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床上腦白質病變非常復雜,各類繁多,是神經(jīng)內科、影像科學生們的難點。白質病變的影像學分級,可以簡化問題,概括地描述白質病變的程度和發(fā)展階段。 腦白質病變分級 腦白質,是大腦內部神經(jīng)纖維走行的地方,在解剖學上其顏色較神經(jīng)細胞聚集的地方較淺,故稱白質,相應的大腦皮層或深部神經(jīng)核團,顏色略深,稱灰質。 大腦白質是由大量的髓鞘磷脂組成,髓鞘,簡單理解就是神經(jīng)纖維外的保護層,主要由脂質組成。 腦白質,DTI神經(jīng)纖維示蹤圖 腦室周圍白質和深部白質高信號的病因學不同,深部白質高信號通常認為是慢性的小血管缺血所導致;室周高信號通常認為是脫髓鞘、顆粒性室管膜炎、室管膜下神經(jīng)膠質增生以及小血管缺血多種原因導致。 其發(fā)生機制可能包括深穿支小動脈粥樣硬化,管腔狹窄,慢性低灌注,長期慢性腦局部CBF下降→小血管自動調節(jié)功能障礙→BBB通透性增高→血漿蛋白成份滲漏進入血管壁和周圍腦實質。 腦深穿支小動脈供血范圍 腦白質的分區(qū): 皮質旁 皮層下U形纖維 皮層深部非邊緣區(qū) 皮層下邊緣區(qū) 腦室旁 胼胝體 腦白質分區(qū) 腦白質病變分級 傳統(tǒng)的白質病變評測量表是基于C T、MRI圖像的視覺評測量表。 其中Van Swieten量表和Blennow量表是基于CT的,F(xiàn)azekas量表、Scheltens量表、Ylikoski量表和Manolio量表等是基于MRI的。 目前公認的、通用的、用的比較多的是Fazekas量表。 Fazekas醫(yī)生在1987年提出了Fazekas評分,該量表基于頭部MRI-T2WI或FLAIR序列圖像,將腦室旁和深部白質病變分開評分,兩部分的分數(shù)相加計算總分,即為白質病變分級。 Fazekas量表(0-6分): A,腦室旁高信號評分(PVWM) 0分,無病變 1分,帽狀或鉛筆樣薄層病變 2分,病變呈光滑的暈圈 3分,不規(guī)則的腦室旁高信號,延伸到深部白質 B,深部白質信號(DWM) 0分,無病變 1分,點狀病變 2分,病變開始融合 3分,病變大面積融合 Fazekas分級:A+B 1-2分,輕度 3-4分,中度 5-6分,重度 臨床應用中,此評分比較繁瑣,多用改良Fazekas法,簡單,目測易判斷。 改良Fazekas法(3級): Fazekas 1 級:斑點樣 Fazekas 2 級:斑塊樣(斑點部分聚集) Fazekas 3 級:斑片樣(病變整合成片) 腦白質病變,在老年醫(yī)學、認識障礙等研究中是非常有用的,在臨床上也可以初步判斷大腦了病理狀態(tài)。 所以,有些頭部MRI報告,會直接報告Fazekas分級,有些雖不報告,但也會有相應的影像學描述,給臨床一些提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