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慈菇求助編輯百科名片編輯本段基本信息【性味歸經(jīng)】甘、微辛,涼。歸肝、脾經(jīng)。
【用法用量】 3~9克。外用適量。
【貯藏】置干燥處。
【備注】(1)對癰腫疔毒、瘰歷結(jié)核,內(nèi)服、外敷,均可應(yīng)用。用于食道癌,常與急性子、制半夏、地鱉蟲、石見穿等配合應(yīng)用;用于淋巴腫瘤,常與昆布、海藻、夏枯草、象貝等配合應(yīng)用。
【摘錄】《中國藥典》《全國中草藥匯編》
編輯本段來源
《中國藥典》--本品為蘭科植物杜鵑蘭Cremastra appendiculata (D.Don) Makino、獨蒜蘭Pleione bulbocodioides(Franch.) Rolfe 或云南獨蒜蘭Pleione yunnanensis Rolfe的干燥假鱗莖。前者習(xí)稱“毛慈菇”,后二者習(xí)稱“冰球子”。夏、秋二季采挖,除去地上部分及泥沙,分開大小置沸水鍋中蒸煮至透心,干燥。
《全國中草藥匯編》--蘭科獨蒜蘭屬植物瓶狀獨蒜蘭Pleione bulbocodioides (Franch.) Rolfe和滇獨蒜蘭P. yunnanensis Rolfe[P. chiwuana Tang et Wang],以假球莖入藥。
編輯本段用藥禁忌1、麗江山慈菇,光慈菇毒性較強,過量可引起中毒 (麗江山慈菇每次0.6~0.9克) ,大量久服可引起胃腸道不良反應(yīng)、多發(fā)性神經(jīng)炎、白細胞減少等。
2、正虛體弱者慎用[2]。
編輯本段藥理作用1、杜鵑蘭素Ⅱ(15ug/kg)iv可使大鼠血壓從14.2kPa(10>mmHg)下降到9.07kPa(168mmHg),降壓作用持續(xù)>30min。
2、光慈菇、麗江山慈菇所含秋水仙堿及其加入稀氨溶液后的合成物秋水仙堿,均有與長春堿相似的抗腫瘤作用。秋水仙堿還有鎮(zhèn)靜催眠協(xié)同作用。此外,本品尚有止咳、平喘及止痛作用。
編輯本段臨床應(yīng)用1、對癰腫疔毒、瘰歷結(jié)核,內(nèi)服、外敷,均可應(yīng)用。
編輯本段性狀毛慈菇:呈不規(guī)則扁球形或圓錐形,頂端漸突起,基部有須根痕。長1.8~3cm,膨大部直徑1~2cm。表面黃棕色或棕褐色,有縱皺紋或縱溝,中部有2~3條微突起的環(huán)節(jié),節(jié)上有鱗片葉干枯腐爛后留下的絲狀纖維。質(zhì)堅硬,難折斷,斷面灰白色或黃白色,略呈角質(zhì)。氣微,味淡,帶黏性。
冰球子:呈圓錐形,瓶頸狀或不規(guī)則團塊,直徑1~2cm,高1.5~2.5cm。頂端漸尖,尖端斷頭處呈盤狀,基部膨大且圓平,中央凹入,有1~2條環(huán)節(jié),多偏向一側(cè)。撞擊外皮者表面黃白色,帶表皮者淺棕色,光滑,有不規(guī)則皺紋。斷面淺黃色,角質(zhì)半透明。[1]
編輯本段鑒別本品橫切面;毛慈菇 最外層為一層扁平的表皮細胞,其內(nèi)有2~3列厚壁細胞,淺黃色,再向內(nèi)為大的類圓形薄壁細胞,含黏液質(zhì),并含有淀粉粒。近表皮處的薄壁細胞中含有草酸鈣針晶束,長70~150μm。維管束散在,外韌型。
冰球子 表皮細胞切向延長,淀粉粒存在于較小的薄壁細胞中,維管束鞘纖維半月形,偶有兩半月形。
1、《本草新編》:山慈姑,玉樞丹中為君,可治怪病。大約怪病多起于痰,山慈姑正消痰之藥,治痰而怪病自除也。或疑山慈姑非消痰之藥,乃散毒之藥也。不知毒之未成者為痰,而痰之已結(jié)者為毒,是痰與毒,正未可二視也。
2、《本草正義》:山慈姑之名,始見于《嘉祐本草》,然陳藏器《拾遺》已有之,則名金燈,即其花也。能散堅消結(jié),化痰解毒,其力頗峻,故諸家以為有小毒,并不以為內(nèi)服之藥。至王謬《百一選方》,乃有太乙紫金丹,亦名玉樞丹,即今通行之紫金錠也,外證可敷,內(nèi)證可服,其效最捷。則以合大戟、千金子霜、麝香,皆通利迅疾之品,所以行駛極速,取效眉睫。而病重者連服之,則必利下,是以攻逐惡物為專職,藥力之猛烈可知。此皆用以蕩滌腸胃,驅(qū)除積垢,以減邪毒憑陵之勢,亦非能通行百脈,消除皮里膜外之堅積也。且氣味俱淡,以質(zhì)為用,所以古來未入煎劑,近人有用入煎方,以為消積攻堅之法,如瘰疬痞積之類皆喜用之,而不能取效者,則以此物止能直下,而不能旁行,其力雖峻,而無宣絡(luò)通經(jīng)之性,何能行于肢體脈絡(luò)。腸胃之病,如食積氣滯,胸脘不舒,服玉樞丹少許,則頃刻即效。此中微義,亦可深長思矣。
3、《本草拾遺》:主癰腫瘡瘺,瘰疬結(jié)核等,醋磨敷之,亦除皯。
4、《滇南本草》:消陰分之痰,止咳嗽,治喉痹,止咽喉痛。治毒瘡,攻癰疽,敷諸瘡腫毒,有膿者潰,無膿者消。
5、《綱目》:主疔腫,攻毒破皮。解諸毒,蛇蟲、狂犬傷。
6、《本草再新》:治煩熱痰火,瘡疔痧痘,瘰疬結(jié)核。殺諸蟲毒。
