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李世民與魏征是我國歷史上一對君臣合作的典范,唐太宗善用人,在歷史上是一個從諫如流的明君,而魏征則是歷史上最著名的一個敢于犯顏直諫的忠臣。 在我們的印象中,唐太宗與魏征的和睦關(guān)系,大概堪比三國時期劉備與諸葛亮一樣完美,那么,事實果真如此嗎? 準(zhǔn)確的說,魏征作為昔日太子李建成的屬官,面對新君唐太宗,敢于直言進諫,并獲得唐太宗的賞識后,輔佐唐太宗開創(chuàng)了歷史上的“貞觀之治”盛世,堪稱是一代名相。 但是,筆者今天提出了標(biāo)題上的三個問題,歡迎讀者讀后共同探究一下這三個答案。 一、唐太宗為何不殺魏征? 當(dāng)玄武門之變爆發(fā)后,太子李建成及四弟李元吉被射殺后,唐太宗赦免了太子一黨的大部分人,當(dāng)初積極勸說李建成對李世民先下手的魏征也在赦免之列。 唐太宗繼位后,還專門把魏征帶到面前質(zhì)問:“你為什么要離間我們兄弟?”魏征回答說:“太子要是按照我說的去做,就沒有今日之禍了?!?/p> 李世民見魏徵說話直爽,沒有絲毫隱瞞,于是赦免魏征,并讓魏征當(dāng)了個詹事主簿,這個職位也僅僅是一個七品官職,之后才又逐漸提拔的魏征。 其實唐太宗這樣做并非是寬宏大量,關(guān)鍵的在于以下幾個方面: 1、唐太宗怕追究太子余黨,打擊面太廣,不利于自己剛剛登基稱帝的政局穩(wěn)定; 2、魏征雖然是太子屬官,但同樣也是李淵的臣子,唐太宗多少也得給自己父皇留點面子; 3、唐太宗讓這些原太子屬官繼續(xù)任職,但又不給其執(zhí)掌實權(quán),這樣做既無危害,又有利于分化太子舊部,還能為自己留下個好名聲,可謂是一舉三得。 二、魏征為何敢犯顏直諫? 魏征作為歷史上最著名的諫官,屢次對唐太宗犯顏直諫,最后還都安然無恙,讓這一對君臣在歷史上互相都留下了美名,那么,魏征為何敢于這樣做呢? 其實,魏征之所以敢于面對唐太宗進行直諫,恰恰是魏征轉(zhuǎn)守為攻,以求自保的韜晦之計。 魏征知道,自己之前一直是唐太宗的政敵,他在新政權(quán)中勢力孤單,很容易遭受其他大臣的讒言和不測。 后來,魏征看到唐太宗有做明君的想法,故而越是在人多的場合,魏征就越敢給唐太宗提意見,力圖以犯顏直諫而名垂青史。 魏征也確實向唐太宗提出很多寶貴的意見,比如:“兼聽則明,偏信則暗”、“居安思危,慎終如始”等等。 在貞觀十三年(639年),魏征還向唐太宗提出了批評,說他不像貞觀初年那樣能堅持勤儉樸素,那樣體恤百姓,那樣虛心聽取意見了。而唐太宗聽后也明確地表示接受魏征的批評。 三、歷史上這一對有名的君臣果真同心同德嗎? 唐太宗雖然成全了魏征“犯顏直諫”的美名,也為自己留下了“從諫如流”的好名聲,可是,唐太宗一旦有機會,還是要給魏征一點顏色看看。 由于魏征的剛正,有人誣陷魏征“阿黨親戚”,唐太宗馬上就派御史大夫溫彥博去查處,結(jié)果自然是子虛烏有。 但是,溫彥博卻做了一個令人啼笑皆非的結(jié)論:“征為人臣,須存形跡,不能遠避嫌疑,遂招此謗。雖情在無私,亦有可責(zé)?!?/p> 唐太宗得到這個結(jié)論,不僅不為魏征主持公道,反而支持了溫彥博的做法,這不得不說,在唐太宗的心里,對魏征多少還是有點小心思的。 當(dāng)魏征去世后,唐太宗雖然當(dāng)著眾臣的面進行了一番感慨,說自己失去了一面鏡子??墒?,在魏征死后不久,因他生前推薦的兩個人犯了事,唐太宗竟然遷怒于魏征,不僅派人毀掉了自己為魏征寫的碑文,還取消了衡山公主(后來又被封為新城公主)與魏徵長子魏叔玉的婚約。 看完這些,這一對君臣,在世時真的是同心同德嗎? 最后,來看看清代文學(xué)批評家袁枚(1716-1798年)對唐太宗與魏征作出的一番評論: “才智之士,非賢臣也。...太宗有故縱魏征之心,博納諫之名。魏征有挾制太宗之意,彰能諫之直。...知其說之可以行,即不行亦無害,則諫。知其說之必不行,而又犯上所忌,則不諫。其諫太宗之心,即其諫建成之心矣。女之四嫁,而以克家稱者也,謚之曰貞,愧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