理中法為主;溫胃以甘草干姜法為主。如: 傷寒脈浮,自汗出,小便數(shù),心煩,微惡寒,腳攣急,反與桂枝,欲攻其表,此誤也,得之便厥。咽中干、煩躁吐逆者,作甘草干姜湯與之,以復(fù)其陽。若厥愈足溫者,更作芍藥甘草湯與之,其腳即伸。若胃氣不和譫語者,少與調(diào)胃承氣湯。若重發(fā)汗,復(fù)加燒針者,四逆湯主之。(《傷寒論》29條) 肺痿吐涎沫而不咳者,其人不渴,必遺尿,小便數(shù)。所以然者,以上虛不能制下故也。此為肺中冷,必眩,多涎唾,甘草干姜湯以溫之。若服湯已渴者,屬消渴。(《金匱要略·肺痿肺癰咳嗽上氣病脈證治》) (四)胃虛熱 證候以火逆上氣為主,病機以陰傷津枯為主,治法以麥門冬湯類甘寒清熱為主。 胃虛熱以熱為主,胃津虛以虛為主,故而胃津虛不完全等于胃虛熱。虛則以補津為主,芍藥、甘草酸甘化陰為主;熱則以清火為主,麥冬、甘草寒清重降為主。潤胃以芍藥甘草法為主;清胃以麥冬甘草法為主。 故在《輔行訣》中“收重之方”有大小白虎湯,小白虎湯即《傷寒論》白虎湯原方,以石膏寒清重降而收重;大白虎湯即《傷寒論》竹葉石膏湯,以石膏配伍麥冬加強寒清重降之清胃功效。 麥門冬 《本經(jīng)》一心腹結(jié)氣、傷飽: 味甘,平,無毒。治心腹結(jié)氣,傷中,傷飽,胃絡(luò)脈絕,羸瘦,短氣。 《別錄》一心下支滿、客熱、消谷調(diào)中: 微寒,無毒。主治身重目黃,心下支滿,虛勞、客熱,口干、燥渴,止嘔吐,愈痿蹙,強陰、益精,消谷調(diào)中,保神,定肺氣,安五藏,令人肥健,美顏色,有子。 《藥性論》一治熱毒、療心腹結(jié)氣、心下苦支滿,虛勞客熱: 能治熱毒,止煩渴,主大水,面目肢節(jié)浮腫,下水,治肺瘺吐膿,主泄精,療心腹結(jié)氣,身黑目黃,心下苦支滿,虛勞客熱。 《日華子本草》時疾熱狂: 治五勞七傷,安魂定魄,止渴,肥人,時疾熱狂,頭痛,止嗽。 《金匱要略·肺痿肺癰咳嗽上氣病脈證治》一一逆上氣: 大逆上氣,咽喉不利,止逆下氣者,麥門冬湯主之。 麥門冬湯方 麥門冬七升 半夏一升 人參三兩 甘草二兩 粳米三合 大棗十二枚 右六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溫服一升,日三、夜一服。 編者按:《外臺》引錄麥門冬二升。(《千金》《外臺》同) 【附】麥門冬湯 治肺胃氣壅。風(fēng)熱客搏。咽喉妨悶。(《圣濟總錄·卷第一百二十四》) 麥門冬湯方 麥冬去心,焙,三兩 半夏湯洗七遍,焙干 人參 甘草炙,各一兩 食粳米炒一合 右五味,粗搗篩,每服三錢匕,以水一盞,入棗一枚擘破,煎至五分,去滓溫服,日三,不計時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