7、《國藥的藥理學(xué)》:為粘滑藥。用于嘔吐下痢等。
編輯本段真?zhèn)伪鎰e慈菇又稱山茨菰、鹿蹄草,為蘭科植物杜鵑蘭、獨蒜蘭等的假球莖,前者又名毛慈菇,后者又名冰球子,都為藥典所載的品種,多生于山溝陰濕處或巖石上,每年5~6月份采挖。挖取假球莖后,除去莖葉、須根,洗凈曬干即可入藥。其性寒,味甘微辛,有小毒,入肝、脾二經(jīng),具有消腫、散結(jié)、化痰、解毒的功效,用于治療癰疽疔腫、瘰疬、喉痹腫痛、蟲蛇咬傷等癥。市場上有以同科植物小白及冒充山慈菇,使用時注意鑒別。
真品:干燥假球莖呈圓球狀尖圓形或稍扁平,直徑1~2厘米。外表棕褐色或灰棕色,有細小皺折,頂端有一圓形的蒂跡,腰部有下凹或突起的環(huán)節(jié),俗稱“腰帶”。假球莖周圍被有或疏或密的金黃色絲狀毛須或黑色細須;質(zhì)地堅實,不易折斷,斷面粗糙,為黃白色;聞之略有香氣,口嘗之味淡,遇水有黏性。
偽品小白及:外觀呈不規(guī)則扁圓形,爪狀分枝不明顯,多干癟,表面黃褐色,有數(shù)圈同心環(huán)節(jié)和棕色點狀須根痕,上面有凸起的莖痕,下面有連接另一塊莖的痕跡;質(zhì)同樣堅硬,但斷面角質(zhì)樣;聞之氣微無臭,口嘗之味苦。
現(xiàn)代藥理對山慈菇生物活性研究表明,其所含的化學(xué)成分(主要為菲類、聯(lián)芐類及少量苷類、木質(zhì)素類、黃烷類化合物)具有抗腫瘤、抗血栓形成、降壓、抗菌作用,以及乙酰膽堿受體M3的阻斷作用,對酪氨酸酶的激活作用和對造血系統(tǒng)的作用,而偽品小白及雖與山慈菇為同科植物,但不具有這些功效,故不可取而代之。[3]
編輯本段相關(guān)種皺花細辛Asarum crispulatum C. Y. Cheng & C. S. Yang
川滇細辛Asarum delavayi Franch.
杜衡Asarum forbesii Maxim.
燈籠細辛Asarum inflatum C. Y. Cheng & C. S. Yang
下紫細辛Asarum infrapurpureum Hayata
金耳環(huán)Asarum insigne Diels
長莖金耳環(huán)Asarum longerhizomatosum Liang & C. S. Yang
大花細辛Asarum macranthum Hook.f.
大葉馬蹄香Asarum maximum Hemsl.
南川細辛Asarum nanchuanense C. S. Yang & J. L. Wu
紫背細辛Asarum porphyronotum C. Y. Cheng & C. S. Yang
深綠細辛(變種)Asarum porphyronotum C. Y. Cheng & C. S. Yang var. atrovirens C. Y. Cheng & C. S. Yang
紫背細辛(原變種)Asarum porphyronotum C. Y. Cheng & C. S. Yang var. porphyronotum
青城細辛Asarum splendens (F. Maek.) C. Y. Cheng & C. S. Yang
大屯細辛Asarum taitonense Hayata
五嶺細辛Asarum wulingense Liang[1]
編輯本段描述·版本一山慈菇(植物分類學(xué)報)巖慈菇(中國高等植物圖鑒)
Asarum sagittarioides C. F. Liang in Act. Phytotax. Sin. 13 (2) : 23. pl. 5. 7-11. 1975;中國高等植物圖鑒補編1: 246.圖8502. 1982.[4]
多年生草本;根狀莖短;根叢生,稍肉質(zhì),直徑2-3毫米。葉片長卵形、闊卵形或近三角狀卵形,長15-25厘米,寬11-14厘米,先端漸尖,基部耳狀心形或耳形,兩側(cè)裂片長6-11厘米,寬4-6厘米,通常外展,葉面深綠色,偶有云斑,葉背初具短毛,后毛逐漸脫落;葉柄長15-25厘米;芽苞葉卵形,長約1厘米,寬約5毫米,邊緣有密生睫毛?;▎紊?,每花枝常具2朵花,紫綠色,直徑2.5-3厘米,花梗長約1.5厘米,稀達6厘米;花被管圓筒狀,長1.5-2.5厘米,直徑7-12毫米,喉部縊縮,膜環(huán)寬約2毫米,內(nèi)壁有縱行脊皺,花被裂片卵狀腎形,長10-14毫米,寬12-18毫米,基部有乳突皺褶區(qū);藥隔伸出,錐尖或短舌狀;子房半下位,花柱離生,頂端2裂,柱頭側(cè)生。果卵圓狀,直徑10-15毫米?;ㄆ?1月至翌年3月。[4]
編輯本段描述·版本二Iphigenia indica Kunth, Enum. Pl. 4: 213. 1843; Hook. f., Fl. Brit. Ind. 6: 357. 1892; 中國高等植物圖鑒5: 440, 圖7709. 1976.[5]
其他科技名詞以上科技名詞按拼音字母排序,排名不分先后
|
|