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膽湯臨床應用舉隅 頑固性噯氣案 楊某,女。2010年5月13日初診。 主訴:噯氣間作數(shù)年,多家醫(yī)院治療無效,常于受涼后明顯,進食不適后會出現(xiàn)胃脘不適,大便日一次,質(zhì)可,時有月經(jīng)期間大便偏稀,納可,眠差,口干,夜尿3~4次/日。2010年4月23日因子宮內(nèi)膜移位癥行腹腔鏡手術。舌紅苔黃干,脈弦滑。 辨證分析:患者噯氣數(shù)年,當有脾胃虛弱;其大便稀溏,受涼后噯氣明顯,提示脾胃虛寒;其口干、舌紅苔黃干,說明胃中郁熱,胃陰不足;脈弦滑,提示痰濁內(nèi)阻。本病例病性為虛實夾雜、寒熱錯雜,脾胃虛弱,痰濁內(nèi)阻,兼有胃中郁熱,胃陰不足。治療時應標本兼顧,溫清并用。 西醫(yī)診斷:功能性吞氣癥。 中醫(yī)診斷:噯氣(脾胃虛寒,痰濁內(nèi)阻,胃中郁熱,胃陰不足)。 治療:降逆化痰,健脾益氣,兼清胃熱,滋養(yǎng)胃陰。方選旋覆代赭湯合導痰湯、平胃散加減。 處方:旋覆花10g,生赭石10g,陳皮10g,法半夏9g,茯苓20g,炙甘草3g,膽南星5g,郁金20g,竹茹10g,蒼術10g,厚樸10g,炒酸棗仁30g,北沙參10g,麥冬10g,黃柏10g,川芎10g。日1劑水煎服,200ml,日2次。輔助健脾益氣穴位貼敷,配合服用中成藥腸泰合劑。 2010年5月25日二診。 噯氣減輕,時有饑餓時胃脘不適,口干口苦,大便偏干,日一次,尿疼,色黃,尿中有泡沫。舌紅苔黃干,脈弦滑。建議查尿常規(guī)。 處方:旋覆花10g,生赭石10g,陳皮10g,法半夏9g,茯苓20g,炙甘草3g,膽南星5g,公丁香6g,竹茹10g,鵝枳實10g,厚樸10g,炒酸棗仁30g,柿蒂10g,麥冬10g,黃柏10g,車前草30g。日1劑水煎服,200ml,日2次。配合化瘀清胃穴位貼敷。配合服用亮菌口服液。 2010年6月3日三診。 患者訴偶有進食生冷后噯氣,無口干口苦,小便較前好轉(zhuǎn),大便正常,眠差。舌紅苔根黃厚膩,脈弦滑。檢查回報:尿常規(guī)(-)。 處方:旋覆花10g,生赭石10g,陳皮10g,法半夏9g,茯苓20g,炙甘草3g,膽南星5g,公丁香6g,竹茹10g,淡豆豉10g,炒梔子10g浮小麥30g,柿蒂10g,麥冬10g,黃柏10g,黃連5g。日1劑水煎服,200ml,日2次,7劑。配合服用烏靈膠囊。 2010年6月10日四診。 患者訴無明顯不適,二便調(diào)。 處方:旋覆花10g,生赭石10g,陳皮10g,法半夏9g,茯苓20g,炙甘草3g,石斛15g,天花粉10g,竹茹10g,淡豆豉10g,炒梔子10g,浮小麥30g,蘆根20g,麥冬10g,黃柏10g,黃連5g。日1劑水煎服,200ml,日2次,7劑。 按:噯氣屬于胃氣上逆,胃氣上逆是其最終病機。筆者據(jù)此制定治療方案以降逆和胃為大法,又根據(jù)患者因受涼噯氣加重,月經(jīng)期間常有腹瀉,故判斷其脾胃虛弱,又根據(jù)脈象弦滑,判斷其中焦有痰,最終確定用旋覆代赭湯合導痰湯降逆化痰,益氣和胃。患者因脾胃虛寒,易生痰濕,故輔以平胃散燥濕運脾,行氣和胃。又因患者胃中有熱,胃陰不足,故用沙參、麥冬、蘆根等滋養(yǎng)胃陰,用黃連、黃柏清胃熱。為什么用黃柏而不用黃芩?因其三診舌像舌紅苔根黃厚膩,脈弦滑,說明有下焦?jié)駸?。筆者將經(jīng)方合用,以治療虛實夾雜、寒熱錯雜之證。 頑固性惡心案 王某,女。2010年11月9日初診。 主訴:惡心間作1年余。1年前因父母離婚后情緒不佳,每進食油膩后出現(xiàn)惡心,無嘔吐,噯氣明顯,無胃脹胃痛,二便調(diào),納少,眠安,無口干口苦,到多地醫(yī)院治療無果。