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慈菇,又名毛姑、朱姑、毛慈姑。為蘭科植物杜鵑蘭或獨(dú)蒜蘭等的假球莖。李時珍云:“慈姑一根歲產(chǎn)十二子,如慈姑之乳諸手,故以名之”。生山溝陰濕處、巖石上。分布黃河流域至西南、華南等地?!侗静菔斑z》云:“山慈菇生山中濕地,葉似車前,根如慈姑”。傳說從前在一深山老林中,只有幾戶人家,有家母女倆人相依為命,女兒叫慈姑,長得聰明伶俐,非常孝敬母親。只是母親患瘰疬多年,山中缺醫(yī)少藥,病情逐漸加重,競至臥床不起。女兒心中著急,只能采些草藥服用。有一日慈姑上山采藥。突然在草叢中發(fā)現(xiàn)一棵長得象蒜葉的草,她便連根挖下,洗凈水煎后讓母親服下,開始少量,沒有什么反應(yīng),加量后覺得口里苦澀。服了半個月,瘰疬漸漸變軟變小,再堅持1個多月,病獲痊愈,身體也恢復(fù)健康。村里人便將此草起名“慈姑”。后來又因此草長在山中,改為“山慈菇”。其葉、花亦供藥用。由于富含淀粉,味道鮮嫩,食用與肉燒菜特別美味,如燉肉、炒臘肉、炒瘦肉、燜牛肉、干鍋雞、砂鍋燜鴨等。入藥有清肺熱、潤肺止咳作用,并能解毒、消腫、利尿,可治療各種不明腫物、毒蛇咬傷等。 杜鵑蘭為多年水生草本,高40厘米左右;假球莖卵球形,肉質(zhì);頂端生葉1-2片,葉片披針狀長橢圓形,先端略尖,基部楔形,具縱向主脈3條,全緣,具葉柄;花莖直立,疏生3葉鞘,抱莖;總狀花序長10-20厘米,有花10-20朵,偏側(cè)而生;苞片線狀披針形,薄膜質(zhì),先端銳尖;花下垂,綠色至紅紫色;萼片及花瓣呈線狀倒披針形先端銳尖,唇瓣肥厚,長約3厘米,基部稍膨大,先端近3裂,側(cè)裂片披針形,中間裂片長橢圓形,先端截形,反曲;蕊柱長2.5厘米;蒴果長2-2.5厘米,無梗,下垂。獨(dú)蒜蘭為多年水生草本。假球莖狹卵形或圓錐狀長頸瓶形,高1.5-2厘米;葉1片,橢圓狀披針形,生于假球莖的頂端?;ㄝ阒绷?,生花1朵,下部有2-3個鞘;苞片長圓形,長2-3厘米;萼片近直立,披針形;花瓣近線形,長4.5厘米;唇瓣從楔形基部起逐漸擴(kuò)大,長4厘米,有不明顯的3裂,中部為不等邊四方形,邊緣為嚙蝕的撕裂狀,上面沒有龍骨突起;子房下位,細(xì)瘦;蒴果長圓形,直立,連于房柄長近約3厘米。花期夏季。5-6月挖職假球莖;除去莖葉、須根,洗凈,曬干。以個大、飽滿、斷面黃白色、質(zhì)堅實(shí)者為佳。炮制清水浸泡2-4小時,取出潤透,切片,曬干,搗碎用亦可。 現(xiàn)代研究:杜鵑蘭根莖含粘液及葡萄糖配甘露聚糖,并含秋水仙堿等。藥理證實(shí)其衍生物秋水仙酰胺具有抗癌活性,用于治療乳腺癌、宮頸癌、食管癌、肺癌、皮膚癌、淋巴肉瘤、白血病等;并有抗菌、消炎、強(qiáng)心、降壓作用。 注意:過量服用可引起胃腸道反應(yīng),輕度骨髓抑制,脫發(fā)及中樞神經(jīng)抑制中毒癥狀。 山慈菇出自《本草拾遺》:“主癰腫瘡瘺,瘰疬結(jié)核等,醋磨敷之,亦除皯瘖”。《滇南本草》云:“消陰分之痰,止咳嗽,治喉痹,止咽喉痛。治毒瘡,攻癰疽,敷諸瘡腫毒,有膿者潰,無膿者消”?!侗静菥V目》云:“主疔腫,攻毒破皮。解諸毒,蛇蟲、狂犬傷”?!侗静菰傩隆吩疲骸爸螣崽祷穑忦垧鸲唬ю呓Y(jié)核。殺諸蟲毒”?!秶幍乃幚韺W(xué)》云:“為粘滑藥。用于嘔吐下痢等”。性味辛,寒。功能清熱化痰,解毒散結(jié)。主治癰疽腫毒,瘰疬結(jié)核,喉痹腫痛,蛇蟲、狂犬咬傷。用法內(nèi)服煎湯,用量3-6克,磨汁或入丸散,不可多服久服;外用適量,磨汁涂或研末調(diào)敷。注意體虛者慎服。 簡易治法 1. 咽喉紅腫:山慈菇、山豆根、射干各6克,牛蒡子、大青葉各9克,水煎服。 2. 萎縮性胃炎:山慈菇、吳茱萸、姜黃連各10克,白蔻仁15克,蒲公英30克,研末,每次5克,日服2次。 3. 肺熱咳嗽:山慈菇6克,炙百部、魚腥草各15克,水煎服。 4. 乳腺增生?。荷酱裙健⒄阖惸父?0克,夏枯草、益母草、瓜蔞15克,水煎服。 5. 癰疽腫痛:山慈菇15克,蒲公英30克,金銀花30克,水煎外洗。 6. 瘰疬結(jié)核:山慈菇10克,川貝母、柴胡各15克,連翹、煅牡蠣各30克,研末蜜丸,每次6克,日服2次。 |
|
來自: 新用戶0166JAFV > 《待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