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洛伊德主義之二:阿德勒
他提出,人的一切行為都受" 向上意志" 的支配,認為人生來就有一種內驅力,將人格各方面匯合成一個總目標,即要求高人一等的" 優(yōu)越感" ,優(yōu)越感是屬于個人獨有的。人們的一切行為、動機都是向著一個方向:追求優(yōu)越,追求征服,永不停留。優(yōu)越感目標引起人們不僅在個體的水平上,而且在一切文化的歷史上進行著不懈的奮斗。之所以如此,阿德勒認為目標中有一個共同的要素——" 想成為神的努力"。每個人都有自己具體的追求目標。一旦優(yōu)越感目標具體化,在生活的樣式中,就不會犯錯誤。 弗洛伊德把動機的原始基礎歸結為俄狄浦斯情結,而阿德勒認為對優(yōu)越感的渴望與追求起源于" 自卑感" ,而人的自卑則是肇端于人在幼年時的無能。這觀點顯然受到阿德勒幼年時生活經歷的影響。阿德勒自小患有駝背,行動不便,他哥哥的蹦跳活躍使他自慚形愧,極為自卑。所以他最初把" 無能" 理解為" 有著器官缺陷、體弱、多病" ,自卑感就是這種無能引起的" 怯懦、優(yōu)柔寡斷、怕羞、服從聽話" 等。后來,他把任何真實的和想象中的身體的、精神的和社會的障礙都劃入" 無能" 的范圍,它們都會引起自卑感。因此,阿德勒說:" 當個人面對一個他無法適當應付的問題時,他表示他絕對無法解決這個問題,此時出現(xiàn)的便是自卑感" (阿德勒:《自卑與超越》,第47頁)。 阿德勒認為自卑可以摧毀一個人,使其自甘墮落或發(fā)生精神病,但它也能使人奮發(fā)圖強,力求振作,以補償自己的缺陷。這里的" 補償" 便是阿德勒對付自卑的方法。他舉例說,古希臘的德奧斯尼斯原先患有口吃,經過數(shù)年苦練竟成為名演說家;再有尼采身體羸弱,但他棄劍從筆,成為世紀之交的哲學大家。他認為" 補償" 有兩個層次,一是通過發(fā)奮克服缺陷,一是以彼方面優(yōu)勢彌補此方面不足。阿德勒認為," 由于自卑感總是造成緊張,所以爭取優(yōu)越感補償動作必然會同時出現(xiàn)。" (阿德勒:《自卑與超越》,第48頁)補償是" 向上意志" 的表現(xiàn),是源于自卑但卻推動人去追求優(yōu)越感目標的基本動力。 在人格形成問題上,阿德勒提出" 生活的方式" 觀點。他強調社會環(huán)境尤其是家庭決定著一個人在兒童時代就已形成的人格。兒童處在不同的環(huán)境,其克服自卑、進行補償?shù)姆椒ㄒ簿筒煌?,這不同的方法凝固下來,就成為兒童日后對付環(huán)境的特殊方式,即" 生活的方式"。 阿德勒還提出了" 生活的意義" 概念,認為人類生活于" 意義" 的領域之中。何為生活的意義?阿德勒認為每個人都有三條重要的聯(lián)系,這些聯(lián)系是他必須隨時耿耿于懷的,它們構成了他的現(xiàn)實,這三條聯(lián)系是:我們居住于地球這個貧瘠星球的表面上,無處可逃;我們并不是人類種類的唯一成員;人類有兩種性別,個人和團體同生命的保存都必須顧及這個事實。 阿德勒說,這三種聯(lián)系決定我們面對每種生活問題、每種工作時都需要有合作的能力,都必須在人類社會的架構下,以能夠增進人類福利的方式來予以執(zhí)行。因此,生活的意義都是一共同的意義,是別人能夠分亨的、也是別人認定為有效的意義。 我們姑且不論阿德勒把人類行為歸結為出于自卑及對自卑的克服。補償和超越之觀點有多大的合理性,僅就他從各個方面、各個角度批判弗洛伊德主義來說," 個體心理學" 在二十世紀西方哲學思潮中應占據(jù)一席之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