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源】 清·陳修園《時(shí)方歌括》。 【組成】 百合30g,烏藥9g。水煎服,早晚各一。 【功效】 滋陰潤(rùn)燥,行氣止痛。 【驗(yàn)案】 張某,女,53歲,干部。1993年12月4日初診。 主癥:胃脘疼痛10年,曾在山東某醫(yī)院多次做上消化道鋇餐透視及胃鏡檢查,報(bào)告為“萎縮性胃炎”。松原市中醫(yī)院治未病科趙東奇 刻下,胃脘脹痛,食后痛重,噯氣,不反酸,納食可,口微渴,不欲飲,大便干,小便時(shí)熱,舌質(zhì)略紅,苔薄白,脈弦細(xì)。 辨證:胃有濕熱,氣失和降。 治法:清熱燥濕,理氣和胃。 方藥:香砂陳平湯合三合湯加減。 蒼術(shù)10g,厚樸15g,陳皮10g,半夏12g,云茯苓10g,香附12g,木香10g,砂仁10g,大腹皮10g,黃連6g,黃芩6g,焦梔子6g,高良姜9g,生百合30g,烏藥10g,丹參30g,檀香10g,炒元胡15g,川楝子15g,甘草6g,水煎服。 12月8日二診:服藥4劑,胃脘脹減,二便調(diào),仍噯氣,舌質(zhì)略紅,苔薄白,脈弦細(xì),上方加旋覆花(包煎)12g,刀豆子12g,水煎服。 12月11日三診:胃脘痛減,腹脹減,噯氣少,大便稀,日2次,舌質(zhì)略紅,苔薄白,脈弦細(xì)。上方加山藥30g,扁豆30g,水煎服。 12月15日四診:服藥4劑,胃脘痛輕而未徹,腹脹大輕,大便轉(zhuǎn)調(diào),仍噯氣,舌質(zhì)略紅,苔薄白,脈弦細(xì)。再以健脾益氣,和中降逆為法,方以香砂六君子湯加減:黨參24g,蒼、白術(shù)各12g,云茯苓15g,半夏12g,陳皮10g,木香10g,砂仁10g,香附12g,高良姜10g,黃連9g,焦梔6g,生百合30g,烏藥10g,丹參30g,檀香10g,炒元胡20g,川楝子20g,山藥30g,扁豆30g,甘草6g,水煎服。12月25日五診:服藥10劑,胃脘疼痛基本消失,腹脹除,大便調(diào),納食可,時(shí)噯氣,舌質(zhì)淡紅,苔薄白,脈弦細(xì)。上方繼服10劑,囑其常服香砂六君子丸以鞏固療效。 【按語】 此案例為中有濕熱,胃失和降。治當(dāng)清熱燥濕,理氣和胃。方中香砂陳平湯行氣化濕,健脾和胃。百合湯、金鈴子散、丹參飲稱為三合湯,陳修園稱:“以上三方,皆治心胃諸痛,服熱藥而不效,宜之。”其中百合湯中百合滋陰柔潤(rùn),《本經(jīng)》謂其“主邪氣腹脹心痛”且防燥濕理氣之品溫燥耗陰,烏藥行氣止痛,兩藥相合潤(rùn)燥相濟(jì),金鈴子散、丹參飲行氣活血止痛,因濕郁化熱,再加黃連、梔子以清郁熱。藥證合拍,悉癥畢除。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