月經(jīng)提前,著涼后痛經(jīng)。面色萎黃、消瘦,舌淡紅苔黃膩。脈弦細滑。 西醫(yī)診斷:抑郁癥。 中醫(yī)診斷:惡心(痰郁氣逆)。 治療:健脾化痰,疏肝理氣,和胃降逆。方選黃芩溫膽湯合旋覆代赭湯加減。 處方:陳皮10g,清半夏10g,茯苓20g,生甘草3g,黃芩10g,黃連6g,炒梔子10g,藿香10g,佩蘭10g,枳殼10g,竹茹10g,刀豆10g,旋覆花10g,生赭石10g,益母草30g,元胡10g。中藥7劑日1劑水煎服,每日2次。配合服用復方阿嗪米特腸溶片和培菲康。 2010年11月16日二診。 患者訴服藥后精神狀態(tài)好轉(zhuǎn),仍有進食油膩后出現(xiàn)惡心嘔吐,余正常。舌紅苔黃膩,脈弱。上消化道造影:胃炎,胃食管反流,胃下垂。全腹B超:未見明顯異常。綜合2:CHO2.99mmol/L,TG0.52mmol/L。 處方:陳皮10g,清半夏10g,茯苓20g,生甘草3g,黃芩10g,黃連3g,炒梔子10g,藿香10g,佩蘭10g,枳殼10g,竹茹10g,刀豆10g,旋覆花10g,生赭石10g,雞內(nèi)金30g,焦三仙30g。7劑,日1劑,水煎服,每日2次。 2010年11月23日三診。 患者訴食欲好轉(zhuǎn),咽干,唇干,二便調(diào),眠安。舌淡紅苔黃膩,脈弱。 處方:陳皮10g,清半夏10g,茯苓20g,生甘草3g,黃芩10g,黃連3g,炒梔子10g,北沙參15g,麥冬10g,連翹30g,竹茹10g,鮮石斛15g,旋覆花10g,生赭石10g,雞內(nèi)金30g,焦三仙30g。10劑,日1劑水煎服,每日2次。 2010年12月2日四診。 患者訴厭油膩,納可,大便成形,日行2次,昨可,月經(jīng)正常。舌尖紅苔白,脈弦細滑。 處方:陳皮10g,清半夏10g,茯苓20g,生甘草3g,黃芩10g,黃連3g,炒梔子10g,北沙參15g,麥冬10g,玫瑰花10g,竹茹10g,膽南星5g,旋覆花10g,生赭石10g,雞內(nèi)金30g,焦三仙30g。10劑,日1劑水煎服,每日2次。 2010年12月14日五診。 患者訴服藥后癥狀明顯好轉(zhuǎn),納可,大便偏干,日2次。舌淡紅苔白,脈弦滑。 處方:陳皮10g,清半夏10g,茯苓20g,生甘草3g,黃芩10g,虎杖20g,炒梔子10g,紅景天20g,麥冬15g,玫瑰花10g,竹茹10g,膽南星5g,旋覆花10g,生赭石10g,雞內(nèi)金30g,焦三仙30g。10劑,日1劑,水煎服,每日2次。 按:由于患者年幼,承受不了父母離異的壓力,故于一年前出現(xiàn)頑固性惡心,經(jīng)多方治療無效,遂來我院治療。筆者根據(jù)舌脈證候判斷患者為肝氣郁結證。遂給予疏肝理氣、和胃降逆后,獲得較好療效。 頑固性功能性消化不良案 王某,女。2010年5月13日初診。 主訴:胃脹、腹脹間作1年。胃脹、腹脹1年,多方治療無效。噯氣,反酸,無燒心,時有胃脘隱痛,大便日一次,質(zhì)偏干,口黏膩,發(fā)甜,口干,咳痰,色白黏。眠差。平素易急躁。舌暗苔黃厚膩,脈弦細滑。胃鏡示慢性淺表性胃炎。 辨證分析:患者為中老年女性,平素憂思氣結,脾虛肝郁,脾虛則脾失健運,濕邪不化,日久生痰,導致中焦氣機不暢,胃失和降,故見胃脹、腹脹、噯氣,時有胃脘隱痛;肝氣郁結故見平素易急躁易怒,肝胃不和故見泛酸;脾虛生痰故見口黏膩,發(fā)甜,口干,咳痰,色白黏。郁而化火,故見大便日一次,質(zhì)偏干,睡眠不安;舌暗苔黃厚膩,脈弦細滑,為脾虛肝郁,痰濕化熱之象。 西醫(yī)診斷:功能性消化不良。 中醫(yī)診斷:胃痞(脾虛肝郁,痰熱中阻)。 治療:健脾疏肝,清熱化痰。