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溫中劑(3首)脾胃屬土,位處中焦,職司運化,輸布精華,上榮于目。若脾胃陽虛有寒,常出現(xiàn)肢體倦怠,食欲不振,嘔吐瀉泄,四肢不溫,目無光采,干澀昏朦,苔白滑,脈沉遲等證。若虛寒過甚,濁陰上逆,則干嘔吐涎,厥陰頭痛。臨證應(yīng)根據(jù)具體病情,治以溫中散寒或兼用降逆之法。 祛寒之劑,性燥傷陰,故忌用于治療熱證及陰虛證,對于真熱假寒者,尤不可誤用。 1.附子理中湯○ 【方歌】理中湯主理中鄉(xiāng),甘草人參術(shù)黑姜,嘔利腹痛陰寒盛,或加附子總回陽。 【來源】(《閻氏小兒方論》) 【組成】人參10g,炙甘草6g,白術(shù)12g,干姜(炮制)3g,制附子6g(先煎、久煎)。 【功效】溫陽祛寒,益氣健脾。 【方解】方中以黑干姜溫運中焦,祛散寒邪,恢復(fù)脾陽,為主藥;輔以人參補氣健脾,振奮脾胃功效;佐以白術(shù)健脾燥濕;使以炙甘草調(diào)和諸藥,且兼補脾和中。諸藥合用具有溫中祛寒,補益脾胃的作用。 【按語】本方是治療脾胃虛寒的常用方劑。眼科主要用于治療一些中焦虛寒之眼病,諸如中焦虛寒之疳積上目,以及脾腎陽虛之視網(wǎng)膜水腫、眼瞼水腫等眼病。若脘腹冷痛者,加肉桂3g,以溫中散寒。 (張健、張明亮主編.眼科湯頭歌訣.山西:山西科學技術(shù)出版社,2009)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