方選黃連溫膽湯加減。 處方:陳皮10g,清半夏10g,茯苓20g,生甘草3g,黃芩10g,黃連6g,炒梔子10g,旋覆花10g,生赭石30g,酒大黃6g,鵝枳實10g,竹茹10g,膽南星6g,郁金20g,石菖蒲20g,吳茱萸3g。中藥7劑。輔助化瘀清胃穴位貼敷。 2010年5月25日二診。 患者訴服藥后癥狀有所減輕,仍胃脹,噯氣,反酸,無燒心,大便2日一次,質(zhì)干,口甜口黏,胸骨后堵悶,咽部堵悶,眠差,舌淡紅苔白,脈弱。 辨證分析:患者雖有癥狀減輕,但仍以胃氣上逆及痰濕阻滯之象為主。如胃脹,噯氣,反酸,口甜口黏,胸骨后堵悶,咽部堵悶,眠差等。舌淡紅苔白,脈弱,說明有脾虛之證。改為降逆化痰、健脾補氣、疏肝和胃治療,給予丁香柿蒂散、旋覆代赭湯合四君子湯、左金丸等治療。 處方:公丁香6g,柿蒂10g,香附15g,旋覆花10g,生赭石30g,陳皮10g,法半夏9g,茯苓20g,黨參10g,炙甘草5g,炒白術10g,黃連5g,吳茱萸3g,大黃炭10g,黃芩炭10g,路路通10g。中藥7劑。輔助貼敷化瘀清胃貼。 2010年6月8日三診。 患者訴癥狀減輕,反酸,無燒心,噯氣,胃脹,納可,寐可,大便干,2日一次。舌紅苔黃,脈沉弦。 處方:公丁香6g,柿蒂10g,香附15g,旋覆花10g,生赭石30g,陳皮10g,法半夏9g,茯苓20g,海螵蛸30g,瓦楞子30g,浙貝母10g,黃連5g,吳茱萸3g,青皮10g,雞血藤30g,路路通10g。中藥7劑。配合化瘀清胃穴位貼敷。 2010年6月22日四診。 患者訴癥狀較前減輕,時有反酸,噯氣減輕,無明顯胃脹,大便1~2日一次,質(zhì)偏干,納可,眠安,口黏膩。舌淡苔白厚,脈沉弦滑?;颊呖陴つ仯嗟Π缀?,脈沉弦滑。說明痰濕較重,故以滌痰湯合旋覆代赭湯加減。 處方:陳皮10g,法半夏9g,茯苓20g,炙甘草5g,鵝枳實10g,竹茹10g,膽南星5g,黃連3g,黃芩10g,大黃炭10g,路路通10g,旋覆花10g,生赭石30g,降香10g。中藥7劑。 按:反復胃脹,經(jīng)胃鏡檢查僅為“慢性淺表性胃炎”,不能解釋患者所有臨床癥狀,西醫(yī)屬于功能性消化不良,中醫(yī)屬于“胃痞”范疇。該病可能與胃動力不足、內(nèi)臟敏感性增高、消化間期移行性復合運動節(jié)律異常、心理障礙、幽門螺桿菌感染等有關,西醫(yī)無特異性治療,僅對癥治療,尚不能根治,故臨床常見反復發(fā)作。中醫(yī)認為本病可能與感受外邪、內(nèi)傷飲食、情志失調(diào)等引起中焦氣機不利、脾胃升降失司有關。本病案患者中老年女性,平素憂思氣結,脾虛肝郁,故治療始終圍繞著疏肝健脾、化痰祛濕等治療,分別采用溫膽湯、旋覆代赭湯、左金丸治療。本病案體現(xiàn)了中醫(yī)“同病異治、異病同治”的觀念。 筆者認為,現(xiàn)代人工作壓力大,生活節(jié)奏快,常吃快餐外賣,又因工作問題經(jīng)常有飯局,嗜食肥甘厚膩,濕熱之邪傷及脾胃;或多食少動,久而久之,脾胃損傷,脾胃虛弱;或思慮過度傷脾;或情緒不暢,肝脾不和,導致脾失健運,水濕不化,最終聚而生痰,痰阻氣機,導致虛煩不眠、胃脹胃痛、胸悶胸痛、惡心嘔吐、噯氣呃逆、頭昏頭痛、驚悸不寧、癲癇等,引起消化系統(tǒng)疾病、呼吸系統(tǒng)疾病、神經(jīng)系統(tǒng)疾病、心腦血管疾病、精神系統(tǒng)疾病、代謝性疾病、內(nèi)分泌疾病等。痰是基本病機,溫膽湯是治療痰濁閉阻、氣機逆亂的經(jīng)典名方,在臨床上做到知常達變、圓活機變,臨證注意加減化裁,就能取得良好的療效。 |
|
來自: 博采杏方 > 《2019年中醫(yī)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